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自然这些活生生的法。
260、什么叫“布萨”?(72页)
答:在佛陀时代,修行人每半个月诵戒,提供大家检讨,改进的聚会。在基督教叫做“告解”。
261、空海师父关于禅修证果的两个承诺是什么?(73页)
答:一是只要你的闻思基础具足,又有适当的因缘,七天到十天要证初果,都是应该没有问题的。二是只要有证初果的证量,以后再经过一段期间的闻思,深度又不一样,那么下一次禅修,要证二果,三果,就可以逐步上来。
262、请简述出入息念十六阶?(73-74页)
答:身:⑴.长呼吸 ⑵.短呼吸 ⑶.一切身形觉知 ⑷.身形休息
受:⑸.喜觉知 ⑹.乐觉知 ⑺.心形觉知 ⑻.心形息觉知
心:⑼.心觉知 ⑽.心悦 ⑾.心定 ⑿.心解脱觉知
法:⒀.观无常 ⒁.观无欲 ⒂.观灭 ⒃.观断。
263、在修行方面,要如何逐步提升呢?(73页)
答:一是先把自己身体的呼吸要先觉察好,这是首要的。
二是逐渐要从点线面……要先明觉,先觉察到。
三是从内身、内受、内心、内法扩展到外身、外受、外心、外法。
四是从外身、外受、外心、外法,在扩展到内外身、内外受、内外心、内外法。是这样逐渐去扩展的。
264、在修出入息法时为什么要应用七觉支?(74页)
答:七觉知是在调整修行过程中的松紧与缓急,是对症治疗的药,你是在用功修行,但因为松紧拿捏与掌握,不是偏左就是偏右,自己不一定能够觉察到,这时候善知识会协助你怎么运用七觉支,把松紧度调整到合适的中道上来,进行止观双运,所以应用七觉支它是一个重要的对治与调整。
265、参加禅修一定要克期求证吗?(74页)
答:不是这样的,要有“依远离”的精神,也就是以无条件,无所求之心去修行。即使参加禅修,也不要有预设的心理,就一定要克期求证,什么时候一定要开悟,一定要证到什么果位……你越是抓得很紧,就越是得不到。修行解脱的动力与决心是要有,但是要能够拿捏到要全然的放,只有全然地放下,才能够拥有一切,修行中那一种不用力,那一种放舍,需要你慢慢地琢磨出精髓。
266、打坐的姿势一定要双盘才行吗?(77页)
答:不是这样的,不要在外相上计较,重要的是你要坐起来感觉舒服、轻松、稳定能够放松,不要弯腰驼背,要正直而不僵硬,至于结什么手印都没关系。真正要进入止观双运,你的身心不可以绷紧,不要勉强在那里盘腿,背不要靠,不要用力,眼睛要闭或微闭或微微张开,随个人习惯,以轻松自然为好。
267、何谓“止念面前”?(77页)
答:就是把你的觉知放在你的当下,放在你的眼前,把你的身心,把你的注意力拉回到面前来,拉回到眼前来,从十八层天外面拉回来,拉回到现在,觉知当下。
268、修出入息法,当心散乱时应该怎么办?(78页)
答:当心散乱时,可以透过几次的深呼吸,把原来比较散乱的心拉回来,然后再恢复自然的呼吸。
269、修出入息法胸闷、呼吸急促时该怎么办?(78页)
答:要马上检查一下,你的心是绷得很紧,要立即放松,这时随时觉察到,就随时放松,只要有胸闷的现象,就说明你在用意念操控,干扰呼吸。修行的要领就是放松,当你慢慢掌握到放松的要领,就很自然进入宁静状态。
270、试说明“随”呼吸的全过程?(78页)
答:“随”就是呼吸的全过程。当我们呼吸从鼻腔进来,到胸部、到腹部、再到丹田、整个胸部会扩大,丹田会涨起来,这是从上到下。那么在呼气的时候,又从下到上,这整个全程都知道。
271、怎么掌握出入息念的点、线、面、空呢?(79页)
答:一是这个“点”可以放在鼻孔或人中附近,也可以放在鼻腔内。
二是从鼻孔这一点开始,逐步下移到丹田,从一个点,去慢慢觉知到呼吸的全程,丹田的上下起伏,这就是“线”。
三是从丹田开始,再把你的觉知扩大到全身,把全身看成一个丹田,这就是“面”。丹田的起伏比较明显,全身的起伏较微弱,当你的觉察力提升,就可以把它扩展开来,这是一个重要的关键。
四是从全身,在放大到整个虚空。要领还是放松,不要去操控它。把你整个的注意力扩展到整个虚空,就是内身、内受、内心、内法再扩展到外身、外受、外心、外法。
272、如何回到当下这一刹那,去体会无常法流,进入到言语道断的世界呢?(80页)
