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且会珍惜当下的因缘,我们每一餐饭都是来自十方法界、众生的布施,大家要好好的惜福。
在吃饭的当下,要怎么去用功呢?一样大家保持轻松放松,当你把饭菜放在钵碗之中,在挟菜的时候,请你也清楚觉察到,我的手伸出去,再夹回来送进口中,这个过程都保持清楚觉察。然后,把饭菜送到嘴巴里面的咀嚼过程,你也清楚的觉察。当饭菜在口中,由粗渐渐咀嚼变细、吞咽下去的过程,你也能够清楚觉察,不要囫囵吞枣。囫囵吞枣、动作粗鲁,就叫做「无明行」。
我们今天学佛,就是要把「无明」转为「明」,把「无明行」转为「明行」,慢慢不好的习惯就会变成良好的习惯,有一天就真的能够来到「明行足」。「明行足」就是佛陀的十个名号之一,因此不要小看这个过程,我们的「身行」要保持清醒觉察。
现在我喝这一口甘露水,是法界的恩赐。包括喝水,我都抱持着感恩的心,今天来到闽南佛学院与大家结缘,空海也是以一种感恩、知恩、报恩的心来回馈大家。
十一、「口行」的修法
「口行」怎么修呢?我们平常讲话就像机关枪一样,唧哩呱啦的一直弹射出去,讲话都很快。现在请你把讲话的速度稍微放慢一点,假如你平常一分钟讲300个字,能不能减为250个字?如果你平常一分钟讲250个字,能不能减为200个字?讲话的速度稍微慢一点,慢个八分之一拍、六分之一拍。
再来,请你清楚听到当下自己正在讲话的声音、声调、内容,不容易喔!如果没有相当的觉察力、反观力,你没有办法清楚听到自己讲话的声音,不信你自己回去检验看看,包括说从以前到现在,你有多少时间清楚听到自己当下正在讲话的内容、声音?这是修「口行」方面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则。包括在家居士也是一样,你在历缘对境的时候,可快、可慢,但是不管是快、或是慢,你要清楚觉察,清楚听到我们讲话的声音,在讲话的声音里面,有没有讽刺别人?有没有展现我慢?有没有讲酸涩的话语?…。
所谓「祸从口出」,为什么呢?如果讲话的「口行」是「无明行」,在讲话的过程,无意中造很多的恶缘、散播很多的恶因,却不自知。这些恶缘、恶因散播出去之后,就会结恶果,祸就会从口出。所以,修「口行」非常重要,我们每天面对众生,处处都是要讲话,如果能够把「口行」修好,保持清醒明觉,你的恶因、恶缘就会渐渐减少,当下又能多播种善因、善的种子,将来善的果就会越来越多,这是修「口行」。
十二、「受念住」的开发
「意行」方面的开发,就是「四念处」里面,「心念住」开发。在这个过程中,「受念住」的开发就相当重要,刚才介绍的是属于「身行」、「口行」方面。至于「四念处」的第二个步骤-「受念住」,怎么修呢?如果要能够清楚觉察你内心里的各种感受,当然最好是有禅定、禅修的基础,就能够很容易觉察到。在平常的时候,你可以觉察到比较粗的,但是如果有禅定的基础,就能够觉察到更微细的。
「受念住」是除了清楚觉察身体的各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之外,你内心里面的苦闷、不安、恐惧、恐慌…,也要清楚觉察到。「受念住」主要是着重在现在、当下是在苦受、还是乐受?身体的酸、胀、痛、麻、痒,要能够清楚觉察,现在内心是很郁卒、很苦闷?或是内心里面是很快乐、很高兴、很兴奋?是喜、是乐?也要清楚觉察。
为什么觉察「受念住」很重要呢?因为你内心潜意识的心态,是不容易觉察到,潜意识是会透过你的身心、身体的展现,身体的各种感受、觉受暴露出来。当你在生气的时候,会觉得好痛心、火冒三丈,如果有清楚觉察,事实上整个身体里面的气血会绷紧的往上冲,身体的当下是很苦的,你的心也是很苦的。如果你有觉察到当下的身心是这么苦,当我在骂别人、在生气别人,到底第一个受苦的人是谁?是自己。
当你在骂别人、在瞋恨、在生气,事实上第一个受害、受苦的是自己。所以,透过「受念住」的开发,你会觉得自己何苦来哉?!何必如此折磨自己?!每一个人都想要快乐、想要安详,于是你的生气方面,就会大大的减少。当你要生气的时候,就会觉察到你的血气就要上升了,当如此觉察到了,就会认为说不要生气了,生气是跟自己过意不去。所以,当「受念住」有觉察到,你的种种冲动就会渐渐减少,因此各种苦受、乐受,你都要清楚觉察。
