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演集》-從入世的生活說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時間:公元一九七六年十一月
地點:臺北國立藝術館
對象:法師.大衆(弟子依光記)
第一.先從入世的生活說起
一.入世的生活是以物質爲主的生活
二.入世的生活是以感情爲主的生活
叁.入世的生活是以人群爲主的生活
四.入世的生活是以根身爲主的生活
第二.次說佛教出世的生活
一.從四阿含經談小乘羅漢簡單樸素的修道生活
二.從禅宗語錄談禅師超然物外的悟道生活
叁.從般若經談菩薩無住而住的行道生活
四.從諸經律典中談佛陀解脫果位的證道生活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
今天講的是題目是“從入世的生活說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我昨天告訴各位,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要有一個理想的世界,各人有了理想世界以後,我們要怎樣的來實現理想的生活呢?如何使空虛飄渺的理想成爲事實呢?所以,在沒有講到佛教出世的生活之前,先要說明什麼是入世的生活。
各位!你們在家庭裏,在社會上,每天所過的日子,如衣食住行,如舉心動念,那一切都是入世的生活。入世的生活裏面究竟包含些什麼內容呢?我把他歸納四點,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一.入世的生活是以物質爲主的生活
一般人的生活,物質占了他主要的部份,生活裏的衣食住行,哪裏一事不與物質有關?生活裏的行住坐臥,哪裏一行能少了物質?開門七件事都是物質生活上的需要。因爲生活缺少不了物質,所以人類就甘願做物質的奴隸。爲了一餐美食,甘願成天辛苦;爲了一點利益,甘願屈膝爭取;爲了一點虛榮,就要不休止的去做牛做馬。
在物質生活中的大家形形色色,有的人只重口腹之需,根本就不去計較穿與住;有的人,只求穿得衣冠楚楚,對于吃與住不太重視;有的人只要住得舒服,穿與吃可以馬虎。當然,對衣食住行樣樣都講究的人比較多數。所以,不管如何,人爲了維持生命總脫離不了物質的需要,總難免不在物質生活裏面轉來轉去。人因爲被物質所囚,所以才不能獲得真正快樂的生活。
我們把身心寄托在五欲塵勞的上面,物質雖然能夠滿足我們一時的願望,但那是有限的,每一個人不知需要經過幾番折磨勞苦,才能獲得那麼一點五欲六塵的享樂。但五欲六塵中缺陷很多,苦惱很多,可以說物質上的五欲六塵,就像陷阱一樣,陷身其中,就不易超脫。所以,我們要從物質裏面獲得真正的美滿幸福,是不可能的。
二.入世的生活是以感情爲主的生活
有的人有了豐富的物質生活仍不夠滿足,他進而還要追求感情的生活。有時候,父母的呵護之情不夠,進而再求朋友的感情;朋友的感情不夠,進而要求男女的感情;男女的感情不美滿,進而希望子女的感情;子女的感情靠不住,甚至于還要養貓養狗養金絲鳥,把感情寄放在動物身上。所以,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佛稱“衆生”爲“有情”,有情衆生的感情過分泛濫沖動就會變成犯罪造惡的原因。社會上許多自殺、仇殺、毀容的事,不是由于金錢,就是由于感情。不是因爲“愛”,就是因爲“恨”。金錢與愛情,往往連在一起,愛與恨往往也湊在一起。
佛教不是排斥金錢,厭惡感情,只是因爲金錢和感情有時候會給大家帶來了困擾與麻煩。我們必須以智能運用金錢,必須以智能來化導感情,把金錢轉成爲淨財,把感情升華爲慈悲,淨財和慈悲才是維系人生幸福快樂的條件。
有人說,感情是生命的花朵,但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試問花朵能開放多久?有人說愛是幸福的,但愛也是自私的;有人說愛是純潔的,但愛也是染汙的;有人說被愛是幸福,但失去愛的時候又怎麼辦?有人說如果人生沒有愛,就猶如土地上失去了水,便成爲沙漠,但由于感情不善于處理而引起的怨恨嫉妒也會泛濫成災。總之,愛是自私而束縛的,就算夫妻也有離婚的,父子還有要脫離關系的,就算美好的姻緣,親愛的感情,但到了生死離別,那感情和恩愛又怎能長久呢?在感情中生活的人,是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快樂的。
叁.入世的生活是以人群爲主的生活
每一個人不能離群獨居,“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除了我們認識有緣分的朋友以外,在社會上還有很多士農工商的群衆都與我們有關系,我們在這個世間上生活,是要靠人群給我們維護,如果離開大衆人群,我們就沒有辦法生存。
世間上的人群給我們很多幫助,我們要穿衣服,需要工人在工廠裏織布;我們要吃飯,需要農夫在田裏耕種;我們要出門,需要司機爲我們開車;我們所走的路,哪裏一條不是別人所修築的?我們所住的房子,哪裏一塊磚瓦不是別人爲我們蓋的?我們要到風景區遊山玩水,哪裏一處風景區不是別人開墾給我們去欣賞的呢?還有許許多多,我們都需要靠人群才能生存的。因此,有人想從人群中得到人生的幸福快樂,那也不盡然。人與人相處,如果以利益而互相結合,大家都希望從別人那兒得到利益,難免會引起許多的沖突與磨擦,彼此紛爭計較,互相勾心鬥角。因此,在現實的生活中,靠人群也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安樂。
四.入世的生活是以根身爲主的生活
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快樂而維持著生命,叫做以根身爲主的生活。如《大智度論》所說:在家人入世的生活與出家人出世的生活不同,入世的生活是靠根身向外去求的快樂,如眼睛要看色塵的花花世界,耳朵要聽和悅的音聲,鼻子要嗅芬芳的香氣,舌頭品嘗著山珍美味,身體貪戀著外境的舒適,心裏攀緣著一切有利自己的人事,如此追求快樂的方法叫做以根身爲主的生活。凡事以自我爲中心,不斷的向外攀緣。如果遭受一次挫折,或遇到根身病痛魔難,稍微不能稱心如意的時候,也就不能快樂了。因此出世的生活,不能光靠根身向外去追求快樂。有些修行的人眼睛不看,靜坐在那兒,嘴也不吃,耳也不聽,身體也不去貪戀觸受,但他在開采內心豐富的寶藏,智能的能源,不像一般人去追求根身以外的東西,其實,他才真正享受了無限的法樂。
物質是有限的,不能滿足我們無限的欲望;人情是缺陷的,不能永遠給我們滿意;人群是利益沖突的,不能長久和平相處;根身是無常的,歲月會帶來散滅。我們在入世的生活裏,不能得到究竟的安樂,出世的生活才有真正的安樂,但是如何去探討出世的生活呢?
