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靠呢?面對這一天災人禍動亂競爭的時代,最後作我們依靠的只有叁寶。我們的感情可以不要,我們的金錢可以減少,功名富貴可以失去,但是叁寶不能不要;因爲盡管世界毀滅了,叁寶仍然不會離開我們,叁寶永遠都是我們的伴侶。
第七問:如何放下眷屬?
《涅槃經》雲:“夫盛者必衰,合會者別離。”《成佛之道》雲:“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人生在世,或是父母兒女,或是夫婦的會合,恩愛親情,互相扶助,洋溢著家庭的溫暖。但是,親愛的眷屬變成冤家,夫妻反目、兄弟阋牆,在今日社會上乃是屢見不鮮之事;何況,一旦生離死別到來,抛下父母,丟棄妻兒,孤苦悽惶的各奔前程,誰還能顧得了誰呢?所謂“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西東”。因此,一個學佛的人,對于眷屬要能放得下。有些老年人,不堪于晚年的寂寞,常要子女或孫兒陪侍膝前,好者有一子女侍候床榻,直至百年送老,雖然聊解晚景的淒涼,但卻因此葬送了子女或孫兒的大好前程。如果因爲親人眷屬各忙事業,無暇榻前侍候,則孤寂難耐,傷心絕望,甚或責怪兒媳不孝,度日如年。人生如此,斯有何樂?所以,一個人要養成能夠獨立自主,親情來時受得起,恩愛別時放得下。還要廣結人緣,雖然兒女眷屬不能時常侍候左右,還有更多的親戚朋友可以榻前告慰。對于外境,也不必有所寄望,能夠獨立自主,沒有寄望,那麼自然不會有失望;否則,一味地寄望于親人眷屬的慰藉,事實不能得到時,內心的悲傷惆怅,將難以負荷!或者是大限來時,生離死別,妻兒的啼哭,親友的眼淚,叫你怎能安心溘然長逝?所以眷屬要能放得下。
《雜譬喻經》有一段記載:有一老母,唯生一子,寵愛倍加,認爲是終身所寄。一天,獨子忽然得病命終,老母撫屍痛哭,悲不自禁。佛陀憐憫她的哀情,告訴她一個令子複活的秘方。母親悲喜交集,祈佛指示。佛陀說:“到沒有死過人的人家,索取吉祥草一把,自然可以令子複生。”于是老母沿家拜訪,見人就問:“府上曾經死過人嗎?”衆人皆回答:“祖先以來,都有死過。”如此經過數十家,家家都死過人,因此老母得不到吉祥草,怅然而歸,告知佛陀,佛陀開示道:“自有人類以來,有生必有死,生死乃自然之理,何必爲一子死,而悲痛不已!”老母豁然而悟。
一個人對于親情要能放得下,不能隨侍左右也罷,生離死別也罷,有合必有分,有生必有死,都能看破放下,不爲情苦。
第八問:如何施舍財富?
