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含義都很深!我們有很多的佛學專家、佛學學者、佛學專家,但是不管你在經典文字堆裏面你再怎麼鑽研,你學識再怎麼豐富,經典、文字那是死的,那是抽象的;它只是個符號,只是個指月的工具。也就是說它只是個地圖,你畫餅怎麼能充饑呢?
所以這裏講到就是說:菜單沒辦法讓你吃飽啊!所以這都是在點醒他:經典文字是個工具,它是協助我們去看到真理實相,但是不要迷失在那經典文字堆裏面。
如果你窮讀食譜而沒有實際吃到,那你還是餓的啦!肚子還是餓著啊;如果你窮讀經論很有學問,但是你沒有實證、沒有實修實證的話,你內心還是饑餓啊!因爲你不知道究竟皈依處、涅槃彼岸的家在哪裏,所以你還是會充滿著苦啊、不安哪、我慢哪!
經典文字裏面,你找不到活生生的蝴蝶;經典文字裏面,你也找不到真正的佛陀;經典文字裏面,你找不到真正的解脫者。因爲實相那是超越語言文字,實相就在眼前的真實世界之中。
所以你要體悟到活生生的佛法, 唯有你回歸到法界來,看清眼前的真理實相。你認清了真理實相,你才能夠真的脫胎換骨;你的生命才會重新活起來,你才會來到解脫自在的世界。
所以你到底是理論的,還是實修實證的,這些都騙不了人的。我們也互相勉勵,真的不要自欺欺人。修行是爲了解脫,修行是爲了大安心、大自在。兩千五百年前的佛陀,主要目的也是協助大家真的邁向究竟解脫,大安心、大自在!
第45則——虛心
這裏名稱是稱爲“虛心”,但是我覺得把它改成爲“虛有其名”,這樣比較切題——虛有其名。
一位頗具聲望的靈修指導者向大師吐露。要說明一下就是說,書中所提的靈修就是禅修;天主教、基督教他們稱作靈修,也就是心靈的淨化跟提升;我們禅修也是要提升我們的心靈品質,淨化我們的心靈,這就是明心的過程。名稱不一樣,但是本質、目的都一樣。
一位頗具聲望的靈修指導者向大師吐露:“我無法祈禱啊,也無法了解《聖經》啊,我更無法做到我教別人的那些靈修方法啊……”這就是這一位禅修指導者,他內心的掙紮、交戰。然後大師就欣慰地說了:“何不把這一切都抛掉呢?”也就是說:你怎麼不把那些假面具都脫掉呢?
這一位靈修指導者他就說:“這怎麼可能?我一向被視爲有聖德的人啊,而且又有一大堆的徒衆跟隨在我後面哎!”事後,大師歎息道:“當今所謂的聖德,已經是有名無實了;而真正有智慧的大師,雖然有實卻無名!”沒有名望,沒有名聲!
這一則我們來解析:這一位頗具聲望的靈修指導者,他發現:因爲他教人家禅修,帶領人家帶一批弟子,教人家禅修、教人家修行,已經好幾年了啦,甚至一二十年。但是他後來還是發現:自己內心還是不安哪、還是苦哇!自己還是在尋尋覓覓呀!
所以他就去向這一位大師吐露:“我無法祈禱,我心靜不下來呀,無法祈禱;我也無法了解《聖經》耶。”雖然以前處處都跟人家在講《聖經》,但是後來他發現他自己還是有很多的疑惑啊,他還是沒有真正的了解。
“我更無法做到我教別人的那些靈修方法。”教人家說你們要放下、要放下啊,要看破、要放下萬緣哪!但是我看到自己都放不下:我放不下這些弟子,我放不下這些名望、名位。哇!這就是說他看到他內心的交戰,他看到他內心的這些問題,這能夠如此真實的吐露已經屬于不容易!一般大多數人都還會怎麼樣?對,繼續再演下去。
但是這一位,他還能夠這樣吐露很不錯。所以,這位大師聽了這一番話覺得:嗯,不錯!你能夠如實面對自己的不足,所以大師滿欣慰地說:“那這樣,你何不把這一切都抛掉呢?”這一棒打下去,如果他真的聽得懂、敢面對的話,他要脫胎換骨很容易,可是他脫逃了。
“這怎麼可能!我一向被視爲有聖德的人。人家都認爲我是聖人,我是人天師表,我是有很有德望的人,而且我後面又跟著一大堆的徒弟,跟著一大堆的信衆,我怎麼、能夠這樣放下這些呢?”
