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的方法、次第、步驟

  修行的方法、次第、步驟

  佛教不是強調迷信、不是強調信仰,佛教強調的是開啓智慧。我們要如何開啓智慧?那是有次第、有步驟的,因此佛陀就跟我們講一個簡單的原則,就是要聞、思、修、證。聞思的基礎很重要,聞思是理論的基礎。

  就像醫學院的學生,要到實際的醫院來幫助病患解除病痛,必須要有醫學院的理論基礎。如果沒有這些理論基礎,直接就上第一線,直接就拿起刀要來開刀,就像修行的人,如果欠缺聞思基礎,直接就強調一門深入在修,就像沒有聞思基礎的人,拿起刀就要開刀,這是很危險的。我們偏離到哪裏,我們都不知道。

  修行是有次第、有地圖、有方向。如果欠缺聞思基礎,就會象是在茫茫大海之中,沒有羅盤、沒有指南針、沒有方向感,就在茫茫大海之中莽莽撞撞。所以,聞思基礎很重要。今天大家在佛學院裏面讀書,就是要建立聞思基礎。但是你所聽聞的聞思基礎,要跟你的實修方面是結合的,是能夠幫助你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來實修,以及應用得出來的。你所聽聞的聞思基礎,不只是懂一些哲學名相、抽象、空洞,不是懂那些;或只是累積一些世間的學問,認爲自己很懂、很行,飽學多聞…。佛法裏面所強調的聞思基礎不是這樣。

  當你有深入的聞思之後,就能夠「解行合一」。現在跟大家介紹的,空海沒有偏重在哪個法門、部派…,都沒有!我也不是專門弘揚哪一宗,我只是站在很超然的立場,來跟大家介紹宇宙的真理實相;站在很超然的立場,來告訴大家一條清晰、安全又快速的解脫之路。這一條解脫之路,是諸佛菩薩他們所走過,也跟我們示現的一條解脫之路。

  所以,如果在聞思方面錯用功,可能要花費個十年,都可能在茫茫的經藏大海裏面鑽研。學了十年、廿年,還是覺得找不到方向感,信心建立不起來。因爲空海都走過這一個路程,現在直接跟大家介紹的就是「阿含解脫道次第」,這一本書是把《四部阿含》裏面的精華編輯

  而成。《四部阿含》就是佛陀兩千五百年前的言行錄。中國孔子的言行錄輯結出來稱爲《論語》,《論語》就是孔子在教導這些弟子的時候,大家紀錄留下來的言行錄。

   言行錄是最忠實的紀錄。《阿含經》、《阿含藏》就是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帶領大家實際在聞、思、修的言行錄,佛教的「無上甚深微妙法」裏面統統有,北傳的就把它輯爲《四部阿含》,南傳的稱爲《五部》,多一個小部。

  因爲《四部阿含》裏面總共有十幾冊,我們這一本「阿含解脫道次第」,就是把《四部阿含》裏面的精華集中,按照佛陀以前所講過的次第步驟,第一步怎麼樣做,第二步怎麼樣走,第叁步怎麼樣修,按照那個次第步驟把它整理出來。

  所以,只要你看兩遍這84個小時的課程,對整個修行的次第、方向,就能夠掌握住了。包括佛教的教理、教義、核心,都可以清楚的掌握到;方向感就能夠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有信心。如果大家把此套「阿含解脫道次第」84個小時的課程看兩遍,可以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至少可以減少你十年以上不必要的摸索。

  第一個階段的聞思,就是把此套「阿含解脫道次第」84個小時的課程,好好認真的去看。第二個要看的課程就是「四念處的修行要領」,這些課程都已經製作成VCD、MP3影音光盤,也都已經在各處流通了。因爲你把全程的「四念處的修行要領」都了解了,就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出來。「阿含解脫道次第」這是整個聞思的基礎,當你聽聞了之後,在日常曆緣對境之中,就要去改變、就要去曆練、就要去實驗、就要去實踐。

  如果想要更具體、更深入,就要聽聞「四念處的修行要領」,把整個「四念處」的第一個步驟「身念處」怎麼修,第二個階段「受念處」怎麼修,第叁個階段「心念處」怎麼開發,在整個課程光盤裏面,都有清楚的告訴大家。

  記得!聽聞「四念處的修行要領」之前,先要有聞思的基礎。如果沒有具足聞思基礎,就算你認真的修「四念處」,還是在世間法裏面修,你都不知道。如果沒有具足聞思基礎,你在修深定、禅定,你落入在「世間定」裏面下工夫,你都不知道。

  所以,爲什麼跟大家強調聞思基礎很重要?聞思讓你清楚的知道:什麼是「世間法」?什麼是「出世間法」?分水嶺在哪裏?大家要清晰的掌握到。不然你用很多的時間在修、修、修…,但是你在「世間法」裏面繞,你很難覺察得到。越修,不是越煩惱,不然就是沒辦法突破。比較糟糕的是,越修、我慢越大。

  真正走在解脫道上的,越修是我慢越少,身心越來越柔軟、越來越慈悲、越來越安祥;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越來越和諧。只要你走在正確的解脫道上,那是必然會産生的現象。因此第二套課程就是把「四念處」很認真的看,然後就去做。

  「四念處」的修行,不光是在打坐,不是光是在禅堂裏面,當然這是很重要的打坐禅修基礎,因此在我們帶禅修的時候,打坐的基礎要具有,觀呼吸、觀出入息…,這些是要有的。因爲你的心要甯靜下來,進一步才能夠來到「止觀雙運」。只是「四念處」的修行,不光是在禅堂內。

