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哪裏還需要打坐參禅?!哪裏還需要幾天的禅修?!你叫我在那裏打坐,我坐不下啦!我沒辦法在那裏打坐啦!但是我一樣智慧很高啊!很聰明啊!我判斷力都很強啊!……這樣的人是不少。但是,跟各位勉勵的就是,我們是要學習佛陀能夠遠離顛倒夢想,而人最大的敵人是我們自己,我們很多的判斷、很多的思維想像,跟真理實相的走向是背道而馳,我們不知道,就算你IQ180,你還是苦啊!不安啊!“我慢”還是存在啊!就算你聰明如愛因斯坦,你還是有很多的困惑啊!你還是沒辦法了悟究竟歸依處在哪裏啊?世間的世智辯聰跟佛教所講的開智慧、妙智慧,是不一樣的。
你從國小一年級到博士班畢業,每次考試都是一百分、都是第一名,但是你內心的“我慢”消失了嗎?你的苦、你的不安消失了嗎?你是IQ180,但是你的EQ情緒管理未必好,,而很多IQ很高的人展現出來是越冷酷,人際關系反而越不和諧,因爲他認爲自己是高人一等,“我慢”無形中在長養。IQ是屬于世間的世智辯聰,一般的那一種敏銳觀察力,都是屬于世間的覺察而已,是世間法的智慧、世智辯聰,但是跟你的EQ情緒管理,還差一大截。
如果你IQ高,但是只要你還有“我慢”,你會用你高的IQ要去吃別人,“意思食”在展現、“識食”在展現,要吃別人,你知道嗎?你看得到嗎?所以,佛陀希望我們能夠大死一番,把過去的觀念知見放下,這個大死一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容易啊!因此,佛陀就告訴我們一條解脫之路,你一步一腳印的這樣上來,很快就能夠到達。
所以這個盤腿,不是我們的目的,但卻是很重要的過程,打坐、靜坐不是我們的目的,但是是很重要的過程、很重要的工具,就好像我們錯誤的觀念知見來修禅定,有的人又把修定當爲目標,在炫耀他的定力有多深,那又是走偏差。走在解脫道上,禅定不是我們的目的,但那是幫助你見法很重要的過程,這個“定”就是我們“心”的開發,“心念住”的這個心啊!心,本來就是浮動、躁動不安,你世間的世智辯聰再怎麼厲害,如果你的心定不下來,你的心鏡就是一面凹凹凸凸的鏡子。
如果你靜不下來,就沒辦法看清真理實相,很多的判斷都是從自我的意識,去投射、去解析、去論斷是非、好壞,而你所論斷的是非、好壞,不是如實觀,你沒辦法來到“如來”的境界。如果你心靜不下來,沒辦法來到“明心”的階段,沒辦法見性,沒辦法大徹大悟,沒辦法真的徹證真理實相、遠離顛倒夢想,所以不是空海刻意要讓你們來受苦、來這裏練腿功,來這裏這樣折磨啊!不是我要折磨你們,而是我們有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大家有這樣很好的因緣能夠在這裏,讓我們的身心穩定下來、沈澱下來,這樣知道嗎?
當你身心沈澱、穩定下來之後,“明心”的過程開發出來了,一方面你身心會越來越柔軟,一方面你對事情的看法,就能夠真的越來越客觀、越如實。當你有定力之後,對事情的看法,你會有空間出來,不會像以前這樣的盲目,隨著個人的好惡跟境界都黏著在一起,你的判斷力都會不一樣。
打坐、練腿功不是目的,但它是一個重要的過程,讓我們身穩定下來。爲什麼需要打坐呢?因爲打坐可以讓我們身穩定,當你身穩定之後,才能夠開發微細的“心行”,才能夠看到微細的起心動念,這都是環環相扣逐漸的深入的,所以你這幾天的打坐,不會白浪費。那都是協助你逐漸的邁向解脫。
22.問:打坐的時候單盤、雙盤,除開發明覺之外,是否對身體健康有益處呢?
會的,應該是說靜坐,靜坐對身體的健康有沒有益處?有的,因爲靜坐的時候,可以讓我們的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我們身體的這一匹牛,你一直把他當牛當馬,在蹂躏它、在折磨它,打坐可以讓它得到充分的休息,打坐也是一種關懷,讓我們的身體能夠消除疲勞,一方面當你的身體的疲勞消除之後,你的心也比較容易明覺開發出來,所以打坐對我們的身心都會有益助。
如果我們七情六欲不協調,很容易暴怒、很容易生氣、很容易沖動,你的身體就容易出毛病。如果我們身心越能夠詳和,你的身體也會比較健康。
23.問:打坐的時候進入一種似乎是深沈的睡眠,但是又不是睡眠也不是昏沈,當下只有呼吸,除了呼吸之外,沒有其他的妄念,這是否正確?是否落入“世間定”?
問得很好,這是很多修行人容易産生的問題。如果沒有正確的聞思觀念,再來你不知道要怎麼走下去?或是會有出現一些禅相、異相,然後很容易走偏差而你不知道,所以現在有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如果你有正確的聞思基礎,有正知正見、有見法的話,打坐就算你進入剛才所敘述的情況,那也無所謂。因爲這是回到涅槃寂靜,能夠讓你休息、安心自在,但是前提是來自于你有深厚的聞思基礎,以及見法、開悟,這時候的打坐,回到涅槃寂靜,是讓你充電、讓你休息,讓你能夠更祥和、更安詳。但是如果你沒有深厚的聞思基礎,沒有正知正見的話,你打坐落入在這種情況,不錯!這就是“世間定”,而且很容易落入一直停留在“頑空”的世界裏面,世間的“定”,不管你定力多久,不管你能夠打坐維持幾個小時,或是入定幾天,你還是開不了智慧,因爲你不知道如何止觀雙運?
