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次第簡介(二)

  修行次第簡介(二)

  

  六、何謂「世間法」?「出世間法」?

  「止觀雙運」,智慧才會開發出來。如果你不曉得怎麼樣去觀,或是錯誤的觀,後面的智慧是無法開發出來。有的人偏于修「定」,就會落入在「世間定」裏面。所謂的「八正道」,有「世間八正道」及「出世間八正道」之分,所有的修行法門,包括「四念處」也一樣,都有「世間道」與「出世間」的分別。

  如果你的聞思基礎沒有深入,不知道何謂「世間法」,以及何謂「出世間法」,結果在「世間定」或是「世間的知見」裏面繞,你都不知道。因此,深入聞思非常重要,要清楚知道何謂「世間法」?何謂「出世間法」?包括八正道、四念處…等各種修行方法都是一樣,都有「世間法」及「出世間法」。

  「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最主要的一個分水嶺,是在于有否與「苦集滅道」、「四聖谛」結合?如果你的修行沒有與「苦集滅道」的思惟結合,叫做「世間法」。如果你的聞、思、修、證,與「苦集滅道」、「四聖谛」結合,就是走在「出世間」的解脫道上。

  當你有深入聞思,而逐步去修行,就會知道如何正確「起觀」。一般人觀察的「觀」,是帶著染汙的心在看,帶著成見、錯誤的觀念知見在看,因此一般衆生很難看到實相。所以,包括有些人在修行上,以一種法門深入,就會覺得已經修…到最後,觀察到什麼相、什麼佛像,或是觀察到什麼光…,或是觀察到什麼…。當然,這也是一個修行的過程,但是這個「觀」還不是「如實觀」。

  七、何謂「如實觀」、「如來」?

  「如實觀」是沒有個人主觀的投射,是我們的心來到很客觀、很明覺,沒有帶著成見。你的心是一面清明的鏡子,沒有凹凹凸凸、貪瞋癡、我慢,來到很客觀的境界。所以,這時候你才能夠看清萬事萬物的實相,真正來到「如實觀」的境界。當你真正來到「如實觀」,就可以稱爲「如來」。

  「如來」是什麼?不是很玄、不是很虛,是能夠如同萬事萬物本來的面目來看清萬事萬物。「如來」就是能夠如同萬事萬物本來的面目來看清萬事萬物,一句話很快講過去,很多人也會自認:「我很客觀啊!我學問很高、我是知識分子,我做事情的判斷都很正確、很客觀…」這些都要保留啊!因爲你有可能帶著偏見,帶著一付凹凸的鏡子在看這個世間,只是你不知道、沒有覺察到。

  如果真正能夠如同萬事萬物本來的面目來看待萬事萬物,就能夠很清楚真理實相,就不會顛倒夢想、背道而馳,也就是你的苦海是消失了,來到安心自在的境界。今天,只要我們還有苦、還有不安,就要檢討、反省一下,是不是我們的判斷、看法有何問題呢?是不是不夠客觀呢?是不是不夠如實呢?所以,學佛很重要的過程就是要回來反觀我們自己,而不是要拿著一把寶劍去跟別人較量、比高比低。學佛也不是充填一些知見,表現我很懂、我知道很多。

  真正的佛法,是治療衆生心病的良藥;真正的佛法,是讓我們遠離顛倒夢想,讓內心的憂悲苦惱能夠消失、止息。所以,大家要學到活生生的佛法,佛法是非常活潑、非常生動的,佛法就是活的法,活生生的法。如果打開智慧眼之後,就可以看到活生生的「叁法印」,就可以處處見法。

  八、沒有『末法時期』

  佛教界普遍流傳一個觀念,認爲:「現在是『末法時期』,我們今天是業障深重,因此沒有因緣見法,要開悟成佛很難、很難!…」事實上,不是這樣啦!空海認爲:沒有所謂的「末法時期」,法、法印就是真理實相。真理實相一定就是超越時空,也就是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必然如此。

  佛陀當時可以徹證「叁法印」、「明心見性」,我們現在難道不可以嗎?可以的!只要大家一步一腳印的聞、思、修,跟隨著佛陀所走過的「解脫道」,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去修,一樣可以來到「明心見性」,一樣可以見法。所以,對自己要有信心,佛陀就講是不待時節因緣。

  九、「四念處」的修行方法--如何實修實證?

  「四念處」的修法要怎麼樣應用?大乘佛教所講的真理,佛法的法義也都非常高、非常好,空海受到很大的啓示,吾心亦向往之,問題是:我怎麼樣才能真正做到?因此讓我更重視方法,讓我怎麼樣做到?坐而談、不如起而行,說一丈、不如行一尺,腳踏實地去修很重要。當我慢慢溯源到原始佛法,發現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引導弟子們實修實證的最重要方法,就是扣住「四念處」的修行方法。今天的泰國、緬甸、斯裏蘭卡等南傳地區,修行的法核心都是扣住「四念處」修行方法,空海品嘗過這些方法的實用,也覺得相當好,在此與大家一起分享。

  「四念處」是講身、受、心、法,但不要把他界定爲小乘、阿羅漢、不了義…,我們現在把那些觀念知見通通放下,因爲空海也一樣是從沒有任何成見的情況,來接觸各種法門,今天是把覺得很好的一些修法、有次第的修行步驟、解脫方法,毫無保留的跟大家分享,不妨把過去的方法暫時做一個保留,把過去的觀念知見暫時保留,重新去體驗什麼叫做原始佛法的修法、解脫道,爲什麼以前佛陀在引導弟子修行的時候,大家要開悟、要見法都很快?那都是有原因啊!大家不斷的聞思,然後修證都結合起來啊!所以這樣見法就很快。

