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次第简介(二)
六、何谓「世间法」?「出世间法」?
「止观双运」,智慧才会开发出来。如果你不晓得怎么样去观,或是错误的观,后面的智慧是无法开发出来。有的人偏于修「定」,就会落入在「世间定」里面。所谓的「八正道」,有「世间八正道」及「出世间八正道」之分,所有的修行法门,包括「四念处」也一样,都有「世间道」与「出世间」的分别。
如果你的闻思基础没有深入,不知道何谓「世间法」,以及何谓「出世间法」,结果在「世间定」或是「世间的知见」里面绕,你都不知道。因此,深入闻思非常重要,要清楚知道何谓「世间法」?何谓「出世间法」?包括八正道、四念处…等各种修行方法都是一样,都有「世间法」及「出世间法」。
「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最主要的一个分水岭,是在于有否与「苦集灭道」、「四圣谛」结合?如果你的修行没有与「苦集灭道」的思惟结合,叫做「世间法」。如果你的闻、思、修、证,与「苦集灭道」、「四圣谛」结合,就是走在「出世间」的解脱道上。
当你有深入闻思,而逐步去修行,就会知道如何正确「起观」。一般人观察的「观」,是带着染污的心在看,带着成见、错误的观念知见在看,因此一般众生很难看到实相。所以,包括有些人在修行上,以一种法门深入,就会觉得已经修…到最后,观察到什么相、什么佛像,或是观察到什么光…,或是观察到什么…。当然,这也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但是这个「观」还不是「如实观」。
七、何谓「如实观」、「如来」?
「如实观」是没有个人主观的投射,是我们的心来到很客观、很明觉,没有带着成见。你的心是一面清明的镜子,没有凹凹凸凸、贪瞋痴、我慢,来到很客观的境界。所以,这时候你才能够看清万事万物的实相,真正来到「如实观」的境界。当你真正来到「如实观」,就可以称为「如来」。
「如来」是什么?不是很玄、不是很虚,是能够如同万事万物本来的面目来看清万事万物。「如来」就是能够如同万事万物本来的面目来看清万事万物,一句话很快讲过去,很多人也会自认:「我很客观啊!我学问很高、我是知识分子,我做事情的判断都很正确、很客观…」这些都要保留啊!因为你有可能带着偏见,带着一付凹凸的镜子在看这个世间,只是你不知道、没有觉察到。
如果真正能够如同万事万物本来的面目来看待万事万物,就能够很清楚真理实相,就不会颠倒梦想、背道而驰,也就是你的苦海是消失了,来到安心自在的境界。今天,只要我们还有苦、还有不安,就要检讨、反省一下,是不是我们的判断、看法有何问题呢?是不是不够客观呢?是不是不够如实呢?所以,学佛很重要的过程就是要回来反观我们自己,而不是要拿着一把宝剑去跟别人较量、比高比低。学佛也不是充填一些知见,表现我很懂、我知道很多。
真正的佛法,是治疗众生心病的良药;真正的佛法,是让我们远离颠倒梦想,让内心的忧悲苦恼能够消失、止息。所以,大家要学到活生生的佛法,佛法是非常活泼、非常生动的,佛法就是活的法,活生生的法。如果打开智慧眼之后,就可以看到活生生的「三法印」,就可以处处见法。
八、没有『末法时期』
佛教界普遍流传一个观念,认为:「现在是『末法时期』,我们今天是业障深重,因此没有因缘见法,要开悟成佛很难、很难!…」事实上,不是这样啦!空海认为:没有所谓的「末法时期」,法、法印就是真理实相。真理实相一定就是超越时空,也就是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必然如此。
佛陀当时可以彻证「三法印」、「明心见性」,我们现在难道不可以吗?可以的!只要大家一步一脚印的闻、思、修,跟随着佛陀所走过的「解脱道」,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去修,一样可以来到「明心见性」,一样可以见法。所以,对自己要有信心,佛陀就讲是不待时节因缘。
九、「四念处」的修行方法--如何实修实证?
「四念处」的修法要怎么样应用?大乘佛教所讲的真理,佛法的法义也都非常高、非常好,空海受到很大的启示,吾心亦向往之,问题是:我怎么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此让我更重视方法,让我怎么样做到?坐而谈、不如起而行,说一丈、不如行一尺,脚踏实地去修很重要。当我慢慢溯源到原始佛法,发现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引导弟子们实修实证的最重要方法,就是扣住「四念处」的修行方法。今天的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南传地区,修行的法核心都是扣住「四念处」修行方法,空海品尝过这些方法的实用,也觉得相当好,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
「四念处」是讲身、受、心、法,但不要把他界定为小乘、阿罗汉、不了义…,我们现在把那些观念知见通通放下,因为空海也一样是从没有任何成见的情况,来接触各种法门,今天是把觉得很好的一些修法、有次第的修行步骤、解脱方法,毫无保留的跟大家分享,不妨把过去的方法暂时做一个保留,把过去的观念知见暂时保留,重新去体验什么叫做原始佛法的修法、解脱道,为什么以前佛陀在引导弟子修行的时候,大家要开悟、要见法都很快?那都是有原因啊!大家不断的闻思,然后修证都结合起来啊!所以这样见法就很快。
十、「身念住」的开发
「四念处」修法,首要是「身念住」,是由浅入深。修行就是要修正我们的身行、口行、意行,这三种是有粗、有细的,最粗的就是我们的「身行」,其次是「口行」,「意行」是很微细、很不容易觉察到。如果我们的「身行」没有明觉,意根的「意行」就更看不到,你的起心动念就更看不到。
所以,禅宗所谓的「参话头」,其实是要清楚看到起心动念之前的那一刹那。在说话之前最前头一开始有波动,也就是最初起心动念的念头,你都要清楚看到,也就是要念念分明。问题是:要能够来到念念分明,谈何容易!是要来到「明心」阶段,没有前面「身念住」、「受念住」的基础功夫,想要来到「明心」、「念念分明」,不容易!
