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开示:教外别传 慧眼禅心(八)
210则——自然
原来的题目是“虚荣”。但是我觉得这个题目应该是改为“自然”,自然,大自然的“自然”,这样比较理想。
大师时常提醒弟子,人的圣德,如同美貌一般,是浑然天成而不自觉的。他喜欢引用下面的诗句……这个诗句我也稍微把它调整一下。因为觉得说这样调整比较传神一点:“玫瑰,它适时绽放。花开不为谁开;也无意妆扮,来赢得我的夸赞。”大师又引用谚语:“当人认清自己不过尔尔,方堪称为圣”。
这个含意很深!这个是指出:那些真人他们是返朴归真,回到赤子之心;回到没有虚假、没有妆扮,他们是如此的自然。
所以这里提到就是说,人的圣德,这说他真正展现出那一种道风德行的话,他是如同美貌一般。真正的美是:自然就是美!最美的就是自然,是浑然天成而不自觉,这是很自然的哪,没有造作。
所以如果你们要有、有学员啦,或是有这些学佛者要来跟我见面这些的话,你没有化妆来最美;没有妆扮,没有虚伪最美。很纯真,很朴实,很可爱。
所以他引用下面这一句诗:“玫瑰,它适时绽放。花开不为谁开;它也无意妆扮,来赢得我的夸赞。”就是自然。这就是返朴归真的心境的描写。
所以大师又引用一句谚语:“当人认清自己不过尔尔,方堪称为圣。”这就是说:如果你认为你修行的境界很高,如果你认为你是圣人,那你就是我慢很大的凡夫。一个真正的解脱者,他是了悟真理实相,体会到法界的庄严,他真的来到无我的世界。
所以,“认清自己不过尔尔”也就是说他体悟到:只要你有我慢,你就是很渺小啊!你多厉害,你五分钟没有空气你就死掉了啦!还多厉害!所以当你能够体会到这些的时候,你真的会臣服法界、感恩法界。
这时候你会来到无我的世界,那你无我、无私、与道合一、与众生一体,这时候真的方堪称为“圣”。但是这个“圣”不是自己认为。你如果自认为你是“圣”,那你就是凡夫。
好!我们静默、静坐三分钟。
211则——教育
大师对于神圣的宗教知识及教育一向抱着存疑的态度,常常鼓励科学、艺术或其它方面的研究,所以他顺理成章地接受某国立大学的邀请,前去演讲。
他提早一小时抵达学校,浏览校园,观摩教学设备,对那些向所未闻的现代化设备、E时代的设备,赞叹有加。而他的演讲一如惯例,还不到一分钟就结束了。哇,你怎么这样,我用这么多钱请你、招待这么久,结果你只讲一分钟!没有值回票价。
大师讲一分钟,讲的内容是什么呢?“如果明心慧眼不在其中,所有的实验室、图书馆、餐厅、回廊、拱门以及丰富的讲学都形同虚设。”
这个真人真语、真言不美,一棒就敲醒,就打下去。但是绝大多数的众生是打不醒的,会起瞋的。
你看,这位大师他对神圣的宗教知识及教育,一向抱着存疑的态度,为什么呢?我们要了解,因为一般所谓的宗教知识啦、学问啦、教育这些,第一是灌输头脑的知见,灌输你一些知识;第二,把真理学术化了,让众生看不到真理,抽象化了表象化了;第三,往往容易带领众生在迷信、信仰的圈套内,还有又容易冠上权威而让众生堕入成为次等人民。所以大师他对宗教知识及教育一向抱着存疑的态度。
那他比较鼓励科学,为什么鼓励科学呢?因为至少科学家他虽然未必能够来到解脱,但至少他有求真、求证的精神,迷信的成分会比较少。那艺术方面呢?艺术家他们比较会用心灵去感受,比较会接近真善美的世界。所以大师他是鼓励大家科学方面、艺术方面,可以多接触多研究。
再来,那为什么他参观了这个很有名的国立大学之后,然后他做这样的一种评论呢?如果明心慧眼不在其中,也就是说假如你没有打开智慧眼,没有协助众生找到真理实相,那这样你这些所有的实验室啦、图书馆、厅堂、回廊、拱门以及丰富的讲学都形同虚设。
为什么呢?因为还是协助众生在灌输一些知见,众生的心灵还是空虚的,很多人反而变成以知识为智慧,以为说你懂了很多的知识、知见之后,就以为是你有智慧,所以很容易无形中增长我慢都不知道。
所以,所有的学问、知识如果没有让我们打开智慧眼,去了悟真理实相的话,那这些教育都只是形同虚设,只是表面功夫。所以,内心还是苦啊,还是不安哪!并不是说那这样所有教育都不重要,当然他这个是一种高标准在讲啦。
教育它可以协助我们,如果你在教育的这种过程中,你能够慢慢协助众生智慧的成长,真的来成为大人之学,来学校慢慢造就你,让你来到成为大人。也就是佛陀所讲的,来到自依止、法界依止的这一种心灵智慧的成长、成熟的话,那这样的教育就很有意义。
所以这里要破斥的就是说,如果明心慧眼不在其中,那所有这些设备都是形同虚假,这样知道吗?他并不是说完全否定这些设备,而是说如果你没有协助众生打开智慧眼,没有协助众生心灵成长的话,那我们都还只是在世间法里面绕而已。
212则——逆境
逆境就是佛教所讲的逆增上缘。
这个磨难……“磨”就是折磨的磨。“磨难能促人成长,甚至开悟哦。”大师这样讲。
这就是说,逆境能够帮助我们逆增上缘。但一般众生呢,没办法体会到这些啊!虽然佛学名相逆增上缘都知道啊,但是遇到逆境,就一直在怨天尤人,怪天怪东怪西。然后认为自己很倒霉,然后认为自己怎么这么……什么业障重啊,自己怎么……业力啊、业障啊,一直灌输这些;然后别人要来要债啊,别人讨债啊,怎么样啊!
