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起点也是涅槃彼岸的终点?

  如何体悟每一个当下他是过程也是目的,每一个当下他是起点也是涅槃彼岸的终点?(2010.09.23章华寺)

   答:这位学员很认真的在闻思,不错。以前这些我是有提过,都有讲过,但是这位学员他希望如何体悟到,希望能够更具体的讲出怎么样去体悟这样的一个深义。

  每一个当下它是过程也是目的,每一个当下是起点也是涅槃彼岸的终点,这是一个很好、也是非常深的问题。你要真正了解这个问题,你要有一些闻思基础。这个问题他是可以深入到最高等的智慧,这个问题是触及到最高等的智慧,甚至涅槃智,这里面都有触及到。因为这个蛮深的,希望大家好好体会。

  我现在设法从几个角度来讲。一般众生看事情的角度都是很片段、很片面,只看到片段、片面然后就下论断。就像他看到那个花开,他会觉得好漂亮很美丽;然后看到花要谢,他会觉得好可怜,要死亡。众生很容易他只是从一个片段然后就下论断,好坏很容易就下论断,而不容易看到他整个连贯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很神圣,都很庄严。众生如果用这个自我出发去看,他就是看不到整体,看不到整体。他看的很片段,而且看的是他要看的那个角度。

  我们现在就进一步来解析,什么叫做每个当下是过程也是目的,每个当下是起点也是涅槃彼岸的终点。我现在为了讲解这个问题,我还去买道具,然后还用一些什么……这好几样东西呀,教学用的。为什么说刚才这个问题他触及到很深的涅槃智?因为,这个问题如果你要真的了解,你会了解什么叫做大圆镜智。当然是先了解,然后你要来到做到、证悟到,这个又是有一个过程。但你了解之后就比较容易。

  佛陀他成佛之后会开发出几种智慧,除了无畏智、平等智,还有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就是在这里的呈现。我现在拿这个道具让大家好好去体会。

  在这个圆,现在它是个圆球,在这个圆里面,你说哪一点是起点?哪一点是开始?啊?你这边看,你说这一点是起点。好了,那你起点、你有起点你会开始走嘛,那你说那终点是哪一点?好,那你这边看你说:看到这一点是起点哪,好啦,我们现在把那个你认为最高的那一点认为是起点好了,你这边看的最高点是这一点,他那边看的最高点是这一点。

  那你如果坚持说这一点才是最高点、才是起点,我这个我可以转哪,圆它就是会转哪。我们现在假设,上面这一点它是最高点,我们说,修行到境界最高、无上。好,你这一点,地球还是会转哪,十二小时之后换你在最低呀,如果你有上下高低之分的话,他就是这样啊,他就会变成相反哪。

  所以不了解的人才会在那里:我这一点才是最高、我的法门才是最好、我的上师才是最伟大、我们的教主才是最伟大……你在这里夸赞你的,他在这边夸赞:我们的宗教、我们才是最高,我们的教主才是最高、我们的宗派才是最好……就在这个圆里面,如果你视野没打开,你就是守着某一个点,然后你看他旁边这个平平的,旁边这个他比我们低啊……所以见诤就不断。所以你看啊,你强调你的最高、他也强调他的最高、他们也强调他们的法门最高、他们的宗教最高…这个就是,你视野没打开的话,你就是一直在戏论的世界里面见诤不断。

  那如果你能够把视野拉开来看:哦,原来我们都是在一个不可分割的大圆里面,这个圆如果你真的有智慧眼去看的话,你会看到哪一点最重要?哪一点不重要?啊?都平等!都同样重要!所以你真正开启智慧眼去看的时候,你才会开启:以前颠倒梦想的时候,认为这一点最高、这个是低贱的;以前认为,我们住在地球北方的人,我们这才叫上方,那住在南半球的人,他们就住在下方……南半球的人他们绝不这样认为呀,所以当你把视野打开、智慧眼打开之后,你才会去体会到,什么叫做一切众生都是平等。平等智他就会开发出来。

  再来所谓无上正等正觉,你不了解的时候你才认为说这一点最高、这一点最重要,但在实相上面呢,那是我们的虚妄分别呀,实相上面都是平等啊,都是平等。好,那你说我这一点我是起点,那你终点在哪里?你说另外那一边那是终点、那是彼岸,那也是你的虚妄分别。

  因为比如说这边的叫做东边、这边叫做西边,那东边的、住在东边的人他们要求生西方,所以他们拼命的绕、绕、绕、要跑到西方去;那住在这边的人,他们要求生东方,所以他们就跑、跑、跑、跑,又跑到这边来,就是这样啊。

  所以大家要从圆里面去体会到,圆里面每一个点都是神圣的,每一个点都是平等的,每一个突出点都完全是平等的。所以我们会尊重我们的存在,我们也会尊重其它点的存在;我们会尊重我们的宗派,我们也会尊重其它人的宗教信仰;我们会尊重我们的口味,我们也尊重别人的口味。你要从圆里面去体会出什么叫做平等智、什么叫做大圆镜智。

