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灵成长,事事本无碍(四)▪P3

  ..续本文上一页深。「向下深入一层」便表示他的心灵领域又扩大了一层。「心灵成长」就是心灵上重新分配、重新划分、重新组合。是「自我」迈向更深、更广、更丰富之境的心路历程。

  「成长」就是从这样的界线越来越向下延伸,因为在越上面,就表示界线越多,就是生活在越狭小的世界,你的苦海越无边。成长的过程就是你越向内看,越向你的内心里面深层去看,看种种的界线、种种的隔阂、种种的痛苦、冲突、矛盾、不安,然后慢慢的如实去面对、逐渐的超越,这就是「心灵的成长」。

  如果我们以太极图来讲,众生如果越向下,视野就越狭小,心胸就越狭小,当你越向下,会怎样呢?无边的苦海啊!包括修行也是这样,如果你要在支流末节上面绕,会修个没完没了。如果你一直在那里对治,看到什么,就对治什么!看到什么,你就对治什么!把外境认为是贼,把外境认为跟你是对立的。所以,当你的六根跟六尘接触时,常常都会在自责:「我又有漏了」有漏,就要去对治!要怎样啦…。你都是在这支流末节上一直耍弄,这样外境的种种还有很多等着你去应付呢!

  因为你的「六根」每天都会跟「六尘」接触,如果把外境的一切种种际遇认定是你的敌人,你的心跟境不能够统合,就有修不完的行,甚至还有可能修个三大阿僧只劫、三十亿年,你都还在修个没完没了。所以,当你慢慢去体悟之后,真的要不断的提升,你如果提升一层上来,你的视野就越广,而且也就越省事。如果你能够慢慢的一直提升上来,就是「心灵智慧的成长」。从井底青蛙狭小的视线慢慢的提升,提升一层所看到的范围世界就越广,你越提升一层,「自我」就不断的成长突破,如果能够来到「终极意识」、来到「一体世界」,也唯有「无我」,才能够来到这个层级。

  只要你还有「我」,就有「我」跟「非我」,只要你的内心世界还有「我」,如果还没有来到「一体世界」,你顶多是来到「超人格」的极致层面,因为你还有「我」的存在,这时候你的心量虽然已经是非常广大了,是人间所称许的圣贤、圣人,但是你还有很多的「另一半」,只要你还有「自我」,就没有真正溶入「一体世界」里面,所以你必须一定要有真正大死一番的决心,才能够真的来到「无我」的世界。

   整个修行之路就是不断的「心灵成长」,不断的超越提升,不要只是以头脑知见在听闻修练,不只是装填一些知识、知见而已,而是要用心灵来听闻体会,真的要「归零」,把过去的知识、知见放下,随时「归零」,才能够不断的跳脱、提升、超越,要有让自己大死一番的决心与魄力,当「自我」大死一番之后,你才会超越、才会跳脱啊!不然,你就只是一直在原来狭小的世界框框里面运转。如果真的能够「归零」,你每次的闻思精进、修行都会是不断的在成长,再加上又不断的亲身去实行、去实践,你就是一直在提升、提升。如果能够真的「归零」,身心柔软下来,你就会不断一直的脱胎换骨、大彻大悟。所以,什么叫做「成长」?就是不断的让自己有无限的可能,让自己真的展现无限的可能,把视野心胸扩大、再扩大。

   「我们将在随后三章里面,管窥蠡测一体意识的奥秘」此处这里讲「管窥蠡测」很容气、很保守,就是比较谦虚一点。「因为在你还没有真正能够体认一体意识以前,你可以管窥蠡测一体意识的奥秘,我们只能够旁敲侧击地,揣测一下一体意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探讨一下一个没有界线的世界,是怎么一回事?一种没有过去与末来界线的现在是怎么一回事」就是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那种界线的「现在」是怎么一回事?「没有内外之隔的大觉,又是怎么一回事」这就是要协助我们先了解、先理解,然后不断闻思之后,去实修实证、去体证。

