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第二十叁章 出入息念 問答

  《阿含解脫道次第》第二十叁章 出入息念 問答

  叁五五、什麼是出入息念?目的是什麼?

  答:出入息念叫安那般那,也叫觀呼吸。觀呼吸就是觀察吸氣與呼氣的過程及變化。觀呼吸的目的是將散亂的心收攝下來,讓心澄靜下來,以便對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如實深觀。

  叁五六、修出入息念應具備什麼條件?

  答:1.持戒;2.少欲、少事、少務,放下攀緣;3.飲食適量;4.晚上六點到十點,早上二點到六點;5.找個安靜的地方,到山林中最好。

  叁五七、佛陀坐禅時候怎樣修行?

  答:佛陀閉關專修,主要是用“安那般那念”法,一切學人都可用出入息念。

  叁五八、用出入息念坐禅有何優點?

  答:可深(入深定)、可淺(攝心),可窄(專注一點),可廣(擴大到面),可止(專修定力),可觀(觀叁法印)。

  叁五九、佛陀與樹有什麼特殊因緣?

  答:佛在樹下出生;樹下悟道;在樹下說法;在樹下涅槃。

  叁六O、觀呼吸的修法有次第嗎?

  答:1.深呼吸,攝心念,排濁氣;2.數呼吸,攝心念;3.隨呼吸(跟走),意念隨氣息從鼻頭到腹部上下流走;4.客觀的觀察,不幹擾氣息。

  叁六一、出入息念與四念處是怎樣的關系?

  答:要修好四念處,一定要有出入息念的搭配;換言之,出入息念修好了,四念處就能應用得很好,二者不可分離。

  叁六二、修出入息的先決條件是什麼?

  答:1.要有正知正見的法義聞思基礎。2.了解出入息念的十六勝行。3.了解四念處的內容。

  叁六叁、修出入息有何成果?

  答:可修止、可修觀,也可以止觀雙運,達到斷結、證果。

  叁六四、觀呼吸有什麼方便之處?

  答:呼吸是身體的一部分,不需要任何外緣隨時可修。走路、做事、洗衣、做飯,五分鍾、十分鍾都可修,省時、省力、省錢,十分方便。

  叁六五、修出入息念,怎樣讓止與觀配合?

  答:通過觀察呼吸的進出,讓心澄靜下來達到止,進一步去觀呼吸的生滅變化,因爲呼吸本身是一個法流。

  叁六六、修出入息念的要領是什麼?

  答:讓呼吸自然的進出,把覺知放在當下,放在出息或入息上,清清楚楚,如實觀察就好。不要用自我意識去掌控呼吸,不要引導,放松、自然。從粗呼吸轉到細呼吸,身心隨之甯靜下來。

  叁六七、打坐的要領是什麼?

  答:放松、穩定,腰椎挺直,不要用力,讓呼吸自然進出,如實觀察。不要用自我意識去掌控,因爲進入止觀雙運,身心不可以繃緊,越放松越好。

  叁六八、修出入息念十六階的內容是什麼?

  答:第一階,觀察長呼吸的情形:1.什麼是長呼吸?2.發生時有什麼感覺?3.對身體有什麼影響?4.觀察氣、身、心叁者連鎖反應,互爲因果的關系。

  第二階,觀察短呼吸的情形:1.什麼是短呼吸?2.發生時有什麼感覺?3.對身體什麼影響?4.短呼吸與長呼吸有什麼不同?

  第叁階,認識呼吸支配身體:1.呼吸與身體息息相關,呼吸支配身體。呼吸溫柔,身體跟著寂靜安定,舒適。呼吸短,呼吸粗急,身體跟著躁動不安、煩悶。呼吸長是正常的展現,呼吸短是不正常的展現。如發怒、激動、疲勞時呼吸短促。

  身體的秘密:肉身稱爲身,呼吸也稱爲身,二者不能分開。呼吸是身體的支配者。

  第四階,調節呼吸:使呼吸逐漸平穩,身體也隨之定靜,心因此達到禅定。

  第五階,觀察喜受:詳細了解、觀察喜受發生的情形。

  第六階,觀察樂受:詳細了解、觀察樂受發生的情形。

  第七階,覺知心行:觀察喜受、樂受支配心的情形。心行就是受,受支配心作種種妄想。

  喜受、樂受→支配心→心生貪愛→抓取、執著。喜受、樂受是煩惱與痛苦的根源。

  第八階,覺知安息心行:安息心行就是消退喜受、樂受支配心的力量,從而不生貪愛之心,讓心穩定。

  第九階,覺知心:觀察心的各種情形。在一呼一吸之間觀察心的狀態:是喜是樂、有貪無貪、散亂還是定靜、汙穢還是清淨。

  第十階,令心喜悅:控製心使心處在法喜之中。這一階很難修,只有反複訓練,功到自然成。

  第十一階,令心等持:控製心由動入定,內心平靜、無念、清醒。想喜即喜,想定即定,控製自如。

  令心喜悅就是心處于動的狀態,法喜充滿。令心等持是內心平靜、穩定,能以平等心對待一切。(很不容易做到)