  以前视野狭窄的时候,认为:上面这个叫作三善道,因为从这个自我出发去界定,这个叫作三善道,然后下面这个叫作三恶道,从自我出发,他就会做这样一个界定。有一天当你醒过来打开视野看,看实相,看到总体,把视野拉开之后你去看,看到:原来过去是活在颠倒梦想的世界,做那些虚妄分别。

  所以永嘉大师他就讲到:“梦里明明有六道,醒后空空无界限”。那个就是开启智慧眼之后去看到实相,你心胸狭窄、视野狭窄的时候,你才在小范围里面、在那里不断争执了。当你真的开启法眼、看到实相之后,戏论灭呀,无诤啊。所以你会看到,每一个点他是起点也是终点,每一个点是起点也是终点;再来,每一个点他是过程也是目的。以前我也有讲过,每一个当下他都可以是句点,也可以是起点。那这个我们用另外一个来讲,所谓的因跟果。每一个当下他是过程也是目的,你看,如果过程的话,如果你只看到,认为他是过程,那目的是在遥远的未来的话,那你在这个过程你都会走得很辛苦,也很紧,因为你认为你还没有达到你的目的,你的目的是在遥远的未来、遥远的他方,或是来世,所以你很难轻松自在。

  这个我再用另外一个比喻,大家就容易了解,为什么说起点也是终点,终点也是起点。这个就是,因就是果,果也是因。如果我们把那个果当作是目的来讲,你以为你到达这个目的:我已经到达那个目的了,但是要知道,那是下一阶段的起点,“因”又开始。所以每一件事情,它当下,它可以是果,也可以是因。我这样讲大家还不太容易了解,也许概念上、名相上你们可以了解,但实相上你还是不太容易了解。所以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体会,那我又会用不同的道具来跟大家解释。

  我这里有一个,这是什么?莲蓬,好,你说它是果还是因?怎么样?大家好好去体会,我现在可以称它是果,我也可以称它是因。如果我称它是果,那是从过去看到现在,它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果、是一个终点;但它现在,如果我从现在往后推的话,它又是一个因。所以它同时当下是果,也当下是因;它是终点,也是起点。

  我再把这个伸展开来,为什么说当下它也是个因,事实上一般人认为说这是开花结果,就是果出来,但是我把里面的这个种子拿出来,当然如果实际要种的话,是要留比较熟一点啊,要留到黑,然后它才成为种子。因为外面买来,这个是要直接现在就吃,它当下也就是成为因,那我现在,我们现在要解释整个莲花的过程。

  我们现在把这个种子,把它剥开、拿出来,我们把它剥开拿出来。那你说它是果还是因?当下是结出来的果,当下它又是因。因为我把这个种到泥土之中,它就是个种子,就是个因。因就是种子啊,它是个种子开始,所以它当下面对未来而言,它就是个因。好,所以它是果,然后当下又是因。

  再来我把这个种子种下去之后,它开始长出幼苗,长出那个荷叶出来,那荷叶渐渐长大,长到成为比较高大的荷叶。那高大荷叶之后,再来,它又会从旁边冒出那个莲花苞,莲花苞又会继续成长,然后开出很美丽的莲花出来。好,开出美丽莲花出来之后,然后它又会结果,那结果它又会这个呈现出来。但是下一次的呈现出来的那个莲子跟原先的那一粒呢,有没有相同?不相同,不同一个了。但跟前面那个种子有没有关系?有关系。佛教讲的那个“不一不异”跟这个都有关系。

  那现在,好了,它整个生命事实上,你说哪一点是起点?你说哪一点是起点?你说现在这个种子是起点吗?如果它是起点的话,那它怎么来?所以要知道万事万物它是绵延连续不断的在变化,变化,变化,它不是一个截然划分开来的什么这个叫作起点、那个叫作终点,不是这样,那是线性的思考,那是僵化的思考,那是二元对立的思考。你一个木条,你拿出来你才说这个是起点、这边是终点,但我可以反过来呀。

  再来,那一种单纯的思考它就是线性的思考,但实相存在它是个圆。所以每一个点它都可以是起点,也可以称为它是终点。你种下去……它现在是因,但是它对于那个长出的荷叶而言,它的果呈现出来是荷叶,但生命不是就此告一段落啊,因为有青翠的荷叶不断吸收阳光,所以那个荷叶它又是下一个阶段要长出莲花苞的很重要的因。那因为有各种因缘条件形成,然后会结出、会生长出那个莲花苞出来。好,到莲花苞出来,这个它也可以成为前面的所形成的那个果出来。但是这个莲花苞它又是下一个阶段的因,所以它会继续开花,开花之后,它花会谢。

  花谢就比如说一个人年老,甚至认为说是死亡。但要知道死亡它只是个幻象。我们用花谢来代表一般人所认为的死亡,但花谢它是真的死亡吗?不是死亡,它花谢,但是它却结出很多的果实出来,因为有花谢,所以才有这么多的果实又出来,你说花谢好不好?没有不好啊,只是人类从很片段的角度去看,认为说:哦,花谢它就好像死亡啊,所以就认为说死亡就很不好。

  那对于实相而言呢,整个生命他有没有终点、有没有终结?他一样继续在演化、继续再下去。所…

《起点也是涅槃彼岸的终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