  禅堂內「定」的工夫、「靜」的工夫要有,這些基礎要有,因爲這是開發覺性,讓我們逐漸的醒過來,但是進一步「經行」要開發。在曆緣對境之中的各種動作,你都要清楚的覺察,「身念處」要能夠在禅堂內、禅堂外,都能夠應用得出來。

  真正的修行,是禅堂內、禅堂外都在修行;真正的修行,在廚房、在大寮、在種菜、在洗衣服…,都是在修行。所以,「身念處」要開發,再來進一步是「受念處」的逐漸開啓、開發,再來是「心念處」。你有身、受念處的基礎,才能夠開發到「心念處」。

  「心念處」--在禅堂裏面專修的時候,是可以讓我們的身心越來越甯靜、越來越沈澱。但是,如果你沒有把這一種明覺的心、覺性的心,應用到曆緣對境,你的修行跟曆緣對境會脫節、會分開,你會以爲到禅堂內才是修行,于是出了禅堂,就認爲「我又在滾滾紅塵裏面輪回、浮沈…」你的修行會脫節。

  事實上,真正「心念處」的修行,是在曆緣對境之中。你在曆緣對境,跟人、事、物相處的當下,這時候你才會起貪、起瞋、起無明、起煩惱…,只要你有前面的聞思基礎,又有「四念處」前面逐漸上來的開發,覺性的開發、感受的開發之後,再來你當下在曆緣對境的各種心態,就可以清楚的覺察。

  有學員問:「當下看見習氣在發作,該如何快速有效的對治?」這是很好的問題。如果你沒有聞思基礎,如果你沒有「身念處」、「受念處」的開發,當你的習氣在發作的時候,你是煞不住的;當無名火在發作的時候,你是煞不住的,而且很難反觀到問題是出在我們自己身上。你的生氣,你會認爲自己有一百個理由可以生氣,因爲錯都在別人;就算自己有錯,你也會狡辯,或是認爲自己所占的比例比別人少,我只有占百分之叁十,別人占百分之七十,我生氣、我暴跳如雷,是有理由的…。

  所以,你煞不住、也看不到問題所在,就算你想修,你也很難當下來轉念、當下的轉圜,很難!導致很多修行人到最後常常是認爲:「我有聽啊!聽了很多啊!修也修了很久了…」問題是在曆緣對境的時候,常常就是很快的陣亡,就會漸漸的變成很挫折。「我懂了這麼多,我學了這麼多,但是在曆緣對境卻是用不出來,我的煩惱、憂悲苦惱還是一大堆…」。

  這其中有幾個原因,第一個是聞思基礎不夠,第二「四念處」的定力、覺性還沒有開發出來,第叁是因爲心量還不夠大。如果我們能夠透過聞思,「四念處」也開發,還有「四無量心」-慈、悲、喜、舍,也逐漸的開發。我們的心漸漸的明覺,心量逐漸的打開,在曆緣對境有沖突的時候,當下你就可以冷靜、就可以退縮,退一步海闊天空。因爲你的世界裏面有「無量的空」。所謂「無量的空」,具體而言就是你的心量很大。

  當你給自己有退一步的空間,這個沖突就會大大的大化小、小化無。爲什麼在沖突的時候沒辦法煞住?那是因爲我們的心量不夠大,你沒有轉圜、退一步的空間,那個「自我」想要保護自己的時候,它就是繼續沖突下去。所以,在曆緣對境要應用得出來,真的平常的聞思不要馬虎,不要敷衍了事。

  修行不是修給別人看,修行不是在應付,不是修給方丈和尚看,表示自己很精進用功,不是這樣!修行是每個人對我們自己的生命認真負責,我們要自動自發、珍惜。所以,真正的修行,不需要別人監督。但是,在團體生活之中,是需要有一些製度規範,爲了大家更好。但是,大家要自我勉勵,每一個人都是精進用功,可以來到不需要別人監督,這就是「自依止」。

  當我們真正「自依止」了,才能夠進一步來到「法依止」、「法界依止」。所以,你要對治自己的習氣、習性,都要具足聞、思、修的基礎。

  整個修行次第,除了聞思這兩套主要的課程--「阿含解脫道次第」及「四念處的修行要領」,這是聞、思、修,也是告訴你怎麼去修、怎麼去應用了。這二套課程,只要你聽聞過叁遍以上,在曆緣對境之中,你就可以開始做出來了。至于進禅堂要怎麼修?你也心裏有數,知道怎麼去用功了;而出了禅堂,怎麼樣去修?也都越來越清楚。

  只要你能夠應用得出來,你的法喜會與日俱增,你真的會越來越快樂、越來越安祥,喜悅是會不斷的流露出來,而且慈悲心會不斷的流露出來。但是,不要因此得少爲足,這只是初步的階段。當你具足這兩套課程基礎,要見法就很快!但是不要得少爲足,要繼續再上來。

  繼續上來的幾套課程,再跟大家推薦一下。「心靈成長‧事事本無礙」這一套課程有37小時,也有配合幻燈片在講述。爲什麼要向大家推薦「心靈成長‧事事本無礙」這一套課程?因爲這是用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講解「解脫道」的次第、步驟、方向,以及終極目標。成佛之路、成佛之道…,大家在佛…

《修行的方法、次第、步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禮佛的深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