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星云大师讲演集》-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时间:公元一九七六年十一月

  地点:台北国立艺术馆

  对象:法师.大众(弟子依光记)

  第一.先从入世的生活说起

  一.入世的生活是以物质为主的生活

  二.入世的生活是以感情为主的生活

  三.入世的生活是以人群为主的生活

  四.入世的生活是以根身为主的生活

  第二.次说佛教出世的生活

  一.从四阿含经谈小乘罗汉简单朴素的修道生活

  二.从禅宗语录谈禅师超然物外的悟道生活

  三.从般若经谈菩萨无住而住的行道生活

  四.从诸经律典中谈佛陀解脱果位的证道生活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讲的是题目是“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我昨天告诉各位,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要有一个理想的世界,各人有了理想世界以后,我们要怎样的来实现理想的生活呢?如何使空虚飘渺的理想成为事实呢?所以,在没有讲到佛教出世的生活之前,先要说明什么是入世的生活。

  各位!你们在家庭里,在社会上,每天所过的日子,如衣食住行,如举心动念,那一切都是入世的生活。入世的生活里面究竟包含些什么内容呢?我把他归纳四点,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入世的生活是以物质为主的生活 

  一般人的生活,物质占了他主要的部份,生活里的衣食住行,哪里一事不与物质有关?生活里的行住坐卧,哪里一行能少了物质?开门七件事都是物质生活上的需要。因为生活缺少不了物质,所以人类就甘愿做物质的奴隶。为了一餐美食,甘愿成天辛苦;为了一点利益,甘愿屈膝争取;为了一点虚荣,就要不休止的去做牛做马。

  在物质生活中的大家形形色色,有的人只重口腹之需,根本就不去计较穿与住;有的人,只求穿得衣冠楚楚,对于吃与住不太重视;有的人只要住得舒服,穿与吃可以马虎。当然,对衣食住行样样都讲究的人比较多数。所以,不管如何,人为了维持生命总脱离不了物质的需要,总难免不在物质生活里面转来转去。人因为被物质所囚,所以才不能获得真正快乐的生活。

  我们把身心寄托在五欲尘劳的上面,物质虽然能够满足我们一时的愿望,但那是有限的,每一个人不知需要经过几番折磨劳苦,才能获得那么一点五欲六尘的享乐。但五欲六尘中缺陷很多,苦恼很多,可以说物质上的五欲六尘,就像陷阱一样,陷身其中,就不易超脱。所以,我们要从物质里面获得真正的美满幸福,是不可能的。

  二.入世的生活是以感情为主的生活  

  有的人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仍不够满足,他进而还要追求感情的生活。有时候,父母的呵护之情不够,进而再求朋友的感情;朋友的感情不够,进而要求男女的感情;男女的感情不美满,进而希望子女的感情;子女的感情靠不住,甚至于还要养猫养狗养金丝鸟,把感情寄放在动物身上。所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佛称“众生”为“有情”,有情众生的感情过分泛滥冲动就会变成犯罪造恶的原因。社会上许多自杀、仇杀、毁容的事,不是由于金钱,就是由于感情。不是因为“爱”,就是因为“恨”。金钱与爱情,往往连在一起,爱与恨往往也凑在一起。

  佛教不是排斥金钱,厌恶感情,只是因为金钱和感情有时候会给大家带来了困扰与麻烦。我们必须以智能运用金钱,必须以智能来化导感情,把金钱转成为净财,把感情升华为慈悲,净财和慈悲才是维系人生幸福快乐的条件。

  有人说,感情是生命的花朵,但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试问花朵能开放多久?有人说爱是幸福的,但爱也是自私的;有人说爱是纯洁的,但爱也是染污的;有人说被爱是幸福,但失去爱的时候又怎么办?有人说如果人生没有爱,就犹如土地上失去了水,便成为沙漠,但由于感情不善于处理而引起的怨恨嫉妒也会泛滥成灾。总之,爱是自私而束缚的,就算夫妻也有离婚的,父子还有要脱离关系的,就算美好的姻缘,亲爱的感情,但到了生死离别,那感情和恩爱又怎能长久呢?在感情中生活的人,是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快乐的。

  三.入世的生活是以人群为主的生活  

  每一个人不能离群独居,“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除了我们认识有缘分的朋友以外,在社会上还有很多士农工商的群众都与我们有关系,我们在这个世间上生活,是要靠人群给我们维护,如果离开大众人群,我们就没有办法生存。

  世间上的人群给我们很多帮助,我们要穿衣服,需要工人在工厂里织布;我们要吃饭,需要农夫在田里耕种;我们要出门,需要司机为我们开车;我们所走的路,哪里一条不是别人所修筑的?我们所住的房子,哪里一块砖瓦不是别人为我们盖的?我们要到风景区游山玩水,哪里一处风景区不是别人开垦给我们去欣赏的呢?还有许许多多,我们都需要靠人群才能生存的。因此,有人想从人群中得到人生的幸福快乐,那也不尽然。人与人相处,如果以利益而互相结合,大家都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利益,难免会引起许多的冲突与磨擦,彼此纷争计较,互相勾心斗角。因此,在现实的生活中,靠人群也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安乐。