有些人以爲金錢第一,有了錢什麼都行得通,甚至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其實,不論財物富有到什麼程度,終歸要銷毀散失。不要以爲是因爲經營不當,或過分浪費所致;事實上,這些財物並非個人所能自主的,佛陀曾說:“財物爲五家所共有。”所謂“五家”,即大水、大火、盜賊、貪官汙吏以及不肖的兒女。因爲即使你擁有再多的財物,遇到一場大火,可以把你的家當焚燒成灰;或遇到大水,可以流失淨盡;盜賊、貪官汙吏都會搶走你的財産;親如兒女,不肖奢侈,也可把家財揮霍蕩盡,所以,一個人無法主宰自己的財物,因爲財物爲“五家”所共有。
俗話說:“身外財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個人空手來到這個世間,最後也將空手遠離而去,縱有萬貫財富,也絲毫帶走不得。
宋朝王黼黨同蔡京、梁師成、李彥、朱腼、童貫等谄事宋徽宗。群小弄權,貪贓枉法,幸致高位,當時人稱爲六賊。在他當政時,生活腐化,窮奢極侈,錦衣玉食還不算,自己又監製一張象牙床,遍鑲珠寶,夜間閃閃生光;挺臥其上,周遭排滿小床,選擇最美的姬妾十余人每夜圍著他睡覺,自己稱做“擁帳”。
後來因爲擅自主張和金邦輕啓戰端,不幸失敗。皇帝本來降旨將他充軍,已經起解走到輔固村,在道旁一個小飯店打尖休息;忽有數十名騎兵自後面趕來,認明王黼正身,宣讀聖旨,立刻賜死回報。
王黼聽完聖旨,神色大變。稍停一會,很平靜的說:“王黼一生行事,雖萬死也不足蔽其辜。不過請校尉轉奏聖上,我死後有一要求:請賜我一具有窗戶的棺材,入殓時,兩手能夠伸出棺外,並把五指攤開,不要屈拳。”
“爲什麼?”廷尉奇怪的問。
“讓世間人知道,我那些財産,一點點也未能帶到陰間去。”王黼緩慢的回答。意大利
多少人生前節衣縮食,克勤克儉,分毫也不肯浪費,終其一生,余下一大筆家産,或放高利貸,或私自保管,一旦臨命終時,來不及處理財物,或被充公,或被吞沒,枉費自己一生辛勞,終無所得。有些人則拼死拼活,賺錢置産,給子女留下一筆龐大的遺産,可是當他死後,子女或爲分財動武,或吃喝嫖賭,揮霍殆盡,絲毫沒有體諒父母生前的勞苦。因此有人說:留給子女最好的財産,不是金銀財寶,也不是洋房汽車,而是道德學問與技能修養。所以說,錢財是身外之物,不能擁爲己有,也不必爲兒孫徒作馬牛。那麼,財物應如何處理呢?佛法說:“萬般帶不去,惟有業隨身。”財物不能帶走分文,但是業力卻絲毫不爽。因此,我們可以利用財物多行布施,廣結善緣,修路造橋,救濟貧困,或捐獻慈善機關,或設置獎助學金,“取之于十方,用之于十方”,竭盡物用,則其所得功德,或能得生善處,或能蔭庇子孫,何樂而不爲?
第九問:如何面對老病?
人不一定老了才會有病,年輕人也不一定沒有病,“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多是少年人”。生病是不分老少的。一般而言,老年人生病是比較讓人擔心的,到底老年人有病時該怎麼辦呢?
(一)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有的人心力較弱,你打他一下,就要大呼小叫;假如心力強,就是刺骨出髓,眉頭都不皺一下。你叫痛,就會越感到難受。所以說,有病沒有關系,生理上有病時,心理上要健康,不要被生理上的病拖垮了。
(二)從藥物治療做到心理治療:老年人生病了,喜歡看醫生,其實大部分的醫生,看老年人的病,往往只給他們吃一些安慰性的藥而已。既然如此,你要找安慰性的醫藥,又何必看醫生呢?找自己不是更好嗎?因此,每一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醫生。當身體感覺到有一點不舒服時,要訓練自己堅強起來,體會病性本空的道理,淡然處之。能夠這樣,你的病就已經好了一半。
(叁)從看破放下做到安然自在:出家人所穿的僧鞋,腳面上都有洞,這意思要我們低下頭來,要“看得破”,不必太執著。
人生要像手提箱一樣,要提得起,放得下,甚至面對疾病要做到安然自在,才能對付疾病。
二十幾年前,我才二十來歲時,心裏充滿著爲教爲衆的抱負,但是當時忽然害起風濕病來了,兩腿不能走路,睡在床上稍微動一下,都覺得痛。忍耐了很久,後來去看醫生,醫生說:“你的腿沒有辦法了,這風濕病已經很嚴重,必須把腿鋸斷才可以。”
當時,我的心情並沒有爲自己可能殘廢而煩惱,我想:“腿子害風濕病要鋸斷,也好!本來我的生活就是南北奔波勞碌,假如沒有了腿,反而倒可以安閑自在,在寺院裏寫寫文章,看看經書。那時候,我的時間會更多,我的心靈會更廣,我的人生會更有價值。”這意思是說,我並不在乎人家對我的譏諷與嘲弄,因而,是否殘廢對于我也就不是煩惱的問題,我這種對疾病的態度,也許值得大家參考。
像美國的海倫凱勒,她是又啞、又聾、又瞎的殘廢,可以說是一個十不全,但是她卻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偉人之一。所以說,老病並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理上的不健全。人老不要緊,心理要永遠的健康,永遠的不老才行。
第十問:如何了生脫死?
