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演集》-人生十問
時間:公元一九七七年七月
地點:講于佛光山老年夏令會
對象:老年人
第一問:如何處貧居富?
第二問:如何處理得失?
第叁問:如何忏除罪業?
第四問:如何消除煩惱?
第五問:如何安排生活?
第六問:如何安身立命?
第七問:如何放下眷屬?
第八問:如何施舍財富?
第九問:如何面對老病?
第十問:如何了生脫死?
詹會長純監先生、各位老年先生:
今天是中國社會事業福利協進會在本山第二次舉辦老年夏令會,星雲應邀講演,對各位老年退休公教人員提供一點佛教對人生的看法,請各位指教!
我以十個問題,來和各位結緣:
第一問:如何處貧居富?
同樣是人,爲什麼有的人很富有,有的人很貧窮?我們又如何來認定什麼是貧窮?什麼是富有呢?有的人高樓大廈,汽車冷氣,錦衣玉食,福祿雙全;有的人一生勞碌奔波,工作所得極爲菲薄,僅能供給一家數口勉強溫飽而已。其原因何在?一言以蔽之,都是由于個人宿世善惡業所招感的果報。
就貧富而論,有錢的人,雖然衣食無缺,華蓋重裘,但有時候爲了人事的困擾,同樣日夜不得安甯;沒有錢的人,盡管每日難過,依然每日過,無錢一樣可以挺起胸膛,安心自在,此即所謂的“人窮志不窮”。這個道理也就是說人生的幸福快樂,貧與富並不構成絕對的條件。佛教對于貧富的看法,認爲貧與富對人格的尊嚴,原沒有什麼差距。譬如用水洗滌汙穢的東西,洗滌之後,與洗滌之前,其實就沒有區別;這意思是說,人生數十寒暑,如夢幻泡影,貧富苦樂只在于自己內心的體認罷了。所以,有人粗茶淡飯不改其樂;有人富甲一方,仍然憂愁煩惱。深一層的說,如果心裏擁有叁千大千世界,那麼,即使身無立錐之地,卻可感受到最大的富足!
佛陀的生活,就可以作爲最確切的證明。佛陀的生活,春夏秋冬皆著一襲糞掃衣,也覺悠哉遊哉;披上名貴的金縷衣,也絲毫不感到驕傲。既可以粗茶淡飯,也可以美味佳肴;可以樹下露宿,也可以安住于瓊樓玉宇;可以自己獨處山林,也可與四衆弟子共住……。可見佛陀對富貴貧賤、窮通得失、興衰盛敗、美醜善惡,並不系念于心,也不追逐世間的塵欲,只是隨緣適應環境!這就是佛陀最大的富有。
且不說佛陀,就是近代的弘一大師,也認爲世間上沒有一樣東西使他覺得不好。破舊的手巾也好,鹹苦的蔬菜也好,跑一整天的路也好,住在小茅屋也好,世界上什麼都有味,什麼對他都了不得。他少欲知足,別人認爲他如此貧窮,簡直是在受苦,但他卻覺得一切都很好。有一次,夏尊看到弘一大師那種吃蘿蔔鹹菜的愉快情景,頗有所悟,夏先生說:“蘿蔔鹹菜的真滋味,大概要像弘一大師這樣的人,才能如實的品嘗到。”
我現在舉一事來證明:一個有錢人住的是高樓大廈,擁有種種最現代化的高級設備,生活真是富裕豪華。他家鄰近有一間破舊小房子,住著一對貧窮夫婦,這對夫婦雖然生活並不富裕,但是夫唱婦隨,生活相當愉快。可是住在樓上的有錢人家,總是要爲公司的交際應酬感到困擾,爲聲勢名利的維護感到不樂,心裏就覺得納悶:“我這麼有錢,爲什麼那麼煩惱,隔鄰住破房子的人家,不是歌唱,就是談笑,爲什麼他們那樣快樂?”
有人就告訴他:“你要賣苦惱嗎?只須拿出二十萬元送給他們,他們馬上就會苦惱。”
二十萬元,在有錢的人看來,實在算不了什麼,好!就慷慨送給貧窮的夫妻。貧窮的夫婦憑空得到二十萬元,最初喜歡得不得了。但是到了晚上卻煩惱錢要放到哪裏裏呢?抽屜吧,不保險!床底下嘛,也不太安全!枕頭下面……左思右想,一夜睡不著覺。過了幾天,他們又爲了二十萬元該如何利用而吵嘴,夫妻幾乎因此而破壞了多年的感情,後來一反省,才徹悟錢使他們苦惱,終于又把錢還給原來的主人。
這當然是一個寓言,不過寓言有時候卻包含著深刻的真理。這個寓言告訴我們:名利有時也會爲人增加煩惱和危險。從前,孔子的弟子顔回“一箪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佛陀的弟子大迦葉,在墳墓間修行也覺得泰然自得;我國古代詩人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等,這些前例都在說明貧富不能以有沒有錢來衡量。人可以窮,但是內心不能窮。心裏的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重要的是,你肯不肯去開采它;你如果肯開采心裏的能源,你才是真正的富者。
第二問:如何處理得失?
