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对于社会,都要用慈悲道德去增上,这是我们建设人间佛教不可以缺少的条件。有人说慈悲有什么好呢?道德有什么用?有慈悲道德的人大半是被人欺负的对象。因为对慈悲道德发生怀疑,所以对人生态度就产生了动摇,我希望大家不要持着这种观念,我们要有为人奉献的决心,要相信最后的胜利是有慈悲心和有道德力的人。
(二)五戒应受持,人成即佛成
佛教的五戒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所谓五戒是:
1.不杀生––不侵犯别人生命。
2.不偷盗––不侵犯别人财富。
3.不邪淫––不妨害社会风化。
4.不妄语––不侵犯他人尊严。
5.不饮酒––不饮用烟酒乱性。
五戒主要是警告我们不能侵犯别人,要遵守道德。比方说,要我们不乱杀,就是不伤害他人的生命,不侵犯众生的生存;不偷盗,就是不侵犯人家的财富,不损失人家的所得;不邪淫,就是不妨害家庭的和谐,不侵犯人家的名节;不妄语,就是不假造颠倒的语言,不发表损人的谈话;不饮酒,就是不贪嗜刺激的食品,不饮用迷智的烟酒。监狱里的犯人,大都犯了五戒。如杀人、伤害、杖打、鸩药等,就是犯了杀生戒;抢劫、窃盗、恐吓、诈欺、侵占、贪污等,是犯了偷盗戒;妨害家庭、妨害风化、重婚、强奸等,是犯了邪淫戒;诈欺、教唆、诬告、妨害名誉、造谣惑众等,是犯了妄语戒;吸卖鸦片、注射吗啡、私造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
因此,在佛教里面把五戒制定为人间的基本道德,唯有每一个人、每一家庭、每一个社会,大家都能共守五戒,人间才有祥和之气,上慈下孝,和平相处,一个人五戒守得好,就是表示人格完美,佛道也就可以成了。
(三)人天三福行,善德堪尊敬
我们建设人间的慈悲道德,对人天的福德善行,尤其要去遵守修持,你要想升官做富贵的人吗?要奉行三件事情:一、布施,二、持戒,三、禅定。布施可以增加我们的富贵,持戒可以增加人格的尊严,禅定可以安定我们身心的动乱,我们若能奉行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的话,就能与人间佛教相应。
四、建设眷属和敬的人间佛教
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人间,都不会离群孤立,每人都有他的亲戚眷属。有些人当然很重视家庭里面的眷属,但有的时候,也因眷属而发生一些不满的怨言。俗语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就是家里的夫妻、父子、母女那么亲的眷属,有时候,也说他是冤家,把他看做是修学佛法的障道因缘,因此,有些在家居士,为了要想学佛,也像出家人一样,把亲戚朋友一个个的疏远,然后才算是皈依学佛。
其实,学佛并不需要离开亲戚朋友,而应该是越多越好,我们生活在人间,亲戚眷属之间,要紧的是大家如何彼此互相尊敬,和平相处,使我们的眷属成为法侣道友,感情融洽,和谐愉快。
(一)眷属因缘好,相处在和敬
眷属相处,不能相亲相爱,反而成为仇敌,视为冤家对头,这个原因何在?
人和人相处,难免有一点利害关系,彼此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误会,如果大家太计较,就不能和敬相处了,甚至老是喜欢算旧帐,常常记着仇恨,好的事情不记得,坏的又记一大堆,彼此之间怎么能和敬呢?
