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成長,事事本無礙(四)▪P3

  ..續本文上一頁深。「向下深入一層」便表示他的心靈領域又擴大了一層。「心靈成長」就是心靈上重新分配、重新劃分、重新組合。是「自我」邁向更深、更廣、更豐富之境的心路曆程。

  「成長」就是從這樣的界線越來越向下延伸,因爲在越上面,就表示界線越多,就是生活在越狹小的世界,你的苦海越無邊。成長的過程就是你越向內看,越向你的內心裏面深層去看,看種種的界線、種種的隔閡、種種的痛苦、沖突、矛盾、不安,然後慢慢的如實去面對、逐漸的超越,這就是「心靈的成長」。

  如果我們以太極圖來講,衆生如果越向下,視野就越狹小,心胸就越狹小,當你越向下,會怎樣呢?無邊的苦海啊!包括修行也是這樣,如果你要在支流末節上面繞,會修個沒完沒了。如果你一直在那裏對治,看到什麼,就對治什麼!看到什麼,你就對治什麼!把外境認爲是賊,把外境認爲跟你是對立的。所以,當你的六根跟六塵接觸時,常常都會在自責:「我又有漏了」有漏,就要去對治!要怎樣啦…。你都是在這支流末節上一直耍弄,這樣外境的種種還有很多等著你去應付呢!

  因爲你的「六根」每天都會跟「六塵」接觸,如果把外境的一切種種際遇認定是你的敵人,你的心跟境不能夠統合,就有修不完的行,甚至還有可能修個叁大阿僧只劫、叁十億年,你都還在修個沒完沒了。所以,當你慢慢去體悟之後,真的要不斷的提升,你如果提升一層上來,你的視野就越廣,而且也就越省事。如果你能夠慢慢的一直提升上來,就是「心靈智慧的成長」。從井底青蛙狹小的視線慢慢的提升,提升一層所看到的範圍世界就越廣,你越提升一層,「自我」就不斷的成長突破,如果能夠來到「終極意識」、來到「一體世界」,也唯有「無我」,才能夠來到這個層級。

  只要你還有「我」,就有「我」跟「非我」,只要你的內心世界還有「我」,如果還沒有來到「一體世界」,你頂多是來到「超人格」的極致層面,因爲你還有「我」的存在,這時候你的心量雖然已經是非常廣大了,是人間所稱許的聖賢、聖人,但是你還有很多的「另一半」,只要你還有「自我」,就沒有真正溶入「一體世界」裏面,所以你必須一定要有真正大死一番的決心,才能夠真的來到「無我」的世界。

   整個修行之路就是不斷的「心靈成長」,不斷的超越提升,不要只是以頭腦知見在聽聞修練,不只是裝填一些知識、知見而已,而是要用心靈來聽聞體會,真的要「歸零」,把過去的知識、知見放下,隨時「歸零」,才能夠不斷的跳脫、提升、超越,要有讓自己大死一番的決心與魄力,當「自我」大死一番之後,你才會超越、才會跳脫啊!不然,你就只是一直在原來狹小的世界框框裏面運轉。如果真的能夠「歸零」,你每次的聞思精進、修行都會是不斷的在成長,再加上又不斷的親身去實行、去實踐,你就是一直在提升、提升。如果能夠真的「歸零」,身心柔軟下來,你就會不斷一直的脫胎換骨、大徹大悟。所以,什麼叫做「成長」?就是不斷的讓自己有無限的可能,讓自己真的展現無限的可能,把視野心胸擴大、再擴大。

   「我們將在隨後叁章裏面,管窺蠡測一體意識的奧秘」此處這裏講「管窺蠡測」很容氣、很保守,就是比較謙虛一點。「因爲在你還沒有真正能夠體認一體意識以前,你可以管窺蠡測一體意識的奧秘,我們只能夠旁敲側擊地,揣測一下一體意識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探討一下一個沒有界線的世界,是怎麼一回事?一種沒有過去與末來界線的現在是怎麼一回事」就是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那種界線的「現在」是怎麼一回事?「沒有內外之隔的大覺,又是怎麼一回事」這就是要協助我們先了解、先理解,然後不斷聞思之後,去實修實證、去體證。

