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個預設的答案,然後從給出的答案去找符合它的條件,這不是說對與錯的問題,只要你有一個預設的立場,就會失去客觀的立場,這些大家可以慢慢去體會。
287、四念處一開始修習時應如何做?(104頁)
答:一開始還是要把你的覺察力都放在自己的身上,不要去看外身,不要去看別人。在禅修時,就好像自己在獨處,這樣才能真正的專心,在當下你的身、受念處上下功夫。
288、修四念處在第一階段,要怎麼樣?(104頁)
答:第一階段,在證初果以前,都要以內身爲主,當你真正見到法,明覺度也漸漸擴大,逐步穩定之後,再進一步觀察外身,其它的依次類推。
289、怎麼理解“立念在身”?(104頁)
答:就是把你的念頭,明覺度都專注放在你的身體上,如實觀察當下的姿勢,當下所有的動作都清清楚楚的覺察,這是在四念處修行上比較常見的覺察,也就是開發覺性。
290、放松的要領是什麼?(104頁)
答:放松的要領就是保持明覺。
291、修四念處爲什麼要有出入息法的配合?(105頁)
答:身念處階段,在動態方面都要清楚明覺。如果在禅修處于靜態的時候,要深入到更微細,更深入到甯靜的狀態,出入息法方面可以帶領你進入到比較深的定,比較深的明覺都可以開發出來。所以,四念處方面一樣要有前面出入息念的基礎。如果修四念處,沒有出入息法,進入比較深的方面,你的觀察還是很粗糙,因爲出入息是要將心的明覺度帶入到更高層次,更微細的明覺。
292、什麼叫息道?(106頁)
答:就是通往墳墓,墓場的道路叫息道。你忙了一輩子,讓你能夠真正大休息的地方。
293、何謂32身分?(109頁)
答:解剖我們的身體器官有:發、毛、爪、齒、粗、細薄膚、皮、肉、筋、骨、心、腎、肝、肺、大腸、小腸、脾、胃、團糞、腦、腦根、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痰、小便、概分32身分。佛陀說出32身分,是要破除我們的身見、身相,這是實修上是很重要的。因爲衆生對這個身見、身相,很不容易破除,一直執爲實體,執爲實有,但是你卻不知道這個身體是由很多器官,很多的衆生組合而成,所以佛陀就幫助我們如實來解析這個身體。
294、何謂六界分別觀?(109頁)
答:這是從身體的組成元素上說,我們的身體是由: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這六種界組成。是對我們身體的組成元素、材料的分析,也是幫助我們透視這個色身、看清身體材料元素組合的實相,對于破除我見、身見十分重要。
295、何謂光明想?(109頁)
答:就是開發你的心地光明,不讓黑暗覆蓋。因光明是身心萬有之本源,心光尤如靈光、智光,不可以被覆蓋。
296、白骨觀爲什麼是重點?(106頁)
答:白骨觀是重點,是提醒我們看到這些不要在麻痹,不要在麻醉或是逃避、不去看、怕去煞到,然後就逃、就避、這就沒辦法如實觀。一方面要如實觀,一方面要溶入裏面,對于貪、瞋、癡、對于放不下那些,對于很多的抓取,才會有一番的脫胎換骨。
297、身念處方面,如何運用這些方法呢?(106頁)
答:要看因緣情況,當下適合運用哪種方法,做一個適當的調整,然後選擇一種方法逐步深入。你可以在一個方法上體會一段時間,然後再選另外一種方法再來檢驗,再來體悟,最好各種方法都能夠體悟過。
298、打結是什麼意思?(107頁)
答:就是在六根與六塵接觸的時候,有沒有被境界所系縛?有沒有成爲境界的奴隸?這都是功夫很微細的。如果你心不夠甯靜,是看不到的,不然就是已經跟著境界跑得很遠了,你才看到那個影子。這都是心已經進入到相當微細,明覺度相當高,你才能夠看到。
299、修法念處時,什麼越多越好?什麼越少越好?(108頁)
答:在法念處,屬于善法的七覺支,在修行的過程中,是越多越好,五蓋與六根打結方面,是屬于惡法,這方面是越少越好。
300、若好好在四念處方面下功夫,會如何呢?(109頁)
答:一是七年下來,一定會證到兩種果位,不是四果也至少證到叁果;
二是七個月內,一定會證到兩種果位,不是四果也至少證到叁果;
叁是七天七夜,必定證到兩種果位,不是四果也至少證到叁果;
四是一天一夜,修一天就會有一天的脫胎換骨,一天的功效就會産生出來。
佛陀很少立這麼明確的保證,因爲佛陀確信這是一條非常安全又快速通達涅槃解脫的修行之路,這是一種背書,也是一種保證,因此希望大家好好下功夫。
301、怎麼才能夠達到出世間法的覺醒呢?(109頁)
答:具有一種明覺的心,才能透過如實深觀身、受、心、法之後,覺悟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清楚了解身受心法,從點、線、面、空間逐步擴展,然後去看到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一定要看到整個實相,而後從顛倒夢想的夢幻世界裏醒悟過來,自我消失、我慢斷盡。成爲真正的覺悟者,這就是出世間法的覺醒。
302、修四念處的身受念處,心法念處各達到什麼目的?(109頁)
答:四念處的身受念處,是以開發第一階段的覺性爲主,心法念處則是要去真正能夠見法。
303、身念處的內容包括哪些?(109頁)
答:①.身體的一切動作舉止都要正知明覺。 ②.正知出入息;
③.具足禅定; ④.光明想; ⑤.叁十二身分; ⑥.六界分別觀;
⑦.不淨觀; ⑧.白骨觀。
304、受念處的內容是什麼?(109頁)
答:受(覺)念處之內容包括各種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能正知其生滅。
305、心念處的內容有哪些?(109頁)
答:有貪、無貪,有瞋、無瞋,有癡、無癡,有穢、無穢,是合、是散,是下、是高,是小、是大,有修、無修,有定、無定,有解脫心、無解脫心。也就是當下生起的是什麼心?都要能如實觀察,如實正知。
306、法念處的內容是什麼?(110頁)
答:法念處所要觀察的內容有以下叁個方面:
①.六根與六塵接觸後,是否有打結?根、塵觸後有起貪、瞋、迎、拒之心就是有打結;
②.當下是否有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舉、疑,有的話,是處在哪一蓋?