我現在向各位介紹佛教的出世生活,不是要我們離開人間,到另外地方去過生活,也不是要我們死了以後才有出世的生活,更不是只爲了自己了生脫死,不管世間的苦痛與困難,才叫出世的生活。所謂出世的生活,一樣在世間上生活,而且要把佛教出世的思想,無邊深廣的悲智,運用著去從事救度衆生的事業,使每一個人能發出離心、了脫生死外,更能使世界繁榮,國家富強,財富無量,到處充滿著佛法的真理與和平。
什麼是佛教的出世生活?我現在從四個方面來向各位介紹:
第一、從四阿含經中談小乘出離的生活──修道的生活
第二、從禅門語錄中談禅者超然的生活──悟道的生活
第叁、從大般若經中談菩薩無住的生活──行道的生活
第四、從諸經律典中談佛陀果位的生活──證道的生活
一.從四阿含經談小乘羅漢簡單樸素的修道生活
在原始佛教的時候,一些出家弟子們是怎樣的發出離心,來過著出世間的生活呢?他們不以世間上的物質、感情、人群、根身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因此他們把物質用得最少,把感情通通放下,把人群也隔絕抛開,過著一種雖然物質貧乏、感情淡泊、孤單沈寂的生活,但他們追求的是人格的升華,斬斷貪圖利樂的觀念,淨化心靈的世界,擴展他們永恒生命的生活。
比方說:他們每一個人,穿的只有叁件衣服,所謂“叁衣一缽”。吃的是日中一食,睡的是樹下一宿。除了在深山、水邊、園林中修行以外,墳墓旁邊也可以安身睡覺。所謂“頭陀苦行”,經常獨自一人住在苦行林中,不求現實的快樂,不爲眼前利益所迷,不喜好喧嘩熱鬧的地方,一心只欣求速證解脫涅槃。
當然在原始佛教的生活裏面,建築有莊嚴雄偉的只樹給孤獨園,擁有衆多房舍的竹林精舍,那些講堂殿宇,到處鳥語花香,但這些都是用于大衆的修行,個人總是到山林水邊,不像現在有些人,既不歡喜和人群共居共學,但又喜愛一個人居住在華麗的精舍中,這是不合佛法的生活。
年老的大迦葉尊者是佛陀的首座弟子,他日以繼夜精進刻苦的修習“頭陀行”,希望借此苦行使自己的身心能夠達到清淨不染,解脫世間上一切煩惱束縛,成就至真無上的佛慧。
有一天,佛陀見他年紀實在老了,就勸他說:“你不必再過那種頭陀的生活,回到只園精舍的僧團來,由你充當上座,領導大衆修行,一樣的可以遠離五欲塵勞。”
可是大迦葉回答說:“佛陀!關于這一點,弟子不能如法遵行,因爲我要以修頭陀苦行做爲模範,使後代的佛子們,知道要從苦修裏面磨鏈自己的意志,堅強自己的信仰,激勵自己的精神,和莊嚴自己的世界,尋找自己心靈的主人,遨遊在叁世一切諸佛之中……”所以,這等于是孟子講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也就是他頭陀的目的。
跋提王子,他本是佛陀的堂弟,後來出家做了比丘。有一次,他與阿那律、金毘罷等叁人,在樹林裏修行,在修行的時候,他忽然大叫起來說:“啊!快樂哦!實在太快樂!”
阿那律就問他:“你大聲叫什麼?什麼事使你那麼快樂啊?”
跋提說:“阿那律尊者!我過去做王子的時候,住在銅牆鐵壁的王宮裏面,有許多侍從勇士拿著武器護衛著我,我仍然恐怖刺客的謀害;我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绫羅綢緞,過著非常奢華的生活,可是我老是覺得食不…
《從入世的生活說到佛教出世的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