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解脫道次第》第二十四章 修四念處 問答
叁八五、佛陀對不修四念處的人怎麼講?
答:“則離如實聖法”,就是離開了佛陀所講的解脫聖道,很可能在方便法上繞圈子。
叁八六、采用四念處修行的目的是什麼?
答:1.學習當下現觀身、口、意的沖動。
2.如實深觀,體悟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修四念處,有助于進入很微細的心行,看到很微細的身口意的展現、內心的變化。
3.如果有正知正見,采用四念處的全面修行,隨時可能開悟、斷結、證果。
叁八七、如果欠缺法義的聞思基礎,而急著修四念處,會有什麼樣的弊病?
答:1.只懂一些名相,只學一些皮毛;
2.略有心得體會之後,就背著一把寶劍,到處找人較量,挑別人的毛病,把別人比下去以顯示我的厲害。
叁八八、爲什麼要隨時反觀自己?
答:修行如果不是用來隨時反觀自己身、口、意的沖動與我慢;不是用來反觀諸結縛而斷結,不管如何勇猛修行,還是在世間法裏繞。
叁八九、四念處修行分幾個層次?
答:1.觀察內身、內受。2.觀察內心、內法。3.觀察外身、外受、外心、外法。4.觀察內外身、內外受、內外心、內外法。5.到達無內、無外。
叁九O、什麼人能稱爲大雄?
答:征服了自己的貪、瞋、癡、我慢,自我消失的解脫者。
叁九一、怎樣理解“虛空粉碎”?
答:自我劃定的界線;自我構築的世界,包括自我這層膜,統統粉碎了、消失了,心胸、視野擴大到如同虛空,無量無邊。
叁九二、什麼叫自護護他?
答:必須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顧好衆生。如果本身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怎麼去保護別人呢?所以自護護他最好的妙方就是四念處。
叁九叁、爲什麼說四念處是必修課?
答:八萬四千法門的核心都是導向四念處,它是聞、思、修、證的總結。要開悟證果,必須修四念處。
叁九四、什麼是涅槃?
答:狹義指肉身的死亡。廣義指自我的死亡,即貪瞋癡十個結的斷盡。
叁九五、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的做法是什麼?
答:以四念處爲依止處,從有依再深入到無依。
叁九六、過去、現在、未來的佛,靠什麼成佛?
答:修四念處,斷諸結,得解脫。
叁九七、怎樣理解“觀身如身念處”?
答:身體當下的情況是怎樣的,如實觀察,行、住 、坐、臥如實知,如喜知喜,苦知苦。
叁九八、修身念處要觀察的內容是什麼?
答:行、住、坐、臥,當下每個動作都要清楚覺察。我們的身體活在當下,而心總是跑東跑西。通過身念處的修行,讓身心對焦;讓身心合一,成爲一個完整的你活在當下。當身心能夠合一,智慧眼漸漸地就開了,無常法則隨處可以看到。這是醒過來的第一步,是重要的基礎。
叁九九、修受念處要觀察的內容是什麼?
答:受念處要觀察到內心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心裏的苦、身體的苦,是透過感受傳遞出來。受念處是身心的反應,反映出內心的苦與不安。通過受念處的修行,觀察內心潛意識的心態;觀察禅定而生的喜樂感受;觀察喜樂變化的現象。
四OO、修心念處要觀察的內容是什麼?
答:心念處是觀察心的變化,心是無形無色,但能起作用。一般人的心是僵化的,觀念固執是心僵化的展現。通過身念處、受念處的修習,開發覺性,讓觀察力越來越細、越深,明覺度越來越高。當來到明心階段,才能看到微細的心裏念頭。但是心念處的開發,一定要通過實修實證。
四O一、修法念處要觀察的內容是什麼?
答:法念處是定慧雙運,于定慧中觀察無常,體證叁法印。無常不是一個概念,它是實際的存在,是真理實相。一切現象都是刹那生滅變異,體證到無常,才能體證到無我,然後斷結、證果。
四O二、修四念處證果的時間多長?證什麼果?
答:真正用功修行,不必七年,甚至不必七個月。經七天七夜的專修四念處,就有可能證到叁果或四果。
四O叁、什麼是“死想觀”?
答:設想自己已經死了,把自己溶入到死亡之中。這時候想一想,令你牽挂、痛苦的事,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呢?“死想觀”是一劑猛藥,讓你隨時歸零,過去的事,無論多大,讓它過去,不再想。死想觀有助于淡化自我,放下自我,最後來到大死一番。
四O四、爲什麼說修四念處成就快呢?
答:因爲二六時中都在用功,清醒明覺的活在每一個當下,而且工作、生活、修行叁不誤。工作時,把注意力放在明顯的動作上;走路時,覺察左右腳的變換;休息時,修十分鍾出入息念。一切時、一切處都在修行中。
四O五、什麼是初步覺醒?
答:開發出明覺的心,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但明覺的心是工具,是用來深觀宇宙人生的實相。
四O六、什麼是最終的覺醒?
答:體證叁法印、四聖谛,斷除十個結,從夢幻世界裏醒過來,成爲覺悟者。
四O七、修四念處的目的是什麼?
