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二十四章 修四念处 问答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二十四章 修四念处 问答

  三八五、佛陀对不修四念处的人怎么讲?

  答:“则离如实圣法”,就是离开了佛陀所讲的解脱圣道,很可能在方便法上绕圈子。

  三八六、采用四念处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答:1.学习当下现观身、口、意的冲动。

  2.如实深观,体悟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修四念处,有助于进入很微细的心行,看到很微细的身口意的展现、内心的变化。

  3.如果有正知正见,采用四念处的全面修行,随时可能开悟、断结、证果。

  三八七、如果欠缺法义的闻思基础,而急着修四念处,会有什么样的弊病?

  答:1.只懂一些名相,只学一些皮毛;

  2.略有心得体会之后,就背着一把宝剑,到处找人较量,挑别人的毛病,把别人比下去以显示我的厉害。

  三八八、为什么要随时反观自己?

  答:修行如果不是用来随时反观自己身、口、意的冲动与我慢;不是用来反观诸结缚而断结,不管如何勇猛修行,还是在世间法里绕。

  三八九、四念处修行分几个层次?

  答:1.观察内身、内受。2.观察内心、内法。3.观察外身、外受、外心、外法。4.观察内外身、内外受、内外心、内外法。5.到达无内、无外。

  三九O、什么人能称为大雄?

  答:征服了自己的贪、瞋、痴、我慢,自我消失的解脱者。

  三九一、怎样理解“虚空粉碎”?

  答:自我划定的界线;自我构筑的世界,包括自我这层膜,统统粉碎了、消失了,心胸、视野扩大到如同虚空,无量无边。

  三九二、什么叫自护护他?

  答:必须先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顾好众生。如果本身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怎么去保护别人呢?所以自护护他最好的妙方就是四念处。

  三九三、为什么说四念处是必修课?

  答:八万四千法门的核心都是导向四念处,它是闻、思、修、证的总结。要开悟证果,必须修四念处。

  三九四、什么是涅槃?

  答:狭义指肉身的死亡。广义指自我的死亡,即贪瞋痴十个结的断尽。

  三九五、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的做法是什么?

  答:以四念处为依止处,从有依再深入到无依。

  三九六、过去、现在、未来的佛,靠什么成佛?

  答:修四念处,断诸结,得解脱。

  三九七、怎样理解“观身如身念处”?

  答:身体当下的情况是怎样的,如实观察,行、住 、坐、卧如实知,如喜知喜,苦知苦。

  三九八、修身念处要观察的内容是什么?

  答:行、住、坐、卧,当下每个动作都要清楚觉察。我们的身体活在当下,而心总是跑东跑西。通过身念处的修行,让身心对焦;让身心合一,成为一个完整的你活在当下。当身心能够合一,智慧眼渐渐地就开了,无常法则随处可以看到。这是醒过来的第一步,是重要的基础。

  三九九、修受念处要观察的内容是什么?

  答:受念处要观察到内心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心里的苦、身体的苦,是透过感受传递出来。受念处是身心的反应,反映出内心的苦与不安。通过受念处的修行,观察内心潜意识的心态;观察禅定而生的喜乐感受;观察喜乐变化的现象。

  四OO、修心念处要观察的内容是什么?

  答:心念处是观察心的变化,心是无形无色,但能起作用。一般人的心是僵化的,观念固执是心僵化的展现。通过身念处、受念处的修习,开发觉性,让观察力越来越细、越深,明觉度越来越高。当来到明心阶段,才能看到微细的心里念头。但是心念处的开发,一定要通过实修实证。

  四O一、修法念处要观察的内容是什么?

  答:法念处是定慧双运,于定慧中观察无常,体证三法印。无常不是一个概念,它是实际的存在,是真理实相。一切现象都是刹那生灭变异,体证到无常,才能体证到无我,然后断结、证果。

  四O二、修四念处证果的时间多长?证什么果?

  答:真正用功修行,不必七年,甚至不必七个月。经七天七夜的专修四念处,就有可能证到三果或四果。

  四O三、什么是“死想观”?

  答:设想自己已经死了,把自己溶入到死亡之中。这时候想一想,令你牵挂、痛苦的事,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死想观”是一剂猛药,让你随时归零,过去的事,无论多大,让它过去,不再想。死想观有助于淡化自我,放下自我,最后来到大死一番。

  四O四、为什么说修四念处成就快呢?

  答:因为二六时中都在用功,清醒明觉的活在每一个当下,而且工作、生活、修行三不误。工作时,把注意力放在明显的动作上;走路时,觉察左右脚的变换;休息时,修十分钟出入息念。一切时、一切处都在修行中。

  四O五、什么是初步觉醒?

  答:开发出明觉的心,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但明觉的心是工具,是用来深观宇宙人生的实相。

  四O六、什么是最终的觉醒?

  答:体证三法印、四圣谛,断除十个结,从梦幻世界里醒过来,成为觉悟者。

  四O七、修四念处的目的是什么?

