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可能没有过失,举凡动心起念都在造业。那么,有了过失怎么办?第一:应该坦白发露罪业,不复再作。我们不能说我心中知道错了就好了,不肯讲出来,这样还是不彻底,你必须在佛前表白或在善知识、大众面前承认自己的过失,经过一番真诚痛切的忏悔,接受应得的良心处罚以后,就能回复我们本性的清净。第二:要信愿佛力的摄受加持,激发自己内心的清净,使之不再重犯过失。譬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上说的:“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念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这说明了菩萨慈愍摄受众生时,为消除众生罪业,所作的方便。
譬如一块田地,久不施肥(不念佛),禾苗就不能生长,如果经常能灌溉施肥,禾苗成长后,野草(烦恼)也就不起作用。所以,功德信心大的人,即使过去有一点罪业,也可以暂时不受现报的。
大家都知道,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可以带业往生,一个人的善恶业,在往生时是可以带去的。因为阿弥陀佛好像一艘大愿船,我们的罪业像那可能下沉的石头,上了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之后,不但不会沉下去,还可以被渡达彼岸。所以,我们要是信仰阿弥陀佛的大愿力,就可以得救。尤其一个人到了老年,荣华富贵随时会舍我们而去,亲情也会舍我们而去。但是,如果我们信仰佛菩萨,则永远不会被舍弃,而且还可以前往永恒真实的解脱世界。
前面说,罪业是由我们身、口、意三业妄为造作的。但是,假使更深一层去了解,罪业是空无自性的,心若忏悔也就无罪了。一念觉悟,罪业就变成无常的了。经上说:
“罪若起时将心灭,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我们如何获得忏悔的新生?如何转地狱成天堂,转烦恼为菩提,转污秽成清净,转娑婆为极乐?就要看自己如何把心上的妄念驱除,也就是要看我们能否坦诚地忏悔了。忏悔之后,还要发愿,学习古圣先贤的精神,发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弘誓愿是大乘菩萨精神的具体表现,不只可借以消除罪业,而且也是踏上菩提大道,成佛成圣的最大力量。
第四问:如何消除烦恼?
人生在世界上烦恼的事情很多,譬如我们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烦恼,心理上有贪瞋痴的烦恼,我们的烦恼真有如大海的深广、树林的茂密,起惑造业,流转生死,皆由烦恼所致。
无穷无尽的烦恼,细思之,不外由于一个“我”字所造成。由于我执、我爱、我见等等所引起的邪知邪见,让我们产生数不尽的烦恼。所以,我们要学道,首先就要学习如何克服这些烦恼。一切烦恼的主要根源就是贪瞋痴,所谓“擒贼先擒王”,要破除烦恼,就得先讲求如何把贪瞋痴这三毒去掉。
王阳明曾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山里的土匪海盗容易捉,我们心上的贪瞋痴三种大病却不容易去除。在佛经里有两句话说:“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因为我们生活上有种习气,利人的事往往不肯做,但是如用“戒”的力量,就会想到宁可牺牲自己的嗜好,不去侵犯别人,因此,可见戒就可以对治贪病。又譬如我们内心种种需求,对现实生活的猜忌怨懑,就要用“定”的功夫,使我们心境保持不偏不倚,纯正灵明,才能远离烦恼缠缚。再说到痴,就要用“智”来对治,佛教的智并不是世俗的知识,因为知识并不全是善的。内心的般若智不能开显,做事不合佛法,一切只依感情与自私的世俗常识而行动,这叫做痴。佛教的智是由闻思修而来的,是一种观照实相的中道方法,依着这方法,才可以灭除贪瞋痴等无明大病。
有一次,我在日本的日光公园,看到雕梁上端刻有三只猴子,神态栩栩如生。一只猴子掩着眼睛,一只猴子捺着耳朵,一只猴子摀着嘴;我忽然领悟到这三只猴子,象征着某些道理,什么道理?
人类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每天总是不断的向外去攀缘,对于外在的世界虚妄分别,因此产生了许多烦恼。如果我们能够一切返求自心,而不让此心随境而转,则不当看的不看,不当听的不听,不当说的不说。这就等于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可以驱除我们内心被贪瞋痴所覆盖的烦恼结使。如此一来,行为就不至于出差错,烦恼也自然会逐渐减少。
我的外祖母,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从十七岁起就持斋念佛,我出家就是受他的影响。她为人非常慈祥,有三个儿子,可是我这三位舅父所生下的儿女,在我的记忆中大约都是三、四岁就死了。但是,我的外祖母,从来不为这些事情难过。难道说她没有感情吗?不疼爱孙子吗?当然不是!这是因为她学佛,知道人生在世,有生就有死,有业就有报,谁也奈何不得。孙子的生,只是因缘和合投胎到此家来;他的死,是业报的现前,还了他的感情债而已。人的寿命本来就长短不一,孩子就是现在不离开我们,将来仍然要离开的。如果孙子们有善因,自有他的福报,又何必为他烦恼悲伤呢?所以学佛的人,对于生与死的看法,就与一般人士不同,忧伤啼哭,对于死者也没有什么好处。
第五问:如何安排生活?
