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打坐及禅修的意義

  打坐及禅修的意義

  我們要修行,不是只是一個自了漢、自私自利,爲什麼要修行?就是要讓我們不斷的淨化、不斷的提升。真正走在正法,真正走在修行解脫道上,一定是具有慈悲心、具有菩薩心,所以只要我們能夠淨化,你的周遭、我們的世界,就會跟著淨化。只要我們越來越祥和、越慈悲,我們的周遭、我們的磁場、我們的附近,就會因爲我們的改變而改變,所以只要我們在成長,我們越來越好,我們的世界就會越來越好,社會也一定會越來越祥和,所以正法所在的地方,正法發揚的地方,這個地方一定是充滿祥和,社會一定是越來越安定,因爲「心淨佛土淨」。

  我們真正能夠改變自己,我們身心越來越柔軟,我們的世界就會越來越安祥。佛經裏面所講的「心淨佛土淨」就是這樣,從改變我們自己開始。當我們真的能夠改變,這個社會就會因爲我們的淨化而淨化。

  禅修就是進一步聞、思、修、證的深入,進一步的用功,比光是講經是要更深入的。中國自古以來有名的修行道場、叢林道場,都是跟大自然、跟森林結合,空海幾年以來,也是一直希望國內外能夠逐漸的普設叢林道場。大家回複到單純樸實的修行宗風,佛教界一定要回到單純樸實的宗風,整個佛教界、佛教的水平才會提升。如果有叢林道場而認真的聞、思、修,然後在市區裏面有與衆生廣結善緣的菩薩道場,這樣裏外配合是最理想。在林間、在山中,這是修「解脫道」最好的地方;在都市人口衆多的地方、在城市裏面,是行菩薩道最好的地方。所以,佛教是需要這兩方面的配合。

  今天我們在這裏有這麼好的環境,來好好的深入精進用功,我們也很感恩各方面的因緣,希望大家能夠好好珍惜。如果我們能夠體會到要興辦一次禅修是非常不容易,是要具足很多殊勝的因緣,而且背後有很多的菩薩們在護持、在護法。如果大家能夠體會到有這麼多殊勝的因緣在護持,我們的內心就會充滿著感恩。

  一個人的修行,講說修得多麼高、多好,這是一回事;一個人的修行,要能夠産生由衷的感恩的心。在一次禅修裏面,如果能夠真正身心柔軟下來,能夠反觀、能夠懂得感恩,這一次的禅修對你來講,就是非常大的突破;這一次的禅修對大家來講,就是非常的成功。

  「修行」不是在練工夫,「修行」不是越修越行。如果沒有正確的聞思基礎,如果沒有正知正見,很容易在修行路上就走偏差了,因爲在修行路上真的岔路非常非常多。一個觀念不正確,一個知見不正確,走偏了、就不知道。所以,在空海這幾年來帶禅修,一定都是非常強調要有聞思基礎,大家一定要有深厚的聞思基礎,這樣來參加禅修才能避免盲修瞎練、避免走偏。

  當聞思基礎打好之後,你再來實修,就能夠事半功倍。當大家有了聞思基礎再來禅修,這樣就會很快,能夠掌握到修行的要領。禅宗是很重視「明心見性」,絕大多數修禅的人,都是希望有一天來到「明心見性」,不錯!是真的要這樣。問題是,你要來到真正的「明心」,一定要透過聞、思、修…這樣逐步上來。

  空海在學佛的路上走過卅幾年,是從初中、高中時期,就開始尋道、覓道、在修行。走過這卅幾年的路程,繞過北傳、南傳,對中國佛教也深入去了解、去體會、也去修;各種法門也都涉獵過、也都修過,後來又尋尋覓覓到原始佛法,到南傳地區再去尋找、尋法。後來因緣形成、具足之後,才發現南北傳都各有各的特色與優點。

  空海是把南北傳的優點綜合起來,因此我們是來到不局限在北傳、也不局限在南傳。對空海而言,人家有優點,我們就虛心的學習;別人的優點可以幫助我們成長,我們就虛心的學習。這也是跟大家勉勵,我們每一個人要打開自己的心胸,打開我們的肚量,打開我們的框框,因此我們在講解脫道的第一個課程,就是要「歸零」。

  「歸零」就是把我們很多的觀念知見放下,但是說起來很容易啊!要講這幾句話,很快就能夠講過,但是你真正要做到,那是非常不容易啊!爲什麼要「歸零」?爲什麼要把我們很多的觀念知見放下?這不是空海所獨創,而是佛陀以及那些祖師大德們,不斷的叮咛我們,禅宗裏面常常講的「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你要來到念頭死、死掉,那不是打坐、坐坐坐…,做到念頭死啊!不是這樣。

  不是說「我一直打坐,打坐到什麼念頭都不可以起來,都坐…做到沒有念頭…」所謂的「打得念頭死」不是那個意思,而是說「修行」要來到把我們過去的觀念知見,習以爲常的觀念知見,你要讓它「死掉」啊!也就是要「歸零」。爲什麼這些觀念知見要放下?佛陀在《四十二章經》裏面講得很明顯,「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果已,方可信汝意。」當我在廿年前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是非常的震撼!