③.當下是否生起七覺支?有的話,是在哪一覺支?
307、空海師父爲何強調具備聞思基礎後,再修四念處呢?(110-111頁)
答:如果具足聞思基礎,有正知正見,又有因緣實修四念處,佛陀向你保證不必七年,甚至不必七個月,經七天七夜的專修四念處,就可以證到叁果或四果。佛陀絕不開空頭支票,也不是天方夜潭。如果沒有正法的聞思基礎,沒有建立正知正見,容易以欲貪爲先導而修四念處,如此就越修越厲害,我慢會越修越大。這與佛陀所講的,斷結、斷慢的解脫道是背道而馳。所以我們一定要建立起正知正見,具足聞思基礎,然後你在修四念處,要邁向證果,初果、二果這樣上來,那是不待時節因緣,那是隨時都有可能的。但你必須證到初果以上,真正用生命在找法、在修行。
308、什麼叫明心見性?(115頁)
答:明心:就是開發明覺。見性:就是見到法性。明心見性就是你的心要清醒明覺,這樣才能夠去看到法性、看到真理、實相。不要認爲見到自己的佛性,落入“真常唯心”裏而不知道。
309、實修四念處時,從點線面空去如何體會?
答:實修四念處分五個層次,從點線面空上是按以下順序去體會的。
第一是“點”,內身、內受。很清楚看到你的動作、經行、舉止、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一切都保持清醒明覺,還有六根的出與入,身口意的展現,都屬于身受方面的覺察。主要是在動中禅與日常生活行爲的觀察,時刻觀察自己在做什麼?身體動作與覺受怎樣?這就是修身受念處的重點內容。
第二是“線”。內心、內法。清除覺察內心有貪,無貪?有瞋、無瞋?有癡、無癡?有沒有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舉、疑?如果有是那一蓋?這時心所産生的法相。有沒有精進的走在七覺知上?也屬于法相。法相有好也有壞,但是看你能否如實的覺察到?這是心法念處觀察自己內心活動如何?
第叁是“面”。外身、外受、外心、外法。這是外面的身、受、心、法觀察的過程與階段。知己才能知彼,只有你真正能夠清楚知道你自己的起心動念,你自己身口意的展現,有沒有我慢,才能如實看到別人有沒有我慢?如能將身比身,將心比心知道自己身受心法的展現,功夫好的就有他心通。知己(內)才可以知外(他人)。這是在先自知有無貪瞋癡慢,內心是否安詳、柔和?才能知道他人的內心活動狀態。
第四是“空”。內外身、內外受、內外心、內外法。一開始慢動作要分開,先回來認真了解自己,然後將心比心去了解衆生,這時還有自己跟衆生的區別,再來逐漸的把自己與衆生一起來看,一起來比較,很多時候衆生所呈現出來的貪瞋癡慢,是給你提供了一面讓你反觀自己時所用的鏡子,讓你通過他人心裏展現出來這些,來照見你自己內心狀態是怎麼樣?有無叁毒?有無五蓋?最後是慢慢來到無內無外,真正身見破除,跟衆生溶爲一體。證初果破身見,還只是粗淺的而已,微細的身見還是存在,只有證到四果時,你的身見才會徹底破除。這是將他人與自己的身心活動一起去體會。
第五是“無內無外”。從無內無外,在擴大到虛空。一開始還有內有外,在不熟練的時候,還會有內與外的區分,只有慢慢來到後面的時候,才會達到無內無外,才會真正身見完全破除,跟衆生溶爲一體,與虛空法界溶爲一體,這是從有爲、有修、有證,進入無爲、無修、無證的體會過程。這是把那個深層的“自我”與我相完全放掉,身見完全破除,跟衆生、跟法界完全溶爲一體的過程。
《《阿含解脫道次第》第二十四章 修四念處 問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