   「有了全盘的认识后,我们便能够很深入意识的领域,了解各层次及相关的对治法,最后我们再度回到一体意识的主题上,那才是最真切的,因为唯有在那境界中,我们才能拥有一切的真理」当真的跟法界溶为一体。你本身就是「法身」,像耶稣就很坦然的讲:「我就是真理、我就是道路啊!」也就是佛陀所讲的:「我就是法身啊!」这个阶段一定都是跟整个法界是溶为一体的,具备无我、无私,绝对没有我慢,而且展现出来的就是大慈大悲。

   「再往深处看,我们发现佛教之禅宗(禅)或印度教的吠陀哲学,是为了愈合有机生命体与外界尘寰的分裂,开展出一个与整个宇宙认同的大我意识」也就是溶入整个法界里面。「迈向一体意识。可是我们也不可忘了,在一体意识与有机生命体的这种意识之间,还有沟距,尚有待于『超人格』层次的重重超越,这一层次的对治法门,主要是为了促成『超乎个人』或『集体性的』,或『超人格』的意识」(第25页)

  「『超人格的自我』,这虽与一体意识不尽相同,至少已经超越了个人的有机生命的范畴」所考虑的事情不是从「我」、「我所」出发了,已经能够来为众生考虑了。「属此层次的对治法门有:综合心理学、容格学派的心理分析、瑜珈及超觉静坐等」此处所讲的就是佛教之禅、禅宗,是要直接把你很快的丢入「一体意识」--无字天书、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就是告诉你要去直接溶入,去读懂这部「大地风云经」,直接溶入「一体的意识」里面。问题是你没有经历过闻思基础,没有经历过上述「心灵成长」的阶段,你就算是耗费一辈子的时间,也是有如一只“蚊子去叮牛角”(台语)般(亦即徒劳无功)。

  如果观念知见错误,很容易又变成一个「大我慢」出来!如果不能够真正去体悟「无常」跟「无我」二个法印,没有真正彻证的话,把你丢到「一体意识」里面,你就变成一个很大、很厉害的「大我」出来。因为「自我」贪生怕死,还是一样巩固那个「我」,修行就是要变成很厉害、很“大尾”(伟大)啊!这样的话,就又背一把宝剑到处要去“砍”人,要去较量、要称霸武林,成为武林高手、成为武林至尊。

   所以,本书的作者就透彻的说到:你要来到这个境界之前,要先经历「超人格层次」。如果没有经历过「超人格层次」阶段,你前面这些身心基础没有没有愈合、没有统合,没有了解什么叫「无常」法印?没有了解什么叫「无我」法印?就算把你丢到这「一体的世界」里面,因为那个「自我」不死,它还是在展现「大我」啊!那时候的「大我」,就是我慢的大我,不是「无我」。这里又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希望大家要能够照见。

   如果大家已经具备【阿含解脱道次第】、【老子道德经】的闻思基础,就可以把以上所讲述的这些再统合起来,你的修行方面就会更清楚、更具体。修行不是在打迷糊仗,你愿不愿意放下?愿不愿意「归零」,要大死一番…?这些都不是口号,也不是头脑的知见的装填,是真的要去做到!要真的让自己做到「归零」,要让过去的知见、习性从头再来,身、心要很柔软。

  「身心柔软」必须要从「有为法」开始,这是一个必经的「心灵成长」过程,就如前述所言的「向初果、证初果、二果」渐次阶段也是一样,你要从「有为法」的世界,这样慢慢提升上来!你也许会认为「身心柔软」是从刻意有造作,当然这也只是一个过程,没关系!如果你不容许有这样的过程,也不容易有所成长啊!就像你要容许小孩子跌跌撞撞,才能够学会走路啊!才能够学会骑车啊!才能够学会独立啊!要真正敢去做为,真正敢去做,这样你就会有所成长、就会有所突破。

