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會抓任何人、也不會抓弟子,因此請大家盡管放心,你們不會有任何損失的,不用怕!大膽的跳下去!好好的修行,大死一番!你不會吃虧的。修行要認真,不要馬虎!如果你馬虎了,吃虧的是自己。
修行要真誠真心,你是爲解脫而來,不是爲看空海而來。不要忘了!大家是要爲法而來,你在禅修的這幾天,要認真的一步一腳印的修行。我們每天會有每天的進度,上午、下午也都會有進度,大家要認真的去聽聞,聽聞了之後就要去修。早期佛陀在帶大家修行,一定都是「解行合一」。
佛陀一代講經說法45年,不是一直講,也不是光是一直修,不是這樣!都是有開示、有講法義,「法義」就是宇宙的真理實相,對我們的身心、內外的實相,讓衆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這只是見聞、只是知見,要把你的「知見」,變成爲你的「證量」,變成爲你自己的東西,一定要透過實修。我們這個禮拜七天,就是讓大家好好把聽聞來的聞思基礎,在這個禮拜讓大家好好去消化、好好去咀嚼,好好去體悟、去體證。
在此,跟大家講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知見與原則。一提到禅修、一提到打坐,很多人就認爲說「我一定要在那裏打坐幾個小時,動也不能動,這才叫做禅定…」不錯!這也是禅定的一種,但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真正原始佛法,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帶領大家修行的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所謂「禅、禅那」,「禅」是梵語的音譯,是聲音的音譯,原來是「禅那」,這是音譯。翻譯到中國來,就變成是一的「禅」或「禅定」。
因此,很多人認爲說「『修禅』就是一直在那裏打坐,在禅堂裏面一直坐,這才叫做修禅…」不是光這樣啊!真正的「禅修」,是「四念處」的開展;真正的「禅修」、真正的修行,是不分禅堂內、禅堂外,廿四小時都在修行。真正「四念處」的開展,是走路也是在修行,吃飯也是在修行,洗衣服、洗澡…都是在修行,都是活在每一個當下。
當你在禅堂內打坐、靜坐,透過觀呼吸、出入息,這是一個「方便法」,是讓我們的心猿意馬能夠逐漸的甯靜下來、沈澱下來。觀出入息的初步,是讓大家能夠逐漸的讓心定下來、靜下來,但是這只是初步,目的不是在修「深定」。如果沒有來到「止觀雙運」,你所修的是「世間定」。不管你的定力多深,進入「四禅八定」,或是定力再深入到「滅盡定」,一樣!你很難很難開啓智慧。
如果你沒有正確的觀念知見,你的「修定」會變成容易是「世間法」的定、四禅八定。這一種定,你的心很難柔軟,而且有時候會越修、身心越僵化,這就是「世間定」的修行。因爲沒有「止觀雙運」,因此很難開啓智慧。如果你沒有聞思基礎,沒有正確走在解脫道上,光是在那裏一直打坐,很容易就只是在「定力」上面下工夫。
真正原始佛法,佛陀兩千五百年前在帶領大家的時候,都是真正的「禅那」,翻譯成它的意思、意義,就是「靜慮」,也就是「止觀」。是在身心甯靜、沈澱的情況之下,用一個很明覺、微細的心,來體悟、來見法,進一步就是來到正思惟。
所謂「正思惟」,還是屬于比較粗的法義的思惟,平常大家在聽課、聽經聞法,之後就要去正思惟。在禅修的時候,是要來到「止觀」。「止觀」是比一般的「正思惟」又要更深入,「正思惟」還是屬于知見上面的厘清,「止觀」又不一樣了。「止」就是讓我們那些各種的念頭、推理、推論,慢慢的甯靜下來、沈澱下來。
各種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就只是爲了幫助大家甯靜下來,定下來、靜下來!這是初步。所以,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是屬于「方便法」。如果你沒有後面進一步的去如實觀,就是停留在「方便法」上面。「世間法」、「出世間法」只有很微細的區隔。但是這個很微細的區隔,演變下去卻是「差之毫厘、失之千裏」,分水嶺就完全不一樣。
「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在那一線之隔而已。所以,修行不能夠盲修瞎練。大家有正確的聞思基礎,非常重要!進一步在禅修的時候,要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的去做。所以,我們在這七天的禅修,前面兩天會比較著重在「定」的培養--「身念住」的開發。大家充分把身心讓它緩慢下來。在禅修的後半階段,就要協助大家去「止觀雙運」。如果你有聞思基礎,身心又能夠柔軟,一步一腳印的去練習、去做,在七天的禅修內,就很有可能可以見法。
不要把「明心見性」認爲是很困難,不要把「明心見性」認爲是很抽象,不會的。記得!這是很重要的原則,只要你有聞思基礎,一步一腳印的去做,七天內你透過「四念處」的修法,「身念住」的開發,再來「受念住」的開發,這兩個基礎有了,再來第叁個階段就是「心念住」的開發。
