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建设人间佛教

  《星云大师讲演集》-如何建设人间佛教

  

  时间:公元一九七七年四月 

  地点:台南育乐活动中心 

  听众:法师、居士(弟子依光记)

  一、建设生活乐趣的人间佛教  

  二、建设财富丰足的人间佛教

  三、建设慈悲道德的人间佛教  

  四、建设眷属和敬的人间佛教

  五、建设大乘普济的人间佛教  

  六、建设佛国净土的人间佛教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刚才承蒙成功大学许景重教授对我的介绍,觉得很不敢当。

  今天是佛诞节,仗着佛陀的光明,使我们从四面八方走到他的座前来。台南市佛教青年会,给我们促成的因缘,使我们能相聚在一起,而有一次说法的机会,这是非常难得的。

  教主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今天,降诞在印度的迦毘罗卫国。他是一位人间的佛陀,并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异教徒心目中的上帝。佛陀是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他是我们人间的佛陀,人间的救世主。所以,我今天秉承着佛陀的本怀,和各位讨论“如何建设人间的佛教”这一个问题。

  我为什么要讲“如何建设人间的佛教”这个问题呢?因为今天佛教的某些趋势已经违背了佛陀的本旨。比方说:研究学问的人,只知道重视佛学的玄谈,而不注重实际的修证;有的人,又以为佛教是重视形式上的吃素拜拜,对于人格道德的增进及日常生活的问题并不重视,因而缺少对人世的责任感;有的人一信佛教,就忙着自己修行,不是住在山林里自修,就是居住在精舍中不问世事,完全失去对社会大众的关怀。

  因此,我今天提出这个问题,是要说明真正的人间佛教是现实重于玄谈,大众重于个人,社会重于山林,利他重于自利。因为,我们接受佛教的信仰,并不是把佛教当为一个保险公司,希望佛陀像神明一样廉价的给予我们保佑。我所谓的人间的佛教,是希望用佛陀的开示教化作为改善我们人生的准绳,用佛法来净化我们的思想,让佛法作为我们生活的依据,使我们过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关于如何建设人间佛教的问题,我提供六点贡献给各位参考:

  一、建设生活乐趣的人间佛教

  我们信佛教,是来追求幸福快乐的,并不是来找痛苦的。可是,当我们进入佛教的时候,经常听到苦空无常的口头语,使人觉得一片愁云惨雾,以为佛教里毫无乐趣可言。其实,任何人信佛教都不会把“受苦”当做目的,没有人不喜欢快乐幸福。关于这一点,首先我们必须有几项认识:

  (一)苦是增上缘,不是真目的

  苦在人间是很多的,佛经说苦有二苦、三苦、四苦,乃至八苦、无量苦等等种类。如身体上有老病死的苦,心理上有贪瞋痴的苦,自然界有水火风灾的苦,家庭和社会上眷属别离、怨憎相会、欺凌压迫、刀兵战乱的苦等。这许多苦,我们要接受它的挑战,经得起它的磨练,要超越它,要把苦当做修道的增上缘;《楞严经》说:“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能以苦自励的人,便是能利用“苦”为逆增上缘的人。

  有的人以为信佛教就一定要吃苦,明明有好的衣服可以穿,他却穿得很破烂,表示这样才是信佛教;明明有好的东西可吃,他硬是要吃坏的东西,表示这就是修行。其实,佛教要我们克服苦难烦恼,并不是要我们去自找苦吃,去自我束缚。

  (二)人间有欲乐,世人所需求

  那么,我们既然不要苦,是不是就要求乐呢?人间有五欲的快乐,是一般人所祈求的,我们究竟应不应该有五欲的快乐?

  在佛教里面,声闻缘觉的小乘讲究离欲,人乘的佛教讲究节欲,大乘菩萨不是离欲,也不是节欲,而是对五欲的财色名食睡,加以化导,叫做化欲。

  《胜鬘经》中说胜鬘夫人是一位王后,但她奉行大乘佛道,除了相夫教子以外,做了许多佛化的救济事业;《维摩经》中的维摩居士,是在家的菩萨,经中形容他虽有妻子儿女、田园舍宅、官位财势,但这一切,如同片云点虚空,一点也不会使他心有挂碍,并不妨碍他的修行。

  人生的欲望很多,大体而言,有对财物的要求,身体美貌壮健的期望,以及情感的如意等等,像这些欲望到底是好呢?是不好呢?

  哪里一个人不希望资财圆满如愿?哪里一个人不希望自己长得美貌健壮?这一类善欲望,在佛教里并不一定反对,人间佛教是可以承认这种欲乐的;可是这种欲乐,并不是最彻底的,因为这不是佛法中真正的快乐。佛法所提倡的生活乐趣是法乐,而不是欲乐。

  (三)我有妙法乐,不欲世法乐

  一般人享受的快乐,是由感官得来的,用眼睛看电影、看电视,觉得很好看;用嘴吃山珍海味,用耳朵听好的音乐,男女谈情说爱,因而感到快乐;但是用眼睛看的快乐,看到的东西容易过去,用耳朵听的快乐也容易过去,有时候甚至会乐极生悲,唯有不是从感官得来而是向内心追求的快乐,才是最究竟的快乐。

