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灵成长,事事本无碍(四)▪P2

  ..续本文上一页爱面子的时候,有可能我并没有钱,但我会向别人借钱去借给你。但是当我借钱给你,内心又在那里很苦,认为「我们是好友、我们的关系很好、我对你多么“死忠”、对你是多么好…」要维持一种形象。但是你本身就是没钱,还要去借钱借人,眞的是很不真实,这个苦就会让你继续活在苦海里面。

  当你愿意真实面对自己的时候,假如有人要跟我借钱,而我确实真的没钱,就坦白说「我没钱!」当然有时候要看情况,慈悲不能没有智慧,慈悲不是长养众生的欲贪,以前也许你是滥好人,人家要借钱,于是就借给他,因为想要博得别人的好感,称赞说「这个人很慈悲、做人很好、很有义气」的我们所要的「角色」及称许。换做今天,你就不会博取虚名了,会让自己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有就说有,没有就说没有。我觉得这种情况可以帮上忙,我就帮忙;不能帮忙,我就说帮不上忙;会渐渐来到「真实」。宁愿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不好,那是别人的事。别人认为我是穷光蛋,也没关系啊!认为我是吝啬、穷酸,也没关系啊!随便别人怎么讲啊!就是敢展现出一个真实自我的作为出来。

  但是跟身体方面,如果你还分裂,你还是一样,还是在矛盾不安的世界里面,像心理治疗方面、生物能量的潜能发挥,包括身、心、灵的整合方面,让身、心能够成为一个完整体,你的生命能力才会发挥出来,这时候来到接受完整的自己。当然,真的要能够接受完整自己,也要经历过佛陀所讲的「无常」、「无我」这方面的闻思修证基础。

  当你慢慢能够去接受「无常」,慢慢能够去了解「无我」,才会真正接受你自己啊!身、心、灵要能够整合是很不容易,如果没有真正「无常」的正知正见,不会真正接受你自己的,你会抗拒「无常」、会抗拒「无我」,包括要身、心、灵方面的整合,都要有佛法这些对真理实相的闻思基础,要慢慢了解精进之后,才会真正接受。

  为什么你以前不接受呢?就是因为你不了解嘛!你在抗拒嘛!你要真正能够接受,不是别人灌输给你,你就要接受啊!那还只是你现在头痛,我给你一个对治的药治疗一下,没多久还是旧疾复发,并没有从根本去治疗。要从根本身、心、灵的整合,必须要对真理实相、对「无常」、「无我」这些,有相当深入的体悟,才能够来到身、心、灵的整合,也就是对根、尘、识、五蕴、六根、六界这些,要有相当的体悟,才能够来到整合。

   佛教所讲的,都是更深入把生命的这些根本问题解决,不只是这样而已,还要能够让你再去看到内身、外身、内外方面的,让你的有机生命体跟外界环境慢慢的整合。再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机生命体虽然整合了,但是你跟整个外界没有整合,还是在很苦的世界里面。如果你认为这个外面的世间是五浊恶世,就会继续在无边的苦海中,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好的、是业报的业报身,我们是罪业深重才来到这世间。因为你当下没有找到真正的净土,还是没办法安心自在,所以你的内心还会绷得很紧,还会继续去找你所要的梦幻世界。

  你否定所身处这个实相世界的存在,然后继续再构筑你所要的梦幻世界,你当下的生命跟外界是分离的、是对立的、是分开的,如果你这个层面没有突破,是不可能来到「证初果」。因为你处处都活在跟境界是对立,跟境界都是在拉扯着,你处处活在抱怨,不满意、不知足、不知感恩,你的身、心怎么柔软下来?「身见」怎么破除?

   有机生命体跟外界环境必须慢慢的整合起来,你才会迈入「超人格的层次」,也才会来到「证初果」,才能够继续再往上提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这个过程就如同像荣格心理学、综合心理学所叙述。事实上,佛教对上述的整个过程都有完整的解析,更重视的是后面一体的境界,原始佛法都是要直接慢慢让你契入一体神圣的世界,就是「涅槃彼岸」。

  佛陀所讲的「涅槃」、「涅槃界」,贪、瞋、痴的止息,你的瞋心要怎么止息呢?因为一切界线消失、消溶了。只要你还有界线,就一定有对立的存在。只要你有界线,就会有你的「要」跟「不要」;有你的「要」,你就有贪;有你的「不要」,你就有瞋;贪、瞋要怎么止息?必须要界线完全的消除,这是真的!所以,十个结怎么淡薄?就是要慢慢去体悟到那些界线,就是导致痛苦战争的肇因,以及内心的痛苦不安、苦海无边…这些。当你真的慢慢愿意一一去破除,来到有机生命体跟外界环境的整合,这就是当你慢慢去认清之后,然后渐渐的接受。

  你所认为是五浊恶世的世间,要完全慢慢的去接受,慢慢去体会法界的重要,此时你所展现出来的「四无量心」,才会来到超越那些种种格局,来到「超人格层次」。你一定是必经这样的心灵成长过程,才会来到真的溶入一体世界。「自我」消失了,你就见法越深,这一定要透过实修实证去体悟,实修实证越深、见法越深,人生的历练越多,你看的越具体、越清楚,就真的能够很快的来到溶入法界,与「道」合一。

