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于社會,都要用慈悲道德去增上,這是我們建設人間佛教不可以缺少的條件。有人說慈悲有什麼好呢?道德有什麼用?有慈悲道德的人大半是被人欺負的對象。因爲對慈悲道德發生懷疑,所以對人生態度就産生了動搖,我希望大家不要持著這種觀念,我們要有爲人奉獻的決心,要相信最後的勝利是有慈悲心和有道德力的人。
(二)五戒應受持,人成即佛成
佛教的五戒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所謂五戒是:
1.不殺生––不侵犯別人生命。
2.不偷盜––不侵犯別人財富。
3.不邪淫––不妨害社會風化。
4.不妄語––不侵犯他人尊嚴。
5.不飲酒––不飲用煙酒亂性。
五戒主要是警告我們不能侵犯別人,要遵守道德。比方說,要我們不亂殺,就是不傷害他人的生命,不侵犯衆生的生存;不偷盜,就是不侵犯人家的財富,不損失人家的所得;不邪淫,就是不妨害家庭的和諧,不侵犯人家的名節;不妄語,就是不假造顛倒的語言,不發表損人的談話;不飲酒,就是不貪嗜刺激的食品,不飲用迷智的煙酒。監獄裏的犯人,大都犯了五戒。如殺人、傷害、杖打、鸩藥等,就是犯了殺生戒;搶劫、竊盜、恐嚇、詐欺、侵占、貪汙等,是犯了偷盜戒;妨害家庭、妨害風化、重婚、強奸等,是犯了邪淫戒;詐欺、教唆、誣告、妨害名譽、造謠惑衆等,是犯了妄語戒;吸賣鴉片、注射嗎啡、私造煙酒等,是犯了飲酒戒。
因此,在佛教裏面把五戒製定爲人間的基本道德,唯有每一個人、每一家庭、每一個社會,大家都能共守五戒,人間才有祥和之氣,上慈下孝,和平相處,一個人五戒守得好,就是表示人格完美,佛道也就可以成了。
(叁)人天叁福行,善德堪尊敬
我們建設人間的慈悲道德,對人天的福德善行,尤其要去遵守修持,你要想升官做富貴的人嗎?要奉行叁件事情:一、布施,二、持戒,叁、禅定。布施可以增加我們的富貴,持戒可以增加人格的尊嚴,禅定可以安定我們身心的動亂,我們若能奉行布施、持戒、禅定等叁福行的話,就能與人間佛教相應。
四、建設眷屬和敬的人間佛教
我們每一個人生活在人間,都不會離群孤立,每人都有他的親戚眷屬。有些人當然很重視家庭裏面的眷屬,但有的時候,也因眷屬而發生一些不滿的怨言。俗語說:“不是冤家不聚頭”,就是家裏的夫妻、父子、母女那麼親的眷屬,有時候,也說他是冤家,把他看做是修學佛法的障道因緣,因此,有些在家居士,爲了要想學佛,也像出家人一樣,把親戚朋友一個個的疏遠,然後才算是皈依學佛。
其實,學佛並不需要離開親戚朋友,而應該是越多越好,我們生活在人間,親戚眷屬之間,要緊的是大家如何彼此互相尊敬,和平相處,使我們的眷屬成爲法侶道友,感情融洽,和諧愉快。
(一)眷屬因緣好,相處在和敬
眷屬相處,不能相親相愛,反而成爲仇敵,視爲冤家對頭,這個原因何在?
人和人相處,難免有一點利害關系,彼此之間難免會發生一些誤會,如果大家太計較,就不能和敬相處了,甚至老是喜歡算舊帳,常常記著仇恨,好的事情不記得,壞的又記一大堆,彼此之間怎麼能和敬呢?
