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个预设的答案,然后从给出的答案去找符合它的条件,这不是说对与错的问题,只要你有一个预设的立场,就会失去客观的立场,这些大家可以慢慢去体会。
287、四念处一开始修习时应如何做?(104页)
答:一开始还是要把你的觉察力都放在自己的身上,不要去看外身,不要去看别人。在禅修时,就好像自己在独处,这样才能真正的专心,在当下你的身、受念处上下功夫。
288、修四念处在第一阶段,要怎么样?(104页)
答:第一阶段,在证初果以前,都要以内身为主,当你真正见到法,明觉度也渐渐扩大,逐步稳定之后,再进一步观察外身,其它的依次类推。
289、怎么理解“立念在身”?(104页)
答:就是把你的念头,明觉度都专注放在你的身体上,如实观察当下的姿势,当下所有的动作都清清楚楚的觉察,这是在四念处修行上比较常见的觉察,也就是开发觉性。
290、放松的要领是什么?(104页)
答:放松的要领就是保持明觉。
291、修四念处为什么要有出入息法的配合?(105页)
答:身念处阶段,在动态方面都要清楚明觉。如果在禅修处于静态的时候,要深入到更微细,更深入到宁静的状态,出入息法方面可以带领你进入到比较深的定,比较深的明觉都可以开发出来。所以,四念处方面一样要有前面出入息念的基础。如果修四念处,没有出入息法,进入比较深的方面,你的观察还是很粗糙,因为出入息是要将心的明觉度带入到更高层次,更微细的明觉。
292、什么叫息道?(106页)
答:就是通往坟墓,墓场的道路叫息道。你忙了一辈子,让你能够真正大休息的地方。
293、何谓32身分?(109页)
答:解剖我们的身体器官有:发、毛、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团粪、脑、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痰、小便、概分32身分。佛陀说出32身分,是要破除我们的身见、身相,这是实修上是很重要的。因为众生对这个身见、身相,很不容易破除,一直执为实体,执为实有,但是你却不知道这个身体是由很多器官,很多的众生组合而成,所以佛陀就帮助我们如实来解析这个身体。
294、何谓六界分别观?(109页)
答:这是从身体的组成元素上说,我们的身体是由: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这六种界组成。是对我们身体的组成元素、材料的分析,也是帮助我们透视这个色身、看清身体材料元素组合的实相,对于破除我见、身见十分重要。
295、何谓光明想?(109页)
答:就是开发你的心地光明,不让黑暗覆盖。因光明是身心万有之本源,心光尤如灵光、智光,不可以被覆盖。
296、白骨观为什么是重点?(106页)
答:白骨观是重点,是提醒我们看到这些不要在麻痹,不要在麻醉或是逃避、不去看、怕去煞到,然后就逃、就避、这就没办法如实观。一方面要如实观,一方面要溶入里面,对于贪、瞋、痴、对于放不下那些,对于很多的抓取,才会有一番的脱胎换骨。
297、身念处方面,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呢?(106页)
答:要看因缘情况,当下适合运用哪种方法,做一个适当的调整,然后选择一种方法逐步深入。你可以在一个方法上体会一段时间,然后再选另外一种方法再来检验,再来体悟,最好各种方法都能够体悟过。
298、打结是什么意思?(107页)
答:就是在六根与六尘接触的时候,有没有被境界所系缚?有没有成为境界的奴隶?这都是功夫很微细的。如果你心不够宁静,是看不到的,不然就是已经跟着境界跑得很远了,你才看到那个影子。这都是心已经进入到相当微细,明觉度相当高,你才能够看到。
299、修法念处时,什么越多越好?什么越少越好?(108页)
答:在法念处,属于善法的七觉支,在修行的过程中,是越多越好,五盖与六根打结方面,是属于恶法,这方面是越少越好。
300、若好好在四念处方面下功夫,会如何呢?(109页)
答:一是七年下来,一定会证到两种果位,不是四果也至少证到三果;
二是七个月内,一定会证到两种果位,不是四果也至少证到三果;
三是七天七夜,必定证到两种果位,不是四果也至少证到三果;
四是一天一夜,修一天就会有一天的脱胎换骨,一天的功效就会产生出来。
佛陀很少立这么明确的保证,因为佛陀确信这是一条非常安全又快速通达涅槃解脱的修行之路,这是一种背书,也是一种保证,因此希望大家好好下功夫。
301、怎么才能够达到出世间法的觉醒呢?(109页)
答:具有一种明觉的心,才能透过如实深观身、受、心、法之后,觉悟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清楚了解身受心法,从点、线、面、空间逐步扩展,然后去看到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一定要看到整个实相,而后从颠倒梦想的梦幻世界里醒悟过来,自我消失、我慢断尽。成为真正的觉悟者,这就是出世间法的觉醒。
302、修四念处的身受念处,心法念处各达到什么目的?(109页)
答:四念处的身受念处,是以开发第一阶段的觉性为主,心法念处则是要去真正能够见法。
303、身念处的内容包括哪些?(109页)
答:①.身体的一切动作举止都要正知明觉。 ②.正知出入息;
③.具足禅定; ④.光明想; ⑤.三十二身分; ⑥.六界分别观;
⑦.不净观; ⑧.白骨观。
304、受念处的内容是什么?(109页)
答:受(觉)念处之内容包括各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能正知其生灭。
305、心念处的内容有哪些?(109页)
答:有贪、无贪,有瞋、无瞋,有痴、无痴,有秽、无秽,是合、是散,是下、是高,是小、是大,有修、无修,有定、无定,有解脱心、无解脱心。也就是当下生起的是什么心?都要能如实观察,如实正知。
306、法念处的内容是什么?(110页)
答:法念处所要观察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六根与六尘接触后,是否有打结?根、尘触后有起贪、瞋、迎、拒之心就是有打结;
②.当下是否有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举、疑,有的话,是处在哪一盖?
