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歡度老年生活▪P2

  ..續本文上一頁的,只要把叁餐准備得周全,色香味具足,供每一個人飽腹,那她無疑的就會被贊美爲“賢妻良母”,可見“吃”的重要性。不過,現在我要告訴各位的,並不是一般人的吃,而是要告訴各位一些有關吃的修養,這就是吃飯之前的“五種觀想”。

  第一種觀想:計功多少,量彼來處。觀想我們吃的每一粒米來處不易。

  第二種觀想: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想一想我以何功何德而受這麼好的飯食?

  第叁種觀想:防心離過,貪等爲宗。吃的時候,不使心起分別,不論好壞,不生厭惡或歡喜之心。

  第四種觀想:正事良藥,爲療形枯。把吃飯當成吃藥一樣,人有饑渴的毛病,所以就用飲食來治療。

  第五種觀想:爲成道故,今受此食。我們爲了人生更遠大的目標,所以要借假修真,完成我們的道業。

  我把這五點介紹給各位,是希望大家在飲食的時候,把過去貪瞋受食的心,完全抛棄,而用這五種觀想來約束自己,並時時想到社會國家給我們的恩澤,大衆給予我們的方便。我受人的太多,我給人的不夠,有了這種想法,就容易滿足,而生起感恩的心,這樣,你的生活就能輕安快樂。

  在佛教裏,每次吃飯,都要作這五種觀想,並且還要唱:

  “佛製弟子,食存五觀,散心雜話,信施難消,大衆聞磬聲,各正念!”

  在吃飯之前,由維那師父領導唱這幾句話後,大衆回答“阿彌陀佛”,然後才開始用飯。

  提起觀想,使我想起過去大陸叢林出身的和尚,都是長得高頭大馬,身材魁梧,其實他們都是吃素,營養也不好。可是爲什麼一個個長得那麼高大呢?這裏面有一個原因,因爲,人的身體所需要的營養,並不全是從食物中攝取的,有時候也可以從思想,或心裏的正念攝取營養。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我四歲開始持素,十二歲出家,住在棲霞山叢林,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那種生活真可以說連豬狗都不如。山上住衆有四百多人,每天煮菜,由常住配給半斤油(約半個茶杯),這一點油還要給菜頭師私藏一些去點燈。因此,我們所吃的菜湯,拿去洗衣服都不會有所沾染,不會把衣服洗髒;每天吃的紅蘿蔔,吃在嘴裏,都必須趕快把蟲吐出來;難得吃一次豆腐,不要說有油,連起火到鍋中炒一下都沒有,只擺在太陽下曬幹,就給大家吃,裏面摻和了多少灰塵、鳥糞,其味難聞。所以我們吃的時候,必須摒著氣,皺著眉毛,不可咀嚼,一口氣就把它吞下去,因爲它早已生黴發臭了。我們也常常懷疑,爲什麼不拿新鮮的給我們吃呢?原來好的都要留著款待客人,放久了,壞了的才拿出來給我們吃。

  我們就這樣過了十年的叢林生活,說也奇怪,沒有聽說過那一個同學得了胃病需要看醫生。說實在的,我連“醫生”的字眼,都不曾聽人提起過,更不要說看病了。至于現代人說吃過飯要吃水果,那對我們來說,簡直是做夢了。但是,大家身體卻仍然很健康,這真是不可思議。

  民國叁十八年到了臺灣,臺灣的寺院,普遍吃得比較好,可是一些寺院裏的出家人卻常常生病,我覺得奇怪,就努力追究它的原因。後來,終于明白了,我給它下一結論:“病”不是吃得好不好的關系,主要是吃飯時的觀念要緊。吃飯的時候,你心情愉快,吃飯時生起正念,生起感恩感謝的心,離開貪念瞋念,那就是最好的營養。當然,各位不是出家人,對于飯食五觀想,並不一定要嚴格做到,只要做一或二想隨喜,有什麼吃什麼,帶著歡喜、感謝的心進食,那就相當不錯了。