答:修四念處,培養正知明覺是手段,目的是透過正知明覺,去深觀內心所打的種種結。修行境界無論多高,如果沒有看到十個結,沒有斷除,都是世間法。
四O八、什麼叫“如實觀”?
答:宇宙實相的存在,是完整而非完美的。完整是講好壞、美醜並存。如實觀就是如其客觀存在的事實,同時看到好壞、美醜二個方面,沒有自我意識;沒有個人標准;沒有框框。
四O九、看到別人得病或死亡,你該想到什麼?
答:無常隨時都可能發生,疾病、死亡就在身邊。不要麻木,提早醒悟。
四一O、一味地從崇拜、祈求佛菩薩會産生什麼後果?
答:那是站在不平等的立場,讓自己成爲次等人民,心靈無法成長。心、佛、衆生是平等的,大家相輔相成,要互相感恩,自立自信,才能開智慧。
四一一、傷心的背後是什麼心態?
答:是抓取心,是在排斥無常法印。
四一二、看到大自然五彩缤紛、多姿多彩的情形,你該想到什麼?
答:人生也是如此,千人千面,不可以要求別人與我們是同一種顔色。要尊重異己,包容異己,拓寬心量。
四一叁、修行何時能放下抓取?
答:唯有見性,即體證到真理實相——叁法印,才能放下抓取,回歸甯靜,遠離夢幻世界。
四一四、什麼叫大徹大悟?
答: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之後,我慢斷盡,自我消失,才是大徹大悟。
四一五、修行與大自然有什麼關系?
答:大自然是我們的外身,不能不了解。如果只看內身,深層的我慢很難斷除。
四一六、一花一葉告訴我們什麼?
答:無常、無我、緣起甚深。
四一七、人類的比較心産生什麼後果?
答:大者生我慢,小者生自卑,落入二元對立的世界,活得不真實,沒信心。比較心是作繭自縛,自尋煩惱。
增補:
279、在四念處一開頭,師父點出了修行中容易出錯的分岔點,其內容是什麼?(93頁)
答:在戒律與名利心上,都要回來檢驗我們自己,師父說:我只把經曆過來的,所看到的一些容易出錯的分岔點,讓大家知道,因爲有些它是很深的,當你有修有證,有名有利之後,如果你走偏了,都不知道,就很可惜。重要的是,真的要息爭,回來淨化自己。
280、如何避免岔路,正確走上解脫道呢?(95頁)
答:當你略有一些心得體悟之後,就到處看別人的毛病,顯示我很厲害。這並不是只有修行層次很高的人才會有,我們初基的人就沒有。事實上,這是很容易犯的毛病。當你有了正確的聞思基礎和正確的心態,這些岔路就可以避免掉。因爲你有慚愧心、有柔軟心、再加上不停的聞思修證,這一條解脫道才會很快走上來。不斷這樣向初果、證初果,一路一直上來,才不會被種種的枝枝節節的岔路迷惑了。
281、一般四念處的內觀禅修與師父的四念處有什麼不同?(96頁)
答:一般教四念處的禅修,大部分都在第一階段的內身、內受方面下功夫,少部分能進展到內心、內法。空海法師帶的四念處禅修是完整的從第一階段一直到第五階段,把修行的視野,從點線面,再擴大到整個虛空。
282、真正四念處初步階段應觀察那些?(97頁)
答:包括個人五陰身心的身受心法都要有,不是光清楚覺察你的動作而已,還有你的感受,是苦受、樂受、還是不苦不樂受。還有當下你是什麼樣的心態,有沒有貪?有沒有瞋?有沒有癡?都要清楚的覺察到。還有心所展現出來的法相,即是貪瞋癡慢疑。四念處所要觀察的法,要著重在心所産生的法相,法相有好的,也有不好的,看你能不能如實覺察得到,因爲這是比較微細的。
283、衆生所呈現出來的貪瞋癡,是讓我們如何?(98頁)
答:很多時候衆生呈現出來的貪瞋癡,是告訴你,提供一面鏡子讓你反觀,讓你照見自己。所以,要很好地用外面的這一面鏡子,隨時隨處照見到我們心裏的種種貪、瞋、癡、慢,隨時在曆緣對境時反觀、反省、正確的走在解脫道上。
284、身外與外身有什麼不一樣?(98頁)
答:身外:是身體之外的,于自身沒有關系,自身、自我仍然存在著,還有身見。
外身:是身見破除之後,心與空相應,外身是我身體的一部分。
285、如果有身外,就會怎麼樣?(99頁)
答:如果有身外,就有身外之見,有我、有你、有他、有身見之分、貪瞋就會有。
286、原始佛法與大乘佛法的四念處有什麼區別?(103頁)
答:原始佛法的四念處是:觀身如身念處;觀受如受念處;觀心如心念處;觀法如法念處。大乘佛教的四念處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原始佛法的四念處是:觀你的身如同身念處,現在當下是怎樣的情況?你是如實去看,這樣就好。那麼你的受,你的心也是一樣,如實來看你的感受如何?你的心有無貪瞋、喜樂,然而未必只是苦,盡量保持如實觀。大乘佛法的四念處,它是…
《《阿含解脫道次第》第二十四章 修四念處 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