由于空海走过这一条路,发现很容易变成只是口头禅,空口说白话。所以,后来就回到一步一脚印,依着「四念处」的方法实修。至于,「四念处」的「身念住」要如何开始?大家在听闻过后,现在就可以开始练习、开始应用,包括在学院或在家居士,回到个人的工作岗位,或是在家庭里面,一样都可以应用。然而,要怎么样应用呢?「身念住」所要掌握的一个要领,就是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保持清楚明觉、都正知之。不管当下正在做什么,都保持清醒明觉。
如何保持当下动作的明觉呢?我们平常走路都是很快,尤其身处在工商业社会,越是都市化,脚步就越快。大家都急急忙忙的走,赶时间、赶时间,赶快、赶快…,都在那里赶、在那里冲,这就是冲动。当你在赶快、冲动的情况下,这个行就叫做「无明行」。今天落实到修行上面,第一个要领就是要把脚步放得比平常缓慢一点,慢个八分之一拍、六分之一拍,每一个脚步都能够清楚觉察,右脚左脚、右脚左脚。
走路的时候,请清楚觉察当下正在走路的情况。不要以为这不重要,误认为修行是要在禅堂里面打坐,如果平常「身念住」没有办法开发出来,在禅堂里面还是在打妄想。所以,「身念住」的开发很重要。佛陀是一个觉悟者、觉醒者,「身念住」的开发就,是觉醒过来的第一个最重要步骤,如果这个步骤没有做出来,后面的觉醒就免谈。因为,粗的方面,你没办法觉察出来,微细的就更无法察觉出来。
修行是越来越微细,我们的心越来越清越明,观察力越来越微细。所以,要从粗的动作开始觉察到,当下走路的脚步,左脚、右脚,保持清楚觉察。再者,请你的脚步放轻、放柔,当你在冲动的时候,走路是啪、啪、啪…,尤其在上、下楼梯之时,更是这样啪、啪、啪…,都是很大声。如果真的有把「四念处」方法应用上来,你的走路会是轻柔明觉,但也不是怕踩到什么的蹑手蹑脚,你会很安详、轻柔明觉的走路。所以,在走路方面,把速度放慢一点,脚步放轻、放柔,不会那么粗重。
在扫地的时候,也是一样。扫地、扫地是扫心地,但是当下在扫的过程,请你也保持手的动作姿势,扫把到哪里,你也觉察到哪里。武士道的人练剑,剑到哪里,觉察力就全神贯注在哪里。能不能也将扫把当作剑一样,扫把到哪里,你的觉察力就到哪里,不要在那里边扫、边在打妄想。如果你的心与境一致,当下真的就是在修行,连扫地也是在修行,帮助你醒过来。
不要以为说我现在的眼睛睁得那么大,难道就没有清醒过来吗?!这是一般人所认为的「醒」,现在所比喻的是佛陀所讲的觉醒、觉悟。如果你的智慧眼没有打开,虽然你有两个眼睛,但是因为你的法眼、智慧眼没有打开,你还是看不到法。如果见不到法,以佛陀的标准来讲,就是你还没有醒过来。「觉醒」就是智慧眼打开、处处见法。能够远离颠倒梦想,「法眼开」就是醒过来。
因此,「身念住」的开发,就是帮助你法眼打开的重要基础。当你在做各种工作,包括洗衣服、洗澡,也是一样,请清楚觉察你当下的动作,包括穿衣服也一样,把你的心安住在当下的动作,你要洗衣服、写字…等其他事情,也一样要「置心一处」,这样就能够「无事不办」,清楚明察你当下比较明显的动作。走路当下比较明显的动作,就是觉察脚步,如果现在当下走路的步伐不是很明显,是手的动作比较明显,你就觉察当下在手各方面的动作、工作,安住在当下,这样你的心就会越来越清凉。
包括吃饭也是在修行,不要急急忙忙的,或是边吃边怨叹:「我业障深重、没有智慧…,佛学院这里的照顾不够好、哪里不够好…,院长很少来看我、教务长也很少来看我…」边吃边抱怨,这样就错失掉很多修行的机会。我们一方面要体谅师长们的辛苦、辛劳,当你能够处处去体悟,就会充满着感恩,…
《修行次第简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