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生十问

  《星云大师讲演集》-人生十问

  时间:公元一九七七年七月

  地点:讲于佛光山老年夏令会

  对象:老年人

  第一问:如何处贫居富? 

  第二问:如何处理得失?

  第三问:如何忏除罪业? 

  第四问:如何消除烦恼?

  第五问:如何安排生活? 

  第六问:如何安身立命?

  第七问:如何放下眷属? 

  第八问:如何施舍财富?

  第九问:如何面对老病? 

  第十问:如何了生脱死?

  詹会长纯监先生、各位老年先生:

  今天是中国社会事业福利协进会在本山第二次举办老年夏令会,星云应邀讲演,对各位老年退休公教人员提供一点佛教对人生的看法,请各位指教!

  我以十个问题,来和各位结缘:

  第一问:如何处贫居富?

  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很富有,有的人很贫穷?我们又如何来认定什么是贫穷?什么是富有呢?有的人高楼大厦,汽车冷气,锦衣玉食,福禄双全;有的人一生劳碌奔波,工作所得极为菲薄,仅能供给一家数口勉强温饱而已。其原因何在?一言以蔽之,都是由于个人宿世善恶业所招感的果报。

  就贫富而论,有钱的人,虽然衣食无缺,华盖重裘,但有时候为了人事的困扰,同样日夜不得安宁;没有钱的人,尽管每日难过,依然每日过,无钱一样可以挺起胸膛,安心自在,此即所谓的“人穷志不穷”。这个道理也就是说人生的幸福快乐,贫与富并不构成绝对的条件。佛教对于贫富的看法,认为贫与富对人格的尊严,原没有什么差距。譬如用水洗涤污秽的东西,洗涤之后,与洗涤之前,其实就没有区别;这意思是说,人生数十寒暑,如梦幻泡影,贫富苦乐只在于自己内心的体认罢了。所以,有人粗茶淡饭不改其乐;有人富甲一方,仍然忧愁烦恼。深一层的说,如果心里拥有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即使身无立锥之地,却可感受到最大的富足!

  佛陀的生活,就可以作为最确切的证明。佛陀的生活,春夏秋冬皆着一袭粪扫衣,也觉悠哉游哉;披上名贵的金缕衣,也丝毫不感到骄傲。既可以粗茶淡饭,也可以美味佳肴;可以树下露宿,也可以安住于琼楼玉宇;可以自己独处山林,也可与四众弟子共住……。可见佛陀对富贵贫贱、穷通得失、兴衰盛败、美丑善恶,并不系念于心,也不追逐世间的尘欲,只是随缘适应环境!这就是佛陀最大的富有。

  且不说佛陀,就是近代的弘一大师,也认为世间上没有一样东西使他觉得不好。破旧的手巾也好,咸苦的蔬菜也好,跑一整天的路也好,住在小茅屋也好,世界上什么都有味,什么对他都了不得。他少欲知足,别人认为他如此贫穷,简直是在受苦,但他却觉得一切都很好。有一次,夏尊看到弘一大师那种吃萝卜咸菜的愉快情景,颇有所悟,夏先生说:“萝卜咸菜的真滋味,大概要像弘一大师这样的人,才能如实的品尝到。”

  我现在举一事来证明:一个有钱人住的是高楼大厦,拥有种种最现代化的高级设备,生活真是富裕豪华。他家邻近有一间破旧小房子,住着一对贫穷夫妇,这对夫妇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是夫唱妇随,生活相当愉快。可是住在楼上的有钱人家,总是要为公司的交际应酬感到困扰,为声势名利的维护感到不乐,心里就觉得纳闷:“我这么有钱,为什么那么烦恼,隔邻住破房子的人家,不是歌唱,就是谈笑,为什么他们那样快乐?”

  有人就告诉他:“你要卖苦恼吗?只须拿出二十万元送给他们,他们马上就会苦恼。”

  二十万元,在有钱的人看来,实在算不了什么,好!就慷慨送给贫穷的夫妻。贫穷的夫妇凭空得到二十万元,最初喜欢得不得了。但是到了晚上却烦恼钱要放到哪里里呢?抽屉吧,不保险!床底下嘛,也不太安全!枕头下面……左思右想,一夜睡不着觉。过了几天,他们又为了二十万元该如何利用而吵嘴,夫妻几乎因此而破坏了多年的感情,后来一反省,才彻悟钱使他们苦恼,终于又把钱还给原来的主人。

  这当然是一个寓言,不过寓言有时候却包含着深刻的真理。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名利有时也会为人增加烦恼和危险。从前,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在坟墓间修行也觉得泰然自得;我国古代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这些前例都在说明贫富不能以有没有钱来衡量。人可以穷,但是内心不能穷。心里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的是,你肯不肯去开采它;你如果肯开采心里的能源,你才是真正的富者。

  第二问:如何处理得失?

