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開示:教外別傳 慧眼禅心(八)
210則——自然
原來的題目是“虛榮”。但是我覺得這個題目應該是改爲“自然”,自然,大自然的“自然”,這樣比較理想。
大師時常提醒弟子,人的聖德,如同美貌一般,是渾然天成而不自覺的。他喜歡引用下面的詩句……這個詩句我也稍微把它調整一下。因爲覺得說這樣調整比較傳神一點:“玫瑰,它適時綻放。花開不爲誰開;也無意妝扮,來贏得我的誇贊。”大師又引用諺語:“當人認清自己不過爾爾,方堪稱爲聖”。
這個含意很深!這個是指出:那些真人他們是返樸歸真,回到赤子之心;回到沒有虛假、沒有妝扮,他們是如此的自然。
所以這裏提到就是說,人的聖德,這說他真正展現出那一種道風德行的話,他是如同美貌一般。真正的美是:自然就是美!最美的就是自然,是渾然天成而不自覺,這是很自然的哪,沒有造作。
所以如果你們要有、有學員啦,或是有這些學佛者要來跟我見面這些的話,你沒有化妝來最美;沒有妝扮,沒有虛僞最美。很純真,很樸實,很可愛。
所以他引用下面這一句詩:“玫瑰,它適時綻放。花開不爲誰開;它也無意妝扮,來贏得我的誇贊。”就是自然。這就是返樸歸真的心境的描寫。
所以大師又引用一句諺語:“當人認清自己不過爾爾,方堪稱爲聖。”這就是說:如果你認爲你修行的境界很高,如果你認爲你是聖人,那你就是我慢很大的凡夫。一個真正的解脫者,他是了悟真理實相,體會到法界的莊嚴,他真的來到無我的世界。
所以,“認清自己不過爾爾”也就是說他體悟到:只要你有我慢,你就是很渺小啊!你多厲害,你五分鍾沒有空氣你就死掉了啦!還多厲害!所以當你能夠體會到這些的時候,你真的會臣服法界、感恩法界。
這時候你會來到無我的世界,那你無我、無私、與道合一、與衆生一體,這時候真的方堪稱爲“聖”。但是這個“聖”不是自己認爲。你如果自認爲你是“聖”,那你就是凡夫。
好!我們靜默、靜坐叁分鍾。
211則——教育
大師對于神聖的宗教知識及教育一向抱著存疑的態度,常常鼓勵科學、藝術或其它方面的研究,所以他順理成章地接受某國立大學的邀請,前去演講。
他提早一小時抵達學校,浏覽校園,觀摩教學設備,對那些向所未聞的現代化設備、E時代的設備,贊歎有加。而他的演講一如慣例,還不到一分鍾就結束了。哇,你怎麼這樣,我用這麼多錢請你、招待這麼久,結果你只講一分鍾!沒有值回票價。
大師講一分鍾,講的內容是什麼呢?“如果明心慧眼不在其中,所有的實驗室、圖書館、餐廳、回廊、拱門以及豐富的講學都形同虛設。”
這個真人真語、真言不美,一棒就敲醒,就打下去。但是絕大多數的衆生是打不醒的,會起瞋的。
你看,這位大師他對神聖的宗教知識及教育,一向抱著存疑的態度,爲什麼呢?我們要了解,因爲一般所謂的宗教知識啦、學問啦、教育這些,第一是灌輸頭腦的知見,灌輸你一些知識;第二,把真理學術化了,讓衆生看不到真理,抽象化了表象化了;第叁,往往容易帶領衆生在迷信、信仰的圈套內,還有又容易冠上權威而讓衆生墮入成爲次等人民。所以大師他對宗教知識及教育一向抱著存疑的態度。
那他比較鼓勵科學,爲什麼鼓勵科學呢?因爲至少科學家他雖然未必能夠來到解脫,但至少他有求真、求證的精神,迷信的成分會比較少。那藝術方面呢?藝術家他們比較會用心靈去感受,比較會接近真善美的世界。所以大師他是鼓勵大家科學方面、藝術方面,可以多接觸多研究。
再來,那爲什麼他參觀了這個很有名的國立大學之後,然後他做這樣的一種評論呢?如果明心慧眼不在其中,也就是說假如你沒有打開智慧眼,沒有協助衆生找到真理實相,那這樣你這些所有的實驗室啦、圖書館、廳堂、回廊、拱門以及豐富的講學都形同虛設。
爲什麼呢?因爲還是協助衆生在灌輸一些知見,衆生的心靈還是空虛的,很多人反而變成以知識爲智慧,以爲說你懂了很多的知識、知見之後,就以爲是你有智慧,所以很容易無形中增長我慢都不知道。
所以,所有的學問、知識如果沒有讓我們打開智慧眼,去了悟真理實相的話,那這些教育都只是形同虛設,只是表面功夫。所以,內心還是苦啊,還是不安哪!並不是說那這樣所有教育都不重要,當然他這個是一種高標准在講啦。
教育它可以協助我們,如果你在教育的這種過程中,你能夠慢慢協助衆生智慧的成長,真的來成爲大人之學,來學校慢慢造就你,讓你來到成爲大人。也就是佛陀所講的,來到自依止、法界依止的這一種心靈智慧的成長、成熟的話,那這樣的教育就很有意義。
所以這裏要破斥的就是說,如果明心慧眼不在其中,那所有這些設備都是形同虛假,這樣知道嗎?他並不是說完全否定這些設備,而是說如果你沒有協助衆生打開智慧眼,沒有協助衆生心靈成長的話,那我們都還只是在世間法裏面繞而已。
212則——逆境
逆境就是佛教所講的逆增上緣。
這個磨難……“磨”就是折磨的磨。“磨難能促人成長,甚至開悟哦。”大師這樣講。
這就是說,逆境能夠幫助我們逆增上緣。但一般衆生呢,沒辦法體會到這些啊!雖然佛學名相逆增上緣都知道啊,但是遇到逆境,就一直在怨天尤人,怪天怪東怪西。然後認爲自己很倒黴,然後認爲自己怎麼這麼……什麼業障重啊,自己怎麼……業力啊、業障啊,一直灌輸這些;然後別人要來要債啊,別人討債啊,怎麼樣啊!