  答:修四念处,培养正知明觉是手段,目的是透过正知明觉,去深观内心所打的种种结。修行境界无论多高,如果没有看到十个结,没有断除,都是世间法。

  四O八、什么叫“如实观”?

  答:宇宙实相的存在,是完整而非完美的。完整是讲好坏、美丑并存。如实观就是如其客观存在的事实,同时看到好坏、美丑二个方面,没有自我意识;没有个人标准;没有框框。

  四O九、看到别人得病或死亡,你该想到什么?

  答:无常随时都可能发生,疾病、死亡就在身边。不要麻木,提早醒悟。

  四一O、一味地从崇拜、祈求佛菩萨会产生什么后果?

  答:那是站在不平等的立场,让自己成为次等人民,心灵无法成长。心、佛、众生是平等的,大家相辅相成,要互相感恩,自立自信,才能开智慧。

  四一一、伤心的背后是什么心态?

  答:是抓取心,是在排斥无常法印。

  四一二、看到大自然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情形,你该想到什么?

  答:人生也是如此,千人千面,不可以要求别人与我们是同一种颜色。要尊重异己,包容异己,拓宽心量。

  四一三、修行何时能放下抓取?

  答:唯有见性,即体证到真理实相——三法印,才能放下抓取,回归宁静,远离梦幻世界。

  四一四、什么叫大彻大悟?

  答: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之后,我慢断尽,自我消失,才是大彻大悟。

  四一五、修行与大自然有什么关系?

  答:大自然是我们的外身,不能不了解。如果只看内身,深层的我慢很难断除。

  四一六、一花一叶告诉我们什么?

  答:无常、无我、缘起甚深。

  四一七、人类的比较心产生什么后果?

  答:大者生我慢,小者生自卑,落入二元对立的世界,活得不真实,没信心。比较心是作茧自缚,自寻烦恼。

  增补:

  279、在四念处一开头,师父点出了修行中容易出错的分岔点,其内容是什么?(93页)

  答:在戒律与名利心上,都要回来检验我们自己,师父说:我只把经历过来的,所看到的一些容易出错的分岔点,让大家知道,因为有些它是很深的,当你有修有证,有名有利之后,如果你走偏了,都不知道,就很可惜。重要的是,真的要息争,回来净化自己。

  280、如何避免岔路,正确走上解脱道呢?(95页)

  答:当你略有一些心得体悟之后,就到处看别人的毛病,显示我很厉害。这并不是只有修行层次很高的人才会有,我们初基的人就没有。事实上,这是很容易犯的毛病。当你有了正确的闻思基础和正确的心态,这些岔路就可以避免掉。因为你有惭愧心、有柔软心、再加上不停的闻思修证,这一条解脱道才会很快走上来。不断这样向初果、证初果,一路一直上来,才不会被种种的枝枝节节的岔路迷惑了。

  281、一般四念处的内观禅修与师父的四念处有什么不同?(96页)

  答:一般教四念处的禅修,大部分都在第一阶段的内身、内受方面下功夫,少部分能进展到内心、内法。空海法师带的四念处禅修是完整的从第一阶段一直到第五阶段,把修行的视野,从点线面,再扩大到整个虚空。

  282、真正四念处初步阶段应观察那些?(97页)

  答:包括个人五阴身心的身受心法都要有,不是光清楚觉察你的动作而已,还有你的感受,是苦受、乐受、还是不苦不乐受。还有当下你是什么样的心态,有没有贪?有没有瞋?有没有痴?都要清楚的觉察到。还有心所展现出来的法相,即是贪瞋痴慢疑。四念处所要观察的法,要着重在心所产生的法相,法相有好的,也有不好的,看你能不能如实觉察得到,因为这是比较微细的。

  283、众生所呈现出来的贪瞋痴,是让我们如何?(98页)

  答:很多时候众生呈现出来的贪瞋痴,是告诉你,提供一面镜子让你反观,让你照见自己。所以,要很好地用外面的这一面镜子,随时随处照见到我们心里的种种贪、瞋、痴、慢,随时在历缘对境时反观、反省、正确的走在解脱道上。

  284、身外与外身有什么不一样?(98页)

  答:身外:是身体之外的,于自身没有关系,自身、自我仍然存在着,还有身见。

  外身:是身见破除之后,心与空相应,外身是我身体的一部分。

  285、如果有身外,就会怎么样?(99页)

  答:如果有身外,就有身外之见,有我、有你、有他、有身见之分、贪瞋就会有。

  286、原始佛法与大乘佛法的四念处有什么区别?(103页)

  答:原始佛法的四念处是:观身如身念处;观受如受念处;观心如心念处;观法如法念处。大乘佛教的四念处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原始佛法的四念处是:观你的身如同身念处,现在当下是怎样的情况?你是如实去看,这样就好。那么你的受,你的心也是一样,如实来看你的感受如何?你的心有无贪瞋、喜乐,然而未必只是苦,尽量保持如实观。大乘佛法的四念处,它是…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二十四章 修四念处 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