「心念住」的開發就是「明心」。「明心」的階段,你能夠開發出來之後,就能夠「見性」、就能夠「見法」。看到我們清淨的本心,你也能夠看到如實觀宇宙的真理實相。所以,不要小看自己,不要劃地自限,不要小看我們今天相逢的因緣,這是很不容易的。
只要你能夠歸零、認真的去做,在這七天內,是很有可能可以脫胎換骨的,很有可能可以讓你的生命升華,只要你願意歸零,願意自我挑戰,把不可能變爲可能。而在這之間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希望大家把過去的觀念知見、法門,統統放下!如果你真的願意讓自己成爲無限的可能,就要把我們過去的觀念知放下,把過去習以爲常的修行方法,暫時放下!不是說那些法門不好,而是原始佛法的修行,那是有次第、有步驟,而且是非常的安穩又快速。
也許有的人認爲說「我們要學的是禅宗的南禅,也就是屬于頓悟法門,我們不需要次第啊!…」我可以告訴大家,這些空海都學過了,我都繞過了;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你真的要去學頓悟的法門,真的要快速,你沒有相當的實力,是不可能達到的;你沒有腳踏實地的修行,你是不可能頓悟的。
「頓悟」一定是來自于小悟,「小悟」是你隨時每天都願意歸零,讓自己成爲無限的可能。因爲當你成爲無限的可能的時候,你的觀念知見才會每天都不斷的在扭轉、在淨化、在成長。「頓悟」就好比說一棟一百層樓的高樓大廈要落成,「頓悟」就是整棟高樓大廈落成啊!問題是,你這棟高樓大廈要落成,需不需要打地基?你是需要打地基,馬步要紮穩。你要蓋這棟高樓大廈,不是盲目的蓋,不是拿起榔頭來,然後就敲敲打打,這樣就可以起來啊!你要蓋高樓大廈,一定要有建設藍圖。
而所謂的「建設藍圖」,就是各位的聞思基礎。如果你沒有聞思基礎,就是像沒有「建設藍圖」,然後你就認爲說你要蓋起高樓大廈,這樣是非常危險!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帶領大家修行,爲什麼那麼快容易成就?都是因爲大家一邊聞思、一邊修行,把它「解行合一」。當你有了清楚的「建設藍圖」,然後一步一腳印紮紮實實的蓋起來,一層樓一層樓蓋起來。
最初在蓋的時候,看起來會是醜醜的,那棟大樓在動工的過程,看起來是很醜的,「危險的地方,請行人不要靠近」所以,這是一個過程。但是,你一定要經曆過這樣的過程,紮紮實實的下工夫之後,有一天你才能夠來到舉行「落成典禮」。
「落成典禮」就是大徹大悟,工夫不會白浪費。所以,告訴大家:「頓悟」最快速的就是一步一腳印來老實修行。修行,就是要回來修正我們的「身行」、「口行」、「意行」。大家對于「修行」都是耳熟能詳、很清楚,但是對于真正「修行」的內容、要領,很多人就會很模糊。
今天跟大家講一個很重要的重點,「修行」不是越修越行,「修行」就是在修正我們沖動的行爲,「修行」就是在修正我們的無明沖動。我們的沖動有哪幾種?就是「身行」、「口行」、「意行」。身體的沖動、講話的沖動、意根(念頭)的沖動,就是這叁種。記得!我現在所講的都是幹淨利落、直接切入「修行」的核心要領,這就是「正直舍方便,直趨無上道」。空海不講那些「花拳繡腿」,講「修行」就是要直接扣住修行的要領核心。
所以,真正的「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身行」、「口行」、「意行」,以後我們會陸續跟大家介紹。在禅修的第一天,要著重在「身行」的開發,因爲「身行」、「口行」、「意行」,是由粗慢慢轉向微細,當大家對于「粗的」能夠看到,然後對于「微細的」才能看到,因此要從「粗的」開始。
「粗的」就是「身行」要清楚的覺察,禅修的第一天,就是幫助大家開發「身行」,現在跟大家講重點就是,你從現在開始,你的走路、每一個腳步,都要清楚明覺、輕柔明覺,把你的腳步、步伐放慢一些,每一個腳步都要清楚覺察,上下樓梯都要清楚覺察我們每一個腳步。再來,你的手的動作,不管是洗衣服、掃地、炒菜…,做其他工作都一樣,要保持清楚覺察你現在動作的過程。
比如說你要喝水也是一樣,當你的手伸出去的時候,清楚的知道你現在手有伸出去,我要端起茶杯、要喝水,這個過程都要清楚覺察。你不要以爲說:「這個跟我開悟有什麼關系?!…」這是絕對有關系!沒有關系的,空海不用講。爲什麼這些動作你要清楚覺察?這就是代表你逐漸的清醒明覺活在當下。
當你能夠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你就逐漸的醒過來、醒過來。佛陀是個覺悟者,佛陀就是覺醒者,「覺醒」--你要醒過來,才能夠覺悟啊!所以,「四念處」的所有修行,初步很重要的關鍵就是幫助大家醒過來、醒過來。
所謂「醒過來」,好像會很抽象啊!有人會認爲「我現在的兩個眼睛不就睜得大大的,難道我這樣沒有醒過來嗎?…」真正的「醒」,不是這個醒啦!真正的「醒」,是你逐漸的保持覺知,覺知是在當下,大家要清清楚楚的去觀察、覺察到你當下的動作,這是很重要的第一天的開始,好的開始會奠定你成功的基礎。
(空海法師講述,由學員發心文字彙整)
《打坐及禅修的意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