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次第簡介(二)▪P2

  ..續本文上一頁而且會珍惜當下的因緣,我們每一餐飯都是來自十方法界、衆生的布施,大家要好好的惜福。

  在吃飯的當下,要怎麼去用功呢?一樣大家保持輕松放松,當你把飯菜放在缽碗之中,在挾菜的時候,請你也清楚覺察到,我的手伸出去,再夾回來送進口中,這個過程都保持清楚覺察。然後,把飯菜送到嘴巴裏面的咀嚼過程,你也清楚的覺察。當飯菜在口中,由粗漸漸咀嚼變細、吞咽下去的過程,你也能夠清楚覺察,不要囫囵吞棗。囫囵吞棗、動作粗魯,就叫做「無明行」。

  我們今天學佛,就是要把「無明」轉爲「明」,把「無明行」轉爲「明行」,慢慢不好的習慣就會變成良好的習慣,有一天就真的能夠來到「明行足」。「明行足」就是佛陀的十個名號之一,因此不要小看這個過程,我們的「身行」要保持清醒覺察。

  現在我喝這一口甘露水,是法界的恩賜。包括喝水,我都抱持著感恩的心,今天來到閩南佛學院與大家結緣,空海也是以一種感恩、知恩、報恩的心來回饋大家。

  十一、「口行」的修法

  「口行」怎麼修呢?我們平常講話就像機關槍一樣,唧哩呱啦的一直彈射出去,講話都很快。現在請你把講話的速度稍微放慢一點,假如你平常一分鍾講300個字,能不能減爲250個字?如果你平常一分鍾講250個字,能不能減爲200個字?講話的速度稍微慢一點,慢個八分之一拍、六分之一拍。

  再來,請你清楚聽到當下自己正在講話的聲音、聲調、內容,不容易喔!如果沒有相當的覺察力、反觀力,你沒有辦法清楚聽到自己講話的聲音,不信你自己回去檢驗看看,包括說從以前到現在,你有多少時間清楚聽到自己當下正在講話的內容、聲音?這是修「口行」方面相當重要的一個原則。包括在家居士也是一樣,你在曆緣對境的時候,可快、可慢,但是不管是快、或是慢,你要清楚覺察,清楚聽到我們講話的聲音,在講話的聲音裏面,有沒有諷刺別人?有沒有展現我慢?有沒有講酸澀的話語?…。

  所謂「禍從口出」,爲什麼呢?如果講話的「口行」是「無明行」,在講話的過程,無意中造很多的惡緣、散播很多的惡因,卻不自知。這些惡緣、惡因散播出去之後,就會結惡果,禍就會從口出。所以,修「口行」非常重要,我們每天面對衆生,處處都是要講話,如果能夠把「口行」修好,保持清醒明覺,你的惡因、惡緣就會漸漸減少,當下又能多播種善因、善的種子,將來善的果就會越來越多,這是修「口行」。

  十二、「受念住」的開發

  「意行」方面的開發,就是「四念處」裏面,「心念住」開發。在這個過程中,「受念住」的開發就相當重要,剛才介紹的是屬于「身行」、「口行」方面。至于「四念處」的第二個步驟-「受念住」,怎麼修呢?如果要能夠清楚覺察你內心裏的各種感受,當然最好是有禅定、禅修的基礎,就能夠很容易覺察到。在平常的時候,你可以覺察到比較粗的,但是如果有禅定的基礎,就能夠覺察到更微細的。

  「受念住」是除了清楚覺察身體的各種「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之外,你內心裏面的苦悶、不安、恐懼、恐慌…,也要清楚覺察到。「受念住」主要是著重在現在、當下是在苦受、還是樂受?身體的酸、脹、痛、麻、癢,要能夠清楚覺察,現在內心是很郁卒、很苦悶?或是內心裏面是很快樂、很高興、很興奮?是喜、是樂?也要清楚覺察。

  爲什麼覺察「受念住」很重要呢?因爲你內心潛意識的心態,是不容易覺察到,潛意識是會透過你的身心、身體的展現,身體的各種感受、覺受暴露出來。當你在生氣的時候,會覺得好痛心、火冒叁丈,如果有清楚覺察,事實上整個身體裏面的氣血會繃緊的往上沖,身體的當下是很苦的,你的心也是很苦的。如果你有覺察到當下的身心是這麼苦,當我在罵別人、在生氣別人,到底第一個受苦的人是誰?是自己。

  當你在罵別人、在瞋恨、在生氣,事實上第一個受害、受苦的是自己。所以,透過「受念住」的開發,你會覺得自己何苦來哉?!何必如此折磨自己?!每一個人都想要快樂、想要安詳,于是你的生氣方面,就會大大的減少。當你要生氣的時候,就會覺察到你的血氣就要上升了,當如此覺察到了,就會認爲說不要生氣了,生氣是跟自己過意不去。所以,當「受念住」有覺察到,你的種種沖動就會漸漸減少,因此各種苦受、樂受,你都要清楚覺察。