  我们整个闻思修证的过程,事实上跟这些都是环扣在一起的,我们修行阶段的闻思跟实修实证方面,就是在「点、线」的组合,「点、线」的完整。角色、自我、有机生命体的统合,就是在「点、线」方面的完整。然后「面」呢?就是来到跟外界方面,你渐渐的溶合、渐渐的了解、接纳,这样慢慢真的有去见法、有去体悟,你的法喜自然会慢慢展现出来,而且你的心量自然也就会渐渐展开、展开,慈悲之心就自然的由衷流露出来。

  如此我们对法界的体悟就会越深,包括要怎么样进展逐渐去体悟「无我」?「太阳」每天都在跟我们讲经说法,「大地」每天都在跟我们讲经说法、展现给我们看「无我」,「空气」也都是一样每天都在跟我们讲经说法。什么叫做「无我」?什么叫做无条件、无所求?什么叫做慈悲?这些都是实相的存在,都不是想象的。只是你心里有没有打开?智慧眼有没有打开?有没有去看而已啊!当你有觉察到这些,修行就会来到「点、线、面」的展开,然后会慢慢协助我们再去体悟到跟整个法界溶为一体,届时就能以「无为」的方式,来到与「空」相应、与整个法界相应的阶段,这个「空」不是空洞的「空」,而是整个无边无际的法界。

  在这个过程中,当你慢慢体会越来越深,你的界线就会越来越淡薄,那「十个结」的断除就会很快,当界线淡薄、淡薄之后,也就很快断除了。

   所以,这整个过程才是一条既快速又完整的解脱之路,不必耗费一生的时间。修行不是在练功夫,当你真的能够把自己的身、心统合、整合起来,如实面对自己、接受自己,然后再跟法界溶为一体,从法界中处处去见法,就很快迈向解脱之路了。

   现在讲一个故事作比喻:有一位禅师问他的在家居士弟子:「如果你跟老婆、母亲搭上同一艘船,结果这个船翻了,她们两个都不会游泳,这时候你要救谁?」有的人就讲:「救妈妈!」有的人讲说:「救太太!」而学生就回答:「我要救妈妈」,师父就敲他一棒说:再问你一次:「如果翻船之后,你要救谁?」他就说:「救太太!」禅师又敲打他一次说:再问你一次:「翻船了,你要救谁?」弟子就说:「我二个都救!」禅师就再他敲二次,这时候弟子楞住了。

  禅师说:再问你一次,再给你一次机会:「翻船了,你要救谁?」弟子回答:「我二个都不救了!」禅师就再他打三下。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如果对一个假设性的问题,你事先费尽心思在作一些假设性的回答,这样是不真切的,因为你不能把这个准备好的答案,然后到时候再套进去适用遵循,这样是不行的,因为世间的机缘是不断在流动变化,应该要凭着当下的直觉、当下的因缘,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去做。

  至于你当下是怎样去做,这跟当时心灵智能的层次也会有密切关系,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如果你事先设定一个标准答案,禅师又会要再槌你的。所以,我们要不断提升我们的心灵智慧,然后应遵循「中道」,「中道」是不会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应视当下的因缘,以明智、理智的当机判断去处理,怎样处理比较好?你判断之后就去做,做了你就要承担、去接受。如果翻船之后,本来你觉得当下也许是想先救妈妈,但是因为太太就在你身旁,而妈妈却漂得比较远,你又在那里挣扎说不能先救太太,要赶快去救妈妈…。结果,当你游到妈妈那边的时候,妈妈也已经漂走了,而太太呢?也死了。

  因此面对问题,不要用预设的答案去套千变万化的实相,真实的世界是要看你当下因缘是怎么样,然后你再去做有智慧的判断,这才是真正的「中道」。因此,佛法也要灵活的应用,它是活生生的法。

  

《心灵成长,事事本无碍(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