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入世的生活說到佛教出世的生活▪P3

  ..續本文上一頁修“觀空”行,把自己安于無住生活之中,毒蛇可以咬我身體,怎能咬我無住生活的修行呢?我的氣色未變,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吧!”

  優婆先那說著就安詳含笑的進入涅槃了,這種無憂無懼的人生,這種無貪無瞋的生活,不是菩薩無住行道的榜樣嗎?

  有的人,一點點名利放不下,他就生活在名利裏,名利去了,他就無法安住了;有的人,一點點感情放不下,他就生活在感情裏,感情變了,他就無法承受了。有住的人生是非常苦惱的,人若能在無住的生活中行道,有也好,無也好;榮也好,辱也好,那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在佛陀的弟子中,須菩提最深刻懂得無住生活的妙理。有一次佛陀在只園精舍預備講說金剛般若的時候,須菩提了解佛陀的心意,他就在大衆中站起來,向佛陀頂禮問道:“佛陀!我們弟子都知道佛陀最善于愛護我們的,但是對于發菩提心修學菩薩道的弟子們,他們如何才能安住?對那些紛擾的妄念,如何才能降伏?懇求佛陀爲我們解答!”

  佛陀回答道:“如何安住于菩提心,不受妄念的紛擾,就是在布施的時候,要行無相布施;在度生的時候,要行無我度生。就照這樣的安住,就照這樣的降心。”

  安住于般若空性中的菩薩,他們行道的生活,像文殊菩薩就能和離執的維摩大士暢論不二法門;像觀音菩薩就能叁十叁現身,隨緣應化了。在世間,而不執著世間,擁有一切,而又能喜舍一切,那就是菩薩無住的行道生活了。

  四.從諸經律典中談佛陀解脫果位的證道生活 

  我一再說明佛教所講的出世,不是離開世間的出世。佛陀降誕在人間,修行在人間,說法在人間,證道在人間。人間的證道者,他有不同于凡人的出世生活。一個證道者的感情生活,他對于外來的煩惱和迫害,對于友誼,對于恩義,對于徒衆,對于仇恨、危險、毀謗、生死的種種一切,是怎樣的看法?是怎樣的處理?我向大家舉例說明,說明佛陀對于好的一面是如何生活?對于壞的一面又如何應付?

  佛陀雖然出家成道了,但是他一樣的熱愛他的祖國,出家不是出國,出家還是要愛國。

  有一次,琉璃王帶領大軍去攻伐佛陀的祖國迦毘羅衛城。以迦毘羅衛城的兵力,沒有辦法抵抗琉璃王的大軍,平常並不幹涉政治的佛陀,在這個時候,他也只得挺身而出。當琉璃王大軍經過的時候,佛陀就坐在大路中央。琉璃王看到佛陀坐在路中,就想起在印度有一種風俗,兩軍列隊交戰,凡看到出家的沙門,今天就不打仗了,何況對方是佛陀坐在馬路中間?第二天,軍隊要通過時,佛陀還是坐在那裏;第叁天,佛陀還是坐在那裏。琉璃王沒有辦法,只得親自上前去說:“佛陀!爲什麼您老是坐在路中?太陽那麼炎熱,路邊有樹蔭,請您坐到路邊樹下去好嗎?”

  佛陀回答道:“親屬之蔭,勝余蔭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國家民族好像樹蔭一樣,你現在要攻打我的國家,國家都要滅亡了,我還要在樹下乘涼做什麼呢?

  這句話,使那個凶惡的琉璃王聽了非常感動,因此就退兵了。從佛陀這件事情看來,你能說佛教徒不要國家,沒有感情嗎?

  佛陀在還沒有出家之前,他有一位愛妻叫耶輸陀羅,後來離開她而去出家學道。多年的苦行與參訪,成道以後,在南印度又教化了幾年,才回到他的祖國。十幾年沒有見到丈夫的耶輸陀羅,在內宮裏真是百感交集,時而氣忿,時而又覺得相逢的驕傲。可是見面的對方是佛陀,怎樣見面才好呢?他想佛陀和她相逢時一定會對她講些親蜜的話,她又想到這是不可能的,因爲佛陀是成就正覺的聖者,這十多年來,耶輸陀羅一直是以眼淚打發著日子,像夢似的,像雲煙似的,她的情緒是千變萬化的交織在心中。

  一個是成了道的佛陀,一個是多情的妃子,佛陀怎樣來跟耶輸陀羅講話呢?

