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第二十叁章 出入息念 問答▪P2

  ..續本文上一頁大自然這些活生生的法。

  260、什麼叫“布薩”?(72頁)

  答:在佛陀時代,修行人每半個月誦戒,提供大家檢討,改進的聚會。在基督教叫做“告解”。

  261、空海師父關于禅修證果的兩個承諾是什麼?(73頁)

  答:一是只要你的聞思基礎具足,又有適當的因緣,七天到十天要證初果,都是應該沒有問題的。二是只要有證初果的證量,以後再經過一段期間的聞思,深度又不一樣,那麼下一次禅修,要證二果,叁果,就可以逐步上來。

  262、請簡述出入息念十六階?(73-74頁)

  答:身:⑴.長呼吸 ⑵.短呼吸 ⑶.一切身形覺知 ⑷.身形休息

  受:⑸.喜覺知 ⑹.樂覺知 ⑺.心形覺知 ⑻.心形息覺知

  心:⑼.心覺知 ⑽.心悅 ⑾.心定 ⑿.心解脫覺知

  法:⒀.觀無常 ⒁.觀無欲 ⒂.觀滅 ⒃.觀斷。

  263、在修行方面,要如何逐步提升呢?(73頁)

  答:一是先把自己身體的呼吸要先覺察好,這是首要的。

  二是逐漸要從點線面……要先明覺,先覺察到。

  叁是從內身、內受、內心、內法擴展到外身、外受、外心、外法。

  四是從外身、外受、外心、外法,在擴展到內外身、內外受、內外心、內外法。是這樣逐漸去擴展的。

  264、在修出入息法時爲什麼要應用七覺支?(74頁)

  答:七覺知是在調整修行過程中的松緊與緩急,是對症治療的藥,你是在用功修行,但因爲松緊拿捏與掌握,不是偏左就是偏右,自己不一定能夠覺察到,這時候善知識會協助你怎麼運用七覺支,把松緊度調整到合適的中道上來,進行止觀雙運,所以應用七覺支它是一個重要的對治與調整。

  265、參加禅修一定要克期求證嗎?(74頁)

  答:不是這樣的,要有“依遠離”的精神,也就是以無條件,無所求之心去修行。即使參加禅修,也不要有預設的心理,就一定要克期求證,什麼時候一定要開悟,一定要證到什麼果位……你越是抓得很緊,就越是得不到。修行解脫的動力與決心是要有,但是要能夠拿捏到要全然的放,只有全然地放下,才能夠擁有一切,修行中那一種不用力,那一種放舍,需要你慢慢地琢磨出精髓。

  266、打坐的姿勢一定要雙盤才行嗎?(77頁)

  答:不是這樣的,不要在外相上計較,重要的是你要坐起來感覺舒服、輕松、穩定能夠放松,不要彎腰駝背,要正直而不僵硬,至于結什麼手印都沒關系。真正要進入止觀雙運,你的身心不可以繃緊,不要勉強在那裏盤腿,背不要靠,不要用力,眼睛要閉或微閉或微微張開,隨個人習慣,以輕松自然爲好。

  267、何謂“止念面前”?(77頁)

  答:就是把你的覺知放在你的當下,放在你的眼前,把你的身心,把你的注意力拉回到面前來,拉回到眼前來,從十八層天外面拉回來,拉回到現在,覺知當下。

  268、修出入息法,當心散亂時應該怎麼辦?(78頁)

  答:當心散亂時,可以透過幾次的深呼吸,把原來比較散亂的心拉回來,然後再恢複自然的呼吸。

  269、修出入息法胸悶、呼吸急促時該怎麼辦?(78頁)

  答:要馬上檢查一下,你的心是繃得很緊,要立即放松,這時隨時覺察到,就隨時放松,只要有胸悶的現象,就說明你在用意念操控,幹擾呼吸。修行的要領就是放松,當你慢慢掌握到放松的要領,就很自然進入甯靜狀態。

  270、試說明“隨”呼吸的全過程?(78頁)

  答:“隨”就是呼吸的全過程。當我們呼吸從鼻腔進來,到胸部、到腹部、再到丹田、整個胸部會擴大,丹田會漲起來,這是從上到下。那麼在呼氣的時候,又從下到上,這整個全程都知道。

  271、怎麼掌握出入息念的點、線、面、空呢?(79頁)

  答:一是這個“點”可以放在鼻孔或人中附近,也可以放在鼻腔內。

  二是從鼻孔這一點開始,逐步下移到丹田,從一個點,去慢慢覺知到呼吸的全程,丹田的上下起伏,這就是“線”。

  叁是從丹田開始,再把你的覺知擴大到全身,把全身看成一個丹田,這就是“面”。丹田的起伏比較明顯,全身的起伏較微弱,當你的覺察力提升,就可以把它擴展開來,這是一個重要的關鍵。

