《星云大师讲演集》-从六祖坛经说到禅宗教学的特质
时间:公元一九七五年十月
地点:台北国立艺术馆
听众:法师、居士
一、六祖其人
二、介绍“禅”
三、禅宗的教学法
四、结语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承蒙佛陀的光明,佛法的因缘,把我们聚会在这里,共同承受法雨的滋润。各位不辞辛劳来此听讲,本人深感荣幸。我在这里祈求佛陀加被各位福慧双增,身心如意。
这次承台北佛教界邀约在国立艺术馆演讲,时间共为三天,拟以三部经典为中心,分别探讨三个问题:
第一天要讲的题目是:“从《六祖坛经》说到禅宗教学的特质”。
第二天要讲的题目是:“从《金刚经》说到般若空性的研究”。
第三天要讲的题目是:“从《阿弥陀经》说到净土思想的建设”。
一、六祖其人
(一)六祖并非不识字
我们只要稍微了解佛教,都会知道《六祖坛经》不仅是禅宗的重要宝典,也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圣典,更是中国文化中一朵光辉灿烂的奇葩。
《六祖坛经》,是佛教中一位最传奇的惠能大师所讲的一部“法宝坛经”。
过去,大家都以为六祖惠能大师是一个砍柴的樵夫,是一个不识字的人。后来因为他的根深机利,在黄梅五祖的座下开悟,进而才成为永恒不朽的一代宗师。
但是,我要告诉各位,六祖惠能大师并不是一个不识字的人。相反的,他对佛学经典有着很深的研究,他对于《金刚经》、《维摩经》、《楞严经》、《楞伽经》、《涅槃经》、《法华经》、《梵网经》和《观无量寿经》等,都有很精到的研究。
《六祖坛经》记载,他在卖柴的时候,由于听人诵念《金刚经》而开悟。
六祖曾与同村的一个居士刘志略结为兄弟。刘志略有个姑母出家当比丘尼,法名无尽藏;她在诵读《涅槃经》时,常由一向被认为不识字的六祖大师,为她解说经中大义。六祖又曾到过乐昌县西山石窟,跟随智远禅师参学,学习坐禅的方法。又依慧纪禅师,听他讲说《投陀经》。
他有这些辉煌的参学纪录,所以才在五祖座下契悟,后来大弘佛法,阐扬禅宗,我们岂能把他看做一个不识字的人呢?
不错,在《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确曾自称是一个不识字的人,但这只是由于他自谦的美德。类似现代人交谈,有人常说:“我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这是一种自谦之辞,并非真的不学无术。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六祖惠能大师不是真的不识字。
(二)得利于其它宗派的助长
惠能大师早年参学时期,适逢当时有名的玄奘大师正在长安翻译经典,大弘唯识法相之学;同时,律宗创始者道宣律师也正在终南山讲说《四分律》,弘扬戒法;此时,被称为光明和尚的善导大师,也正在当时的京城长安大弘净土念佛法门;另外,华严宗的法藏贤首国师,则在着述《华严疏钞》,大弘华严。
这一时期,各种思想,各种宗派,大师辈出,盛况空前,可说是百花齐放,灿烂如锦,使佛学展开一段光辉的历程。六祖惠能大师适逢其会,他在五祖门下开悟以后,倡导不立文字,顿悟法门,开创了宏伟的禅学。禅宗所以能在当时产生那么多伟大的禅师,实由于佛学的各宗各派都在同一个时期开展发扬,彼此推动激荡,互相烘托辉映,形成佛学的黄金时代。而六祖惠能大师,以一个倡导顿悟的一代宗师,把很多研究佛法的饱学之士摄受在其门下,使禅宗更是一枝独秀,在中国佛教中展现辉煌的成就。禅宗之所以能够发扬光大,其它法门的宗派亦有推波助澜之功。
(三)参禅不一定要打坐
谈到禅宗,大家都以为参禅就一定要打坐。所谓老僧入定,要眼观鼻,鼻观心,这样才叫参禅,才叫坐禅。
但是我们从六祖大师的思想教导看,参禅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当时有位官员,姓薛名简,就曾问过六祖惠能大师:
“现在京城参禅的大德们都说,我们要觉悟,必须要坐禅习定。请问大师,你有什么高见?”