  當佛陀見過父王大衆以後,年幼的羅睺羅出來告訴爸爸說媽媽在等他,佛陀和耶輸陀羅見面了,正當佛陀要向她說話的時候,耶輸陀羅情不自禁的跪下去,佛陀對跪在地上的耶輸陀羅說道:

  “你辛苦了!雖然我對你是抱歉的,但我對得起一切衆生及我自己,請你爲我歡喜。感謝你,我現在已達到曆劫以來的本願。”

  證悟聖果的人,他不是沒有感情,他是淨化超脫了的純潔感情。從佛陀對耶輸陀羅的說話之中,可見大聖佛陀不是不通人情。實在說,只是把那私愛淨化以後,轉而以一切衆生爲耶輸陀羅、爲羅睽羅,那就是佛陀的慈悲了。佛陀的父王淨飯大王崩逝以後,諸王子在出殡的前夕,商議爲父王擔棺,佛陀即刻說也要參加一份,當佛陀爲父王擔棺的時候,不知感動了多少人!你能說佛陀不孝順嗎?你能說佛陀不重恩義嗎?證了聖果的佛陀,他對人間雖然沒有什麼要求,但施予衆生的慈悲,卻絲毫不悭吝啊!

  有一次,有一位弟子病了,佛陀親自扶著生病的比丘起身,幫他倒茶,替他洗去身上的汙穢,並替他把衣服洗好曬幹,整理病房,令他身心清淨。更有一位年老的比丘因老眼昏花,未能以線穿針孔,自己歎息:“誰來爲我穿針?”佛陀聽到了說:“我來幫你穿針引線。”佛陀的感情是大忠、大孝、大慈、大悲。這許多事情,對于一般人看來是很平常的,但在證果的佛陀身上表現出來,那就不一樣了,所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佛陀對于煩惱迫害的時候,他又怎麼應付?有一次他托缽到嶽父善覺王的國家裏,善覺王親自出來阻止他說:

  “你不要國家,不要妻子,你要修行,現在你還好意思到我的國家來乞食?你不事生産,自己不去耕種,就這樣托缽坐享其成嗎?”

  佛陀聽後,一點也不生氣,非常平靜的道:

  “大王!請不要這樣想,我是用忍辱的犁、精進的鋤,爲衆生耕種福田,我要播散智能的種子,爲衆生開滿幸福的花園,讓他們享受到累累的菩提果實。”

  當初七王子出家之一的提婆達多,因貪求神通,想顯異惑衆,企圖征服佛陀奪取弟子,想領導僧團。有一天,他要求佛陀教他神通,佛陀拒絕他的要求,因此,潛在的惡念逐漸萌芽,他招集了很多的惡漢要行刺佛陀,僧團裏的弟子很緊張,大家也准備木棍鐵棒准備戰鬥,佛陀見到以後微笑告訴他們道:

  “佛陀的生命,不是用人力可以防護的,這是異教徒的作風!佛陀不是常常對你們這樣說嗎?如果遇到爭鬥的時候,必須要有真正的准備,那就是智能和忍辱,才不畏懼對方。你們用棍棒刀杖,不是究竟的辦法,不是最好的准備。佛陀早就准備好,你們安心,佛陀的應身沒有到要離開世間的時候。即使將來終要涅槃,佛陀的法身,仍然會永遠的活在世間上。你們去修道,守護自己的心要緊!”

  優樓頻羅迦葉本來是想陷害佛陀的,但最後卻成了佛陀常隨衆的弟子。鴦掘摩羅是一個凶神惡煞,但在佛陀慈悲的感化下,終于放下刀劍,皈依了佛陀。釋迦族和拘利族爲了暑旱沒有下雨,兩族因爭水而要發動戰爭,佛陀從很遠的地方趕去調解勸導,使他們和解。毗舍離瘟疫流行,佛陀也趕往前去爲他們化除災難。戰遮女的惡計中傷,以女色和佛陀糾纏不清,但最後奸謀拆穿,使佛陀更受人尊敬!迦留陀夷的被害,目犍連被裸形外道打死,使佛陀傷心,但佛陀卻以此爲教育弟子們的材料,要大家好好守道,不要太熱衷于世間,甚至神通也不是究竟之法。佛陀對叁法印的真理宣言,佛陀對四聖谛的建立法幢,像歧途上的指南,使衆生更能明白人生的未來,追求真正的目標。

  證了果位的佛陀,在世間上,一樣有許多榮辱毀譽,不過,出世的聖者的生活,對這許多事情,只是看得很平常,因爲佛陀已安住在超然、解脫、淨化的生活之中。

  我沒有更的時間把佛教出世的生活說得更詳細,我只是簡單的說明,在佛教出世的生活中,舉以上四點告訴各位,希望各位有志于求道者,不一定要人人出家,在現世生活裏面有出世的思想,就能享受那出世的安樂。

  最後,我以叁句話作爲結論:

  第一、在家容易,出家難!

  第二、出家容易,出世難!

  第叁、出世容易,入世難!

  

  

《從入世的生活說到佛教出世的生活》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