都沒有真正能夠去體會到說,逆境它能夠增長我們的智慧,所以我們錯失掉很多的逆境,遇到逆境都一直在逃、一直在跑、然後在閃躲,卻沒有好好去應用這個逆境讓我們打開智慧。
所以你看喔,四聖谛—苦集滅道,這個苦就是逆境耶!種種逆境,那才能夠讓你見到苦谛啊;你要見到苦谛,你才會真的去找出原因哪,你才能夠出離苦海啊。
好!我們繼續來分享:
“磨難能促人成長,甚至開悟。”大師做了如下的解說:“有一只鳥兒每天棲息在荒原中的一株枯樹上。有一天,一陣狂風刮倒了這株枯樹,可憐的鳥兒只能夠飛到百裏之外,另覓棲身之處……”。
這一種打擊對它來講,它的所依、所抓這些都把它破除幻滅掉,那是很恐慌很痛苦的。但是因爲這是被迫去找尋,表面上好像很無奈啊,很可憐啊!
但是,“可憐的鳥兒只能飛到百裏之外另覓棲身之處,終于它來到了一座森林,林中結滿了累累的果實。”大師做了簡要的結論:“這棵枯樹存在的一天,這只鳥兒就不肯放棄它棲身之處而高飛遠翔。”
你一直在求順境,你一直要滿你的“願”,你一直希望你種種願望都符合你的所求,那就表示你都一直停留在幼稚的心靈,不會成長。不是要求種種滿自己“願”的那些啊,衆生的願望無窮、欲望無窮,你絕對填不滿的。
而且不管你再怎麼求,很多的逆境它還是不如你意啊,很多的境界還是——人生不如意之事還是十之八九啊!所以你的期待很多都會落空啊!因爲你一直在構築夢幻世界。
所以佛陀爲什麼要我們去見苦?爲什麼要我們去看到世間的苦相、實相?真的不要再那樣一直在逃啊、在避啊!你這樣的話,沒辦法打開智慧也沒辦法找到苦的根本原因。所以修行要有大丈夫的氣魄,停下來、靜下來去看清真理實相。
再來,我真誠真心的善待一切衆生,那明天會遇到什麼樣的境界,我也真誠真心的去對待;是好是壞我都真誠真心的去對待,要有大丈夫的氣勢、氣魄。
很多的逆境、挫折都在協助你成長,如果你沒有讓衆生吃苦,衆生就放不下也醒不過來。所以有的人還會要我,能不能幫我們加持、消災啊?如果你沒有走在解脫道上,什麼加持、消災,那反而是害了你不成長啊,害了你還是繼續在那裏做夢啊!所以我們要知道,逆境是在幫助我們成長、逆增上緣。
一般世間人把它界定爲:什麼災禍啦、業障啦、消災啦、壞的、惡的、福禍、那些屬于禍這方面,你能不能來到真的!用慈悲心來面對,用平等心來面對。
這些種種的逆境,它都在一方面啓示你無常,告訴你無常的法印、真理,都在協助你見法;而且這些種種衆生以前認爲是逆境的,你有一天你也會來到、體會到那些是中性的。所以逆境都是在幫助我們開發智慧。
以前有跟大家提過孟子所講的那一句話,有沒有?“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那些呀,那個都是含意都很深!大家真的要去體會、要去消化,你才會成長。但不是說那去自討苦吃,不是這樣;或是去自找一些來折磨自己,那是自討苦吃,那沒意義。
213則——仁者無懼
仁者無懼,仁愛的仁。
“什麼是愛?”大師說:“一無所懼。”“那人們通常畏懼什麼呢?”大師回答:“人們懼怕的是愛。”
奇怪!人們、衆生爲什麼會怕愛呢?這裏的“愛”,不是一般衆生所了解的那一種愛的層面,不是的。我們來解析:
凡夫所了解的愛是有我、有我所,有條件,有所求,有抓取,背後是有主宰的。所以凡夫、一般衆生口中所稱的愛,不是真正的愛。那真正的愛是什麼呢?真正的愛是無我、無我所、無條件、無所求;真正的愛那是沒有任何抓取、沒有任何主宰欲,而且也是充分的尊重。
所以一般衆生爲什麼說怕真正的愛?事實上不是說怕真正的愛,也就是說,衆生因爲沒有了解到真正的愛,加上自己的愛也是假的、虛假的,那他自己了解愛的背後是抓取,所以他也怕被愛啊!因爲他覺得:愛他的人也要抓取他、要主宰他,所以衆生會怕愛。但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愛。而衆生真正最需要的是真正的愛。
回歸法界——道,它就是如此的在養育一切衆生。所以基督教、天主教裏面也有一句話:上帝就是愛,真理就是愛。但法界所展現出來…
《禅修開示:教外別傳•慧眼禅心(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