  也许各位看到我们出家人,会觉得可怜,鱼也不能吃,肉也不能吃,男又不娶,女也不嫁,好可惜哦﹗但是,出家人却并不以此为苦,因为他有佛法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来自内心的,是最究竟的。因此,对于珍馐美味、男婚女嫁当然也就不执迷了。

  我是从童年就出家的,出家之后,就常常听到这句话说:“年纪轻轻的就出家,真是可惜﹗”我自己想:真是“太有福报了﹗”幸好我出家了。因为我在佛法里面获得快乐。

  当然,这种快乐在家学佛的人也一样可以得到。比方说:我们有信仰的人,虽然只是粗茶淡饭,但由于心中有佛菩萨等圣贤作榜样,因此才能安贫乐道,不虞匮乏。如果是没有信仰的人,精神上无所寄托,财产再多,名位再高,还是会感到不满足不快乐;真正有修行的人,他眼睛一闭,腿子一盘,所谓天堂、极乐世界当下现前,那就是佛法的快乐。

  不知道各位感受过这种快乐没有?如果没有,或者有人只感受到物质、感情的快乐,那么,我劝你可以再增加佛法的乐趣。你有佛法的快乐以后,一天有二十四小时,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日日每一秒,都在佛法的快乐之中。我今天的讲演,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各位真能增加一点快乐,因为,佛法的愿望,就是希望把欢喜快乐布满人间。

  二、建设财富丰足的人间佛教

  在佛教界,一向很不喜欢谈钱,谈财富的。如果说某某人很有钱,那么,往往就有人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或者看到某一个人欢喜钱,或是赚钱,就要鄙视他,其实,有钱并不是罪过,在这里我要稍加说明:

  (一)黄金非毒蛇,净财作道粮

  佛经中常把黄金比做毒蛇,黄金有时是毒蛇,但是有时也是办道的资粮。钱财本来是中性的,变好变坏全看人用之有道或无道。如果是分内的钱,不是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就是净财,这种钱财多了有什么不好呢?净财可以做为求道与弘法利生的资粮,要修行办道、布施救济,在在都需要钱财来做助缘。举个例子说,如果有个年轻人,发愿深入经藏、穷研佛学,但是他没有钱买《大藏经》,因为一部《大藏经》要新台币四、五万元,一部《卍续藏》又要四、五万元,贫寒的学子怎么买得起呢?所以,读书也需要金钱来作助缘的。至于其它社会事业,更不用说了。

  所以,佛教徒并不是不可以发财。一个佛教徒,在社会上或家庭里,应该是钱财越多越好,重要的是,钱财多了要会用;很多有钱人,一生一世做个守财奴,不能善用金钱。所以我主张佛教徒大家来发财,但是不只要注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且要“用之有道”。其次,我要说明,比世间的金钱更好的东西还是心灵上的财富。

  (二)外财固然好,内财更微妙

  身外之财当然需要,心内之财更要庄严。身外之财,我们不容易有,如果你想到台南市中正路买一块十坪地,就要一百万,钱要从哪里里来呢?可见,向心外求财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向心内求财就容易得多了。心内的财富又在哪里里呢?只要有般若智能,心眼开了就有了﹗

  譬如:我们欣赏天上高悬的月亮,好圆好明好美;满天的星斗、银河,遍满整个虚空,如果你要欣赏,谁又会与你争呢?假如,你懂得的话,太阳、山、海、树木、花草、空中飞鸟,花是为我而开,鸟为我而叫,平坦的柏油路都是为我们做的,宇宙之大,一切都是属于我们的,又何止是中正路区区的小土地?所以真正的财富,是在自己的心中,心里若知足,宇宙三千都是我们的;你如果不满足,一味地贪财好利,就是拥有再多,也是觉得不够的。

  (三)求财要有道,莫取非分财

  非分的金银财宝,我们不要,什么是非分之财呢?下列七点就是非分之财:

  1.窃取财物:别人东西,私下拿用。

  2.抵赖债务:欠人之钱,硬要赖帐。

  3.挪用寄存:寄存之物,从中挪用。

  4.吞没共财:共同经营,非法多得。

  5.因便侵占:趁机得利,侵占存用。

  6.藉势苟得:滥用权势,获得钱财。

  7.经营非法:私造毒品,不合国规。

  各位都听过《阿弥陀经》中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里面可以说是美轮美奂、富丽堂皇,地下是黄金铺地,栏杆雕梁都是七宝所成。谁说佛教不重视富有呢?因此,我们不要以为佛教叫我们不要有钱,佛教希望人人要有钱,但非法的财富不要,若有外财后,更要有心内的财富。

  三、建设慈悲道德的人间佛教

  怎样才能达到慈悲道德的标准呢?我有三点提供各位:

  (一)自他和社会,普济重利人

  所谓慈悲道德,主要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样来保持和谐?有时候,别人批评我们,讨厌我们,原因何在呢?我们检讨自己,可能是在慈悲道德上有了缺陷,因此,要发奋图强,自尊自重,时时刻刻想到不可得罪别人,不可侵犯别人,同时对社会大众的舆论也要重视,行其所当行,造福社会大众,就是慈悲道德的表现。

  所以,我们对于自己,对于他人,…

《如何建设人间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病还须心药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