  四.生活要放下

  有時候,我常看到一些老太太,自己辛苦了一輩子,把子女都撫養成人,男婚女嫁,並且生兒育女。可是卻因爲兒女都要上班,或者有事要外出時,老太太們只有在家幫忙照顧小孩。一個六七十歲的老人家,還得替兒女們照顧他們的小孩,對于他們這種處境,我覺得很同情。嚴格地說,所謂歡度老年生活,頤養天年,應該無罣無礙,任性逍遙,爲自己的生死打算,不應再爲兒孫做牛馬。

  各位都是公教人員,一生爲國家辛勞,再艱钜的工作,再崎岖的道路,都親身經曆了,現在既已退休,就應該要“放下”。要放下什麼呢?就是放下功名,放下富貴,還要放下感情。也許有人會說,老夫老妻,大家在一起,馬馬虎虎過日子,也談不上什麼放不下。可是,有些人,對于自己的兒女、眷屬,以及一些昔日養成的觀念,卻不能輕易放下,因此一般年輕人喜歡批評老年人爲“老頑固”,所謂“頑固”,就是執著放不下。所以我要告訴各位,大家在生活上要能放得下。

  佛經中有一段“四位夫人”的記載:有一位大富人,生平悭吝,既不修身,又不修心。他娶有四位夫人,最寵愛的就是第四夫人,終日恩恩愛愛,從不離開;其次是叁夫人,也有很大魅力,使這富翁相會歡喜,別離憂愁;再其次是二夫人,當初在窮困的時候,很是相愛,但到了富貴時就漸漸忘記;最不使富翁關心的還是原配夫人,這位富翁對大夫人,給使作務,從未護視。可是,有一天富翁患了不治之病,臨終前,他就向最心愛的四夫人說道:

  “四夫人!我平常待你最好,時刻不能和你離開,現在醫生說我的生命已經維持不了多久,我想,我一個人死了多孤單寂寞,財産妻兒雖多,一個也不能帶去,我請求你陪我一道兒死好嗎?”

  四夫人一聽,花容失色,大驚道:

  “你怎麼會這麼想?你年紀大了,死是當然的,我年紀這麼輕,怎麼能陪你死?你對叁夫人也不錯,何不叫叁夫人陪你去?”

  “唉!”富翁只得把叁夫人請來,仍然照剛才對四夫人講過的要求,再向叁夫人提出。

  叁夫人一聽,嚇得只是發抖,連忙道:

  “這是不行的,我的年紀這麼輕,你去世了,我還可以再嫁他人!你何不叫二夫人陪你?”

  “唉!”富翁歎了一口氣,擺擺手,叫叁夫人退去。

  叁夫人走後,富翁把二夫人叫來,說明他一個人死去,太不甘心,希望二夫人能夠陪他同死。

  二夫人一聽,連忙搖手道:“不能!不能!我怎麼能陪你死呢?四夫人和叁夫人什麼事也不肯做,家中的事都要我管,我不能不顧家就跟你去死呀!爲了夫妻的感情,你死的時候,我會送你到郊外的墳墓!”

  “唉!”富翁無可奈何的又是一聲感歎。

  富翁沒有辦法,只得把他平時不關心的大夫人叫到床前,對大夫

  人說道:

  “大夫人!真對不起你,我過去對你太冷落了。但我現在一個人死去在陰曹地府,一個伴也沒有,你肯隨我一道兒死嗎?”

  大夫人聽後,非但不驚慌,而且很莊重的回答道:

  “嫁夫隨夫,現在夫君要去世了,做妻子的我們,怎麼好還活著,不如就跟你一起死去比較好。”

  “你!你!你願意陪我一道兒死?”富翁象是很意外的問大夫人,並感歎說道:“唉!過去我都不知道你對我這麼忠心,一直把你遺忘了。我對四夫人、叁夫人愛護得比命還重要,二夫人我待他也不薄,到今天,她們忘恩負義,當我要死的時候,那麼狠心的要離開我,不肯陪我死。想不到我沒有重視你,你倒反而願意永久和我在一起。唉!我太辜負你了,爲什麼我不早些對你好呢?”