  「切莫信汝意」意指不要相信我們習以爲常的判斷,不要輕易相信我們習以爲常的觀念知見;「汝意不可信」意指因爲大家習以爲常的觀念知見,是不値得信任、不値得信賴,不値得堅持、固執、執著;「得阿羅漢果已,方可信汝意」到什麼時候才能夠相信自己的思惟、判斷呢?要等到你證到「阿羅漢果」,才能夠真正相信自己的思考判斷。

  這幾句話如果要解開,含意是非常深!一般來講,佛陀是希望大家虛心的學習,不斷的精進用功,在這過程之中,我們很多習以爲常的觀念知見,要不斷的歸零、不斷的放下。因爲佛陀知道很多的觀念知見,都是我們自己在顛倒夢想。但是,當衆生本身處在顛倒夢想的世界的時候,衆生自己是不知不覺、不以爲然。

  當衆生在顛倒夢想,他是很難很難承認自己在顛倒夢想,他總是這樣認爲他就是對的,覺得「我這樣堅持是有理的…」所以,衆生被自己這樣的觀念知見所捆綁住了、所框住了,我們卻不知道。佛陀就百般的叮咛大家,不要輕易的相信自己的判斷、知見。

  唯有我們有這樣的警覺、我們有這樣的警惕,才會對我們的判斷、觀念知見來一個彈性保留的空間,我們的心才會漸漸的柔軟,我們的心胸肚量才會越來越寬大,我們的視野才會越來越大。因此,在修行的路上,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不是任何魔境、外魔的幹擾;真正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的觀念知見。

  我們太習以爲常的觀念知見,讓我們總是在那個層次裏面,不斷的上上下下循環,這就是佛教所講的「輪回」。「輪回」就像輪子這樣上下、上下…,但是不管它上上下下,總是在那個層次。比如說,如果修行是從第一層到一百層樓,一般衆生的思惟是在第十層到卅層樓之間,一般習以爲常就是在第十層到卅層之間上上下下。至于在卅層之上的那些思惟、那些智慧,一般人很難開啓。

  所謂的「開智慧」,就是讓我們從習以爲常的第十層到卅層的空間,再升華上來、再跳脫上來,讓你從第卅層再提升到五十層樓來。以大家比較容易了解的比喻,如果你能夠提升到五十層樓的這一種境界,這個就是見法、開悟,也就是「四雙八輩」裏面所講的證到初果,但不是這樣就滿足了,不能得少爲足啊!你必須還要不斷的自我挑戰。

  記得一個原則!修行路上最需要突破的,是我們自己的觀念,我們最需要的就是自我挑戰,因爲大家本來就是佛,你們本來就是解脫自在,大家本來就是在淨土裏面,本來就是在極樂世界裏面,大家本來就是佛!爲什麼今天你會有很多的苦?很多的憂悲苦惱?爲什麼今天你會有那些貪、瞋?爲什麼今天我們會有心量狹窄,容易跟人家起沖突?爲什麼我們今天容易形成不容易接受不同的看法、思想、見解?爲什麼我們會排斥異己?爲什麼對待不同宗派,我們就打壓別人或是瞧不起別人?爲什麼對于不同的宗教,我們就認爲是「外道」?…

  這些往往跟我們知見的認定、認知都有關系。所以,禅宗就是要我們恢複「自性」,恢複「本來的面目」,也就是「佛性」。從本來清淨的佛性,把我們的「本心」、「本性」、「自性」,要找到、要發揮出來,也就是回複到我們原本清清淨淨、沒有汙染的本來面目,這樣的心就是「佛心」,這樣的本性就是佛的本性、特性,簡稱「佛性」。

  本來我們的良心、我們的本性,是沒又貪瞋癡、沒有我慢、沒有無明。今天爲什麼很多人會活在憂悲苦惱、怕死的世界裏面,這就是因爲衆生被「無明蓋」所遮障。「無明」就我們的清淨本心,就象是被烏雲、被蓋子蓋住了,讓我們的心沒辦法真正的清淨、沒辦法明心,導致我們對真理實相的認知,就有很多的錯誤,很多都是模糊不清楚。

  今天我們要成佛、要解脫、要找到淨土,都不是向心外去找,「唯心淨土」淨土就在我們心中。如果我們能夠真正把我們這個汙垢的心,把它淨化了,淨土就現前了;如果我們能夠讓我們充滿汙垢、充滿貪瞋癡、我慢的這個心,也就是顛倒夢想的心,讓它淨化了、讓它清淨了,我們自然就遠離顛倒夢想,這樣對實相就不會有錯誤的判斷。

  所以,要成佛,記得!不是練功夫;要解脫不是靠十八般武藝、不是靠神通廣大;要解脫,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明心」,你的心清淨了,非常的清、明,你就能夠認清萬物實相;你能夠看到真理實相,這就是見法。你能夠見法,這就是「見性」。當你真的能夠「明心見性」,那就很自然的遠離顛倒夢想,因爲你不會再跟宇宙的運轉法則背道而馳,不會了!

  一般人會有很多的憂悲苦惱,就是因爲我們的觀念知見--我們所要的或是所不要的,剛好跟「叁法印」,也就是與宇宙的運轉法則背道而馳。我講說「背道而馳」,也許又有很多人不如此認爲,覺得「我沒有啊!我沒有背道而馳啊!我是在伸張正義啊!我這是在主持公道啊!我在主持正法、真理啊!…」如果你行的是真正的「正道」,你所行的是真正的「正法」,則你本身不會有苦,你本身不會有不安,你本身不會有憂悲惱苦。

  如果我們內心還有苦、還有不安,真的要重新來過,讓自己大死一番。空海今天來這裏跟大家結緣,我對大家無所求,我…

《打坐及禅修的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地風雲經(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