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現實的世界說到佛教的理想世界

  《星雲大師講演集》-從現實的世界說到佛教的理想世界

  時間:公元一九七六年十一月

  地點:臺北國立藝術館

  對象:法師、大衆(弟子心定記)

  一.什麼是現實的世界

  二.維摩經的理想世界──人間淨土

  叁.彌勒上生經的理想世界──兜率淨土

  四.藥師經的理想世界──琉璃淨土

  五.阿彌陀經的理想世界──極樂淨土

  六.華嚴經的理想世界──華藏淨土

  至誠感謝十方叁寶,感謝各位法師,感謝各位護法居士,感謝各個發起講經法會的道場,從今日起,連續叁天,給我這個機會,在這裏與各位共結法緣。這叁天之中,我所要講的題目是:

  一、從現實的世界說到佛教理想的世界。

  二、從入世的生活說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叁、從古德的行誼說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態度。

  今天先從第一個題目──“從現實的世界說到佛教理想的世界”講起。

  一.什麼是現實的世界 

  什麼是現實的世界?這是指各位在社會各機關或公司行號當中服務,那個社會機關、公司行號,就是各位現實的世界;各位在家庭中每日早晚起居生活,衣食住行,家庭也是各位的現實世界。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世界,以佛教的觀點來看,現在各位在生活中的現實世界,是怎麼樣的情況呢?我把它歸納幾點,作簡單的說明:

  (一)現實的世界是一個五欲塵勞的世界

  所謂五欲就是財、色、名、食、睡等五種,我們生活在五欲的世界裏,能缺少財色名食睡嗎?我們大家所生存的世界,也就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世界,我們大家的生活,無論是誰,也不能離開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的範圍。

  (二)現實的世界是一個人我紛爭的世界

  我們生存在這現實的世界,各位一定非常清楚,人我紛爭,是是非非,事業的競爭,名位的奪取,造成人際間的沖突與爭執,這是現實的世界難以避免的。

  (叁)現實的世界是一個重重災難的世界

  從自然界加諸我們的災難有水災、火災、風災等;社會帶給我們的災難如怨憎相會的痛苦;物質帶給我們的是求不得的痛苦;身體上加諸我們的是老、病、死的痛苦;心理上加諸我們的是貪、瞋、癡的痛苦;細細的觀察,我們就是生活在這個重重災難和痛苦的世界裏。

  我們的身體,時時都在變化之中,由生而長,由長而大,由大而老;我們的心理,異念紛馳,妄想紛飛,前念剛滅,後念又起。明白的說,這是個身心無常的世界。如何從現實苦空無常的世界中來找一個安身立命的理想世界?這就是我要講佛教理想世界的原因。

  佛教的理想世界,可以給我們每一個人離去痛苦而得到快樂,可以使我們每一個人離開虛妄而見到真實,可以使我們每一個人離開雜染而得到清淨,這種安身立命的理想世界,我現在根據五部佛教經典,來說明佛教的五種理想世界,各位可以參考,選擇您所喜歡的理想世界。

  二.維摩經的理想世界──人間淨土 

  依據《維摩經》所指的理想世界,這是人間淨土,這種人間淨土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情況呢?我僅分作四點來說明:

  (一)是心淨國土淨的世界

  在《維摩經》裏,舍利弗尊者曾經懷疑佛陀的國土不淨,于是佛陀以足趾按地,即時叁千大千世界,無量珠寶,無量莊嚴,大地金色,整個世界都變成清淨莊嚴的國土。佛陀告訴舍利弗:“這就是我心裏的娑婆世界。”舍利弗就問佛陀說:“爲什麼我們大家所見的娑婆世界,與您所見的不同呢?”佛陀回答說:“天生的瞎子,從未見到太陽、月亮,但不能說沒有太陽與月亮,而應該怪自己的眼睛有了毛病。”因爲這是我們衆生心裏有了毛病──妄想執著,所以我們的生活見解就不一樣了。

  佛教的唯識家說在不一樣的業感之下,所見的東西也不一樣的,例如:水,餓鬼見到水,就像膿血一樣;魚蝦見到水,就像窟宅一樣;天人看到水,就像琉璃一樣;我們人看到水就是水。

  佛陀再舉一個例子說,天人在吃飯的時候,由于福報不同,所以見到飯食的顔色,也有種種的不一樣。

  人呢?如自己的大便,還會嫌它臭不可聞,但若是一只狗子,卻把它當作是珍馐美味;一個吃素的人,只要看到魚蝦,就覺得腥味難聞;而吃葷的人,卻吃得津津有味。有的人生活在華屋大廈裏,心裏還覺不安;有的人生活在茅屋裏,卻覺得快樂無比。所以我們知道,心裏的清淨,可以使外境也隨之清淨,所謂“隨其心淨,則國土淨”。

  (二)是大小互融的世界

  在佛教裏,一說到小乘的人,就說是自私自利;說到大乘的人,就說是覺世濟民。其實在《維摩經》裏,大小乘是可以互融的。就以維摩居士本身來說,雖然他是一位在家的學佛居士,但是他時時奉持沙門淨戒;沙門淨戒是屬于小乘的,而維摩居士卻以在家居士的身分做度生工作,可以說是菩薩的事業。這就是大小互融的地方。

  在《維摩經》中形容維摩居士“雖處居家,不著叁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維摩居士不但是大小互融,而且是世出世間一如的聖者。

