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建設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講演集》-如何建設人間佛教

  

  時間:公元一九七七年四月 

  地點:臺南育樂活動中心 

  聽衆:法師、居士(弟子依光記)

  一、建設生活樂趣的人間佛教  

  二、建設財富豐足的人間佛教

  叁、建設慈悲道德的人間佛教  

  四、建設眷屬和敬的人間佛教

  五、建設大乘普濟的人間佛教  

  六、建設佛國淨土的人間佛教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

  剛才承蒙成功大學許景重教授對我的介紹,覺得很不敢當。

  今天是佛誕節,仗著佛陀的光明,使我們從四面八方走到他的座前來。臺南市佛教青年會,給我們促成的因緣,使我們能相聚在一起,而有一次說法的機會,這是非常難得的。

  教主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今天,降誕在印度的迦毘羅衛國。他是一位人間的佛陀,並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也不是異教徒心目中的上帝。佛陀是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他是我們人間的佛陀,人間的救世主。所以,我今天秉承著佛陀的本懷,和各位討論“如何建設人間的佛教”這一個問題。

  我爲什麼要講“如何建設人間的佛教”這個問題呢?因爲今天佛教的某些趨勢已經違背了佛陀的本旨。比方說:研究學問的人,只知道重視佛學的玄談,而不注重實際的修證;有的人,又以爲佛教是重視形式上的吃素拜拜,對于人格道德的增進及日常生活的問題並不重視,因而缺少對人世的責任感;有的人一信佛教,就忙著自己修行,不是住在山林裏自修,就是居住在精舍中不問世事,完全失去對社會大衆的關懷。

  因此,我今天提出這個問題,是要說明真正的人間佛教是現實重于玄談,大衆重于個人,社會重于山林,利他重于自利。因爲,我們接受佛教的信仰,並不是把佛教當爲一個保險公司,希望佛陀像神明一樣廉價的給予我們保佑。我所謂的人間的佛教,是希望用佛陀的開示教化作爲改善我們人生的准繩,用佛法來淨化我們的思想,讓佛法作爲我們生活的依據,使我們過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關于如何建設人間佛教的問題,我提供六點貢獻給各位參考:

  一、建設生活樂趣的人間佛教

  我們信佛教,是來追求幸福快樂的,並不是來找痛苦的。可是,當我們進入佛教的時候,經常聽到苦空無常的口頭語,使人覺得一片愁雲慘霧,以爲佛教裏毫無樂趣可言。其實,任何人信佛教都不會把“受苦”當做目的,沒有人不喜歡快樂幸福。關于這一點,首先我們必須有幾項認識:

  (一)苦是增上緣,不是真目的

  苦在人間是很多的,佛經說苦有二苦、叁苦、四苦,乃至八苦、無量苦等等種類。如身體上有老病死的苦,心理上有貪瞋癡的苦,自然界有水火風災的苦,家庭和社會上眷屬別離、怨憎相會、欺淩壓迫、刀兵戰亂的苦等。這許多苦,我們要接受它的挑戰,經得起它的磨練,要超越它,要把苦當做修道的增上緣;《楞嚴經》說:“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能以苦自勵的人,便是能利用“苦”爲逆增上緣的人。

  有的人以爲信佛教就一定要吃苦,明明有好的衣服可以穿,他卻穿得很破爛,表示這樣才是信佛教;明明有好的東西可吃,他硬是要吃壞的東西,表示這就是修行。其實,佛教要我們克服苦難煩惱,並不是要我們去自找苦吃,去自我束縛。

  (二)人間有欲樂,世人所需求

  那麼,我們既然不要苦,是不是就要求樂呢?人間有五欲的快樂,是一般人所祈求的,我們究竟應不應該有五欲的快樂?

  在佛教裏面,聲聞緣覺的小乘講究離欲,人乘的佛教講究節欲,大乘菩薩不是離欲,也不是節欲,而是對五欲的財色名食睡,加以化導,叫做化欲。

  《勝鬘經》中說勝鬘夫人是一位王後,但她奉行大乘佛道,除了相夫教子以外,做了許多佛化的救濟事業;《維摩經》中的維摩居士,是在家的菩薩,經中形容他雖有妻子兒女、田園舍宅、官位財勢,但這一切,如同片雲點虛空,一點也不會使他心有挂礙,並不妨礙他的修行。

  人生的欲望很多,大體而言,有對財物的要求,身體美貌壯健的期望,以及情感的如意等等,像這些欲望到底是好呢?是不好呢?

  哪裏一個人不希望資財圓滿如願?哪裏一個人不希望自己長得美貌健壯?這一類善欲望,在佛教裏並不一定反對,人間佛教是可以承認這種欲樂的;可是這種欲樂,並不是最徹底的,因爲這不是佛法中真正的快樂。佛法所提倡的生活樂趣是法樂,而不是欲樂。

  (叁)我有妙法樂,不欲世法樂

  一般人享受的快樂,是由感官得來的,用眼睛看電影、看電視,覺得很好看;用嘴吃山珍海味,用耳朵聽好的音樂,男女談情說愛,因而感到快樂;但是用眼睛看的快樂,看到的東西容易過去,用耳朵聽的快樂也容易過去,有時候甚至會樂極生悲,唯有不是從感官得來而是向內心追求的快樂,才是最究竟的快樂。

