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愛面子的時候,有可能我並沒有錢,但我會向別人借錢去借給你。但是當我借錢給你,內心又在那裏很苦,認爲「我們是好友、我們的關系很好、我對你多麼“死忠”、對你是多麼好…」要維持一種形象。但是你本身就是沒錢,還要去借錢借人,眞的是很不真實,這個苦就會讓你繼續活在苦海裏面。
當你願意真實面對自己的時候,假如有人要跟我借錢,而我確實真的沒錢,就坦白說「我沒錢!」當然有時候要看情況,慈悲不能沒有智慧,慈悲不是長養衆生的欲貪,以前也許你是濫好人,人家要借錢,于是就借給他,因爲想要博得別人的好感,稱贊說「這個人很慈悲、做人很好、很有義氣」的我們所要的「角色」及稱許。換做今天,你就不會博取虛名了,會讓自己成爲一個實實在在的人--有就說有,沒有就說沒有。我覺得這種情況可以幫上忙,我就幫忙;不能幫忙,我就說幫不上忙;會漸漸來到「真實」。甯願別人對自己的印象不好,那是別人的事。別人認爲我是窮光蛋,也沒關系啊!認爲我是吝啬、窮酸,也沒關系啊!隨便別人怎麼講啊!就是敢展現出一個真實自我的作爲出來。
但是跟身體方面,如果你還分裂,你還是一樣,還是在矛盾不安的世界裏面,像心理治療方面、生物能量的潛能發揮,包括身、心、靈的整合方面,讓身、心能夠成爲一個完整體,你的生命能力才會發揮出來,這時候來到接受完整的自己。當然,真的要能夠接受完整自己,也要經曆過佛陀所講的「無常」、「無我」這方面的聞思修證基礎。
當你慢慢能夠去接受「無常」,慢慢能夠去了解「無我」,才會真正接受你自己啊!身、心、靈要能夠整合是很不容易,如果沒有真正「無常」的正知正見,不會真正接受你自己的,你會抗拒「無常」、會抗拒「無我」,包括要身、心、靈方面的整合,都要有佛法這些對真理實相的聞思基礎,要慢慢了解精進之後,才會真正接受。
爲什麼你以前不接受呢?就是因爲你不了解嘛!你在抗拒嘛!你要真正能夠接受,不是別人灌輸給你,你就要接受啊!那還只是你現在頭痛,我給你一個對治的藥治療一下,沒多久還是舊疾複發,並沒有從根本去治療。要從根本身、心、靈的整合,必須要對真理實相、對「無常」、「無我」這些,有相當深入的體悟,才能夠來到身、心、靈的整合,也就是對根、塵、識、五蘊、六根、六界這些,要有相當的體悟,才能夠來到整合。
佛教所講的,都是更深入把生命的這些根本問題解決,不只是這樣而已,還要能夠讓你再去看到內身、外身、內外方面的,讓你的有機生命體跟外界環境慢慢的整合。再者,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有機生命體雖然整合了,但是你跟整個外界沒有整合,還是在很苦的世界裏面。如果你認爲這個外面的世間是五濁惡世,就會繼續在無邊的苦海中,認爲這個世界是不好的、是業報的業報身,我們是罪業深重才來到這世間。因爲你當下沒有找到真正的淨土,還是沒辦法安心自在,所以你的內心還會繃得很緊,還會繼續去找你所要的夢幻世界。
你否定所身處這個實相世界的存在,然後繼續再構築你所要的夢幻世界,你當下的生命跟外界是分離的、是對立的、是分開的,如果你這個層面沒有突破,是不可能來到「證初果」。因爲你處處都活在跟境界是對立,跟境界都是在拉扯著,你處處活在抱怨,不滿意、不知足、不知感恩,你的身、心怎麼柔軟下來?「身見」怎麼破除?