打坐、禅定不是目的,如果你沒有見法、沒有來到安心自在,而你一直停留在禅定的世界裏面,你的心靈會停滯不前,你沒有善用這個定力去“止觀雙運”,你的智慧就沒辦法開發出來,所以這都有很微細的區別,八正道的正定是排在最後一節第八個階段,而你要産生到正定的這個階段,必須有前面的“正見”爲首。你有正見,你再怎麼打坐、再怎麼禅定,那都可以。你可進可出、可淺可深,“叁界”出入自在,但是如果你沒有正見、沒有見法、沒有安心自在,就容易停留在“世間定”裏面,這個很微細,大家要深度的去覺察。
24.問:雖說衆生平等卻仍有強淩弱、衆欺寡的現象,或隱藏各種欺騙、詐拐之行爲,修行之人只能夠修自己,卻改變不了環境,反擊、報複之心往往使受害者更加痛苦,如何面對?
這一位學員內心對這世間有很多的困惑,他也有慈悲之心,只是感覺自己的力量很薄弱;他也有正義之心,只是怕用得不當的話,又會形成一種反擊報複,而引來更多的災禍。不錯,在現在的社會情況是存在著,但佛陀是希望我們解決事情,能夠從治本來著手,治標方面當然是要兼顧,但是因爲很多的原因、很多的現象,是來自于衆生的無明、顛倒夢想,如果我們能夠從這裏下手的話,這個世間才能夠有祥和,社會才能夠充滿著慈悲,如果大家不知道從淨化我們的身心開始,都只是在看別人的臉黑,這世間就會沖突不斷。
衆生就是因爲沒有了悟真理實相,所以很多的觀念知見跟真理實相是背道而馳,一般人很少回來看自己的臉黑,然後都是在看衆生的是是非非,所以世間的沖突不斷,衆生體會不到“無我”,所以用著很根深蒂固的身見,我見,一直在欲貪的世界不斷的在追求,不斷的滿足自己的欲貪,然後不斷的啃蝕大地的資源,以強淩弱、大欺小的這一種姿態,在滿足自己的欲望、欲貪,這種現象是存在的。
佛陀也深觀到世間衆生的顛倒夢想,所以發誓一定要找尋出一條出離苦海的解脫之路,治病一定要從根本,所以佛陀本來他是王子、太子,可以是王位的繼承人,如果他當個國王的話,一樣可以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但是佛陀一樣覺得這一種治國的方式,還是只能夠治標,而且世間的沖突還是不斷,人在政存、人去政亡啊!所以佛陀發現要解決世間的沖突、世間的苦難,唯有從根本去著手。所以,他就用生命去找尋一條究竟的解脫之路、究竟的解決之路,當佛陀走過這一條解脫之路之後,倒駕慈航回來告訴衆生,怎樣才能夠來到真正的大同世界?怎樣才能夠來到真正的淨土、真正的極樂世界?而這些的起點就是在我們當下的每一個人開始做起。
你希望世界和平、希望世界祥和,唯有從我們本身開始做起,如果我們擺不平自己,我們如何讓社會祥和?如何改革社會、改良社會呢?我們自己的內心沖突、痛苦、矛盾不斷,我們自己還有嗔心、還有嫉妒心、還有我慢,我們本身自己的內心是凹凹凸凸,我們又怎麼有能力去要求別人是個解脫者呢?所以。真的要改變社會、促進社會祥和、世界和平,唯有從我們自己開始做起。
如果你的心地平靜了,就會散發一股甯靜祥和的氣氛,來回饋這個世間、回向這個世間,這裏問到修行人只能夠修自己,卻改變不了環境,這是不正確的。從古至今,對人類的影響力之大,有哪一位國王能夠勝過佛陀?有哪一位國王能夠勝過耶稣?他們沒有一兵一卒,他們有的就是只有慈悲善待一切衆生。但是兩千多年來,他們對人類的影響,有哪一位國王能夠比得上?這不正是一個人只要能夠真的淨化自己、開發智慧出來,遠離顛倒夢想之後,你所展現出來的智慧之力、慈悲之力,是非常巨大的,你能夠淨化自己,就能夠淨化世間。苦海無邊的衆生,需要我們大慈大悲來救度他們,但是一切都要從淨化我們自己開始。
問:參禅的時候,不思善、不思惡,當下契入法流脈動並深觀之,請問如何覺知心行?不思善、不思惡溶入法流並深觀?
不錯,這是用功來到相當深入的清況,你的身心來到很和諧,而且要很柔軟,你才有辦法契入法流、脈動,這時候你保持清醒明覺,如何覺知心行呢?一樣的,你這一種覺照、覺察力,它還是有很微細的心行,有時候你是晴空萬裏,但是有時候還是一樣會有念頭浮現出來,那個很微細的念頭,一樣要能夠覺察得到,而且我當下的心的狀態,是昏沈、是無明?有沒有明覺?當下的心的狀態,一樣都清清楚楚的覺察,有念頭,微細的念頭清楚的覺察到,沒有念頭起來晴空萬裏,這也是心的展現,。所以,一樣這時候,可以覺察到我們的心的狀態,以及心行,當然這是必須要相當甯靜,身心要很穩定,你才能夠看到那些微細的念頭,以及是否晴空萬裏,但不求無念,如果你求無念的話,你那個求、那個打壓裏面,它本身就有念頭,你是全然的來到一個很客觀的如實觀,這就是來到不思善、不思惡的那種境界。
《“四念處修行法要”問答(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