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活在每個當下?
有人問:怎樣才能活在每個當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一般衆生的心是活在過去或是未來的夢幻世界裏面,很少很少活在當下,我們都可以來反觀、檢驗自己。一般人你的心常常是活在過去的觀念、知見、包袱、成見之中,活在過去的業力牽扯之下。一般人在修行的時候,也常常是背著沈重的包袱在修,像這樣都表示他的生命是活在過去的世界裏面,沒有活在當下,被很多不正確的觀念知見,把自己拖累住了。身上、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包袱,但是心靈裏面卻是背著沈重的包袱,這是因爲沒有活在當下。
有的人、有的修行人,他就是活在未來的夢幻世界裏面,一直在追求來生、來世,或是一直很重視死亡的那一刻,「我怎麼樣死?死亡那一刻應該要怎麼樣、要怎麼樣…」好像你的修行是爲了准備死亡,這是不正確的。正法的佛教,兩千五百年前的佛法,釋迦牟尼佛都是在協助衆生醒過來、醒過來,活在每一個當下,去認清萬事萬物的實相。
所謂「醒過來」,不要以爲說:「我晚上睡覺,現在早上幾點起來,我起床了、睜著眼睛大大的,我也會講別人的是非、我也會罵別人,這樣怎麼沒有醒來?!我天天都醒來…」不是的,佛法裏面所講的「醒來」,不是這一種層次的醒來,一般人雖然你的兩個眼睛是睜得大大的,但是你的智慧眼沒有開啓,沒有活在當下,這時候還會像無頭蒼蠅一直撞、一直的找…,忙忙碌碌的找,這都是因爲沒有停下來、沒有醒過來。
佛教所講的「醒」,跟一般世間人所認定的「醒」,是不一樣的。佛法講的是「出世間法」,真正的「醒」,是我們的覺性開發。所謂「佛陀」,這是一個音譯--聲音的音譯,「佛陀」的意義、本來意思是「覺醒者」、「覺悟者」。記得!大家要成佛,就是成爲一位覺醒者、覺悟者,你一定要醒過來,才有辦法用你的心去體悟宇宙的真理實相,用你的心去體悟宇宙的法則,這叫做「開悟」、叫做「見法」。
所謂的「悟」是怎麼寫法?吾、心,「我的心」一定是要用你的心靈,亦即要打開智慧眼、見到法,你才有辦法開悟。佛教所講的「醒」,是覺性的開發,清醒明覺的活在每一個當下。而「怎麼樣才能活在當下」的展開,就是「四念處」的應用。先講一個比較基本的概念,你怎麼樣開發「身念處」呢?「四念處」即是包括「身、受、心、法」這四個念住。
「四念處」由淺入深,「身」是最粗的,再來是「受」,再來是「心」,來到「心」是非常微細的。如果我們對身體的沖動沒有明覺,就不可能覺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如果你的身體的動作,沒有清楚的覺察,你不可能看到自己的潛意識、潛伏心態。如果你看不到自己的潛伏心態,以及內心裏面的種種顛倒夢想,佛陀把它稱爲「十個結縛」,你就不可能看到那「十個結縛」。如果不能夠看到那「十個結縛」,你就沒辦法斷那十個結。
所以,我們心裏的毛病--那「十個結縛」,如果你沒有把它淨化、沒有把它斷除,就是活在顛倒夢想的世界。修行「自淨其意」的整個過程,記得!就是斷除那「十個結縛」。身見結、我見結,身見(我見)、戒禁取結、疑結,這是前面叁個結。這叁個結要破除,你才能夠證到初果,再來貪、瞋繼續淨化,才能夠證到二果。繼續再淨化,來到貪、瞋、還有前面叁個結都止息了,也就是「五下分結」止息之後,才能證到叁果。繼續再往上,把「五上分結」--我慢、無明、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把那「五上分結」都斷除了,你才能夠證到阿羅漢果。
這「十個結」,以現代心理學、醫學的角度來講,就是衆生的「心病」、心理病。衆生的心理有毛病,有這「十個結縛」,有這十種病症,如果我們沒有去治療、沒有去淨化,就是用一個錯誤的心態、錯誤的人生觀在看這世間,因此在夢幻的世界裏面浮浮沈沈,在苦海裏面浮沈,你就是看不到。以上所講的,都是修行上很重要的關鍵,修行透過各種法門就是要開發我們的覺性,首先是「身念處」開發,再進一步來到「受念處」的開發,進一步來到第叁階段「心念處」的開發。
要開發到「心念處」,才有可能照見到我們心靈裏面的這些毛病、結縛,才能夠找到「病因」。能夠找到「病因」,亦即找到「苦因」,也就是「集谛」。當你找到「集谛」,才能夠對症下藥、對症治療。這時候對治的過程、治療的過程,就是「道谛」,修到「卅七道品」的展開,亦即《阿含解脫道次第》的落實、實踐。透過這樣的一個次第,逐漸去淨化,把我們深層裏面的心理毛病淨化之後,打開了、清淨幹淨了,這時候才能真正來到遠離顛倒夢想。
如果你所堅持的法門,沒有幫助你去看到深層的結縛,沒有去看到種種身見結、我慢、貪瞋癡,就是在方便法裏面繞。不管人家強調的法門是多麼殊勝、多麼高級、多麼快速,記得!只要沒有幫助我們回來反觀、淨化我們的心靈、看到我們的結縛,那都在外圍、還在方便法上面繞。如果你有正確且深厚的聞思基礎,是不會排斥任何的法門,你會選擇一個覺得比較適合的法門來深入。
