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演集》-禅師與禅詩
時間:公元一九七六年五月
地點:高雄師範學院
聽衆:教授.學生(中興大學黃文蟾、胡國堅記)
訓導主任、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今天很榮幸被邀請到正覺學社來和各位演講佛學,這個時候正是大家休息午睡的時間,而我所講的題目是“禅師與禅詩”,又和參禅打坐有關系,因此打瞌睡是在所難免的。不過,在我講話的當中,你們如果要休息,也可以方便。
想要深入了解曆代禅師們的風範人格,有一條捷徑,那就是直接從他們所作的“禅詩”入手。我們依循禅師的內容脈絡,可以找出禅師們對宇宙人生的看法與態度!禅的境界,對于我們這個動蕩混亂的時代,忙碌不安的人生,無疑的具有許多益處。今天我提出數首禅詩,來和大家共同研究,讓大家也能感受到少分的禅的氣氛。
第一首 明.蓮池大師
趙州八十猶行腳
只爲心頭未悄然
及至歸來無一事
始知空費草鞋錢
這首詩是描寫唐朝一位很風趣的趙州從谂禅師悟道的事情。有一次,一位初學佛法的弟子,向他問了一個問題:“末劫時,還有沒有這個?”在佛教認爲這個世界必定要經過成、住、壞、空四大劫,到了末劫的時候,我們這個人會不會壞?還有沒有業識?
趙州禅師回答說:“會壞。”
弟子聽了之後,接著又問:
“如果“這個”會壞的話,那怎麼辦呢?我們就隨他去嗎?”
趙州禅師不在意地說:“隨他去!”
弟子聽了禅師的話後,內心感到非常懷疑。而趙州禅師自己後來想想,也不敢確定剛才回答的話是否恰當?惴惴不安,始終無法安心。于是趙州和尚爲了求得內心的安定,跋涉千山萬水,到處去參究正確的答案,而留下了“一句隨他語,千山走衲僧”的佳話。
上面這則公案流傳到了明朝,蓮池大師于是寫這首詩來敘述當時的情景,意思是說:趙州雖然年紀已經八十歲了,爲了心中一個問題弄不明白,不能釋然,于是不怕路途顛踬,還要四處去尋找真切的答案。經過許多年以後,倦遊歸來,結果什麼也沒有得到,才知道自己過去在外面奔波尋找,只是緣木求魚,空費了草鞋錢。
這首詩的含意是什麼呢?就是說,“道”不必到外界去追求,無須到心外去尋覓,因爲“道在迩”,道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如果我們迷糊了心智,像趙州禅師一般,到處參訪,即使花了非常長久的時間,結果還是一片茫然。這首詩啓示我們一個道理:要有求真的熱忱和放下的勇氣。
佛門中說一個人悟道有叁階段:“勘破、放下、自在。”的確,一個人必須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古人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對于人生的榮譽毀辱,能夠超然物外,對于虛幻的功名富貴,能夠淡然不著,凡事提得起,放得下,身心不再爲名缰利鎖所系縛,自然能夠得到大自在。大家在求學階段,也要具備這種放下過去成見,接受新知,也就是“不以己知害未知”的勇氣,求新求進。
我們不但要有放下的勇氣,進而更要具備求真的熱忱。好比趙州禅師爲了一句話,就不辭千辛萬苦地尋找答案,各位同學們現在正是讀書求學的時期,這位老和尚的求真精神,正可以作爲大家的模範,因此我把這一首詩當作今天的開場白,希望大家都有爲求真理不怕路途遙遠,不怕麻煩的勇氣與決心。
第二首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爲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當我們走到寺院的門口,常常可以看到一個大腹便便,背著一個布袋子的和尚,我們都稱他爲彌勒佛。實際上,彌勒佛的法像不是如此,那個心寬體胖、笑容迎人的是布袋和尚,也是這首詩的作者。依照我國傳統的想法: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化身的,時常背著袋子在社會各階層行慈化世。有一天,當他跟農夫在一起工作時,心有所感,因此做了這一首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描寫農夫插秧的時候,一根接著一根往下插。“低頭便見水中天”:低下頭來看到倒映在水田裏的天空。“心地清淨方爲道”:當我們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著的時候,才能與道相契。“退步原來是向前”:農夫插秧,是邊插邊後退的,正因爲他能夠退後,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他插秧時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展進。
這首詩告訴我們:從近處可以看到遠處,退步也可以當作進步。常人有一種傾向:看高不看低,求遠不求近。譬如:某人學問比我淵博,就尊重他;某人錢財比我富足,就巴結他。如果此人條件比我差,就不予理會,而不知道“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迩”的道理。禅師們觀看這個世界與常人就有顯著的不同,譬如詩中說:“低頭便見水中天”,就是要我們虛懷若谷低下頭來,才能真正的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日本有一位禅師曾經譬喻說:“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過五尺高而已!而我們這具昂昂六尺之軀,想生存于宇宙之間,那麼只有低下頭來!”我們看成熟的稻子,頭是俯伏在地面的,我們要想認識真理,就要謙沖自牧,把頭低下來。