  富翁說後,和大夫人就擁抱著一起死去了。

  這故事中從未離開的四夫人是我們的身體。

  五.老死不可怕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般人都以爲人會死,是的,“會死”,但是死的是人的肉體,不是人的精神。有的人對“死”感到恐怖、懼怕,因此,對于死亡的到來感到憂慮。譬如說他想到人死之後屍體的冰冷、僵硬、肮髒、厭惡,便産生畏懼的心理,因此,想求得長生不死的秘方。其實,在這個世界上,生命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一切都不能長久不滅,即使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也都在成住壞空的循環中,不會永存。何況是我們人四大假合的軀殼呢?但是,盡管肉體會死亡,人的精神卻是永遠不會死的。我個人在佛法裏得到最大的歡喜與慰藉,就是我懂得了肉體雖死,而精神是不滅的。

  人死就像搬家一樣,這個房子要倒塌了,我們就想辦法搬到另一個家去;好像機器壞了,當然要換一部新的,這實在不值得我們那麼悲傷。搬房子時,要慶賀“喬遷之喜”;人死了,說不定能上生天界,或者成聖成賢,又何悲之有?一般社會人士,誤以爲人死都要變成鬼,因此,很多人長輩死了,馬上替他念經超度,以爲不這樣父母就會下地獄,這是非常不恭敬的。爲什麼不想想自己的父母是往生極樂國土呢?有些黑社會人士不是也會說: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嗎?生又何嘗生,死又何曾死?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其實,這一個死,不正是另一個生的開始嗎?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遠沒有停止。

  基督教有一句話說:“信我者得永生。”其實不信我者也能得永生。因爲人本來就不會死。佛教講生命是環型的,與其它宗教所講的直線型不一樣。譬如基督教講:“人從哪裏裏來?”“人從上帝來。”“上帝從哪裏裏來?”“上帝本來就有,不需從哪裏裏來。”而佛教卻主張:“人從哪裏裏來?”“人從死來。”“死從何來?”“死從生來!”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我們的心則有生住異滅,生死永遠不停止,像那時鍾,從一點走到十二點,再由十二點走到一點,循環不已,哪裏裏是開始?到哪裏裏才能結束?事實上,沒有終點,也沒有起點。唯有你跳出人生,超脫這個人生,到另外不生不死的世界,去認識“無生死”,體會“無生死”,運用“無生死”,契證“無生死”,才能求得涅槃寂靜的世界。佛教中有一部論叫做《大乘起信論》,即要我們信自己的真心。世界可以毀滅,而我們的真心不會毀滅。真心就譬如一塊黃金,你把它做成戒子、耳環、金人、碗筷,甚至于把它丟進陰溝,或棄置垃圾堆中,它的形態雖然千變萬化,但是黃金的本質卻永遠不變。正如一個人的生命,雖然在中陰身中,不得不受生,已生不得不變老,已老不得不生病,已病不得不死亡。雖然生老病死流轉不息,但是我們的“真心”卻是圓成周遍,恒常不變的。只因爲衆生妄執有我,認假我爲真,才會沈淪于生死苦海之中。因此,每一個人必須勤行正法,發廣大心,立堅固願,以跳出萬劫輪回的生死苦海。

  各位先生!今天很難得有這麼一個因緣在這裏和大家見面,我簡單地敘述了以上五點,做爲各位歡度老年生活的參考,我無意在這裏向大家說教,謹提出一些個人宗教生活的體驗而已。最後敬祝大家身心健康,法喜充滿!

  

  

《如何歡度老年生活》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