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会抓任何人、也不会抓弟子,因此请大家尽管放心,你们不会有任何损失的,不用怕!大胆的跳下去!好好的修行,大死一番!你不会吃亏的。修行要认真,不要马虎!如果你马虎了,吃亏的是自己。
修行要真诚真心,你是为解脱而来,不是为看空海而来。不要忘了!大家是要为法而来,你在禅修的这几天,要认真的一步一脚印的修行。我们每天会有每天的进度,上午、下午也都会有进度,大家要认真的去听闻,听闻了之后就要去修。早期佛陀在带大家修行,一定都是「解行合一」。
佛陀一代讲经说法45年,不是一直讲,也不是光是一直修,不是这样!都是有开示、有讲法义,「法义」就是宇宙的真理实相,对我们的身心、内外的实相,让众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这只是见闻、只是知见,要把你的「知见」,变成为你的「证量」,变成为你自己的东西,一定要透过实修。我们这个礼拜七天,就是让大家好好把听闻来的闻思基础,在这个礼拜让大家好好去消化、好好去咀嚼,好好去体悟、去体证。
在此,跟大家讲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知见与原则。一提到禅修、一提到打坐,很多人就认为说「我一定要在那里打坐几个小时,动也不能动,这才叫做禅定…」不错!这也是禅定的一种,但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真正原始佛法,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带领大家修行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所谓「禅、禅那」,「禅」是梵语的音译,是声音的音译,原来是「禅那」,这是音译。翻译到中国来,就变成是一的「禅」或「禅定」。
因此,很多人认为说「『修禅』就是一直在那里打坐,在禅堂里面一直坐,这才叫做修禅…」不是光这样啊!真正的「禅修」,是「四念处」的开展;真正的「禅修」、真正的修行,是不分禅堂内、禅堂外,廿四小时都在修行。真正「四念处」的开展,是走路也是在修行,吃饭也是在修行,洗衣服、洗澡…都是在修行,都是活在每一个当下。
当你在禅堂内打坐、静坐,透过观呼吸、出入息,这是一个「方便法」,是让我们的心猿意马能够逐渐的宁静下来、沉淀下来。观出入息的初步,是让大家能够逐渐的让心定下来、静下来,但是这只是初步,目的不是在修「深定」。如果没有来到「止观双运」,你所修的是「世间定」。不管你的定力多深,进入「四禅八定」,或是定力再深入到「灭尽定」,一样!你很难很难开启智慧。
如果你没有正确的观念知见,你的「修定」会变成容易是「世间法」的定、四禅八定。这一种定,你的心很难柔软,而且有时候会越修、身心越僵化,这就是「世间定」的修行。因为没有「止观双运」,因此很难开启智慧。如果你没有闻思基础,没有正确走在解脱道上,光是在那里一直打坐,很容易就只是在「定力」上面下工夫。
真正原始佛法,佛陀两千五百年前在带领大家的时候,都是真正的「禅那」,翻译成它的意思、意义,就是「静虑」,也就是「止观」。是在身心宁静、沉淀的情况之下,用一个很明觉、微细的心,来体悟、来见法,进一步就是来到正思惟。
所谓「正思惟」,还是属于比较粗的法义的思惟,平常大家在听课、听经闻法,之后就要去正思惟。在禅修的时候,是要来到「止观」。「止观」是比一般的「正思惟」又要更深入,「正思惟」还是属于知见上面的厘清,「止观」又不一样了。「止」就是让我们那些各种的念头、推理、推论,慢慢的宁静下来、沉淀下来。
各种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就只是为了帮助大家宁静下来,定下来、静下来!这是初步。所以,八万四千法门,统统是属于「方便法」。如果你没有后面进一步的去如实观,就是停留在「方便法」上面。「世间法」、「出世间法」只有很微细的区隔。但是这个很微细的区隔,演变下去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分水岭就完全不一样。
「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在那一线之隔而已。所以,修行不能够盲修瞎练。大家有正确的闻思基础,非常重要!进一步在禅修的时候,要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的去做。所以,我们在这七天的禅修,前面两天会比较着重在「定」的培养--「身念住」的开发。大家充分把身心让它缓慢下来。在禅修的后半阶段,就要协助大家去「止观双运」。如果你有闻思基础,身心又能够柔软,一步一脚印的去练习、去做,在七天的禅修内,就很有可能可以见法。
不要把「明心见性」认为是很困难,不要把「明心见性」认为是很抽象,不会的。记得!这是很重要的原则,只要你有闻思基础,一步一脚印的去做,七天内你透过「四念处」的修法,「身念住」的开发,再来「受念住」的开发,这两个基础有了,再来第三个阶段就是「心念住」的开发。