   「有了全盤的認識後,我們便能夠很深入意識的領域,了解各層次及相關的對治法,最後我們再度回到一體意識的主題上,那才是最真切的,因爲唯有在那境界中,我們才能擁有一切的真理」當真的跟法界溶爲一體。你本身就是「法身」,像耶稣就很坦然的講:「我就是真理、我就是道路啊!」也就是佛陀所講的:「我就是法身啊!」這個階段一定都是跟整個法界是溶爲一體的,具備無我、無私,絕對沒有我慢,而且展現出來的就是大慈大悲。

   「再往深處看,我們發現佛教之禅宗(禅)或印度教的吠陀哲學,是爲了愈合有機生命體與外界塵寰的分裂,開展出一個與整個宇宙認同的大我意識」也就是溶入整個法界裏面。「邁向一體意識。可是我們也不可忘了,在一體意識與有機生命體的這種意識之間,還有溝距,尚有待于『超人格』層次的重重超越,這一層次的對治法門,主要是爲了促成『超乎個人』或『集體性的』,或『超人格』的意識」(第25頁)

  「『超人格的自我』,這雖與一體意識不盡相同,至少已經超越了個人的有機生命的範疇」所考慮的事情不是從「我」、「我所」出發了,已經能夠來爲衆生考慮了。「屬此層次的對治法門有:綜合心理學、容格學派的心理分析、瑜珈及超覺靜坐等」此處所講的就是佛教之禅、禅宗,是要直接把你很快的丟入「一體意識」--無字天書、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就是告訴你要去直接溶入,去讀懂這部「大地風雲經」,直接溶入「一體的意識」裏面。問題是你沒有經曆過聞思基礎,沒有經曆過上述「心靈成長」的階段,你就算是耗費一輩子的時間,也是有如一只“蚊子去叮牛角”(臺語)般(亦即徒勞無功)。

  如果觀念知見錯誤,很容易又變成一個「大我慢」出來!如果不能夠真正去體悟「無常」跟「無我」二個法印,沒有真正徹證的話,把你丟到「一體意識」裏面,你就變成一個很大、很厲害的「大我」出來。因爲「自我」貪生怕死,還是一樣鞏固那個「我」,修行就是要變成很厲害、很“大尾”(偉大)啊!這樣的話,就又背一把寶劍到處要去“砍”人,要去較量、要稱霸武林,成爲武林高手、成爲武林至尊。

   所以,本書的作者就透徹的說到:你要來到這個境界之前,要先經曆「超人格層次」。如果沒有經曆過「超人格層次」階段,你前面這些身心基礎沒有沒有愈合、沒有統合,沒有了解什麼叫「無常」法印?沒有了解什麼叫「無我」法印?就算把你丟到這「一體的世界」裏面,因爲那個「自我」不死,它還是在展現「大我」啊!那時候的「大我」,就是我慢的大我,不是「無我」。這裏又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希望大家要能夠照見。

   如果大家已經具備【阿含解脫道次第】、【老子道德經】的聞思基礎,就可以把以上所講述的這些再統合起來,你的修行方面就會更清楚、更具體。修行不是在打迷糊仗,你願不願意放下?願不願意「歸零」,要大死一番…?這些都不是口號,也不是頭腦的知見的裝填,是真的要去做到!要真的讓自己做到「歸零」,要讓過去的知見、習性從頭再來,身、心要很柔軟。

  「身心柔軟」必須要從「有爲法」開始,這是一個必經的「心靈成長」過程,就如前述所言的「向初果、證初果、二果」漸次階段也是一樣,你要從「有爲法」的世界,這樣慢慢提升上來!你也許會認爲「身心柔軟」是從刻意有造作,當然這也只是一個過程,沒關系!如果你不容許有這樣的過程,也不容易有所成長啊!就像你要容許小孩子跌跌撞撞,才能夠學會走路啊!才能夠學會騎車啊!才能夠學會獨立啊!要真正敢去做爲,真正敢去做,這樣你就會有所成長、就會有所突破。

