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起點也是涅槃彼岸的終點?

  如何體悟每一個當下他是過程也是目的,每一個當下他是起點也是涅槃彼岸的終點?(2010.09.23章華寺)

   答:這位學員很認真的在聞思,不錯。以前這些我是有提過,都有講過,但是這位學員他希望如何體悟到,希望能夠更具體的講出怎麼樣去體悟這樣的一個深義。

  每一個當下它是過程也是目的,每一個當下是起點也是涅槃彼岸的終點,這是一個很好、也是非常深的問題。你要真正了解這個問題,你要有一些聞思基礎。這個問題他是可以深入到最高等的智慧,這個問題是觸及到最高等的智慧,甚至涅槃智,這裏面都有觸及到。因爲這個蠻深的,希望大家好好體會。

  我現在設法從幾個角度來講。一般衆生看事情的角度都是很片段、很片面,只看到片段、片面然後就下論斷。就像他看到那個花開,他會覺得好漂亮很美麗;然後看到花要謝,他會覺得好可憐,要死亡。衆生很容易他只是從一個片段然後就下論斷,好壞很容易就下論斷,而不容易看到他整個連貫的過程中,每個階段都很神聖,都很莊嚴。衆生如果用這個自我出發去看,他就是看不到整體,看不到整體。他看的很片段,而且看的是他要看的那個角度。

  我們現在就進一步來解析,什麼叫做每個當下是過程也是目的,每個當下是起點也是涅槃彼岸的終點。我現在爲了講解這個問題,我還去買道具,然後還用一些什麼……這好幾樣東西呀,教學用的。爲什麼說剛才這個問題他觸及到很深的涅槃智?因爲,這個問題如果你要真的了解,你會了解什麼叫做大圓鏡智。當然是先了解,然後你要來到做到、證悟到,這個又是有一個過程。但你了解之後就比較容易。

  佛陀他成佛之後會開發出幾種智慧,除了無畏智、平等智,還有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就是在這裏的呈現。我現在拿這個道具讓大家好好去體會。

  在這個圓,現在它是個圓球,在這個圓裏面,你說哪一點是起點?哪一點是開始?啊?你這邊看,你說這一點是起點。好了,那你起點、你有起點你會開始走嘛,那你說那終點是哪一點?好,那你這邊看你說:看到這一點是起點哪,好啦,我們現在把那個你認爲最高的那一點認爲是起點好了,你這邊看的最高點是這一點,他那邊看的最高點是這一點。

  那你如果堅持說這一點才是最高點、才是起點,我這個我可以轉哪,圓它就是會轉哪。我們現在假設,上面這一點它是最高點,我們說,修行到境界最高、無上。好,你這一點,地球還是會轉哪,十二小時之後換你在最低呀,如果你有上下高低之分的話,他就是這樣啊,他就會變成相反哪。

  所以不了解的人才會在那裏:我這一點才是最高、我的法門才是最好、我的上師才是最偉大、我們的教主才是最偉大……你在這裏誇贊你的,他在這邊誇贊:我們的宗教、我們才是最高,我們的教主才是最高、我們的宗派才是最好……就在這個圓裏面,如果你視野沒打開,你就是守著某一個點,然後你看他旁邊這個平平的,旁邊這個他比我們低啊……所以見诤就不斷。所以你看啊,你強調你的最高、他也強調他的最高、他們也強調他們的法門最高、他們的宗教最高…這個就是,你視野沒打開的話,你就是一直在戲論的世界裏面見诤不斷。

  那如果你能夠把視野拉開來看:哦,原來我們都是在一個不可分割的大圓裏面,這個圓如果你真的有智慧眼去看的話,你會看到哪一點最重要?哪一點不重要?啊?都平等!都同樣重要!所以你真正開啓智慧眼去看的時候,你才會開啓:以前顛倒夢想的時候,認爲這一點最高、這個是低賤的;以前認爲,我們住在地球北方的人,我們這才叫上方,那住在南半球的人,他們就住在下方……南半球的人他們絕不這樣認爲呀,所以當你把視野打開、智慧眼打開之後,你才會去體會到,什麼叫做一切衆生都是平等。平等智他就會開發出來。

  再來所謂無上正等正覺,你不了解的時候你才認爲說這一點最高、這一點最重要,但在實相上面呢,那是我們的虛妄分別呀,實相上面都是平等啊,都是平等。好,那你說我這一點我是起點,那你終點在哪裏?你說另外那一邊那是終點、那是彼岸,那也是你的虛妄分別。

  因爲比如說這邊的叫做東邊、這邊叫做西邊,那東邊的、住在東邊的人他們要求生西方,所以他們拼命的繞、繞、繞、要跑到西方去;那住在這邊的人,他們要求生東方,所以他們就跑、跑、跑、跑,又跑到這邊來,就是這樣啊。

  所以大家要從圓裏面去體會到,圓裏面每一個點都是神聖的,每一個點都是平等的,每一個突出點都完全是平等的。所以我們會尊重我們的存在,我們也會尊重其它點的存在;我們會尊重我們的宗派,我們也會尊重其它人的宗教信仰;我們會尊重我們的口味,我們也尊重別人的口味。你要從圓裏面去體會出什麼叫做平等智、什麼叫做大圓鏡智。