一般人總以爲人生向前走,才是進步風光的,而這首詩卻告訴我們退步也是向前的,退步的人更是向前,更是風光的。古人說:“以退爲進”,又說:“萬事無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貴之前退讓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叁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這種謙恭中的忍讓才是真正的進步,這種時時照顧腳下,腳踏實地的向前才至真至貴。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沖,有的時候,若能退一步思量,所謂“回頭是岸”,往往能有海闊天空的樂觀場面。大家將來踏出校門從事事業,也要有勇于回頭的氣魄,不能一味蠻幹下去,把穩正確的方向,才不枉費十年寒窗的苦讀。
第叁首 唐.龍山禅師
叁間茅屋從來住
一道神光萬境閑
莫作是非來辨我
浮世穿鑿不相關
這是潭州龍山禅師的詩偈,描寫悟道有得,超然物外的境界。是說人生在世,雖然住的是簡陋的茅屋,吃的是粗糙的食物,但是如果我們能以智能去觀照世間的功名利祿和人間的善惡是非,了解它們的短暫性、虛妄性,心地明朗,得其所安,那麼茅茨土階也是亭臺閣榭,粗衣蔬食也是錦繡珍肴,因爲心中與道相契合,世界是寬敞無礙的,這個時候,世界萬種的紛爭糾纏,再也無法擾亂我們悠閑的心境,世人如何的鑽營巧取,與我們都毫無相幹。
這首詩充分表現了龍山禅師對于世間名利能夠置之度外的精神,過著一種超然絕塵的生活。一般人對人生抱有兩種態度:一種是“縱欲的人生”,追求于世間上的享樂,爲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以致縱情任性無法自拔。另外一種是“禁欲的人生”,視欲望如毒蛇,以名養爲畏途。佛教對這兩種態度認爲都過于偏激,有失中道。因爲過份的縱欲,一味追逐享受,容易迷失了本性,隨著欲望而轉移;況且欲海難填,以有限的精力去追求如溪壑般的欲望,好比誇父逐日,只有死于非命。而這種快樂是不實在的,相對性的,縱欲的快樂,跟隨而來的就是身心的交瘁,人格的墮落,所以說“樂極”必“生悲”,所以“縱欲的人生”是不究竟的。
“縱欲的人生”雖然不好,但是,“禁欲的人生”也太過狹隘,因爲完全禁欲使人形同槁木死灰,毫無生氣。好比種花莳草,水分過多,必定腐爛而死,而缺少水分,也會枯乾而死。如果恰到好處,花草得到清水的滋潤,就能長得茂盛美麗。所以佛教理想中的生活,既不推行禁欲的人生,也不提倡縱欲的人生,而主張過著中道的生活。
我們衆生稱爲“有情”,“情性”與我們如影隨形,無法分離,放縱它,固然不可;絕對禁止,也是不可能。但是如果能善加引導,合理節製,好比長江黃河,疏導入流,不但無害,反而有益于灌溉、水利,況且欲望尚有善惡之分,善欲可以給予人生奮進的力量,所以佛教不主張縱欲,也不主張禁欲,而主張節欲。進而當我們修行有境界的時候,雖然住在欲塵中,也不會被染著,譬如維摩诘菩薩:“雖處居家,不著叁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五欲六塵之所以形成束縛,那是因爲衆生的愚癡造作。
第四首 唐.某比丘尼
盡日尋春不見春
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偶把梅花嗅
春在枝頭已十分
這首詩是唐朝有一位比丘尼到處訪道,後來開悟所作的。我們求道好比尋找春天一樣,從清晨找到夜晚,可是仍然看不見春天的蹤影,走遍了千山萬水,把鞋子都磨破了,但是春天究竟在哪裏裏呢?心灰意懶之下,回到家裏,看到庭院中早開的寒梅,清香四溢,忍不住深深的一嗅,喔!原來春天早就悄悄地綻開在寒梅枝上了。
這首詩說明了我們追尋人生真理,探求智能,往往本末倒置,向心外去追求,而不知道向心內去尋找。這首詩更提示了“心內世界”
與“心外世界”的差別。常人總以爲心外的世界很寬很大,而不知道心內的世界更寬更大。佛經上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可見我們的心量有多寬敞,有多廣大。
最近世界正在爲石油缺乏、能源危機而恐慌。事實上,真正的能源在我們內心,我們內心的寶藏比世界上盛産石油的國家的能源還要豐富,但是我們將這一塊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油田荒棄不用,並且愚昧地向心外的世界去挖掘,不把自己這一座靈山中的寶藏提煉出來,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不要舍棄靈山,徒然去攀登別的山嶺。
這首詩,事實上就是剛才所說的“趙州八十猶行腳”一詩的意思。如果我們對禅的境界有點體悟的話,去除了對事相的質礙,只要是東風吹拂的地方,不管紅花也好,紫花也好,不都象征著春天的訊息嗎?所以說:“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如果我們能夠契入佛法妙谛,層巒疊翠,無一不是諸佛菩薩的精神法身,聲湍鳴澗,都是諸佛菩薩的說法妙音。這就是蘇東坡所謂…
《禅師與禅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