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次第简介(一)▪P2

  ..续本文上一页学院去读书。因为就读佛学院研究所,风气较为开放,老师、法师讲授一半之后,其余就可以自己去自由发挥、去找寻。因为在这么广大的开放空间里面,让我把过去所疑惑的,为什么原始佛教与当今的佛教,会有这么大的落差?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四、空海法师探讨佛法、学佛修行的历程

  因为在研究所研习的两年,很多的疑惑都解开了,让我清清楚楚找寻到一条很清楚、有步骤、有次第的解脱之路。我自16岁开始到46岁的卅年期间,前面16年,都是在大乘佛法的薰息之下成长,因此我对任何宗派、宗教,没有任何成见。当我在1987年开始,进入佛学院之后,观念就不断的转换了。我从佛教历史、佛教思想史的演变,慢慢去了解,一方面解开过去很多的疑惑,一方面也找到了方法,也让我追本溯源来到了原始佛法。

  以前常听人家讲:《阿含经》是小乘的、《阿含经》是不了义、阿罗汉是不了义…。当我后来深入去探讨、研究之后,发现这些论断是不正确的,我们要重新来评估。当今在台湾的一位高僧大德,也就是各方公认、也很尊重的印顺长老,就是设法把原始佛法呈现出来,引导众生回来扣住原始佛法的核心。然后以「解脱道」为主,再发展「菩萨道」,这样的一个理论架构是非常好、非常完整的。空海也是步着这样的后尘,而且更重视一步一脚印的实修实证。

  当我研究所毕业之后,如果要当学院里面的教师,当然也是可以,但是我却觉得:今天我是为解脱而来,不是为了成为一位讲经说法的法师,我要的是实修实证,怎么让内心里的忧悲苦恼止息?怎么让内心深层微细的不安能够消失?我要的是能够了悟真理实相。

  于是我后来就放下学院的教学工作,然后一边行医,一边不断找寻能够指导空海实修实证的大德,国内、国外到处找,不错!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不断再去找寻,前半阶段是建立闻思的基础,后半阶段就是着重在把闻、思、修、证做完整的结合。所以,后半阶段是更重视修行。因为,如果只是懂得佛法,而没有落入实修实证,这样的佛法还只是一个空中楼阁,还只是一个知见。就像你的肚子饥饿,只是画一个饼在充饥,还只是很抽象,还是没办法止渴、止饥饿啊!

  所以,我很如实的面对自己,虽然我懂得这么多的佛法,读过那么多的经藏,但是我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为什么还存在呢?为什么还有那些「身见」?还有那些我慢呢?怎么样让这些都消失,来到大安心、大自在?…。因此,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不断去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就算是在行医的时候,也是一样,一边诊疗病人、一边见法、一边找法,不断去体悟。

  在1999年之后,我的一些因缘情况转变了,也感恩过去所走的路程之中,有很多的大德、大师们,陪伴空海成长,感恩世间的种种因缘。于是在公元二千年的时候,我编写这一本「阿含经解脱道次第」,也是以一种反馈的心、布施的心与众生广结善缘。在公元二千年,这本书正式发行出版之后,也正式走上弘法之途,向有缘人介绍「解脱道」的次第。

  五、解脱道的次第

  「解脱道」是有次第、有步骤的,如果引用禅宗所讲的四个字就是「明心见性」,但是这四个字又被很多人误解。如果正确理解我们所有的方法,包括闻、思,佛陀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种种的方便法,是为了让我们回到「明心」阶段。这一面心镜要清明,在「明心」之后,才能够照见清楚的真理实相,真理实相就是「见性」。

  「见性」不是去见一个「佛性」或是「自性」,「见性」的「性」是大自然的法性、大自然的法则,你、我的身心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同样不超出佛陀所讲的「三法印」归纳。所以,「明心见性」就是要去体证这些真理实相,在「见性」之前,一定要先来到「明心」的阶段。怎么能够来到「明心」的阶段呢?这又是很有次第的。

  以前当我在大乘佛法的薰息之下,不错!我以前是很喜爱、很热爱禅宗方面,也接触过很多。但是,很多人讲说要从果地起修,或是参公案,或是参话头…,这些我也是去做过。然而,我内心里面所要找的答案,还是没有找到;我内心里面的疑惑、困苦、困难,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就不断的继续再找,后来在就在原始佛法《阿含经》里面,佛陀所指引的一条解脱之路,一步一脚印的深入闻思,然后实修实证。

  所谓「闻、思、修、证」,前面的「闻、思」基础非常重要,否则你就只是抱着一个法门一直深入,这样很容易走偏差了,都不自知。就像眼睛没有打开、闭着眼睛,这样横冲直撞,很容易出问题,但是我们却没有觉察到。「解行合一」,才是最安全、最好的,唯有在你正确理解之后,就能够知道如何正确修行。所以,大家在学佛的过程也一样,要重视「解行合一」,闻、思、修、证做完整的结合。今天大家在学院里面,就是为了具备闻、思基础,以后大家有因缘,再进入实修实证,要见法就很快了。

  实修的过程是有次第的,所有的十万八千个法门,是要让我们的心来到安静、静止下来的情况,就是来到「停止」的「止」阶段。一匹「心猿意马」能够安静下来,才能够来到「观」,这时候才得以「止观双运」。你能够「止观双运」,后面的智慧就会开发出来。

  在学院里,我们都知道「戒、定、慧」,然而不是「持戒」就能够生定、定里面生慧,问题不是那么简单。「持戒」是帮助我们减少恶缘、增加善缘,让我们具足更多很好的因缘,能够闻法、修行。所以,持戒是帮助我们增加各种善缘、减少恶缘。当你具足各种的福德善根因缘,就能够听闻正法,慢慢加上配合方法修行,就能够产生正确的「定」,亦即「正定」。有了「定」之后,又加上前面的闻思基础,这时候就会知道如何「止观双运」。

  

  

《修行次第简介(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