六祖大师回答说: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这句话非常要紧。我们必须知道,禅不能从坐卧之相去计较。“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你会禅吗?行住坐卧,搬柴挑水,乃至扬眉瞬目,一举一动,都可以顿悟,都可以见性。
磨砖既不能成镜,打坐也不能成佛。参禅求道,重要的是在觉悟真心本性,把握住这一点,我们才可进入禅的世界。
二、介绍“禅”
(一)生活中要有禅味
我们扼要的介绍过六祖惠能以后,现在,要向各位说明的就是禅的本身。
禅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禅是不立语言文字的,禅是言语道断的,禅是不可说的,禅是教外别传的。以前在我国大陆的丛林,如果在禅堂里念佛一句,要罚他漱口三日;你在禅堂里讲话,道得的给你三十棒,道不得的也要给你三十棒。禅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心印心,离开言说的。言说不能表达禅,勉强用言说表达,那也不是真禅。
禅是不能说的,但是禅又不能不说。
禅宗重视传灯,重视师传。所谓师传、传灯,有时需要以信物做凭据,有时又需要用言语来印证。但是禅宗往往只用三言两语,就可以道破千古谜底。一般世间上的学问知识,是从分别知见上去了解的,而禅宗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的境界,是从无分别的内证上直接证悟的。
一个人如果对禅抱有兴趣,立志参学,他不仅要聪明伶俐,而且必须具有高度的幽默感。我们阅读禅宗语录,细心体会禅师与禅师之间的对话,处处带着无限的禅机,和无限的幽默感。
今天我要向各位介绍的,倒不一定是禅宗的禅学,也不一定是禅宗参禅顿悟的方法。我只是提倡并建议各位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最好能有一点禅味,体会一些禅机。
六祖大师的大弟子青原行思禅师曾说过:“没有参禅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了参禅的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参禅开悟以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在没有参禅的时候,为什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呢?这是因为在一般凡夫所认识的心外世界里,山本来是山,水本来是水。但是参禅以后,因为他超越了这个心外的凡俗世界,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了证悟以后,他把心内和心外的这两个世界调和起来,既有入世的勇猛悲愿和看似平凡的入世生活,也有出世的空灵思想和超凡入圣的出世证悟。因为调和了入世和出世、心内和心外的两种世界,所以他仍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这个时候所见到的山水,与平常所看的世界,在境界上是大不相同了。
我并不要求各位都要做到参禅打坐,老僧入定,甚至像六祖大师那样大彻大悟。如果一时不能做到这个地步,没有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体会禅味,抓住禅机,我们的生活境界就和一般人的生活有不同的妙用。以喝茶为例,我们大人喝茶觉得清香可口,但小孩子却觉得很涩很苦;以饮食为例,我们吃饭吃菜,对于苦辣,有人点滴不尝,有人则视为佐餐圣品。何以会有这种不同呢?因为每个人对各种口味的感受不同。
同样的道理,一旦有了禅以后,我们生活的感受就会改变,生命的境界也会因而提高。现在,我要将六祖大师的禅宗教学特色介绍给各位,希望各位能从中摄取一点禅的契机,以充实我们的生活。
(二)你从哪里里来
《六祖坛经》里记述一段故事,就是当六祖初见五祖的时候,五祖弘忍大师第一句就问他:
“你从哪里里来?”
“我从岭南来。”六祖回答。
“岭南是獦獠住的地方,獦獠没有佛性啊﹗”
六祖大师就说:
“人有南北,佛性哪里里有南北呢?”
就因为这一段重要的对话,六祖受到五祖弘忍的特别器重,并且终至付传衣钵。
以后,六祖惠能大师也常以同样的问话,摄受了许多门徒弟子。以下举四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例一:神会大师亲近六祖,六祖问他:
“你从哪里里来?”
神会回答说:
“我不从哪里里来。”
这回答非常受六祖的赏识。
例二:南岳怀让禅师于二十三岁时参访六祖,六祖一样的问他:
“你从哪里里来?”
“我从安和尚那里来。”
六祖又问:
“什么东西把你带来?”
怀让禅师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在曹溪一住就是十多年,一直到三十多岁才开悟。
例三:青原行思禅师,初到曹溪之时,六祖也这样问他:
“你做过什么事才来这里?”
行思禅师回答他说:
“圣谛亦不为。”
意思是说,成佛做祖我都不要,还要做什么。这句话也深受六祖的器重。
例四:做过唐代国师的南阳慧忠大师,初来参学时,六祖问他说:
“你从哪里里来?”
慧忠回答说:
“我从近处来。”
由于过去五祖问他:“你从哪里里来?”因而开启六祖入道的因缘,所以六祖以后见人也都问:“你从哪里里来?”用这种问话的方法来启发你,来考验你。提起疑情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禅宗的机锋里常常有着一个接一个的问号。
三、禅宗的教学法
(一)反结教学法
现在我就向各位介绍几种禅宗的教学方法。首先要介绍的就是“反结教学法”。反结教学法,很容易给人带来敏捷的悟性。
一次,有位禅师把痰吐在佛像身上。旁边很多人看到以后就责骂他:“岂有此理﹗怎么可以把痰吐在佛身上呢?”这位吐痰的人,心平气和的说:“请你告诉我,哪里里没有佛?我现在还要再吐,请问哪里里没有佛?”
这位吐痰者,他已经悟到“法性遍满虚空,法身充满宇宙”的道理。你怪我把痰吐在佛身上,自以为对佛尊敬了;其实,这正表示你还不懂什么是佛。佛的法身是遍满虚空,充满法界的。所以这位禅师说:“请你告诉我,哪里里没有佛?”
…
《从六祖坛经说到禅宗教学的特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