都没有真正能够去体会到说,逆境它能够增长我们的智慧,所以我们错失掉很多的逆境,遇到逆境都一直在逃、一直在跑、然后在闪躲,却没有好好去应用这个逆境让我们打开智慧。
所以你看喔,四圣谛—苦集灭道,这个苦就是逆境耶!种种逆境,那才能够让你见到苦谛啊;你要见到苦谛,你才会真的去找出原因哪,你才能够出离苦海啊。
好!我们继续来分享:
“磨难能促人成长,甚至开悟。”大师做了如下的解说:“有一只鸟儿每天栖息在荒原中的一株枯树上。有一天,一阵狂风刮倒了这株枯树,可怜的鸟儿只能够飞到百里之外,另觅栖身之处……”。
这一种打击对它来讲,它的所依、所抓这些都把它破除幻灭掉,那是很恐慌很痛苦的。但是因为这是被迫去找寻,表面上好像很无奈啊,很可怜啊!
但是,“可怜的鸟儿只能飞到百里之外另觅栖身之处,终于它来到了一座森林,林中结满了累累的果实。”大师做了简要的结论:“这棵枯树存在的一天,这只鸟儿就不肯放弃它栖身之处而高飞远翔。”
你一直在求顺境,你一直要满你的“愿”,你一直希望你种种愿望都符合你的所求,那就表示你都一直停留在幼稚的心灵,不会成长。不是要求种种满自己“愿”的那些啊,众生的愿望无穷、欲望无穷,你绝对填不满的。
而且不管你再怎么求,很多的逆境它还是不如你意啊,很多的境界还是——人生不如意之事还是十之八九啊!所以你的期待很多都会落空啊!因为你一直在构筑梦幻世界。
所以佛陀为什么要我们去见苦?为什么要我们去看到世间的苦相、实相?真的不要再那样一直在逃啊、在避啊!你这样的话,没办法打开智慧也没办法找到苦的根本原因。所以修行要有大丈夫的气魄,停下来、静下来去看清真理实相。
再来,我真诚真心的善待一切众生,那明天会遇到什么样的境界,我也真诚真心的去对待;是好是坏我都真诚真心的去对待,要有大丈夫的气势、气魄。
很多的逆境、挫折都在协助你成长,如果你没有让众生吃苦,众生就放不下也醒不过来。所以有的人还会要我,能不能帮我们加持、消灾啊?如果你没有走在解脱道上,什么加持、消灾,那反而是害了你不成长啊,害了你还是继续在那里做梦啊!所以我们要知道,逆境是在帮助我们成长、逆增上缘。
一般世间人把它界定为:什么灾祸啦、业障啦、消灾啦、坏的、恶的、福祸、那些属于祸这方面,你能不能来到真的!用慈悲心来面对,用平等心来面对。
这些种种的逆境,它都在一方面启示你无常,告诉你无常的法印、真理,都在协助你见法;而且这些种种众生以前认为是逆境的,你有一天你也会来到、体会到那些是中性的。所以逆境都是在帮助我们开发智慧。
以前有跟大家提过孟子所讲的那一句话,有没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那些呀,那个都是含意都很深!大家真的要去体会、要去消化,你才会成长。但不是说那去自讨苦吃,不是这样;或是去自找一些来折磨自己,那是自讨苦吃,那没意义。
213则——仁者无惧
仁者无惧,仁爱的仁。
“什么是爱?”大师说:“一无所惧。”“那人们通常畏惧什么呢?”大师回答:“人们惧怕的是爱。”
奇怪!人们、众生为什么会怕爱呢?这里的“爱”,不是一般众生所了解的那一种爱的层面,不是的。我们来解析:
凡夫所了解的爱是有我、有我所,有条件,有所求,有抓取,背后是有主宰的。所以凡夫、一般众生口中所称的爱,不是真正的爱。那真正的爱是什么呢?真正的爱是无我、无我所、无条件、无所求;真正的爱那是没有任何抓取、没有任何主宰欲,而且也是充分的尊重。
所以一般众生为什么说怕真正的爱?事实上不是说怕真正的爱,也就是说,众生因为没有了解到真正的爱,加上自己的爱也是假的、虚假的,那他自己了解爱的背后是抓取,所以他也怕被爱啊!因为他觉得:爱他的人也要抓取他、要主宰他,所以众生会怕爱。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而众生真正最需要的是真正的爱。
回归法界——道,它就是如此的在养育一切众生。所以基督教、天主教里面也有一句话:上帝就是爱,真理就是爱。但法界所展现出来…
《禅修开示:教外别传•慧眼禅心(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