人類雖有生命,身體卻不能永生,身體必定會有死,死和生是相對的。基督教說人死是安息,依我的了解,人死並不能安息,這個生命了結了,另一生命的熊熊火光又告燃起。有人說:“生死由命,一死百了。”依我看,人也是死不了的,佛教主張生死輪回,死了再生,生了又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已。
到底“生從何處來,死歸何處去?”對于這個問題,一般人不但不了解,而且不重視生命,只知道求生活。知識水平較高的人,除了生活之外,還知道有生命,但是仍然不重視生命,因爲死對他而言是茫然無知的。有人說:“人是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接受了生命,然後在無可奈何的條件下度過生命,最後在無可抗拒的掙紮之下交還了生命。”連孔子尚且說:“未知生,焉知死?”何況是一般人?
曆史上的許多英雄豪傑,對人生的意義仍然是不了悟的,如曹操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看成槁木死灰,與萬物同朽。古人雲:“齊生齊死,齊賢齊愚,齊貴齊賤;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凶惡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纣,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異?”對于生命的所以然,古今人士大都所知不多。
佛教講生命的流轉是無始無終的,人類既來世間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因爲無常之故,世界有成住壞空,自然有寒暑冷熱,人類有生老病死,山河大地及一切自然現象,都會有變壞的一天。佛經上說:“須彌雖高廣,終歸于消滅;大海雖淵曠,時至還枯竭;日月雖明朗,不久則西沒;大地雖堅固,能負荷一切;劫盡業火燃,亦複歸無常。”這說明佛陀所看到的生命是無常變滅,無窮無盡的,如同江河之水滾滾不斷,是刹那不停的變化著。舊的滅去,新的又來。只要我們了知人生與萬有諸法互相爲緣,互相生成,透悟了這個道理,才能與佛法結合在一起,對于生死也就不覺得可怕,因爲生死本來就像世俗的搬家一樣,只不過換了一個軀殼而已。
汐止肉身不壞的慈航菩薩,他曾有一個徒弟法名律航,是將軍退役下來的。因念佛念得太懇切,也希望師父能每天與他念阿彌陀佛,以往生極樂世界。慈航法師被他說得沒有辦法,只好說:“念佛往生,好,去!”馬上坐著就往生了,沒有氣了。在旁的徒衆一看,大驚失色,大家都怪律航法師說:“師父被你逼死了。”衆人吵吵鬧鬧的經過了半個小時,慈航法師一息悠悠又醒來了。這時,他說了下面這些話:“修行各宗各派,各人自由;信仰諸佛世界,各人自由。”
所以,佛法提供給衆生的“解脫之道”,主旨在使人們有一合理的安排。譬如今天要出門去了,就得預備今天要住在哪裏裏,萬一下雨,要怎麼辦?所以說修行的人,對于“死”是胸有成竹,無憂無懼的。
簡單的說,佛法的萬千法門,主要的目標便是在爲衆生解決生死問題。佛經中提出的解決方式有很多種,一般而言,“念佛”是其中比較簡易可行而且有效的方法,值得大家采行。
以上與各位講的人生十問,只是把個人幾十年的學佛心得介紹給各位而已,希望對大家能有一點貢獻。
《人生十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