  我們整個聞思修證的過程,事實上跟這些都是環扣在一起的,我們修行階段的聞思跟實修實證方面,就是在「點、線」的組合,「點、線」的完整。角色、自我、有機生命體的統合,就是在「點、線」方面的完整。然後「面」呢?就是來到跟外界方面,你漸漸的溶合、漸漸的了解、接納,這樣慢慢真的有去見法、有去體悟,你的法喜自然會慢慢展現出來,而且你的心量自然也就會漸漸展開、展開,慈悲之心就自然的由衷流露出來。

  如此我們對法界的體悟就會越深,包括要怎麼樣進展逐漸去體悟「無我」?「太陽」每天都在跟我們講經說法,「大地」每天都在跟我們講經說法、展現給我們看「無我」,「空氣」也都是一樣每天都在跟我們講經說法。什麼叫做「無我」?什麼叫做無條件、無所求?什麼叫做慈悲?這些都是實相的存在,都不是想象的。只是你心裏有沒有打開?智慧眼有沒有打開?有沒有去看而已啊!當你有覺察到這些,修行就會來到「點、線、面」的展開,然後會慢慢協助我們再去體悟到跟整個法界溶爲一體,屆時就能以「無爲」的方式,來到與「空」相應、與整個法界相應的階段,這個「空」不是空洞的「空」,而是整個無邊無際的法界。

  在這個過程中,當你慢慢體會越來越深,你的界線就會越來越淡薄,那「十個結」的斷除就會很快,當界線淡薄、淡薄之後,也就很快斷除了。

   所以,這整個過程才是一條既快速又完整的解脫之路,不必耗費一生的時間。修行不是在練功夫,當你真的能夠把自己的身、心統合、整合起來,如實面對自己、接受自己,然後再跟法界溶爲一體,從法界中處處去見法,就很快邁向解脫之路了。

   現在講一個故事作比喻:有一位禅師問他的在家居士弟子:「如果你跟老婆、母親搭上同一艘船,結果這個船翻了,她們兩個都不會遊泳,這時候你要救誰?」有的人就講:「救媽媽!」有的人講說:「救太太!」而學生就回答:「我要救媽媽」,師父就敲他一棒說:再問你一次:「如果翻船之後,你要救誰?」他就說:「救太太!」禅師又敲打他一次說:再問你一次:「翻船了,你要救誰?」弟子就說:「我二個都救!」禅師就再他敲二次,這時候弟子楞住了。

  禅師說:再問你一次,再給你一次機會:「翻船了,你要救誰?」弟子回答:「我二個都不救了!」禅師就再他打叁下。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如果對一個假設性的問題,你事先費盡心思在作一些假設性的回答,這樣是不真切的,因爲你不能把這個准備好的答案,然後到時候再套進去適用遵循,這樣是不行的,因爲世間的機緣是不斷在流動變化,應該要憑著當下的直覺、當下的因緣,你該怎麼做就怎麼去做。

  至于你當下是怎樣去做,這跟當時心靈智能的層次也會有密切關系,是沒有固定的標准答案,如果你事先設定一個標准答案,禅師又會要再槌你的。所以,我們要不斷提升我們的心靈智慧,然後應遵循「中道」,「中道」是不會有一個固定的答案,應視當下的因緣,以明智、理智的當機判斷去處理,怎樣處理比較好?你判斷之後就去做,做了你就要承擔、去接受。如果翻船之後,本來你覺得當下也許是想先救媽媽,但是因爲太太就在你身旁,而媽媽卻漂得比較遠,你又在那裏掙紮說不能先救太太,要趕快去救媽媽…。結果,當你遊到媽媽那邊的時候,媽媽也已經漂走了,而太太呢?也死了。

  因此面對問題,不要用預設的答案去套千變萬化的實相,真實的世界是要看你當下因緣是怎麼樣,然後你再去做有智慧的判斷,這才是真正的「中道」。因此,佛法也要靈活的應用,它是活生生的法。

  

《心靈成長,事事本無礙(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