③.当下是否生起七觉支?有的话,是在哪一觉支?
307、空海师父为何强调具备闻思基础后,再修四念处呢?(110-111页)
答:如果具足闻思基础,有正知正见,又有因缘实修四念处,佛陀向你保证不必七年,甚至不必七个月,经七天七夜的专修四念处,就可以证到三果或四果。佛陀绝不开空头支票,也不是天方夜潭。如果没有正法的闻思基础,没有建立正知正见,容易以欲贪为先导而修四念处,如此就越修越厉害,我慢会越修越大。这与佛陀所讲的,断结、断慢的解脱道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起正知正见,具足闻思基础,然后你在修四念处,要迈向证果,初果、二果这样上来,那是不待时节因缘,那是随时都有可能的。但你必须证到初果以上,真正用生命在找法、在修行。
308、什么叫明心见性?(115页)
答:明心:就是开发明觉。见性:就是见到法性。明心见性就是你的心要清醒明觉,这样才能够去看到法性、看到真理、实相。不要认为见到自己的佛性,落入“真常唯心”里而不知道。
309、实修四念处时,从点线面空去如何体会?
答:实修四念处分五个层次,从点线面空上是按以下顺序去体会的。
第一是“点”,内身、内受。很清楚看到你的动作、经行、举止、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一切都保持清醒明觉,还有六根的出与入,身口意的展现,都属于身受方面的觉察。主要是在动中禅与日常生活行为的观察,时刻观察自己在做什么?身体动作与觉受怎样?这就是修身受念处的重点内容。
第二是“线”。内心、内法。清除觉察内心有贪,无贪?有瞋、无瞋?有痴、无痴?有没有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举、疑?如果有是那一盖?这时心所产生的法相。有没有精进的走在七觉知上?也属于法相。法相有好也有坏,但是看你能否如实的觉察到?这是心法念处观察自己内心活动如何?
第三是“面”。外身、外受、外心、外法。这是外面的身、受、心、法观察的过程与阶段。知己才能知彼,只有你真正能够清楚知道你自己的起心动念,你自己身口意的展现,有没有我慢,才能如实看到别人有没有我慢?如能将身比身,将心比心知道自己身受心法的展现,功夫好的就有他心通。知己(内)才可以知外(他人)。这是在先自知有无贪瞋痴慢,内心是否安详、柔和?才能知道他人的内心活动状态。
第四是“空”。内外身、内外受、内外心、内外法。一开始慢动作要分开,先回来认真了解自己,然后将心比心去了解众生,这时还有自己跟众生的区别,再来逐渐的把自己与众生一起来看,一起来比较,很多时候众生所呈现出来的贪瞋痴慢,是给你提供了一面让你反观自己时所用的镜子,让你通过他人心里展现出来这些,来照见你自己内心状态是怎么样?有无三毒?有无五盖?最后是慢慢来到无内无外,真正身见破除,跟众生溶为一体。证初果破身见,还只是粗浅的而已,微细的身见还是存在,只有证到四果时,你的身见才会彻底破除。这是将他人与自己的身心活动一起去体会。
第五是“无内无外”。从无内无外,在扩大到虚空。一开始还有内有外,在不熟练的时候,还会有内与外的区分,只有慢慢来到后面的时候,才会达到无内无外,才会真正身见完全破除,跟众生溶为一体,与虚空法界溶为一体,这是从有为、有修、有证,进入无为、无修、无证的体会过程。这是把那个深层的“自我”与我相完全放掉,身见完全破除,跟众生、跟法界完全溶为一体的过程。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二十四章 修四念处 问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