我國聖賢有一句話說:“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又說:“家和萬事興。”因爲眷屬因緣好,要大家彼此和諧,彼此尊敬,不算舊帳,不要計較,不要比較,這是眷屬和敬相處的必備條件。
(二)自由應尊重,利害要看輕
法國羅蘭夫人說:“不自由,毋甯死。”曆史上的暴政,使多少百姓不惜自身性命,此起彼落的反抗,爲的是什麼呢?就是爲了爭取生存的自由。公元一九六四,越南教難,多少高僧大德,有的以火自焚,爲教殉道;有的自殘身體,爲教犧牲,這是爲了什麼?爲的是爭取信仰的自由。
無論在哪裏一個地區,哪裏一個行業,哪裏一個團體,哪裏一個家庭,甚至哪裏一個人,都是需要自由的;而每一個人,思想不一樣,習慣也不一樣,需要也都不一樣,這許多人相處在一起,即使是家庭中的眷屬,也沒有辦法使大家的思想習慣相同。思想不同,最好的辦法是彼此要互相尊敬,互相包容,這才能彼此互相存在。
唯有尊重他人的自由,彼此相處才能和諧;有的父母,他只有一個兒子,對兒子的婚事管得太過分,兒子有對象了,他就偏偏不允許兒子討那個媳婦,禁止兒子與女方來往;或者只有一個女兒,就偏偏不給女兒嫁給她心目中的對象。像這樣的父母,太過分管製兒女的婚姻,往往會産生反效果。
有時候,做父母的人,看到年輕兒女們,不能與自己一樣,信仰佛教,反而去信基督教,很不高興,就想盡種種辦法要把女兒的信仰轉過去。當然,運用一種方便,使家庭能有相同的信仰固然好。但是,如果沒有方便,徒使家庭裏的份子,因爲信仰而感情破裂,這也是劃不來的。一個家庭裏面的眷屬,年齡有差距,思想有不同,習慣也不一樣,這不要緊,主要的是彼此要相互尊敬,要和諧相處,不可以太自我,大家能把握這個原則,自然能有好的效果。
(叁)若要人贊美,多付苦與辛
一個人要博得別人的贊美,就要自己多付出一點辛苦與犧牲。沒有流汗,就不會有成果;沒有成果,又怎能博得別人真正的贊美呢?我國有一句成語說“實至名歸”,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沒有付出辛苦代價而有的贊美,叫做谄媚阿谀,並不是真正的贊美。
五、建設大乘普濟的人間佛教
在家庭裏,都能和敬相處了,就要進一步把慈悲法喜普施給社會大衆,大乘的佛教,就是在家的佛教,在家的信徒更應該本著大乘菩薩的大慈大悲大智大勇的精神,從事普濟社會大衆的事業。現在,我說一個在家居士普濟人間的故事,給大家參考。
印度迦毘羅衛國的國王淨飯王,是佛陀的父親,本來這個國家應該由佛陀繼承王位,但因爲佛陀出家了,所以,就由甘露王子摩诃男將軍來繼承。他即位後,使迦毘羅衛國呈現了小康的局面,但是對于鄰國憍薩彌羅國琉璃王的侵略,仍然沒有力量抵抗。
琉璃王的父親叫波斯匿王,波斯匿王生了琉璃太子,最初爲了讓他學習射箭的技術,就送他到迦毘羅衛國去。很多年幼的王子,在一起學習文才武術,聽到消息說:佛陀將要回到迦毘羅衛國說法了,馬上爲佛陀啓建講堂,並且下令在佛陀未到之前,什麼人都不可以走進說法臺上去。可是,琉璃太子對于這個命令不放在心上,爲佛陀預備的寶座他居然坐了上去。
當時釋迦族的人看了就罵他:“你這個賤種,你憑什麼資格坐在爲佛陀預備的寶座上?”
琉璃太子的母親,叫做末利夫人,過去是釋迦族王宮的侍女,因爲釋迦族出美女,波斯匿王硬要釋迦族許配一位公主給他,礙于波斯匿王國大勢強,不得已才假用侍女裝扮做公主嫁過去,這事後來傳開了,所以大家才罵他是侍女生的孩子––賤種。琉璃太子被這樣一罵,覺得很沒面子,當時,就發誓說:“我有朝一日當了王,一定要消滅釋迦族﹗”
釋迦族在過去所種的惡因就要降臨了,琉璃太子謀殺了長兄只陀太子,自己繼承了王位,帶領兵將,消滅釋迦族,所到之處,無不殺人放火。迦毘羅衛國,實在沒有辦法,這時,摩诃男出來要求琉璃王說:
“請您不要濫殺無辜,我有一個要求,當我跳到水裏面去時,你就暫停殺人,釋放民衆逃命,等到我的屍首浮到水面上時你再開始殺人,好不好?”
琉璃王一聽,哈哈大笑說:
“很有趣,很好玩﹗我依照你的話做。”
這時,仁慈的摩诃男,由于受了佛陀的教化,作了犧牲自己的決定,他跳到水裏以後,就把頭發綁在水底的樹根,因此,他永遠再也浮不起來了﹗
凶惡的琉璃王,知道了摩诃男的行爲,也爲之感動不已,他醒悟了,于是下令以後不再濫殺無辜﹗
摩诃男個人是犧牲了,但是千千萬萬的人卻得救了,這就是大乘普濟精神的最高典範。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個須達尊者,自從他皈依了佛陀以後,就發了一個願:“從今以後,凡是過路行商,要吃飯要茶水,我都願意供養;從今以後,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信佛的男女居士,只要經過我家的門,要吃、要用,我決不拒絕;如果有老人孤苦無依,有孤童幼孩沒有父母,只要我知道,一定要幫助他解決生活的困難。”