  也許各位看到我們出家人,會覺得可憐,魚也不能吃,肉也不能吃,男又不娶,女也不嫁,好可惜哦﹗但是,出家人卻並不以此爲苦,因爲他有佛法的快樂,這種快樂是來自內心的,是最究竟的。因此,對于珍馐美味、男婚女嫁當然也就不執迷了。

  我是從童年就出家的,出家之後,就常常聽到這句話說:“年紀輕輕的就出家,真是可惜﹗”我自己想:真是“太有福報了﹗”幸好我出家了。因爲我在佛法裏面獲得快樂。

  當然,這種快樂在家學佛的人也一樣可以得到。比方說:我們有信仰的人,雖然只是粗茶淡飯,但由于心中有佛菩薩等聖賢作榜樣,因此才能安貧樂道,不虞匮乏。如果是沒有信仰的人,精神上無所寄托,財産再多,名位再高,還是會感到不滿足不快樂;真正有修行的人,他眼睛一閉,腿子一盤,所謂天堂、極樂世界當下現前,那就是佛法的快樂。

  不知道各位感受過這種快樂沒有?如果沒有,或者有人只感受到物質、感情的快樂,那麼,我勸你可以再增加佛法的樂趣。你有佛法的快樂以後,一天有二十四小時,一年有叁百六十五日,日日每一秒,都在佛法的快樂之中。我今天的講演,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各位真能增加一點快樂,因爲,佛法的願望,就是希望把歡喜快樂布滿人間。

  二、建設財富豐足的人間佛教

  在佛教界,一向很不喜歡談錢,談財富的。如果說某某人很有錢,那麼,往往就有人現出不屑一顧的樣子,或者看到某一個人歡喜錢,或是賺錢,就要鄙視他,其實,有錢並不是罪過,在這裏我要稍加說明:

  (一)黃金非毒蛇,淨財作道糧

  佛經中常把黃金比做毒蛇,黃金有時是毒蛇,但是有時也是辦道的資糧。錢財本來是中性的,變好變壞全看人用之有道或無道。如果是分內的錢,不是不正當手段得來的,就是淨財,這種錢財多了有什麼不好呢?淨財可以做爲求道與弘法利生的資糧,要修行辦道、布施救濟,在在都需要錢財來做助緣。舉個例子說,如果有個年輕人,發願深入經藏、窮研佛學,但是他沒有錢買《大藏經》,因爲一部《大藏經》要新臺幣四、五萬元,一部《卍續藏》又要四、五萬元,貧寒的學子怎麼買得起呢?所以,讀書也需要金錢來作助緣的。至于其它社會事業,更不用說了。

  所以,佛教徒並不是不可以發財。一個佛教徒,在社會上或家庭裏,應該是錢財越多越好,重要的是,錢財多了要會用;很多有錢人,一生一世做個守財奴,不能善用金錢。所以我主張佛教徒大家來發財,但是不只要注意“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且要“用之有道”。其次,我要說明,比世間的金錢更好的東西還是心靈上的財富。

  (二)外財固然好,內財更微妙

  身外之財當然需要,心內之財更要莊嚴。身外之財,我們不容易有,如果你想到臺南市中正路買一塊十坪地,就要一百萬,錢要從哪裏裏來呢?可見,向心外求財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向心內求財就容易得多了。心內的財富又在哪裏裏呢?只要有般若智能,心眼開了就有了﹗

  譬如:我們欣賞天上高懸的月亮,好圓好明好美;滿天的星鬥、銀河,遍滿整個虛空,如果你要欣賞,誰又會與你爭呢?假如,你懂得的話,太陽、山、海、樹木、花草、空中飛鳥,花是爲我而開,鳥爲我而叫,平坦的柏油路都是爲我們做的,宇宙之大,一切都是屬于我們的,又何止是中正路區區的小土地?所以真正的財富,是在自己的心中,心裏若知足,宇宙叁千都是我們的;你如果不滿足,一味地貪財好利,就是擁有再多,也是覺得不夠的。

  (叁)求財要有道,莫取非分財

  非分的金銀財寶,我們不要,什麼是非分之財呢?下列七點就是非分之財:

  1.竊取財物:別人東西,私下拿用。

  2.抵賴債務:欠人之錢,硬要賴帳。

  3.挪用寄存:寄存之物,從中挪用。

  4.吞沒共財:共同經營,非法多得。

  5.因便侵占:趁機得利,侵占存用。

  6.藉勢苟得:濫用權勢,獲得錢財。

  7.經營非法:私造毒品,不合國規。

  各位都聽過《阿彌陀經》中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裏面可以說是美輪美奂、富麗堂皇,地下是黃金鋪地,欄杆雕梁都是七寶所成。誰說佛教不重視富有呢?因此,我們不要以爲佛教叫我們不要有錢,佛教希望人人要有錢,但非法的財富不要,若有外財後,更要有心內的財富。

  叁、建設慈悲道德的人間佛教

  怎樣才能達到慈悲道德的標准呢?我有叁點提供各位:

  (一)自他和社會,普濟重利人

  所謂慈悲道德,主要是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怎樣來保持和諧?有時候,別人批評我們,討厭我們,原因何在呢?我們檢討自己,可能是在慈悲道德上有了缺陷,因此,要發奮圖強,自尊自重,時時刻刻想到不可得罪別人,不可侵犯別人,同時對社會大衆的輿論也要重視,行其所當行,造福社會大衆,就是慈悲道德的表現。

  所以,我們對于自己,對于他人,…

《如何建設人間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病還須心藥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