  第十二階,令心解脫:身心穩定,心與境不黏著,心不被境界牽著走。令心清淨,了無一物,擺脫了各種妄念,解脫自在。

  令心解脫的方法:1.認識各種妄念,包括善念,令心動蕩不安,汙染了我們的心。2.妄念引導身、口、意造業,業力牽引,感受種種果報。所以一有妄念,立即清除。

  第十叁階,觀無常:觀法的演變。不觀外境,只觀自身。

  觀長短呼吸無常,觀身行定止無常,觀尋、伺、喜、樂、一心無常,觀禅定也無常。觀喜受、樂受無常,喜受、樂受支配心的情形無常,令心等持、令心解脫也無常,一切都是無常。

  第十四階,觀離欲:觀見並脫離欲念。因觀到萬事萬物的實相是無常的,所以脫離執著,放下貪愛抓取之心。

  在一呼一吸之間,觀見到欲念在消退。觀無常是因,離欲念是果。觀無常的程度如何,離欲的程度如何。

  第十五階,觀滅:觀煩惱與痛苦滅盡。

  脫離欲念,消除貪心,煩惱與痛苦也隨之消滅。

  在一呼一吸之間,觀欲貪滅盡,煩惱滅盡。滅還有體證到空的意思。觀無常是因,離欲是果;觀離欲是因,煩惱滅盡是果。

  第十六階,觀舍遣:舍是放下,遣是提起、承擔;舍是出叁界,遣是入叁界。能提起、能放下,能出能入,一切不執著。

  叁六九、修出入息念的難點在哪裏?

  答:最初期讓心靜下來的練習是難點,因爲心散散亂亂,雜念紛飛,已成爲堅固的習氣。改變固有的習氣,讓心靜下來,短時間內是做不到的。所以開始練習時,要有耐心,不能急躁,堅持幾個月,沖破這一難關。當心能靜下來,後面的修程就容易了。

  叁七O、修出入息念的步驟是怎樣的?

  答:1.觀呼吸有進與出,呼吸長,呼吸短,清楚知道。

  2.把注意力放在丹田上,觀丹田的一起一伏。

  3.把注意力從丹田擴大到全身,觀全身如氣球,隨著呼吸,一縮一脹。

  4.把注意力從觀氣息移到觀心髒的跳動及全身的血液流動,體會全身上下,都跟著心跳在脈動,像海洋的波浪。以上四步是方便前導、是手段,最重要的目的是接下來去體會生滅變化的無常和無我法印。

  叁七一、通過修出入息念,觀到身心是什麼狀態?

  答:身心在每一個刹那都一直在脈動,每一個脈動又是一個生滅,從中體會到身心是個無常的流體,一直在流動,刹那生滅變異。進一步去體會身心與大自然密不可分的關系。

  叁七二、呼吸和心跳是自我意識在掌控嗎?

  答:人一出生,呼吸和心跳就沒有停止過,即使在睡眠中,呼吸和心跳仍在進行著。從中可以體會到,身心是一個無常的流體,一起在生滅變化,而生滅變化又是自然的,不是自我所能掌控的,是無我的。

  叁七叁、怎樣去體會無常生滅變化的流體?

  答:身心放松,保持明覺,活在當下,放下自我意識,沒有思維,才能接上當下的刹那生滅變化的頻率,體會活生生的流體。

  叁七四、出入息念的十六階前一到十二階修的是什麼?

  答:是修止的過程,是讓心越來越敏感銳利,就像磨刀,磨得鋒利。這些都是做准備工作,是手段。

  叁七五、觀無常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答:放下抓取。過去一直抓常、抓我,當體悟到實相是無常的、是抓取不到的,即使抓取到了,也不是自己的。因爲實相是無我的,于是放下抓取,遠離顛倒夢想。

  叁七六、什麼是無常的現在?

  答:有生滅、有時間相,有一個“我”在體悟“無常”。

  叁七七、什麼是永恒的現在?

  答:當坐穩在每一個刹那生滅變化的點上,當下的一刹那,具足過去和未來,沒有時間相,就是涅槃寂靜,也叫常,也叫永恒的現在。唯有徹證無常,自我消失,才能體證到永恒的現在。

  叁七八、爲什麼說觀呼吸是最好的禅修方法?

  答:1.攝心效果好。2.呼吸本身即在宣說無常、無我的法印。

  叁七九、人在呼吸的時候要體會什麼?

  答:體會大自然地、水、火、風無條件、無所求的養育我們,支撐我們,應生起感恩之心。

  叁八O、第叁雙眼指什麼?

  答:智慧眼、心眼、覺性。

  叁八一、修行的動力怎樣産生?

  答:唯有接觸死亡,深觀生死大事,才能産生修行的動力。

  叁八二、無常是中性的,怎樣理解中性?

  答:客觀的實相世界是中性的,無常、無我也是中性的。中性是說它有好,也有壞。但是綜合起來看,好、壞相加,是不好,也不壞。從狹小的角度看,有好、壞之分;站在高處,全面的、綜合的看,沒有好壞。當了解“無常、無我”是中性的,不再逃避、不再懼怕,才能全然的接受“無常、無我”的實相,放開自我的抓取。

  叁八叁、爲什麼說體悟地水火風空對斷除我慢有非常大的幫助?

  答:你能夠活著,能夠做什麼工作,都不是“我能”的結果,是大自然地水火風各種因緣在長養你、支撐你。當你越去體會,你會生起知足、感恩之心,同時我慢也會大大降伏。

  叁八四、走在解脫道上的人,心境是什麼樣的?

  答:身心越來越柔軟、快樂、安詳,心花朵朵開。修行到後來就是反璞歸真,出離苦海,內心安詳、快樂。

  增補:

  259、原來佛陀一生所示現的,都是在告訴我們什麼?(72頁)

  答:原來佛陀告訴我們:法,就是在大自然中。法,就在大家的眼前。當空海師父在大自然中見到法的時候,如夢方醒,才知道爲什麼以前佛陀他們修行大部分都在森林裏面?空海師父親自取材于大自然而製作的很多幻燈片,也都是從實際例子讓大家來看到,…

《《阿含解脫道次第》第二十叁章 出入息念 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