  四.入世的生活是以根身为主的生活  

  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快乐而维持着生命,叫做以根身为主的生活。如《大智度论》所说:在家人入世的生活与出家人出世的生活不同,入世的生活是靠根身向外去求的快乐,如眼睛要看色尘的花花世界,耳朵要听和悦的音声,鼻子要嗅芬芳的香气,舌头品尝着山珍美味,身体贪恋着外境的舒适,心里攀缘着一切有利自己的人事,如此追求快乐的方法叫做以根身为主的生活。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断的向外攀缘。如果遭受一次挫折,或遇到根身病痛魔难,稍微不能称心如意的时候,也就不能快乐了。因此出世的生活,不能光靠根身向外去追求快乐。有些修行的人眼睛不看,静坐在那儿,嘴也不吃,耳也不听,身体也不去贪恋触受,但他在开采内心丰富的宝藏,智能的能源,不像一般人去追求根身以外的东西,其实,他才真正享受了无限的法乐。

  物质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人情是缺陷的,不能永远给我们满意;人群是利益冲突的,不能长久和平相处;根身是无常的,岁月会带来散灭。我们在入世的生活里,不能得到究竟的安乐,出世的生活才有真正的安乐,但是如何去探讨出世的生活呢?

  我现在向各位介绍佛教的出世生活,不是要我们离开人间,到另外地方去过生活,也不是要我们死了以后才有出世的生活,更不是只为了自己了生脱死,不管世间的苦痛与困难,才叫出世的生活。所谓出世的生活,一样在世间上生活,而且要把佛教出世的思想,无边深广的悲智,运用着去从事救度众生的事业,使每一个人能发出离心、了脱生死外,更能使世界繁荣,国家富强,财富无量,到处充满着佛法的真理与和平。

  什么是佛教的出世生活?我现在从四个方面来向各位介绍:

  第一、从四阿含经中谈小乘出离的生活──修道的生活

  第二、从禅门语录中谈禅者超然的生活──悟道的生活

  第三、从大般若经中谈菩萨无住的生活──行道的生活

  第四、从诸经律典中谈佛陀果位的生活──证道的生活

  一.从四阿含经谈小乘罗汉简单朴素的修道生活 

  在原始佛教的时候,一些出家弟子们是怎样的发出离心,来过着出世间的生活呢?他们不以世间上的物质、感情、人群、根身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因此他们把物质用得最少,把感情通通放下,把人群也隔绝抛开,过着一种虽然物质贫乏、感情淡泊、孤单沉寂的生活,但他们追求的是人格的升华,斩断贪图利乐的观念,净化心灵的世界,扩展他们永恒生命的生活。

  比方说:他们每一个人,穿的只有三件衣服,所谓“三衣一钵”。吃的是日中一食,睡的是树下一宿。除了在深山、水边、园林中修行以外,坟墓旁边也可以安身睡觉。所谓“头陀苦行”,经常独自一人住在苦行林中,不求现实的快乐,不为眼前利益所迷,不喜好喧哗热闹的地方,一心只欣求速证解脱涅槃。

  当然在原始佛教的生活里面,建筑有庄严雄伟的只树给孤独园,拥有众多房舍的竹林精舍,那些讲堂殿宇,到处鸟语花香,但这些都是用于大众的修行,个人总是到山林水边,不像现在有些人,既不欢喜和人群共居共学,但又喜爱一个人居住在华丽的精舍中,这是不合佛法的生活。

  年老的大迦叶尊者是佛陀的首座弟子,他日以继夜精进刻苦的修习“头陀行”,希望借此苦行使自己的身心能够达到清净不染,解脱世间上一切烦恼束缚,成就至真无上的佛慧。

  有一天,佛陀见他年纪实在老了,就劝他说:“你不必再过那种头陀的生活,回到只园精舍的僧团来,由你充当上座,领导大众修行,一样的可以远离五欲尘劳。”

  可是大迦叶回答说:“佛陀!关于这一点,弟子不能如法遵行,因为我要以修头陀苦行做为模范,使后代的佛子们,知道要从苦修里面磨链自己的意志,坚强自己的信仰,激励自己的精神,和庄严自己的世界,寻找自己心灵的主人,遨游在三世一切诸佛之中……”所以,这等于是孟子讲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就是他头陀的目的。

  跋提王子,他本是佛陀的堂弟,后来出家做了比丘。有一次,他与阿那律、金毘罢等三人,在树林里修行,在修行的时候,他忽然大叫起来说:“啊!快乐哦!实在太快乐!”

  阿那律就问他:“你大声叫什么?什么事使你那么快乐啊?”

  跋提说:“阿那律尊者!我过去做王子的时候,住在铜墙铁壁的王宫里面,有许多侍从勇士拿着武器护卫着我,我仍然恐怖刺客的谋害;我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绫罗绸缎,过着非常奢华的生活,可是我老是觉得食不…

《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