這時候,因爲你已經有聞思基礎了,就能夠進入實修,聞、思、修,然後進入深層的心靈淨化,這時候你的心靈的汙垢,就會逐漸的去除,自然的你就能夠「明心見性」。所以,「四念處」裏面,「身念處」的開發,這是第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身念處」怎麼開發呢?不是光一門深入,透過某個方法,然後在那裏一直深入,不是這樣!「身念處」的開發就是你每天在曆緣對境,比較明顯的動作是什麼,當下你都要清楚的覺察。比如說,你現在在走路,就好好的清楚覺察你在走路的過程,左腳、右腳、上樓梯、下樓梯…,每一個腳步你都清楚的覺察。
再來,你的腳步的輕浮或是沈重,都要清楚的覺察。如果你要掃地,在掃地的過程,一樣清清楚楚的覺察在掃地一次一次的動作,整個過程你都清楚的覺察。你在洗衣服、挑菜,在炒菜、煮飯,記得!這些都是幫助我們在開發「身念處」。在洗衣服的時候,清楚的知道我當下洗衣服的動作;在挑菜的時候,清楚的知道我現在在挑菜的過程;在炒菜、煮飯的當下,也都清楚覺察你的每一個動作。
不要想說:「這個好像太簡單了,這個沒什麼神秘啊!人家都要講得又高、又深的,然後又玄秘的,講一些什麼境界啊!神通啊!什麼感應、感受…,那些才是啊!怎麼講這個粗淺的?…」衆生都一直在追求神通、感應、感受,因此就常常活在過去跟未來的世界裏面,很少真正活在當下。如果你沒有清醒明覺活在當下、去見法,不管你的神通多麼廣大,記得!如果你沒有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見法,不管你多麼的神通廣大,你的憂悲苦惱一定繼續存在。你的神通越廣大,你的敵人就越多;你的神通越廣大,如果沒有開啓智慧,欠缺智慧、欠缺慈悲心,沒有大安心、大自在,你的神通越廣大,你的魔也就越大,我慢也很容易長養得比誰都大。
佛教講的是開啓智慧,唯有你能夠來到開啓智慧,「漏盡智」的産生,這時候你才會來到大安心、大自在。所以,空海所告訴大家的,看起來好像是沒什麼神奇,但是這些都是邁向究竟解脫非常重要的關鍵。第一個動作、第一個階段是「四念處」中「身念處」的開發,如果大家能夠做得到,你就會逐漸的醒過來。因此,在曆緣對境、工作之中,包括說你要做香燈、你在擦桌子、在點燈,你都清楚的活在每個當下,而且用愛心去做,你的心會越來越快樂、越來越安祥,你的法喜會不斷的流露出來,你身心的繃緊會因爲你活在當下而放松,你的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會因爲你能活在當下,見到法而處處開悟,而心花處處開,花開見佛悟無生,講的都是你的心花朵朵開。
你的心花要朵朵開,記得!第一個關鍵、第一個步驟,一定要清醒明覺的活在每一個當下,「身念處」就是讓大家活在當下、醒過來,然後去見法。衆生習性是往前沖,一直往前沖、往前沖…,因爲眼前的美妙世界、淨土的世界,眼前的真理實相,在你一直往前沖的當下,你就看不到。真正的淨土呈現在大家眼前,但是當你一直往前沖的時候,你也看不到,因此修行的重點,佛陀都一直的叮咛大家:停下來!不要一直的往前沖了。停下來、靜下來、醒過來,這是很重要喔!
停下來、靜下來、醒過來!你醒過來,你才能夠成爲覺醒者;你醒過來,你才能夠成爲覺悟者。那個「覺性」、「覺行」,一定是活在當下,才能夠開發。像我現在在講經說法,有的人聽得很法喜、聽得很專心,有的人會聽得傻傻的,覺得沒什麼,或是覺得這個沒什麼,甚至在那裏打迷糊。因爲他的身在這裏,但是他的心是跑到過去跟未來,跑到他方世界去,這就是「心」沒有跟「身」結合,你是活在夢幻的世界裏面,所以不管我再講得多麼的精采,你都聽不懂,沒辦法真正的了解。
就算我要把無邊無際無量的法寶要送給你,你也看不懂、你也看不到,也不知珍惜。就像我們把世界非常高貴的鑽石要送給你,但就像小孩子他認爲那個不值錢、那個沒什麼,所以,一樣!他不要這個,他是想要去得到更多的玩具。這是因爲衆生他沒有活在當下,因此,我爲什麼要跟大家講「四念處」的修行開發是非常非常重要,它是幫助我們停下來、靜下來、醒過來,清楚的覺知到我們當下在做什麼。
唯有「身行」的沖動,你能夠清楚看到,再來進一步是修「口行」。我們每天講話很少清楚的覺察到。一般人在跟別人講話的時候,不是一直的沖動、沖動講,一般人講話都是要講給別人聽,但是自己卻是很少清楚的聽到。當內心裏面有在嫉妒心、有在排斥別人,我們自己看不到,結果我們講出來的,都會講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指責別人的不對,指責別人的不好。我們講話很散心、很雜亂,自…
《怎樣才能活在每個當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