  十、「身念住」的開發

  「四念處」修法,首要是「身念住」,是由淺入深。修行就是要修正我們的身行、口行、意行,這叁種是有粗、有細的,最粗的就是我們的「身行」,其次是「口行」,「意行」是很微細、很不容易覺察到。如果我們的「身行」沒有明覺,意根的「意行」就更看不到,你的起心動念就更看不到。

  所以,禅宗所謂的「參話頭」,其實是要清楚看到起心動念之前的那一刹那。在說話之前最前頭一開始有波動,也就是最初起心動念的念頭,你都要清楚看到,也就是要念念分明。問題是:要能夠來到念念分明,談何容易!是要來到「明心」階段,沒有前面「身念住」、「受念住」的基礎功夫,想要來到「明心」、「念念分明」,不容易!

  由于空海走過這一條路,發現很容易變成只是口頭禅,空口說白話。所以,後來就回到一步一腳印,依著「四念處」的方法實修。至于,「四念處」的「身念住」要如何開始?大家在聽聞過後,現在就可以開始練習、開始應用,包括在學院或在家居士,回到個人的工作崗位,或是在家庭裏面,一樣都可以應用。然而,要怎麼樣應用呢?「身念住」所要掌握的一個要領,就是行、住、坐、臥、語、默、動、靜,都保持清楚明覺、都正知之。不管當下正在做什麼,都保持清醒明覺。

  如何保持當下動作的明覺呢?我們平常走路都是很快,尤其身處在工商業社會,越是都市化,腳步就越快。大家都急急忙忙的走,趕時間、趕時間,趕快、趕快…,都在那裏趕、在那裏沖,這就是沖動。當你在趕快、沖動的情況下,這個行就叫做「無明行」。今天落實到修行上面,第一個要領就是要把腳步放得比平常緩慢一點,慢個八分之一拍、六分之一拍,每一個腳步都能夠清楚覺察,右腳左腳、右腳左腳。

  走路的時候,請清楚覺察當下正在走路的情況。不要以爲這不重要,誤認爲修行是要在禅堂裏面打坐,如果平常「身念住」沒有辦法開發出來,在禅堂裏面還是在打妄想。所以,「身念住」的開發很重要。佛陀是一個覺悟者、覺醒者,「身念住」的開發就,是覺醒過來的第一個最重要步驟,如果這個步驟沒有做出來,後面的覺醒就免談。因爲,粗的方面,你沒辦法覺察出來,微細的就更無法察覺出來。

  修行是越來越微細,我們的心越來越清越明,觀察力越來越微細。所以,要從粗的動作開始覺察到,當下走路的腳步,左腳、右腳,保持清楚覺察。再者,請你的腳步放輕、放柔,當你在沖動的時候,走路是啪、啪、啪…,尤其在上、下樓梯之時,更是這樣啪、啪、啪…,都是很大聲。如果真的有把「四念處」方法應用上來,你的走路會是輕柔明覺,但也不是怕踩到什麼的蹑手蹑腳,你會很安詳、輕柔明覺的走路。所以,在走路方面,把速度放慢一點,腳步放輕、放柔,不會那麼粗重。

  在掃地的時候,也是一樣。掃地、掃地是掃心地,但是當下在掃的過程,請你也保持手的動作姿勢,掃把到哪裏,你也覺察到哪裏。武士道的人練劍,劍到哪裏,覺察力就全神貫注在哪裏。能不能也將掃把當作劍一樣,掃把到哪裏,你的覺察力就到哪裏,不要在那裏邊掃、邊在打妄想。如果你的心與境一致,當下真的就是在修行,連掃地也是在修行,幫助你醒過來。

  不要以爲說我現在的眼睛睜得那麼大,難道就沒有清醒過來嗎?!這是一般人所認爲的「醒」,現在所比喻的是佛陀所講的覺醒、覺悟。如果你的智慧眼沒有打開,雖然你有兩個眼睛,但是因爲你的法眼、智慧眼沒有打開,你還是看不到法。如果見不到法,以佛陀的標准來講,就是你還沒有醒過來。「覺醒」就是智慧眼打開、處處見法。能夠遠離顛倒夢想,「法眼開」就是醒過來。

  因此,「身念住」的開發,就是幫助你法眼打開的重要基礎。當你在做各種工作,包括洗衣服、洗澡,也是一樣,請清楚覺察你當下的動作,包括穿衣服也一樣,把你的心安住在當下的動作,你要洗衣服、寫字…等其他事情,也一樣要「置心一處」,這樣就能夠「無事不辦」,清楚明察你當下比較明顯的動作。走路當下比較明顯的動作,就是覺察腳步,如果現在當下走路的步伐不是很明顯,是手的動作比較明顯,你就覺察當下在手各方面的動作、工作,安住在當下,這樣你的心就會越來越清涼。

  包括吃飯也是在修行,不要急急忙忙的,或是邊吃邊怨歎:「我業障深重、沒有智慧…,佛學院這裏的照顧不夠好、哪裏不夠好…,院長很少來看我、教務長也很少來看我…」邊吃邊抱怨,這樣就錯失掉很多修行的機會。我們一方面要體諒師長們的辛苦、辛勞,當你能夠處處去體悟,就會充滿著感恩,…

《修行次第簡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