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院去讀書。因爲就讀佛學院研究所,風氣較爲開放,老師、法師講授一半之後,其余就可以自己去自由發揮、去找尋。因爲在這麼廣大的開放空間裏面,讓我把過去所疑惑的,爲什麼原始佛教與當今的佛教,會有這麼大的落差?會有這麼大的變化?
四、空海法師探討佛法、學佛修行的曆程
因爲在研究所研習的兩年,很多的疑惑都解開了,讓我清清楚楚找尋到一條很清楚、有步驟、有次第的解脫之路。我自16歲開始到46歲的卅年期間,前面16年,都是在大乘佛法的薰息之下成長,因此我對任何宗派、宗教,沒有任何成見。當我在1987年開始,進入佛學院之後,觀念就不斷的轉換了。我從佛教曆史、佛教思想史的演變,慢慢去了解,一方面解開過去很多的疑惑,一方面也找到了方法,也讓我追本溯源來到了原始佛法。
以前常聽人家講:《阿含經》是小乘的、《阿含經》是不了義、阿羅漢是不了義…。當我後來深入去探討、研究之後,發現這些論斷是不正確的,我們要重新來評估。當今在臺灣的一位高僧大德,也就是各方公認、也很尊重的印順長老,就是設法把原始佛法呈現出來,引導衆生回來扣住原始佛法的核心。然後以「解脫道」爲主,再發展「菩薩道」,這樣的一個理論架構是非常好、非常完整的。空海也是步著這樣的後塵,而且更重視一步一腳印的實修實證。
當我研究所畢業之後,如果要當學院裏面的教師,當然也是可以,但是我卻覺得:今天我是爲解脫而來,不是爲了成爲一位講經說法的法師,我要的是實修實證,怎麼讓內心裏的憂悲苦惱止息?怎麼讓內心深層微細的不安能夠消失?我要的是能夠了悟真理實相。
于是我後來就放下學院的教學工作,然後一邊行醫,一邊不斷找尋能夠指導空海實修實證的大德,國內、國外到處找,不錯!用了十幾年的時間,不斷再去找尋,前半階段是建立聞思的基礎,後半階段就是著重在把聞、思、修、證做完整的結合。所以,後半階段是更重視修行。因爲,如果只是懂得佛法,而沒有落入實修實證,這樣的佛法還只是一個空中樓閣,還只是一個知見。就像你的肚子饑餓,只是畫一個餅在充饑,還只是很抽象,還是沒辦法止渴、止饑餓啊!
所以,我很如實的面對自己,雖然我懂得這麼多的佛法,讀過那麼多的經藏,但是我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爲什麼還存在呢?爲什麼還有那些「身見」?還有那些我慢呢?怎麼樣讓這些都消失,來到大安心、大自在?…。因此,花費了十幾年的時間,不斷去尋尋覓覓、尋尋覓覓,就算是在行醫的時候,也是一樣,一邊診療病人、一邊見法、一邊找法,不斷去體悟。
在1999年之後,我的一些因緣情況轉變了,也感恩過去所走的路程之中,有很多的大德、大師們,陪伴空海成長,感恩世間的種種因緣。于是在公元二千年的時候,我編寫這一本「阿含經解脫道次第」,也是以一種反饋的心、布施的心與衆生廣結善緣。在公元二千年,這本書正式發行出版之後,也正式走上弘法之途,向有緣人介紹「解脫道」的次第。
五、解脫道的次第
「解脫道」是有次第、有步驟的,如果引用禅宗所講的四個字就是「明心見性」,但是這四個字又被很多人誤解。如果正確理解我們所有的方法,包括聞、思,佛陀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種種的方便法,是爲了讓我們回到「明心」階段。這一面心鏡要清明,在「明心」之後,才能夠照見清楚的真理實相,真理實相就是「見性」。
「見性」不是去見一個「佛性」或是「自性」,「見性」的「性」是大自然的法性、大自然的法則,你、我的身心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同樣不超出佛陀所講的「叁法印」歸納。所以,「明心見性」就是要去體證這些真理實相,在「見性」之前,一定要先來到「明心」的階段。怎麼能夠來到「明心」的階段呢?這又是很有次第的。
以前當我在大乘佛法的薰息之下,不錯!我以前是很喜愛、很熱愛禅宗方面,也接觸過很多。但是,很多人講說要從果地起修,或是參公案,或是參話頭…,這些我也是去做過。然而,我內心裏面所要找的答案,還是沒有找到;我內心裏面的疑惑、困苦、困難,還是沒有得到解決。所以,就不斷的繼續再找,後來在就在原始佛法《阿含經》裏面,佛陀所指引的一條解脫之路,一步一腳印的深入聞思,然後實修實證。
所謂「聞、思、修、證」,前面的「聞、思」基礎非常重要,否則你就只是抱著一個法門一直深入,這樣很容易走偏差了,都不自知。就像眼睛沒有打開、閉著眼睛,這樣橫沖直撞,很容易出問題,但是我們卻沒有覺察到。「解行合一」,才是最安全、最好的,唯有在你正確理解之後,就能夠知道如何正確修行。所以,大家在學佛的過程也一樣,要重視「解行合一」,聞、思、修、證做完整的結合。今天大家在學院裏面,就是爲了具備聞、思基礎,以後大家有因緣,再進入實修實證,要見法就很快了。
實修的過程是有次第的,所有的十萬八千個法門,是要讓我們的心來到安靜、靜止下來的情況,就是來到「停止」的「止」階段。一匹「心猿意馬」能夠安靜下來,才能夠來到「觀」,這時候才得以「止觀雙運」。你能夠「止觀雙運」,後面的智慧就會開發出來。
在學院裏,我們都知道「戒、定、慧」,然而不是「持戒」就能夠生定、定裏面生慧,問題不是那麼簡單。「持戒」是幫助我們減少惡緣、增加善緣,讓我們具足更多很好的因緣,能夠聞法、修行。所以,持戒是幫助我們增加各種善緣、減少惡緣。當你具足各種的福德善根因緣,就能夠聽聞正法,慢慢加上配合方法修行,就能夠産生正確的「定」,亦即「正定」。有了「定」之後,又加上前面的聞思基礎,這時候就會知道如何「止觀雙運」。
《修行次第簡介(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