我国圣贤有一句话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又说:“家和万事兴。”因为眷属因缘好,要大家彼此和谐,彼此尊敬,不算旧帐,不要计较,不要比较,这是眷属和敬相处的必备条件。
(二)自由应尊重,利害要看轻
法国罗兰夫人说:“不自由,毋宁死。”历史上的暴政,使多少百姓不惜自身性命,此起彼落的反抗,为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争取生存的自由。公元一九六四,越南教难,多少高僧大德,有的以火自焚,为教殉道;有的自残身体,为教牺牲,这是为了什么?为的是争取信仰的自由。
无论在哪里一个地区,哪里一个行业,哪里一个团体,哪里一个家庭,甚至哪里一个人,都是需要自由的;而每一个人,思想不一样,习惯也不一样,需要也都不一样,这许多人相处在一起,即使是家庭中的眷属,也没有办法使大家的思想习惯相同。思想不同,最好的办法是彼此要互相尊敬,互相包容,这才能彼此互相存在。
唯有尊重他人的自由,彼此相处才能和谐;有的父母,他只有一个儿子,对儿子的婚事管得太过分,儿子有对象了,他就偏偏不允许儿子讨那个媳妇,禁止儿子与女方来往;或者只有一个女儿,就偏偏不给女儿嫁给她心目中的对象。像这样的父母,太过分管制儿女的婚姻,往往会产生反效果。
有时候,做父母的人,看到年轻儿女们,不能与自己一样,信仰佛教,反而去信基督教,很不高兴,就想尽种种办法要把女儿的信仰转过去。当然,运用一种方便,使家庭能有相同的信仰固然好。但是,如果没有方便,徒使家庭里的份子,因为信仰而感情破裂,这也是划不来的。一个家庭里面的眷属,年龄有差距,思想有不同,习惯也不一样,这不要紧,主要的是彼此要相互尊敬,要和谐相处,不可以太自我,大家能把握这个原则,自然能有好的效果。
(三)若要人赞美,多付苦与辛
一个人要博得别人的赞美,就要自己多付出一点辛苦与牺牲。没有流汗,就不会有成果;没有成果,又怎能博得别人真正的赞美呢?我国有一句成语说“实至名归”,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没有付出辛苦代价而有的赞美,叫做谄媚阿谀,并不是真正的赞美。
五、建设大乘普济的人间佛教
在家庭里,都能和敬相处了,就要进一步把慈悲法喜普施给社会大众,大乘的佛教,就是在家的佛教,在家的信徒更应该本着大乘菩萨的大慈大悲大智大勇的精神,从事普济社会大众的事业。现在,我说一个在家居士普济人间的故事,给大家参考。
印度迦毘罗卫国的国王净饭王,是佛陀的父亲,本来这个国家应该由佛陀继承王位,但因为佛陀出家了,所以,就由甘露王子摩诃男将军来继承。他即位后,使迦毘罗卫国呈现了小康的局面,但是对于邻国憍萨弥罗国琉璃王的侵略,仍然没有力量抵抗。
琉璃王的父亲叫波斯匿王,波斯匿王生了琉璃太子,最初为了让他学习射箭的技术,就送他到迦毘罗卫国去。很多年幼的王子,在一起学习文才武术,听到消息说:佛陀将要回到迦毘罗卫国说法了,马上为佛陀启建讲堂,并且下令在佛陀未到之前,什么人都不可以走进说法台上去。可是,琉璃太子对于这个命令不放在心上,为佛陀预备的宝座他居然坐了上去。
当时释迦族的人看了就骂他:“你这个贱种,你凭什么资格坐在为佛陀预备的宝座上?”
琉璃太子的母亲,叫做末利夫人,过去是释迦族王宫的侍女,因为释迦族出美女,波斯匿王硬要释迦族许配一位公主给他,碍于波斯匿王国大势强,不得已才假用侍女装扮做公主嫁过去,这事后来传开了,所以大家才骂他是侍女生的孩子––贱种。琉璃太子被这样一骂,觉得很没面子,当时,就发誓说:“我有朝一日当了王,一定要消灭释迦族﹗”
释迦族在过去所种的恶因就要降临了,琉璃太子谋杀了长兄只陀太子,自己继承了王位,带领兵将,消灭释迦族,所到之处,无不杀人放火。迦毘罗卫国,实在没有办法,这时,摩诃男出来要求琉璃王说:
“请您不要滥杀无辜,我有一个要求,当我跳到水里面去时,你就暂停杀人,释放民众逃命,等到我的尸首浮到水面上时你再开始杀人,好不好?”
琉璃王一听,哈哈大笑说:
“很有趣,很好玩﹗我依照你的话做。”
这时,仁慈的摩诃男,由于受了佛陀的教化,作了牺牲自己的决定,他跳到水里以后,就把头发绑在水底的树根,因此,他永远再也浮不起来了﹗
凶恶的琉璃王,知道了摩诃男的行为,也为之感动不已,他醒悟了,于是下令以后不再滥杀无辜﹗
摩诃男个人是牺牲了,但是千千万万的人却得救了,这就是大乘普济精神的最高典范。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个须达尊者,自从他皈依了佛陀以后,就发了一个愿:“从今以后,凡是过路行商,要吃饭要茶水,我都愿意供养;从今以后,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信佛的男女居士,只要经过我家的门,要吃、要用,我决不拒绝;如果有老人孤苦无依,有孤童幼孩没有父母,只要我知道,一定要帮助他解决生活的困难。”
因此,须达长者,赢得大家尊称他为“给孤独长者”,他专门照应孤独无依的人,这就是大乘菩萨的精神,这就是对社会实行普济的慈悲。