各位都是退休公教人員,從年輕的時候,就爲國家社會服務,四、五十年下來,能夠功成身退,這是很不容易的事。在這幾十年的服務歲月之中,我想大家難免會遇到得失上的問題。現在老了,得失仍常常在我們生活中發生。
當自己與別人見解上有沖突,彼此不能和諧相處的時候,我們就不快樂了。我們職業往上高升之時,馬上就欣然色喜;萬一利益被人奪去了,我們就懊惱傷心。由于種種不能解決的問題,使我們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我們雖然是謹慎小心的把公務員應負的責任盡了,但是回憶一生的服務,一定經曆過或看過不少窮通得失的事情,心情也是在不斷的起伏升降狀態中,可以說我們的生命就是在患得患失中過去。俗語說:“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但能徹悟這句話又談何容易呢?
禅宗六祖曾說:“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我們幾十年的人生,所謂榮華富貴,功名利祿,不正如同叁更夢、九月霜嗎?得,我們得到了什麼?失,我們又失去了什麼?有人常慨歎的說:“人生兩手空空而來,又兩手空空而去。”我們從娘胎中帶來什麼?死了又失去什麼?這個人生不是空忙了一陣嗎?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得”。我們可以得什麼呢?《般若心經》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一直無到最後,因爲“無所得故”可以“菩提薩埵”。這說明了我們過去的人生,都是在從有形有相,人我是非上去求的,並不是真的“得”。所謂“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滅諸相故”。在“有”上才有得失,在“無”上也就沒有得失了。對于得失問題的處理,應該從這方面去體會、去解決。
懂得“無”的哲學以後,會有什麼境界呢?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譬如我們的錢給人倒了,覺得很懊惱,但是自從懂得“無”的哲學以後,知道未曾有一法不是從因緣生,所有的事物都是緣起性空的,錢被人家騙走了,也許是前生欠他的債,當做是還債吧!能這樣想,就不會有患得患失的心理了。
譬如你本來很有名望、地位,突然有一天被人家毀謗、破壞,名位毀于一旦,這時候,你可以這麼想:“無官一身輕”,從榮華歸于平淡。那麼,名望、地位也就沒有什麼放不下的了,這就是“無”的哲學之應用。能夠這樣看破,即便是老病來臨也可以無罣無礙。所以,“無”乃包羅萬象,不是沒有而是神奇。
我再舉一個例子給大家參考:
我小的時候就喜歡聽出家人唱梵呗,後來出家,因爲自己喉嚨不好,不會唱。但一個出家人唱誦是很重要的,許多同參因爲唱誦好,因而贏得師父們的贊美,甚至于受信徒的推崇。而我因喉嚨不好,在做沙彌的時候,很受別人的歧視。當時我想,這一生在佛教裏是不會出人頭地了。
爲了自己的喉嚨不好,內心的遺憾,是不可言喻的。後來,我想:我口不行,手還可以派上一點用場,我應該好好用我的雙手來從事寫作的工作。如果能在文化工作上有點貢獻,將成果奉獻給叁寶和一切衆生,這不也合乎佛教的精神嗎?于是我用手寫。當初我寫文章、出版書,存了一些錢,才買下這塊地,也因此才有今天的佛光山。
因此,我要告訴各位,世界上沒有什麼絕對的“不好”,譬如說我的喉嚨不好,但是結果對我是不好嗎?假如我的喉嚨好的話,頂多是做一個會念經的和尚而已。由于我不會唱,才往別的方向發展,結果是塞翁失馬,因禍得福。我們在某一邊失去了,並不需要完全絕望,因爲在另外那一邊或許可以得到什麼。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自己該如何來認識自己,運用自己。
第叁問:如何忏除罪業?
我常常聽到軍政各界人士,因回顧他們已往的罪業而慨歎不已。由于他們過去打過仗,到現在年老了,就自怨自艾地說:“過去在軍隊裏殺人如麻,罪業深重,真是荒唐透頂!”在他心底深處,隱藏著別人所少有的感受。事實上,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並不是很嚴重的事情,重要的是要知道悔改。佛法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了過失以後,應該知道忏悔,這樣,才能及時消除自己的罪業。
比方,衣服髒了,用水洗淨後就可以再穿;我們身體幾天不洗澡,垢穢沾在身上很難過,洗過澡後就清涼了。現在,我們心裏被罪業盤踞了,該怎麼辦呢?這就像孩子做錯事,到父母面前認錯一樣,明理的父母一定會原諒他,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因此,佛教講求的是:有罪過,必須早日忏悔,因爲忏悔可以滅罪。佛教徒常常唱誦的忏悔偈曰: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有人說罪業是由于環境的誘惑、知識的薄弱、倫理的缺乏、生活的逼迫等等因素造成的;佛法則說罪業是由無始貪瞋癡而來的,而貪瞋癡是從我們身語意而産生的。生活在二十世紀文明時代,人們生活在鳥籠式的公寓,擡頭不見天日,四望不見原野,心胸越來越狹,眼光越來越小,人事的交往日趨頻繁,人與人之間的沖突,也愈來愈可能發生,整個社會風氣呈現一片緊張、競爭、角逐、明爭暗鬥的現象,使得心裏得不到恬靜和諧的快樂。所以,社會上殺、盜、淫、妄、惡口、挑撥離間等事件層出不窮。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來消除這些罪惡呢?
佛經中說:人…
《人生十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