「心念住」的开发就是「明心」。「明心」的阶段,你能够开发出来之后,就能够「见性」、就能够「见法」。看到我们清净的本心,你也能够看到如实观宇宙的真理实相。所以,不要小看自己,不要划地自限,不要小看我们今天相逢的因缘,这是很不容易的。
只要你能够归零、认真的去做,在这七天内,是很有可能可以脱胎换骨的,很有可能可以让你的生命升华,只要你愿意归零,愿意自我挑战,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而在这之间最重要的关键,就是希望大家把过去的观念知见、法门,统统放下!如果你真的愿意让自己成为无限的可能,就要把我们过去的观念知放下,把过去习以为常的修行方法,暂时放下!不是说那些法门不好,而是原始佛法的修行,那是有次第、有步骤,而且是非常的安稳又快速。
也许有的人认为说「我们要学的是禅宗的南禅,也就是属于顿悟法门,我们不需要次第啊!…」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些空海都学过了,我都绕过了;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你真的要去学顿悟的法门,真的要快速,你没有相当的实力,是不可能达到的;你没有脚踏实地的修行,你是不可能顿悟的。
「顿悟」一定是来自于小悟,「小悟」是你随时每天都愿意归零,让自己成为无限的可能。因为当你成为无限的可能的时候,你的观念知见才会每天都不断的在扭转、在净化、在成长。「顿悟」就好比说一栋一百层楼的高楼大厦要落成,「顿悟」就是整栋高楼大厦落成啊!问题是,你这栋高楼大厦要落成,需不需要打地基?你是需要打地基,马步要扎稳。你要盖这栋高楼大厦,不是盲目的盖,不是拿起榔头来,然后就敲敲打打,这样就可以起来啊!你要盖高楼大厦,一定要有建设蓝图。
而所谓的「建设蓝图」,就是各位的闻思基础。如果你没有闻思基础,就是像没有「建设蓝图」,然后你就认为说你要盖起高楼大厦,这样是非常危险!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带领大家修行,为什么那么快容易成就?都是因为大家一边闻思、一边修行,把它「解行合一」。当你有了清楚的「建设蓝图」,然后一步一脚印扎扎实实的盖起来,一层楼一层楼盖起来。
最初在盖的时候,看起来会是丑丑的,那栋大楼在动工的过程,看起来是很丑的,「危险的地方,请行人不要靠近」所以,这是一个过程。但是,你一定要经历过这样的过程,扎扎实实的下工夫之后,有一天你才能够来到举行「落成典礼」。
「落成典礼」就是大彻大悟,工夫不会白浪费。所以,告诉大家:「顿悟」最快速的就是一步一脚印来老实修行。修行,就是要回来修正我们的「身行」、「口行」、「意行」。大家对于「修行」都是耳熟能详、很清楚,但是对于真正「修行」的内容、要领,很多人就会很模糊。
今天跟大家讲一个很重要的重点,「修行」不是越修越行,「修行」就是在修正我们冲动的行为,「修行」就是在修正我们的无明冲动。我们的冲动有哪几种?就是「身行」、「口行」、「意行」。身体的冲动、讲话的冲动、意根(念头)的冲动,就是这三种。记得!我现在所讲的都是干净利落、直接切入「修行」的核心要领,这就是「正直舍方便,直趋无上道」。空海不讲那些「花拳绣腿」,讲「修行」就是要直接扣住修行的要领核心。
所以,真正的「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身行」、「口行」、「意行」,以后我们会陆续跟大家介绍。在禅修的第一天,要着重在「身行」的开发,因为「身行」、「口行」、「意行」,是由粗慢慢转向微细,当大家对于「粗的」能够看到,然后对于「微细的」才能看到,因此要从「粗的」开始。
「粗的」就是「身行」要清楚的觉察,禅修的第一天,就是帮助大家开发「身行」,现在跟大家讲重点就是,你从现在开始,你的走路、每一个脚步,都要清楚明觉、轻柔明觉,把你的脚步、步伐放慢一些,每一个脚步都要清楚觉察,上下楼梯都要清楚觉察我们每一个脚步。再来,你的手的动作,不管是洗衣服、扫地、炒菜…,做其他工作都一样,要保持清楚觉察你现在动作的过程。
比如说你要喝水也是一样,当你的手伸出去的时候,清楚的知道你现在手有伸出去,我要端起茶杯、要喝水,这个过程都要清楚觉察。你不要以为说:「这个跟我开悟有什么关系?!…」这是绝对有关系!没有关系的,空海不用讲。为什么这些动作你要清楚觉察?这就是代表你逐渐的清醒明觉活在当下。
当你能够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你就逐渐的醒过来、醒过来。佛陀是个觉悟者,佛陀就是觉醒者,「觉醒」--你要醒过来,才能够觉悟啊!所以,「四念处」的所有修行,初步很重要的关键就是帮助大家醒过来、醒过来。
所谓「醒过来」,好像会很抽象啊!有人会认为「我现在的两个眼睛不就睁得大大的,难道我这样没有醒过来吗?…」真正的「醒」,不是这个醒啦!真正的「醒」,是你逐渐的保持觉知,觉知是在当下,大家要清清楚楚的去观察、觉察到你当下的动作,这是很重要的第一天的开始,好的开始会奠定你成功的基础。
(空海法师讲述,由学员发心文字汇整)
《打坐及禅修的意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