(一)应有仁爱心,要发菩提愿
前台湾省政府谢主席提倡小康计划,仁爱运动,我们虽然是出家人,为实行大乘普济的人间佛教,对这个好办法一致响应;在今年初,我率领中国佛教研究院的同学到澎湖托钵,响应仁爱计划,冬令救济,又到宜兰托钵,并将所得款项全部送给政府当局,转发给贫穷百姓。
在托钵的时候,有位送报先生正在送报纸,他看到我们托钵的行列,就拿了五十元,朝我的里中一放,我心里非常感动,心想象他们送报纸,奔波劳累,要送多少报纸才有五十元的所得呢?但是他们仍然愿意布施。
在路边卖槟榔的小贩也赶来,放一百元在我的钵里,像他们这种生活,应该是被救济的,但还是愿意拿一百元、五十元来救济别人。因此,当时我就发现一个道理,“富人”之名,不应该由所拥有的金钱有多少而决定,一个人即使没有多少钱,只要他肯布施给人,他就是富有者;反之,虽然很有钱,而不肯普济于人,那就像穷人一样。
所以,推行人间佛教,倒不一定希望各位人人有财有势,主要是要心里富有,要有仁爱的心,要发菩提大愿。
(二)乐结众生缘,喜作佛法事
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在佛教里,结缘很要紧,有时候,我们发现有的人做事顺利无碍,到处受人欢迎,这都是从结缘中得来的。
我提倡每一个信佛教的弟子们,应该重视结缘,你用眼睛朝他看,行个注目礼,这就是你的眼睛对他结缘了,如我现在与各位讲话,你们很认真的听,我看了很欢喜,这就是你我结了缘;或者你们回去以后,赞美今天听众当中哪里一位很好,就是用口与人结缘;其至于你走路时,让别人一步,也是结缘,如此你就可以奉行佛陀的大乘普济精神。也许你认为不重要,但是大家都实行起来,社会就成为大乘菩萨的社会。
各位当中,听说有从屏东来的,有从善化来的,乃至于还有从高雄来的,你来到这里就与台南地方的人结缘了。假如有朝一日,你要到台南来竞选台南议员,你说:“多少年前,我来台南听某某人讲演过佛法。”哦﹗这样子,你与台南很早就有缘了,台南人就支持你。
我们多结法缘,则必须多做佛事;我在台湾各地方,常常听到一些居士对兴建塔寺之事,常常硬性规定要出多少钱,我自己觉得这种化缘方法太恶劣。但是有时想一想,虽然他是勉强别人出钱,也算了不起,因为他让人家有机会结缘,这缘结下了以后,就等于是播种子,什么时候收成,那是意想不到的。
举例来说,譬如:你们随便哪里一天到了佛光山,你说:“我是某年某月在台南听某人讲演的。”佛光山的弟子们一定会很热烈的欢迎你,因为你听我们讲经,与我们的佛法,在思想上交流过,这就结下了法缘。
(三)愿代众生苦,普济一切众
《华严经》中说:“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并不是说自己没有快乐,你为人家的快乐打算,使别人快乐了,你怎会不快乐呢?
有时候,我们走到佛教的道场,心里就感到现在的人很冷,笑容很少,一点也不亲切热情,因此,我曾说每一个人面上常常微笑便是供养,口中说几句好话便出妙香,多做一些事情,多走几步路,多给人点几个头,多把自己的所有奉献给人,如果社会上大家都能这样,那就等于是佛国净土了﹗
六、建设佛国净土的人间佛教
今天有很多佛教徒,都希望往生极乐世界,我想不如更积极的把今天的世界转变为佛国净土。
(一)没有三恶道,更无冤和亲
我们要建设人间佛国净土,先要做到没有三恶道。三恶道是地狱、饿鬼、畜生。地狱道的众生多贪,饿鬼道的众生多瞋,畜生道的众生多痴。如果要让三恶道完全消失,就得把人间的贪瞋痴祛除,然后,不要与人结冤,也不可以太亲密,因为太亲密,也会招来许多麻烦的。
常常听到什么人被人害了,这种事例是由爱而来,为什么呢?因为爱不到,就产生恨。因此,我们最好要把怨亲爱恨化除,而用平等心,本着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去建设人间佛国净土。
(二)世界满欢乐,忧烦一切除
凡是对社会大众能给予欢乐,能减少大众忧心烦恼的事,我们都应该全力以赴,我们可以用佛法来增加人间的欢喜,可以用布施来增加人间的福利,可以用劳力去贡献大众。如果什么都没有的话,还有一颗心可以与大家共同欢喜。这个世间最可悲的是什么?就是一般人不欢喜别人获得利益﹗看到别人有钱,有办法,他就不高兴,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使得世间不能成为佛国净土。
(三)心净国土净,大同世界现
假使我们想把整个世界净化,但却觉得自己能力不够的话,不妨降低标准,先使自己的家庭和谐安乐;如果,这种力量也没有的话,那么自己还有一颗心,就去庄严自己,净化自己﹗“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谓“心净国土净”,人人都能这样,大同世界就会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如何建设人间佛教》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