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P2

  ..续本文上一页甘味,穿着不美。现在我出家当比丘了,一个卫兵也没有,独自一个人静静在树林中坐禅,但不怕有人来杀我,穿吃都非常简单,但我内心觉得非常充实,我现在可以自由的坐,自由的睡,一点也没有不安的感觉。因此,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愉快!”

  由此可以知道,小乘圣者们的物质生活虽然贫乏,可是快乐并不曾减少!所以说,入世的生活是以拥有为快乐,出世的生活是以空无为快乐。拥有是包袱,是拖累;空无是无边,是无限。物质虽然少,但在出世的圣者生活中,他们的思想里仍然觉得拥有一切。

  佛陀的姨母亲自缝了两件衣袍给佛陀,但是佛陀只肯收一件,另一件要她供养给其它的比丘;有一位比丘要送给阿难尊者一个钵,但阿难尊者出外教化旅行,要七天后才回来,可是戒律规定不可隔宿拥有两个钵在身边,佛陀为此还把它改为在七天中可以拥有两个钵。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原始佛教的僧团中,其物质生活是多么简单和贫乏。

  从佛陀为年老的比丘穿针缝衣,可见僧团的自力自主的生活;从佛陀为有病的比丘沐浴和煎药,可见僧团的刻苦自励;为了一餐午斋,佛陀鼓励弟子要走三十里路外去应供;为了一次说法,不惜千里而往。看起来原始佛教的物质生活很苦,其实已发出离心的小乘圣者,他们一点也不罣碍贫乏的生活。不管环境怎样折磨,对修道的生活,反而更能够增进。有与无,远与近,苦与乐,在发出离心修道的圣者心中,都是一样。甚至,他们还觉得“无”比“有”更多,“远”比“近”更好,“苦”比“乐”更值得追求。

  不说原始佛教的圣者,就说我们现在的出家人吧!我昨天到这里来讲演,穿的是这件衣服,我今天还是这件衣服,明天也还是这件衣服,因为我只有这一件衣服,我拿起来就穿,一点也不觉得不好。可是你们各位呢?要来听经前,就想:我今天穿一件红色的,可是红的有好几件,哪里一件红的款式比较好?翻啊!挑啊!选啊!明天还要出来听经,总不能老是穿红色的,换一件绿色的吧,可是……总之非常麻烦!

  我再举一个例子做补充说明:

  有一些年轻人来信佛教,是几位在家小姐,我办幼稚园,我就说你们去当老师吧!在佛教的幼稚园任教,一个月有三千元薪水,但另外有几位出家的,一个月只有一百元单银。非常奇怪的是,三千元一个月薪水的老师,还要跟单银一百元的出家人借用。所以说,多了不一定快乐,少的也不一定不好。

  出世的圣者,发了出离心以后,世间上的一切,五欲六尘,在他看来好像云烟一般,一点也不罣碍在他心上,因此他们就不为欲望所苦恼,不为人情所罣碍,每天生活在淡泊、安详、自在、和合的生活里。

  所以,出世的生活不一定要离开世间,在你们的家庭里面,甚至于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这种思想,第一,先没有经济名利的占有,第二,没有男女爱着的贪求,第三,没有权力高下的执着,第四,没有人我爱恨的分别。你有这种思想,就能获得出世生活的快乐。

  二.从禅宗语录谈禅师超然物外的悟道生活 

  中国佛教的禅宗出了许多伟大的禅师,他们在悟道以后,有的仍然芒鞋破钵的云游天下,有的一笠一杖的行脚十方。有的在丛林里搬柴运水,有的在禅堂里参禅苦修。他们抛弃人间物质的享受,他们远离社会人情的安慰,过着忍辱作务的生活,他们实践了内心平和宁静的悟道者的生活。

  禅师们悟道以后,人虽在世俗,其实心早就超然物外,像大梅法常禅师在马祖道一处得道以后,他以荷叶为衣,以松子为食;像南泉普愿禅师,在大慧祖师处开悟以后,他以牧牛为生,以采樵为业;崇信禅师曾以煎饼求道;隐峰禅师曾以推车度众。悟道后的禅师们,不以职业卑贱为耻,不以工作庸俗为念,我们反而可以从他们那些职业和工作中,见出他们洒脱恬淡的生活。

  六祖惠能禅师曾在五祖弘忍禅师处担任过多时的舂米工作,天衣义怀禅师曾在翠峰处一做水头就是很久,庆诸禅师在游山担任菜头的职务,雪峰禅师在洞山做过数百人的饭头,寒山和拾得二位大士在天台山做过行堂。一般人以为煮菜舂米是低贱的工作,但在悟道的禅师们眼中,却是最庄严的使命, 国父孙中山先生说:“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其实,我国古代的禅师们,早就实践这种理想的高尚生活了。

  做过帝王的桀纣幽厉,什么人也不愿和他们一样;这些一无所有而从事劳役的禅师们,反而成为大众的楷模。唐朝的道林禅师,又名鸟窠禅师,他有房子不住,跑到秦望山峭绝悬崖上面的一颗长松大树上住,一住二十余年,有一次太守白居易谒见他时说:“禅师住处非常危险。”

  禅师回答:“我坐在树上不危险,倒是太守危险尤甚!”