  十叁、「心念住」的開發

  「心念住」的開發,是非常重要。我們身體的感受,一方面是透過酸、腫、脹、痛、麻…反映出來,另一方面還有內心的苦悶、不安,也會透過身體的覺受顯露出來。事實上,覺受方面,是內心無形的一個語言。因此,要來到「心念住」,前面的「身念住」、「受念住」必須要經曆過,有了這些覺察之後,再來才能深入到去觀看你的心,來到「四念處」第叁個階段--「心念住」的開發。

  「心念住」的開發,非常重要。如果「四念處」能夠依循著一步一腳印的,深入來到「心念住」的開發,就是來到禅宗所講的「明心」階段。如果「心念住」階段能夠開發出來,後面來到「法念住」就可以見法,就好辦了。

  「心念住」怎麼開發呢?前面「身念住」、「受念住」的基礎要具足。能夠掌握「心念住」,因爲你的心越來越甯靜、越來越清明、越來越微細。所以,當你在起貪的時候,可以覺察到我現在有起貪心;當你在起瞋心的時候,「心念住」就是開發深入到觀察你的潛意識,一般衆生是表裏不一,嘴巴講的是一回事,內心裏面卻又是不同的心態。一般衆生所表現出來的,都是表面意思,而潛意識是非常不容易看到、非常不容易覺察到。

  當今最深的心理學領域,也無法像佛法如此深入剖析,到達人類最深層的心裏。真正的佛法,真正「心念住」的開發,是最深奧的心理學,把心理方面解析得非常深入。所以,真正「心念住」的開發,是來到「明心」的階段,你當下有沒有起瞋?潛意識裏面有沒有起瞋?表面上象是說對人家好,說:「歡迎你來!」其實內心裏,卻是期望對方早點走。當我們表裏不一,能不能清楚看到?當我們說話言不由衷,能不能清楚覺察到?當我們說話裏面有在設計、陷害別人,能不能清楚覺察到?當我們的心量狹窄、看到別人好,有沒有「見賢思齊」的雅量?還是看到別人的好,內心興起我慢之心?或是狹窄之心?或是忌妒之心?…這些都是「心念住」要開發的。

  「心念住」方面,是來到「意根」的修行,我們的「身念住」、「受念住」,包括「身行」、「口行」,都是屬于外相,真正潛伏的心態,才是最重要的根源,修行能夠來到「心念住」的開發,看到你的起心動念能夠「念念分明」,「意行」、「意根」的沖動,才會漸漸地止息,才會漸漸淨化,才能夠來到「明心」的階段,才能夠把「意行」修好。

  當你的「身行」、「口行」、「意行」,都修正、都淨化,很自然就會展現出「叁妙行」。這時候,起心動念能夠清楚覺察,有沒有在播種惡因?有沒有在結惡緣?當下就可以馬上覺察。所謂「衆生怕果」、「菩薩是畏因」,如果衆生的「身行」、「口行」、「意行」沒有修好、沒有清淨,常常在無明、沖動之下,播種很多的惡因而不自知、而不以爲然,就是無明沖動的可怕。

  修行就是「身行」、「口行」、「意行」,都能保持「明行」、身心柔軟,「叁妙行」的展現,當下身、口、意所造作的,自然會過濾、會淨化,惡因、惡緣就會逐漸減少,善因、善緣就會逐漸加深。因爲具有「受念住」及「心念住」的開發,又能夠「將心比心」,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喜歡別人這樣對待我,因爲我會有痛苦,于是會「將心比心」,也不應該這樣去對待別人。

  如果我們所造作出來的,會讓自己苦、不安,而且也會帶給衆生苦或不安,就會知道這是惡業、惡因,你當下就會停止,不會去播種那些惡因。所以,善、惡的界定,包括慈善界,都是從我們的心開始出發。各種善行、或者惡行,都是從我們的心出發,如果深入我們的內心世界,能夠「將心比心」,就真的來到所作所爲,都是從慈悲喜舍出發,跟衆生廣結善緣。因爲你也想要安詳、快樂,「將心比心」,衆生也是喜歡安詳、快樂,我們不希望別人帶給我們痛苦,我們也不要帶給別人痛苦,這時候會慢慢來到以愛己之心去愛每一個人、愛護一切衆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量,就會慢慢擴展出來。

  所以,「明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轉折點,所有的聞思基礎就是要來到身心甯靜下來,來到「明心」的階段,然後才能夠進入第四個階段--「法念住」。

  

  

《修行次第簡介(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