答:我们全程的生命,事实上都是每一个刹那一直流动、一直变异,能够体会到每一个刹那的生灭变异,你要身心放松,因为无常生灭变异,只有在当下这一刹那,你才能体会到。当你能够慢慢进入回到当下这一刹那去体会,就可以进入到言语道断的世界。因为就只有当下这一刹那在生灭变化,当你体会到刹那的变异,然后它这一点不会停下来,它会一直跳,一直跳动,一直在流动变化。因此,只有每一个刹那而已,当你体会到这里,然后讲说现在体会到什么?当你在透过你的思想、想象、透过你的语言,说出什么的时候,它就已经流走了,当下那一秒、那一刹那已经流走了。你跟当下现在的频率已经错开了。如果你真的进入实证,实际体会无常,你是言语道断,心领神会的,全然的放松,只要你还有抓取、造作、想象、作意、都还活在自我的意识里面。自我的意识跟当下生灭变化的法则频率,是没有办法衔接的。我们整个的修行,是要你慢慢回到每一个当下,要坐在无常刹那生灭变化的那一点上,这个很重要。
273、请说明无常的粗、细、微细的三种状态?(81页)
答:一是无常很粗的状态:看到一个人的老病死,一个人发生车祸说是无常这是很粗的无常。
二是较细的无常状态:比如自己眼花了,身体各部器官运转有毛病了,要治疗、要恢复,自己每天吃、喝、拉、撒,吸一口气进来,呼一口气出去等,看到海水后浪推前浪的不停打来,这属于较细的无常现象。
三是微细的无常状态:如自己身体脉动,心脏的跳动,流水也是刹那生灭变化的,风的流动也是刹那变异的,这些是属于微细的无常。
274、什么是心法的核心?(81页)
答:重点不是放在呼吸或脉动上面,而是在活生生一直刹那跳动的那一点上,这就是心法的核心。要去体会到,要坐在每一个刹那的这一点上面,必须要身心柔软。如果身心僵硬,因为它是活生生的流体,你的频率不可能跟流体的频率搭上的,所以要很清醒的活在每一个当下,才能坐在无常刹那生灭变化的这一点上面,这样就能够很清楚的体会到无常生灭变化的法印。
275、掌握打坐放松的要领有什么好处?(83页)
答:如果你掌握全身放松的要领,当你愈放松、愈无所求、身体里面的气血、气脉愈能够通畅,就能够很自然地运转,很畅通的运转,若你有企求,有在用力,你的内心是绷紧的,这样反而会阻碍气血流畅。
276、什么是真正的见法?(84页)
答:真正的见法是来到活在每一个刹那,去坐在无常生灭变异的那一点上,这才是真正的见法。
277、在“观灭”时,怎样去体会无常法流?(84页)
答:观灭的深义,因为当下的每一点,都是一直在生灭变异,一直在生灭变化,你知道的那一个刹那,它马上就消失,成为过去,即知即灭,即知即灭,当你的心进入很微细的时候,会体会到你知道的刹那,它马上就成为过去,即知即灭,所谓的灭,事实上它都是在一直生灭、生灭,即生即灭,即知即灭、即生即灭……所以体会无常法流,是真正坐在那一刹那的点上,所谓的“坐”是很深、很微细,这一点能够体会、能够做到就是坐在“灭”上面,一直无常的现在,因为无常就是一直刹那即生即灭,即生即灭,这时候还有生生灭灭,亦即觉知到每一个刹那的生灭、生灭。当你这一点坐稳之后,就可以体会永恒的现在,就可以进入涅槃寂静,当下的每一刹那,就具足过去、现在,都在这当下一刹那,这是超越时空,这时候“时间相”才会断掉,你是活在每一个刹那。
278、空海师父讲修出入息念时,为什么再次强调闻思的重要性呢?(85页)
答:是因为闻思对修行来讲实在太重要了。
一是为什么佛陀讲:要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一定要掌握住,体会、体证到现象界的生灭现象,才能体证到涅槃寂静,这绝对不是以头脑去预设,都是可以实际去修正到的。
二是当你有了正确的闻思修之后,只要经过几次的禅修训练是可以见法的,所谓的见法、断结、证果都是可以做到的。
三是只要正确的闻思,就会有正确的修行,就能够掌握到止观双运,处处都可以见法。
四是每次闻法,然后在历缘对境时,在工作、日常生活中、在家庭中,随时把法应用上来,那你每一天都在修,甚至是每一刹那都在修啊!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二十三章 出入息念 问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