  白居易说:“下官坐镇河山,何险之有?”

  禅师答:“薪火相交,纵性不得,得非险乎?”

  鸟窠禅师的故事,在佛教中一直传为美谈。记得民国五十二年,我曾到印度访问,在佛陀入灭的涅槃场边,有一棵大树,大树上有一位中国禅师,他名字叫“善修”和尚,他也学习鸟窠禅师居住在树上,但印度政府发现以后,不允许他住,但他已经住了十几年,非要住下去不可,印度政府无法,只得就把那颗千年大树砍断下来。印度政府的意思是因为住在树上不但危险,而且起居用物一无所有,实在也太苦了!可是善修和尚说:“我住在树上非常安全,也很自在,我与佛陀涅槃的地方同在一起,我住在树上,日月星辰与我作伴,这里的树木花草,天天和我共居为邻,怎么说我住在树上一无所有呢?”

  因为禅师们已经“悟道”了,就觉得大千世界、山河大地到处都是很美的;如何与真理相应,就在于你;如何得证“生亦不喜”、“死亦不悲”的超然性,那就是悟道者的认识。

  隋朝时候,有一位智舜禅师,在草丛中打坐。有一位猎人打到一只野鸡,野鸡带伤跑到智舜禅师的地方躲起来。智舜禅师因此要保护这只野鸡,猎人郤非夺鸡回去不可,以做为下酒菜。

  智舜禅师说:“一只野鸡多重,我割一只耳朵给你够不够?”说罢,就将耳朵割下来了。

  在禅师们悟道后的超然生活,所谓“四大本空,五阴非有”,一个耳朵算不了什么。

  有一位道树禅师,建了一座寺院,不巧与道士的“道观”在一起,道士因为放不下他旁边这所佛教寺院,就想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出家人,把他们吓走。确实有不少年轻的沙弥都畏惧离去了,可是道树禅师在这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到了最后,道士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虽然心头很气,但也没有办法!算了,“道观”也不要了,因此他们全都走了。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的法术那么凶猛,您怎么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只有一个“无”字。他们有法术,“有”是有穷尽,“无”是无穷尽的;他有法术,变完了就“没有”了,“无”则永远无穷尽无限量,我当然能胜他了。”

  禅者悟道的生活,就是过的“无”的生活,因为他们体证到“无”,所以,没有一切人我是非,没有一切荣辱毁誉,像行云,像流水,云水行脚的生活,就是禅者最真实的超然物外的生活了。

  三.从般若经谈菩萨无住而住的行道生活 

  一般修道的行者从入世而出世,他们本来都有一个世间的生活,但由于人格升华,悟入自性,所以都甘愿舍离世俗,过那清净无为的出世生活。但大乘菩萨却不这么逃避世间,相反的他们从出世而入世,他们已安住于出世的思想,但又大兴慈悲入世度众,过那无住的生活。慈航法师说:“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这就是大乘菩萨的入世生活了。

  菩萨在人间,像维摩大士一样有家庭、有眷属、有田园、有财富,看起来他和世俗生活没有两样,但大士确是超脱世间的大菩萨。因为他“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可以说他是生活在无住而无不住的生活里面。“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这就是无住生活的写照!“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这是无住生活的运用!《般若经》中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无住的生活才能任性逍遥,才能随缘放旷。

  入世的人间生活,身心安住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之内,尘是动摇不安之义。所以,入世的人生都是生活在动荡不安之中。出世的菩萨,过的是无住生活,这个无住是“不惟不住有,亦且不住无;不惟不住无,亦且不住无无”,因为无住,所以才能无所不住。天上的太阳,看起来无所安住,其实因为太阳无住,所以太阳的光芒才能普遍照耀。

  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听五祖弘忍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真理而开悟的。开悟后的惠能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因为菩萨已悟到自性“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所以把心安住于无住之处。无住而住,才是住于实相真理之中,才能过着菩萨平等解脱的生活。

  菩萨无住的生活境界,是人生最美的生活,好比我们出家人,大家都知道出家无家,我们虽然出家无家,但是可以每一个寺院为家,所谓“出家无家处处家”。因为无家,反而有更多的家;因为无住,反而无所不住。菩萨在无住生活中行道,如<普门品>中称观音菩萨是“游诸世间”,行道度众生,好象是游诸世间,这是多么的逍遥,多么的自在!

  因为无住,不住于生死,也不住于涅槃,生死涅槃都不住,则世间忧悲苦恼、恐怖颠倒,在菩萨无住的生活中,就完全不相干了。

  什么是无住的生活?举一个例子说:有一位优婆先那比丘尼,在山洞中修行,不小心被毒蛇咬了,眼看着即将死去,但她仍很镇静的叫人把舍利弗请来嘱咐后事。舍利弗来了以后,说道:

  “优婆先那!你气色这么好,怎么说被毒蛇咬了呢?”

  “尊者!”优婆先那回答道:“我最近在…

《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