  (叁)是無量方便的世界

  維摩居士在世間奉行佛道,他有無量方便的法門,他和世俗的人一樣,開商店、做生意、種田耕地、賺錢,但是金銀財寶在他手中,一點也沒有妨礙,他身帶金錢,到各種不同的場所,隨緣方便的度化衆生。他不但進入賭場而且還到酒家,其目的是要度化這些喜歡喝酒和賭博的人,走向清淨的佛道。所以,維摩居士有這樣無量的方便,度化衆生,使得這個世界成爲淨化的人間淨土。

  因此你穿好的衣服,維摩居士也跟你一樣穿好的衣服,其實,他並不執著好的衣服,而是用佛陀的慈悲法衣,來莊嚴他的身相。你吃飯,他也跟你吃飯,但是,他對飲食,無貪無瞋,因他早已以禅悅爲食。他示現生病,而利用大衆爲他看病時,爲大家說法,他用種種方便的法門來度化衆生。

  (四)是不二法門的世界

  我們在生活裏,把好和壞,分得很清楚,並把有和無、生和死也分得很清楚。所謂不二法門的世界,是生死、善惡、因果,都是不二的。

  我們現實的世界,“有”的時候很歡喜,“無”的時候很悲傷,但是在《維摩經》裏的世界,有和無都是一樣的,“有”的世界固然很好,“無”的世界更好,因爲無可以無限無量。另外,我們認爲善的是好,惡的是壞,但是真正有修行的人,善的固然是好,惡的他也將它當作是一個借鏡,所謂逆增上緣,惡人也能算是一個善知識。

  我們在生的時候,健康、強壯,認爲是很快樂的,到了老的時候,就認爲很悲傷,而《維摩經》裏所說,生固然好,死也並不可悲,因爲人沒有真正的死;死,只是肉體的分段生死,其實,生與死,並無差別,一而二,二而一,死了以後,還要再生。但是如果能識得清淨自性,則死又何曾死?生又何曾生?

  《維摩經》裏理想的世界,啓示我們的是如何加強心理的建設,啓示我們從人格上去升華,從內心裏去淨化。

  《維摩經》裏佛教理想的世界就是人間的淨土。現在接著說明《彌勒上生經》裏的理想世界,那是一種天上的淨土。

  叁.彌勒上生經的理想世界──兜率淨土  

  根據《彌勒上生經》所描述的兜率淨土,就在天上;彌勒淨土,就是我們天上的理想世界。兜率淨土也叫彌勒內院,是彌勒菩薩說法的地方,這個淨土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一)是回真向俗的世界

  彌勒菩薩與釋迦牟尼佛當初是同時修行,但佛陀早就成佛,而彌勒菩薩仍然在彌勒內院修行菩薩道,這是當初發心不同所致。雖然如此,但是相同的一點,就是他們的悲心願力,都是對娑婆世界的衆生特別護念攝受。兜率內院,是在欲界中的兜率天裏,離我們這個世界不遠,要往生到彌勒淨土,不必像求生其它的淨土,要具備非常艱苦的修行,才能往生。往生兜率淨土只要我們皈依叁寶,清淨持戒,如法布施,發願往生即可。彌勒菩薩的慈悲與善巧方便,使這個世界的衆生容易得度。我們可以做一個譬喻:一位大學教授,他發心到一個小學裏去教書,他們的學問很好,他的教法也很好,但是他願意爲這些小學生教書,這就是回真向俗的精神。

  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但是彌勒菩薩也是一樣大慈大悲,他有一個名號叫慈氏,由這個名號我們就可以知道他是大慈大悲的聖者。當初慈航法師在汐止創建彌勒內院,自稱慈氏,就是因爲他在修學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法門。

  近代提倡革新佛教的領袖──太虛大師,他因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分由四大菩薩統攝,但缺少一座彌勒道場,爲弘揚彌勒菩薩的慈心悲願,在他的構想中,曾想將浙江雪窦寺改爲大慈彌勒菩薩的彌勒山,另加大悲觀世音菩薩的普陀山,大願地藏菩薩的九華山,大行普賢菩薩的峨嵋山,大智文殊菩薩的五臺山,則可合稱佛教的五大名山。以上五位菩薩,各有他們的世界,各有他們的淨土,現在所說的就是彌勒菩薩的淨土世界。在他的世界裏,終日歡歡喜喜,到處隨緣隨衆,不是慈悲爲衆,就是布施衆生,這就是回真向俗的世界。

  (二)是近易普及的世界

  我們要往生西方的極樂世界,必須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要念到這種程度,實在不簡單,但是往生彌勒淨土,就不必達到一心不亂;往生極樂世界必須斷欲,才能蓮華化生,但彌勒淨土是不必斷欲就可往生;要到極樂世界需要經過十萬億佛土,但彌勒世界就不必那麼遠。彌勒淨土,和我們這個世界一樣,同在欲界,離我們很近,因此往生這個淨土也就比較容易,所以我們說它是一個離我們最近,修行非常容易,而又能夠普及一切衆生的世界。

  (叁)是見佛聞法的世界

  佛教裏有好多好多的古代大德,都曾到過《彌勒上生經》所說的彌勒淨土,例如東晉時代,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的老師道安大師,與他的弟子法遇等八人都曾往生彌勒淨土…

《從現實的世界說到佛教的理想世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