有機生命體跟外界環境必須慢慢的整合起來,你才會邁入「超人格的層次」,也才會來到「證初果」,才能夠繼續再往上提升,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這個過程就如同像榮格心理學、綜合心理學所敘述。事實上,佛教對上述的整個過程都有完整的解析,更重視的是後面一體的境界,原始佛法都是要直接慢慢讓你契入一體神聖的世界,就是「涅槃彼岸」。
佛陀所講的「涅槃」、「涅槃界」,貪、瞋、癡的止息,你的瞋心要怎麼止息呢?因爲一切界線消失、消溶了。只要你還有界線,就一定有對立的存在。只要你有界線,就會有你的「要」跟「不要」;有你的「要」,你就有貪;有你的「不要」,你就有瞋;貪、瞋要怎麼止息?必須要界線完全的消除,這是真的!所以,十個結怎麼淡薄?就是要慢慢去體悟到那些界線,就是導致痛苦戰爭的肇因,以及內心的痛苦不安、苦海無邊…這些。當你真的慢慢願意一一去破除,來到有機生命體跟外界環境的整合,這就是當你慢慢去認清之後,然後漸漸的接受。
你所認爲是五濁惡世的世間,要完全慢慢的去接受,慢慢去體會法界的重要,此時你所展現出來的「四無量心」,才會來到超越那些種種格局,來到「超人格層次」。你一定是必經這樣的心靈成長過程,才會來到真的溶入一體世界。「自我」消失了,你就見法越深,這一定要透過實修實證去體悟,實修實證越深、見法越深,人生的曆練越多,你看的越具體、越清楚,就真的能夠很快的來到溶入法界,與「道」合一。
所有任何宗教的終極目的都是要來到那種宇宙神聖的層次。諸如:大乘佛教、禅宗,包括道家,這裏的所講的道家,不是一般宮廟的“道”、道術,而是老子的所闡述的「道」,都是要協助大家溶入宇宙一體的世界。包括回教、基督教、猶太教這些真正的智慧者,他們來到體證無我、無私的世界,也都是來到一體的世界。大家可以慢慢去探究這整個解脫之路,就會更清楚了。
「我發現每種層次的治療法,大抵都能認可接受比他膚淺的層次,但是卻常否定比他更深邃的層次」(第27頁)這句話很重要,大家慢慢去看到、慢慢去消化,每一種層次的治療法大抵都能夠認可接受比他膚淺的層次,卻常否定比他更深邃的層次。當然嫉妒心也有啦!但是最主要是因爲他的意識層次沒有來到超越的層面,于是他體悟不到,所以他就會排斥。人們通常對于不能夠了解、不能夠體證到的這種層次,他就排斥、攻擊,認爲:這是不正確的、這是不對的。
所以,井底青蛙所能夠看到就只有井底裏面小蝦米的世界,牠會跟這些小蝦米勸說應該怎麼樣提升、要怎麼樣…。但是,當你跟井底青蛙講述井底以外的整個大海、法界這些,牠就會說:「你在“膨風”(誇大其詞),你在胡扯…」。因爲他的視野、他的視線就是在這樣一個狹隘的世界,體悟不到整個法界的寬廣開闊。
如果你的修行層次只是著重在個人的五蘊身心方面,只是著重在內身、內受、內心、內法方面,很容易會形成「井底青蛙」之見,形成一種「以管窺天」,這方面你要清楚看到。佛陀要幫助我們破解五陰以及四念住,是要讓我們對五陰身心的如實了知、如實了悟,但是在實證實修方面,一樣告訴你要內身、外身,內、外身都是修到、都要覺察到,你才能夠突破、才能夠超越,而不是說修了四念住之後,你就馬上能夠證果。縱使你整個四念住階段都是很認真的在修,還是未必能夠證果,除非你能夠看到法界的這些種種,真的能夠看到活生生的法、處處都能夠見法,不是只有在禅坐、禅修區裏面才見法,你要處處都能夠見法。
這時候在你生活的曆緣對境之中,不只是在禅修才有外境,生活中的曆緣對境都是在跟境界在接觸,你要處處去見法,才能夠真的來到證果。如果你沒有超越的話,就只是在「見樹不見林」的階段,當然不是說個人五蘊身心方面的修練不重要,那的確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你的「自我」沒有完整統合,你是沒辦法來到對外界的「如實觀」,你自己的內心世界就都在裏面擺不平,「自我」都在那裏厮殺拉扯了,你怎麼能夠去看到法界的奧妙呢?你是看不到的!
如果你一直在「自我」展現,想要構築你的夢幻世界,這時候告訴你要看到真實的法界,你也會不敢看、不敢面對,因爲「自我」是很狡猾的,它總是要逃避的,它不敢面對這個法界。爲什麼呢?因爲它怕見光死啊!因爲自我、小我跟整個法界一比較起來就相形見拙,它原本認爲:我是、我能啊!結果跟整個法界一比起來,當然就不敢照見,所以就躲避起來了。
如果沒有真正要曆經大死一番,這一個關卡你就突破不了,就不敢去看法界的這些法。你一直要在「自我」成就、我是、我能…,就會不敢去看到整個法界,你會去否定。就算你去看,還是用「自我」去看,會故作態勢的說:這沒什麼啊!還是以自我封閉的世界在看,一樣不是否定,不然就是看不到(視而不見),因爲他不敢掀開「自我」的金鍾罩,當他一掀開看到這整個法界,就變成小巫見大巫,他原先所鞏固的「自我」就沒有存在的余地,那個「自我」就趕快躲回去。如果你真的決心要大死一番,就不一樣啦!這時候真正的智慧才會開啓,你的心量才會真正打開,你的十個結也才會真正的一一松開、斷除,這就是要協助大家把解脫之路探究得更清楚。
「所謂的成長,通常是指個人的眼界在內在的深度或外在的廣度上的擴展,這正是意識層次圖向下取向意思,向下深入一層,便表示他的心靈領域又擴大了一層。成長就是重新分配、重新劃界、重新組合。是自我邁向更深、更廣、更豐富之境的心路曆程。」(第27頁)這一段描述非常好,我們講說「心靈成長」,你的心靈要怎麼成長?真正佛教所講的「證果」、「解脫的境界」,就是整個「心靈成長」的過程。當你的視野不斷的開展,你的心胸不斷的開展,你的智慧不斷的提升,而這個開展及提升這些,根源是來自于你有向內反觀,你越有內觀,越深入你的內心世界去覺察,就可以把那「十個結」一一去除,去除一個結,你的心靈就成長一分。
所以,「成長」指的就是個人的眼界,也就是我們的六根、我們的心,在內在的深度或是外在廣度上的擴展,這個眼界不光是講「眼根」,是我們的智慧眼。你的心要不斷的明覺,然後越向內看,你的深度會加深,廣度也會加…
《心靈成長,事事本無礙(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