  所有任何宗教的终极目的都是要来到那种宇宙神圣的层次。诸如:大乘佛教、禅宗,包括道家,这里的所讲的道家,不是一般宫庙的“道”、道术,而是老子的所阐述的「道」,都是要协助大家溶入宇宙一体的世界。包括回教、基督教、犹太教这些真正的智慧者,他们来到体证无我、无私的世界,也都是来到一体的世界。大家可以慢慢去探究这整个解脱之路,就会更清楚了。

  「我发现每种层次的治疗法,大抵都能认可接受比他肤浅的层次,但是却常否定比他更深邃的层次」(第27页)这句话很重要,大家慢慢去看到、慢慢去消化,每一种层次的治疗法大抵都能够认可接受比他肤浅的层次,却常否定比他更深邃的层次。当然嫉妒心也有啦!但是最主要是因为他的意识层次没有来到超越的层面,于是他体悟不到,所以他就会排斥。人们通常对于不能够了解、不能够体证到的这种层次,他就排斥、攻击,认为:这是不正确的、这是不对的。

   所以,井底青蛙所能够看到就只有井底里面小虾米的世界,牠会跟这些小虾米劝说应该怎么样提升、要怎么样…。但是,当你跟井底青蛙讲述井底以外的整个大海、法界这些,牠就会说:「你在“膨风”(夸大其词),你在胡扯…」。因为他的视野、他的视线就是在这样一个狭隘的世界,体悟不到整个法界的宽广开阔。

   如果你的修行层次只是着重在个人的五蕴身心方面,只是着重在内身、内受、内心、内法方面,很容易会形成「井底青蛙」之见,形成一种「以管窥天」,这方面你要清楚看到。佛陀要帮助我们破解五阴以及四念住,是要让我们对五阴身心的如实了知、如实了悟,但是在实证实修方面,一样告诉你要内身、外身,内、外身都是修到、都要觉察到,你才能够突破、才能够超越,而不是说修了四念住之后,你就马上能够证果。纵使你整个四念住阶段都是很认真的在修,还是未必能够证果,除非你能够看到法界的这些种种,真的能够看到活生生的法、处处都能够见法,不是只有在禅坐、禅修区里面才见法,你要处处都能够见法。

   这时候在你生活的历缘对境之中,不只是在禅修才有外境,生活中的历缘对境都是在跟境界在接触,你要处处去见法,才能够真的来到证果。如果你没有超越的话,就只是在「见树不见林」的阶段,当然不是说个人五蕴身心方面的修练不重要,那的确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你的「自我」没有完整统合,你是没办法来到对外界的「如实观」,你自己的内心世界就都在里面摆不平,「自我」都在那里厮杀拉扯了,你怎么能够去看到法界的奥妙呢?你是看不到的!

   如果你一直在「自我」展现,想要构筑你的梦幻世界,这时候告诉你要看到真实的法界,你也会不敢看、不敢面对,因为「自我」是很狡猾的,它总是要逃避的,它不敢面对这个法界。为什么呢?因为它怕见光死啊!因为自我、小我跟整个法界一比较起来就相形见拙,它原本认为:我是、我能啊!结果跟整个法界一比起来,当然就不敢照见,所以就躲避起来了。

   如果没有真正要历经大死一番,这一个关卡你就突破不了,就不敢去看法界的这些法。你一直要在「自我」成就、我是、我能…,就会不敢去看到整个法界,你会去否定。就算你去看,还是用「自我」去看,会故作态势的说:这没什么啊!还是以自我封闭的世界在看,一样不是否定,不然就是看不到(视而不见),因为他不敢掀开「自我」的金钟罩,当他一掀开看到这整个法界,就变成小巫见大巫,他原先所巩固的「自我」就没有存在的余地,那个「自我」就赶快躲回去。如果你真的决心要大死一番,就不一样啦!这时候真正的智慧才会开启,你的心量才会真正打开,你的十个结也才会真正的一一松开、断除,这就是要协助大家把解脱之路探究得更清楚。

   「所谓的成长,通常是指个人的眼界在内在的深度或外在的广度上的扩展,这正是意识层次图向下取向意思,向下深入一层,便表示他的心灵领域又扩大了一层。成长就是重新分配、重新划界、重新组合。是自我迈向更深、更广、更丰富之境的心路历程。」(第27页)这一段描述非常好,我们讲说「心灵成长」,你的心灵要怎么成长?真正佛教所讲的「证果」、「解脱的境界」,就是整个「心灵成长」的过程。当你的视野不断的开展,你的心胸不断的开展,你的智慧不断的提升,而这个开展及提升这些,根源是来自于你有向内反观,你越有内观,越深入你的内心世界去觉察,就可以把那「十个结」一一去除,去除一个结,你的心灵就成长一分。

  所以,「成长」指的就是个人的眼界,也就是我们的六根、我们的心,在内在的深度或是外在广度上的扩展,这个眼界不光是讲「眼根」,是我们的智慧眼。你的心要不断的明觉,然后越向内看,你的深度会加深,广度也会加…

《心灵成长,事事本无碍(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