因此,須達長者,贏得大家尊稱他爲“給孤獨長者”,他專門照應孤獨無依的人,這就是大乘菩薩的精神,這就是對社會實行普濟的慈悲。
(一)應有仁愛心,要發菩提願
前臺灣省政府謝主席提倡小康計劃,仁愛運動,我們雖然是出家人,爲實行大乘普濟的人間佛教,對這個好辦法一致響應;在今年初,我率領中國佛教研究院的同學到澎湖托缽,響應仁愛計劃,冬令救濟,又到宜蘭托缽,並將所得款項全部送給政府當局,轉發給貧窮百姓。
在托缽的時候,有位送報先生正在送報紙,他看到我們托缽的行列,就拿了五十元,朝我的裏中一放,我心裏非常感動,心想象他們送報紙,奔波勞累,要送多少報紙才有五十元的所得呢?但是他們仍然願意布施。
在路邊賣槟榔的小販也趕來,放一百元在我的缽裏,像他們這種生活,應該是被救濟的,但還是願意拿一百元、五十元來救濟別人。因此,當時我就發現一個道理,“富人”之名,不應該由所擁有的金錢有多少而決定,一個人即使沒有多少錢,只要他肯布施給人,他就是富有者;反之,雖然很有錢,而不肯普濟于人,那就像窮人一樣。
所以,推行人間佛教,倒不一定希望各位人人有財有勢,主要是要心裏富有,要有仁愛的心,要發菩提大願。
(二)樂結衆生緣,喜作佛法事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在佛教裏,結緣很要緊,有時候,我們發現有的人做事順利無礙,到處受人歡迎,這都是從結緣中得來的。
我提倡每一個信佛教的弟子們,應該重視結緣,你用眼睛朝他看,行個注目禮,這就是你的眼睛對他結緣了,如我現在與各位講話,你們很認真的聽,我看了很歡喜,這就是你我結了緣;或者你們回去以後,贊美今天聽衆當中哪裏一位很好,就是用口與人結緣;其至于你走路時,讓別人一步,也是結緣,如此你就可以奉行佛陀的大乘普濟精神。也許你認爲不重要,但是大家都實行起來,社會就成爲大乘菩薩的社會。
各位當中,聽說有從屏東來的,有從善化來的,乃至于還有從高雄來的,你來到這裏就與臺南地方的人結緣了。假如有朝一日,你要到臺南來競選臺南議員,你說:“多少年前,我來臺南聽某某人講演過佛法。”哦﹗這樣子,你與臺南很早就有緣了,臺南人就支持你。
我們多結法緣,則必須多做佛事;我在臺灣各地方,常常聽到一些居士對興建塔寺之事,常常硬性規定要出多少錢,我自己覺得這種化緣方法太惡劣。但是有時想一想,雖然他是勉強別人出錢,也算了不起,因爲他讓人家有機會結緣,這緣結下了以後,就等于是播種子,什麼時候收成,那是意想不到的。
舉例來說,譬如:你們隨便哪裏一天到了佛光山,你說:“我是某年某月在臺南聽某人講演的。”佛光山的弟子們一定會很熱烈的歡迎你,因爲你聽我們講經,與我們的佛法,在思想上交流過,這就結下了法緣。
(叁)願代衆生苦,普濟一切衆
《華嚴經》中說:“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這並不是說自己沒有快樂,你爲人家的快樂打算,使別人快樂了,你怎會不快樂呢?
有時候,我們走到佛教的道場,心裏就感到現在的人很冷,笑容很少,一點也不親切熱情,因此,我曾說每一個人面上常常微笑便是供養,口中說幾句好話便出妙香,多做一些事情,多走幾步路,多給人點幾個頭,多把自己的所有奉獻給人,如果社會上大家都能這樣,那就等于是佛國淨土了﹗
六、建設佛國淨土的人間佛教
今天有很多佛教徒,都希望往生極樂世界,我想不如更積極的把今天的世界轉變爲佛國淨土。
(一)沒有叁惡道,更無冤和親
我們要建設人間佛國淨土,先要做到沒有叁惡道。叁惡道是地獄、餓鬼、畜生。地獄道的衆生多貪,餓鬼道的衆生多瞋,畜生道的衆生多癡。如果要讓叁惡道完全消失,就得把人間的貪瞋癡祛除,然後,不要與人結冤,也不可以太親密,因爲太親密,也會招來許多麻煩的。
常常聽到什麼人被人害了,這種事例是由愛而來,爲什麼呢?因爲愛不到,就産生恨。因此,我們最好要把怨親愛恨化除,而用平等心,本著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去建設人間佛國淨土。
(二)世界滿歡樂,憂煩一切除
凡是對社會大衆能給予歡樂,能減少大衆憂心煩惱的事,我們都應該全力以赴,我們可以用佛法來增加人間的歡喜,可以用布施來增加人間的福利,可以用勞力去貢獻大衆。如果什麼都沒有的話,還有一顆心可以與大家共同歡喜。這個世間最可悲的是什麼?就是一般人不歡喜別人獲得利益﹗看到別人有錢,有辦法,他就不高興,這種不健康的心理使得世間不能成爲佛國淨土。
(叁)心淨國土淨,大同世界現
假使我們想把整個世界淨化,但卻覺得自己能力不夠的話,不妨降低標准,先使自己的家庭和諧安樂;如果,這種力量也沒有的話,那麼自己還有一顆心,就去莊嚴自己,淨化自己﹗“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所謂“心淨國土淨”,人人都能這樣,大同世界就會呈現在大家的面前。
《如何建設人間佛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