十三、「心念住」的开发
「心念住」的开发,是非常重要。我们身体的感受,一方面是透过酸、肿、胀、痛、麻…反映出来,另一方面还有内心的苦闷、不安,也会透过身体的觉受显露出来。事实上,觉受方面,是内心无形的一个语言。因此,要来到「心念住」,前面的「身念住」、「受念住」必须要经历过,有了这些觉察之后,再来才能深入到去观看你的心,来到「四念处」第三个阶段--「心念住」的开发。
「心念住」的开发,非常重要。如果「四念处」能够依循着一步一脚印的,深入来到「心念住」的开发,就是来到禅宗所讲的「明心」阶段。如果「心念住」阶段能够开发出来,后面来到「法念住」就可以见法,就好办了。
「心念住」怎么开发呢?前面「身念住」、「受念住」的基础要具足。能够掌握「心念住」,因为你的心越来越宁静、越来越清明、越来越微细。所以,当你在起贪的时候,可以觉察到我现在有起贪心;当你在起瞋心的时候,「心念住」就是开发深入到观察你的潜意识,一般众生是表里不一,嘴巴讲的是一回事,内心里面却又是不同的心态。一般众生所表现出来的,都是表面意思,而潜意识是非常不容易看到、非常不容易觉察到。
当今最深的心理学领域,也无法像佛法如此深入剖析,到达人类最深层的心里。真正的佛法,真正「心念住」的开发,是最深奥的心理学,把心理方面解析得非常深入。所以,真正「心念住」的开发,是来到「明心」的阶段,你当下有没有起瞋?潜意识里面有没有起瞋?表面上象是说对人家好,说:「欢迎你来!」其实内心里,却是期望对方早点走。当我们表里不一,能不能清楚看到?当我们说话言不由衷,能不能清楚觉察到?当我们说话里面有在设计、陷害别人,能不能清楚觉察到?当我们的心量狭窄、看到别人好,有没有「见贤思齐」的雅量?还是看到别人的好,内心兴起我慢之心?或是狭窄之心?或是忌妒之心?…这些都是「心念住」要开发的。
「心念住」方面,是来到「意根」的修行,我们的「身念住」、「受念住」,包括「身行」、「口行」,都是属于外相,真正潜伏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根源,修行能够来到「心念住」的开发,看到你的起心动念能够「念念分明」,「意行」、「意根」的冲动,才会渐渐地止息,才会渐渐净化,才能够来到「明心」的阶段,才能够把「意行」修好。
当你的「身行」、「口行」、「意行」,都修正、都净化,很自然就会展现出「三妙行」。这时候,起心动念能够清楚觉察,有没有在播种恶因?有没有在结恶缘?当下就可以马上觉察。所谓「众生怕果」、「菩萨是畏因」,如果众生的「身行」、「口行」、「意行」没有修好、没有清净,常常在无明、冲动之下,播种很多的恶因而不自知、而不以为然,就是无明冲动的可怕。
修行就是「身行」、「口行」、「意行」,都能保持「明行」、身心柔软,「三妙行」的展现,当下身、口、意所造作的,自然会过滤、会净化,恶因、恶缘就会逐渐减少,善因、善缘就会逐渐加深。因为具有「受念住」及「心念住」的开发,又能够「将心比心」,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喜欢别人这样对待我,因为我会有痛苦,于是会「将心比心」,也不应该这样去对待别人。
如果我们所造作出来的,会让自己苦、不安,而且也会带给众生苦或不安,就会知道这是恶业、恶因,你当下就会停止,不会去播种那些恶因。所以,善、恶的界定,包括慈善界,都是从我们的心开始出发。各种善行、或者恶行,都是从我们的心出发,如果深入我们的内心世界,能够「将心比心」,就真的来到所作所为,都是从慈悲喜舍出发,跟众生广结善缘。因为你也想要安详、快乐,「将心比心」,众生也是喜欢安详、快乐,我们不希望别人带给我们痛苦,我们也不要带给别人痛苦,这时候会慢慢来到以爱己之心去爱每一个人、爱护一切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量,就会慢慢扩展出来。
所以,「明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所有的闻思基础就是要来到身心宁静下来,来到「明心」的阶段,然后才能够进入第四个阶段--「法念住」。
《修行次第简介(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