  各位都是退休公教人员,从年轻的时候,就为国家社会服务,四、五十年下来,能够功成身退,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在这几十年的服务岁月之中,我想大家难免会遇到得失上的问题。现在老了,得失仍常常在我们生活中发生。

  当自己与别人见解上有冲突,彼此不能和谐相处的时候,我们就不快乐了。我们职业往上高升之时,马上就欣然色喜;万一利益被人夺去了,我们就懊恼伤心。由于种种不能解决的问题,使我们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我们虽然是谨慎小心的把公务员应负的责任尽了,但是回忆一生的服务,一定经历过或看过不少穷通得失的事情,心情也是在不断的起伏升降状态中,可以说我们的生命就是在患得患失中过去。俗语说:“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但能彻悟这句话又谈何容易呢?

  禅宗六祖曾说:“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我们几十年的人生,所谓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不正如同三更梦、九月霜吗?得,我们得到了什么?失,我们又失去了什么?有人常慨歎的说:“人生两手空空而来,又两手空空而去。”我们从娘胎中带来什么?死了又失去什么?这个人生不是空忙了一阵吗?不过,我们仍然可以“得”。我们可以得什么呢?《般若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一直无到最后,因为“无所得故”可以“菩提萨埵”。这说明了我们过去的人生,都是在从有形有相,人我是非上去求的,并不是真的“得”。所谓“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灭诸相故”。在“有”上才有得失,在“无”上也就没有得失了。对于得失问题的处理,应该从这方面去体会、去解决。

  懂得“无”的哲学以后,会有什么境界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譬如我们的钱给人倒了,觉得很懊恼,但是自从懂得“无”的哲学以后,知道未曾有一法不是从因缘生,所有的事物都是缘起性空的,钱被人家骗走了,也许是前生欠他的债,当做是还债吧!能这样想,就不会有患得患失的心理了。

  譬如你本来很有名望、地位,突然有一天被人家毁谤、破坏,名位毁于一旦,这时候,你可以这么想:“无官一身轻”,从荣华归于平淡。那么,名望、地位也就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了,这就是“无”的哲学之应用。能够这样看破,即便是老病来临也可以无罣无碍。所以,“无”乃包罗万象,不是没有而是神奇。

  我再举一个例子给大家参考:

  我小的时候就喜欢听出家人唱梵呗,后来出家,因为自己喉咙不好,不会唱。但一个出家人唱诵是很重要的,许多同参因为唱诵好,因而赢得师父们的赞美,甚至于受信徒的推崇。而我因喉咙不好,在做沙弥的时候,很受别人的歧视。当时我想,这一生在佛教里是不会出人头地了。

  为了自己的喉咙不好,内心的遗憾,是不可言喻的。后来,我想:我口不行,手还可以派上一点用场,我应该好好用我的双手来从事写作的工作。如果能在文化工作上有点贡献,将成果奉献给三宝和一切众生,这不也合乎佛教的精神吗?于是我用手写。当初我写文章、出版书,存了一些钱,才买下这块地,也因此才有今天的佛光山。

  因此,我要告诉各位,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不好”,譬如说我的喉咙不好,但是结果对我是不好吗?假如我的喉咙好的话,顶多是做一个会念经的和尚而已。由于我不会唱,才往别的方向发展,结果是塞翁失马,因祸得福。我们在某一边失去了,并不需要完全绝望,因为在另外那一边或许可以得到什么。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自己该如何来认识自己,运用自己。

  第三问:如何忏除罪业?

  我常常听到军政各界人士,因回顾他们已往的罪业而慨歎不已。由于他们过去打过仗,到现在年老了,就自怨自艾地说:“过去在军队里杀人如麻,罪业深重,真是荒唐透顶!”在他心底深处,隐藏着别人所少有的感受。事实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并不是很严重的事情,重要的是要知道悔改。佛法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了过失以后,应该知道忏悔,这样,才能及时消除自己的罪业。

  比方,衣服髒了,用水洗净后就可以再穿;我们身体几天不洗澡,垢秽沾在身上很难过,洗过澡后就清凉了。现在,我们心里被罪业盘踞了,该怎么办呢?这就像孩子做错事,到父母面前认错一样,明理的父母一定会原谅他,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因此,佛教讲求的是:有罪过,必须早日忏悔,因为忏悔可以灭罪。佛教徒常常唱诵的忏悔偈曰: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有人说罪业是由于环境的诱惑、知识的薄弱、伦理的缺乏、生活的逼迫等等因素造成的;佛法则说罪业是由无始贪瞋痴而来的,而贪瞋痴是从我们身语意而产生的。生活在二十世纪文明时代,人们生活在鸟笼式的公寓,抬头不见天日,四望不见原野,心胸越来越狭,眼光越来越小,人事的交往日趋频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愈来愈可能发生,整个社会风气呈现一片紧张、竞争、角逐、明争暗斗的现象,使得心里得不到恬静和谐的快乐。所以,社会上杀、盗、淫、妄、恶口、挑拨离间等事件层出不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消除这些罪恶呢?

  佛经中说:人…

《人生十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