  四是從全身,在放大到整個虛空。要領還是放松,不要去操控它。把你整個的注意力擴展到整個虛空,就是內身、內受、內心、內法再擴展到外身、外受、外心、外法。

  272、如何回到當下這一刹那,去體會無常法流,進入到言語道斷的世界呢?(80頁)

  答:我們全程的生命,事實上都是每一個刹那一直流動、一直變異,能夠體會到每一個刹那的生滅變異,你要身心放松,因爲無常生滅變異,只有在當下這一刹那,你才能體會到。當你能夠慢慢進入回到當下這一刹那去體會,就可以進入到言語道斷的世界。因爲就只有當下這一刹那在生滅變化,當你體會到刹那的變異,然後它這一點不會停下來,它會一直跳,一直跳動,一直在流動變化。因此,只有每一個刹那而已,當你體會到這裏,然後講說現在體會到什麼?當你在透過你的思想、想象、透過你的語言,說出什麼的時候,它就已經流走了,當下那一秒、那一刹那已經流走了。你跟當下現在的頻率已經錯開了。如果你真的進入實證,實際體會無常,你是言語道斷,心領神會的,全然的放松,只要你還有抓取、造作、想象、作意、都還活在自我的意識裏面。自我的意識跟當下生滅變化的法則頻率,是沒有辦法銜接的。我們整個的修行,是要你慢慢回到每一個當下,要坐在無常刹那生滅變化的那一點上,這個很重要。

  273、請說明無常的粗、細、微細的叁種狀態?(81頁)

  答:一是無常很粗的狀態:看到一個人的老病死,一個人發生車禍說是無常這是很粗的無常。

  二是較細的無常狀態:比如自己眼花了,身體各部器官運轉有毛病了,要治療、要恢複,自己每天吃、喝、拉、撒,吸一口氣進來,呼一口氣出去等,看到海水後浪推前浪的不停打來,這屬于較細的無常現象。

  叁是微細的無常狀態:如自己身體脈動,心髒的跳動,流水也是刹那生滅變化的,風的流動也是刹那變異的,這些是屬于微細的無常。

  274、什麼是心法的核心?(81頁)

  答:重點不是放在呼吸或脈動上面,而是在活生生一直刹那跳動的那一點上,這就是心法的核心。要去體會到,要坐在每一個刹那的這一點上面,必須要身心柔軟。如果身心僵硬,因爲它是活生生的流體,你的頻率不可能跟流體的頻率搭上的,所以要很清醒的活在每一個當下,才能坐在無常刹那生滅變化的這一點上面,這樣就能夠很清楚的體會到無常生滅變化的法印。

  275、掌握打坐放松的要領有什麼好處?(83頁)

  答:如果你掌握全身放松的要領,當你愈放松、愈無所求、身體裏面的氣血、氣脈愈能夠通暢,就能夠很自然地運轉,很暢通的運轉,若你有企求,有在用力,你的內心是繃緊的,這樣反而會阻礙氣血流暢。

  276、什麼是真正的見法?(84頁)

  答:真正的見法是來到活在每一個刹那,去坐在無常生滅變異的那一點上,這才是真正的見法。

  277、在“觀滅”時,怎樣去體會無常法流?(84頁)

  答:觀滅的深義,因爲當下的每一點,都是一直在生滅變異,一直在生滅變化,你知道的那一個刹那,它馬上就消失,成爲過去,即知即滅,即知即滅,當你的心進入很微細的時候,會體會到你知道的刹那,它馬上就成爲過去,即知即滅,所謂的滅,事實上它都是在一直生滅、生滅,即生即滅,即知即滅、即生即滅……所以體會無常法流,是真正坐在那一刹那的點上,所謂的“坐”是很深、很微細,這一點能夠體會、能夠做到就是坐在“滅”上面,一直無常的現在,因爲無常就是一直刹那即生即滅,即生即滅,這時候還有生生滅滅,亦即覺知到每一個刹那的生滅、生滅。當你這一點坐穩之後,就可以體會永恒的現在,就可以進入涅槃寂靜,當下的每一刹那,就具足過去、現在,都在這當下一刹那,這是超越時空,這時候“時間相”才會斷掉,你是活在每一個刹那。

  278、空海師父講修出入息念時,爲什麼再次強調聞思的重要性呢?(85頁)

  答:是因爲聞思對修行來講實在太重要了。

  一是爲什麼佛陀講:要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一定要掌握住,體會、體證到現象界的生滅現象,才能體證到涅槃寂靜,這絕對不是以頭腦去預設,都是可以實際去修正到的。

  二是當你有了正確的聞思修之後,只要經過幾次的禅修訓練是可以見法的,所謂的見法、斷結、證果都是可以做到的。

  叁是只要正確的聞思,就會有正確的修行,就能夠掌握到止觀雙運,處處都可以見法。

  四是每次聞法,然後在曆緣對境時,在工作、日常生活中、在家庭中,隨時把法應用上來,那你每一天都在修,甚至是每一刹那都在修啊!

  

  

《《阿含解脫道次第》第二十叁章 出入息念 問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