所以,他沒辦法抛掉。雖然本來想要面對自己,但是大師開出來的處方,他覺得太苦啊,他不敢吃、也不要。面對這樣的不美的真言,他聽不下,所以他繼續再脫逃,繼續再裝著假面具然後欺騙衆生。
所以事後大師就歎息到……因爲他已經逃走了,大師就說:“當今所謂之聖德,也就是說一般衆生所認定的聖人、大師,已經是有名無實了;而那些真正有實力、真正有智慧的大師呢,他們往往都是默默無聞。”
這就是老子《道德經》裏面也有提到:真正的上帝老子把他稱爲“道”。“道”—他卻是“隱而無名”、“道隱無名”;而且“道”是:“無名且樸”啊!
真正的上帝在養育著大家,大家看不到。然後在崇拜那些偶像,在崇拜那些夢幻世界的形象、偶像。所以這一則,也是在喚醒我們。
第46則——灑脫自在
大師爲了保持輕松自然的家風,不願弟子們過度認真,包括對他的教導在內,他喜歡講他自己的故事。這個大師他講一則他自己發生的故事:
“我的弟子、第一個弟子爲了修行,導致到後來心力憔悴不堪;而第二個弟子呢,勇猛精進練習我傳授的方法,後來差點把自己逼瘋了;第叁個弟子終日沈浸于靜坐默觀中,後來變得呆若木雞啊;只有第四個弟子保持了自己的身心平衡。”在座的人都很高興也很驚訝,很訝異的要了解這到底是爲什麼?
所以在座的人都異口同聲地問:“那你這位得意的弟子他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大師就回答:“大概是因爲,他是唯一拒絕完全遵照我的方法去做的人。”
前面那幾個死掉的,都不懂得變通變巧,學不到心法,然後只曉得依樣畫葫蘆。
所以你看,就是這一位他怎麼樣呢?我們再把這一位天才的弟子再講一下就是說,大師就認爲說:“大概是因爲,他是唯一拒絕完全遵照我的方法去做的人。”這個就是說:他是體會到大師的精髓、心法。然後在運作方面,他有他的創意,有他的智慧,他學的是心法。那外相、做法方面呢,那是“但得本不愁末”,這樣知道嗎?這個是要有智慧你才能夠學到心法。
但是,這一則我們再講到另外一個層面就是說,你看!如果你爲人師長,假如你沒有那一種寬大的胸襟的話,你面對這一種拒絕完全遵照你的方法去做的人,一般人的反應會怎麼樣?怎麼樣?對,一般人會打壓、排斥!認爲你這個是不住隨順,認爲你是“叛徒”,你沒有照這樣規定這樣去做,你沒有亦步亦趨。
所以,如果真正有智慧的學佛者、修行人,當他遇到不是明眼善知識的話,他是遭受到打壓、攻擊、排斥,不然就是你的才華就是被淹沒掉。
好!那真正明眼的善知識呢,他要的是有智慧、有骨氣、有創意的人,不是那些唯唯諾諾、百依百順、然後依樣畫葫蘆只是學外表皮毛。所以我們要知道,佛教要的是智慧。
我以前跟大家講過就是說,在大專時期,我也平等心的去接觸各種宗教。但是到後來我發現,我內心的頻率跟佛陀最能起共鳴;因爲我發現,佛陀是這麼樣的民主,這麼樣的寬大胸襟,鼓勵你去求真求證。不是要你信仰,不是要你跟我這樣做,不是這樣!他是鼓勵你去求真求證,這真的是智慧啊,真的是民主的風範!
那大家不嫌棄,來參加空海所帶領大家的禅修。對我個人而言:我比較重視只講大原則、大方向,掌握核心;而比較不重視那些細節、規範,比較不重視外表、外相、支流末節方面;我比較重視像《永嘉大師證道歌》裏面所提的:“直截根源佛所印”。
因爲要這樣,大家只要能夠但得本,你就不愁末!所以要掌握到那些心法,掌握到核心,掌握到那個活的這一部分,要看到活生生的佛法。
《禅修開示:教外別傳•慧眼禅心(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