  以前視野狹窄的時候,認爲:上面這個叫作叁善道,因爲從這個自我出發去界定,這個叫作叁善道,然後下面這個叫作叁惡道,從自我出發,他就會做這樣一個界定。有一天當你醒過來打開視野看,看實相,看到總體,把視野拉開之後你去看,看到:原來過去是活在顛倒夢想的世界,做那些虛妄分別。

  所以永嘉大師他就講到:“夢裏明明有六道,醒後空空無界限”。那個就是開啓智慧眼之後去看到實相,你心胸狹窄、視野狹窄的時候,你才在小範圍裏面、在那裏不斷爭執了。當你真的開啓法眼、看到實相之後,戲論滅呀,無诤啊。所以你會看到,每一個點他是起點也是終點,每一個點是起點也是終點;再來,每一個點他是過程也是目的。以前我也有講過,每一個當下他都可以是句點,也可以是起點。那這個我們用另外一個來講,所謂的因跟果。每一個當下他是過程也是目的,你看,如果過程的話,如果你只看到,認爲他是過程,那目的是在遙遠的未來的話,那你在這個過程你都會走得很辛苦,也很緊,因爲你認爲你還沒有達到你的目的,你的目的是在遙遠的未來、遙遠的他方,或是來世,所以你很難輕松自在。

  這個我再用另外一個比喻,大家就容易了解,爲什麼說起點也是終點,終點也是起點。這個就是,因就是果,果也是因。如果我們把那個果當作是目的來講,你以爲你到達這個目的:我已經到達那個目的了,但是要知道,那是下一階段的起點,“因”又開始。所以每一件事情,它當下,它可以是果,也可以是因。我這樣講大家還不太容易了解,也許概念上、名相上你們可以了解,但實相上你還是不太容易了解。所以爲了讓大家進一步體會,那我又會用不同的道具來跟大家解釋。

  我這裏有一個,這是什麼?蓮蓬,好,你說它是果還是因?怎麼樣?大家好好去體會,我現在可以稱它是果,我也可以稱它是因。如果我稱它是果,那是從過去看到現在,它呈現出來的是一個果、是一個終點;但它現在,如果我從現在往後推的話,它又是一個因。所以它同時當下是果,也當下是因;它是終點,也是起點。

  我再把這個伸展開來,爲什麼說當下它也是個因,事實上一般人認爲說這是開花結果,就是果出來,但是我把裏面的這個種子拿出來,當然如果實際要種的話,是要留比較熟一點啊,要留到黑,然後它才成爲種子。因爲外面買來,這個是要直接現在就吃,它當下也就是成爲因,那我現在,我們現在要解釋整個蓮花的過程。

  我們現在把這個種子,把它剝開、拿出來,我們把它剝開拿出來。那你說它是果還是因?當下是結出來的果,當下它又是因。因爲我把這個種到泥土之中,它就是個種子,就是個因。因就是種子啊,它是個種子開始,所以它當下面對未來而言,它就是個因。好,所以它是果,然後當下又是因。

  再來我把這個種子種下去之後,它開始長出幼苗,長出那個荷葉出來,那荷葉漸漸長大,長到成爲比較高大的荷葉。那高大荷葉之後,再來,它又會從旁邊冒出那個蓮花苞,蓮花苞又會繼續成長,然後開出很美麗的蓮花出來。好,開出美麗蓮花出來之後,然後它又會結果,那結果它又會這個呈現出來。但是下一次的呈現出來的那個蓮子跟原先的那一粒呢,有沒有相同?不相同,不同一個了。但跟前面那個種子有沒有關系?有關系。佛教講的那個“不一不異”跟這個都有關系。

  那現在,好了,它整個生命事實上,你說哪一點是起點?你說哪一點是起點?你說現在這個種子是起點嗎?如果它是起點的話,那它怎麼來?所以要知道萬事萬物它是綿延連續不斷的在變化,變化,變化,它不是一個截然劃分開來的什麼這個叫作起點、那個叫作終點,不是這樣,那是線性的思考,那是僵化的思考,那是二元對立的思考。你一個木條,你拿出來你才說這個是起點、這邊是終點,但我可以反過來呀。

  再來,那一種單純的思考它就是線性的思考,但實相存在它是個圓。所以每一個點它都可以是起點,也可以稱爲它是終點。你種下去……它現在是因,但是它對于那個長出的荷葉而言,它的果呈現出來是荷葉,但生命不是就此告一段落啊,因爲有青翠的荷葉不斷吸收陽光,所以那個荷葉它又是下一個階段要長出蓮花苞的很重要的因。那因爲有各種因緣條件形成,然後會結出、會生長出那個蓮花苞出來。好,到蓮花苞出來,這個它也可以成爲前面的所形成的那個果出來。但是這個蓮花苞它又是下一個階段的因,所以它會繼續開花,開花之後,它花會謝。

  花謝就比如說一個人年老,甚至認爲說是死亡。但要知道死亡它只是個幻象。我們用花謝來代表一般人所認爲的死亡,但花謝它是真的死亡嗎?不是死亡,它花謝,但是它卻結出很多的果實出來,因爲有花謝,所以才有這麼多的果實又出來,你說花謝好不好?沒有不好啊,只是人類從很片段的角度去看,認爲說:哦,花謝它就好像死亡啊,所以就認爲說死亡就很不好。

  那對于實相而言呢,整個生命他有沒有終點、有沒有終結?他一樣繼續在演化、繼續再下去。所…

《起點也是涅槃彼岸的終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