我们常听到人说:“真忙!忙得不可开交。”“一事未了一事又来!”无论怎样的忙,要紧的是,不要因为忙碌而忘了自己的存在。有人说,忙是福气,忙的日子比较好过。但是,忙也要忙得有意义,有些人太为自己忙,不知道为别人忙;也有一些人,好为别人忙,却忘记为自己忙。
我主张人生一定要忙起来,分配一些时间为生活忙,一些时间为精神忙;一些为自己忙,一些为别人忙;甚至于不只要为现在忙,也要为未来忙。也就是说,精力的发挥,不应该偏于物质,也不能偏于精神,能够精神物质平衡的话,忙起来就会更有意义。
比如我们年纪慢慢大了,走路走不动,手也没有办法写文章,而又没有人欢喜亲近我们。像这样,如何颐养天年呢?我常常鼓励人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到了老年的时候,就藉书本陪伴自己。现在我要提供给各位另一个方式,这就是“人闲心要忙”。过去各位忙的时候,只是为公事而筹划,心是冷静的,现在闲下来了,就要使心热起来。举个例说,你可以念佛,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有一首诗云:
“余年近七十,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慰心眼?一句阿弥陀;早也阿弥陀,晚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可见他对于弥陀佛号的持念,是确实有所得的。到他那种境界,就是天下的人都不和他来往,只要他把眼睛一闭,念起佛号来,那么佛菩萨就在他的心中,而不必忧愁世俗精神的匮乏。
诸位不要误会,以为只有在老年时,才把精神寄托在佛号上,或者是临死之前才要念佛。其实“阿弥陀佛”是代表着无量光明与无量寿命。一句“阿弥陀佛”有着无限的含义,你如果能够以最真实的心情去称念佛号,以最虔敬的心理去体会阿弥陀佛的慈悲,那么你将会发觉这句简单的佛号,确实是你精神上最可信赖的依靠。
第六问:如何安身立命?
各位虽然退休了,但是人生仍然是继续的,并不就此为止。我们人生应该要有个未来,未来就是希望。俗语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一个人如果没有未来,活着就没有意义。相信每一个人都希望未来能够长命百寿。张岳军先生曾说:“人生七十才开始。”岳公为什么这么说?主要在启示我们,人生不在乎年龄的多少,而在于我们对于未来是否抱有希望。佛教讲的未来就是希望;这个希望,不只是对自己的,而且也是针对众生的。这就是“愿力无穷”,就像普贤菩萨的十个大愿: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各位的前半生功在国家社会,劳心劳力,已经为过去几十年的历史烙下了深刻的痕迹。目前退休下来,大可以下半生的精神用在佛教的“行愿”上。发这种大愿的用意,在我们佛教徒的心念中,是可以为来生广植善因。如果以世俗谛说,这也可以使各位的下半生,生活在圣洁、宁静与慈祥的世界里。
小孩子一生下来就知道要靠父母,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但身体有病时谁来替你受苦?你靠神明,神明也是靠不住的,因为神明自己都靠不住,有朝一日,五衰相现,也会堕落的。所以,佛陀启示我们不要让神明、相命、卜卦、风水等来操纵我们一生的穷通祸福。
那么,什么才是可以依靠的呢?在佛法里,最靠得住的是三宝。三宝才是值得信赖的对象,皈依三宝,才是寻找依靠最好的方法。
皈依佛:佛是人间真理的体会者,他宣扬真理之光,引导我们走向光明,如同天上的太阳、月亮,可以使迷途者寻获正道。
皈依法:法是不变的规律,可以规范我们日常生活的德行。依之而行,可以有正确的认识;躬行实践,可以到达彼岸,等于火车的轨道,依之而行便可到达目的地。
皈依僧:僧是奉行佛法求解脱者,等于是老师,可以做我们的善知识。他虽然还没有断烦恼、证实性,但他能通过佛法的真理,教导大家不断的学习;亲近他,可以使我们身心净化,性灵提升。所以说,佛如良医,法如药方,僧伽如护病者,引导我们离邪向善,转迷成悟。
《成佛之道》说:“皈依处处求,求之遍十方;究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佛陀教诫阿难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说明了皈依的真正意义。可见真正的皈依,是要皈向自己的自心、自性。因为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自己身心的当体,就是正法,自己依法修持,自身就能与三宝为一体。
以上不外说明这个无常的世界,哪里一个人可以给我们永远的依…
《人生十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