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青年成功立業之道(四)
時間:民國六十五年六月
地點: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
對象:同學(弟子依光記)
一.從威儀中訓練自然
二.從淡泊中體驗樂趣
叁.從甯靜中安頓身心
四.從信仰中發掘能源
五.從合群中廣結人緣
六.從悲願中奮勉學習
各位同學:
我曾經分叁次和大家講佛教青年成功立業之道,今天是第四次,我仍然提出六點意見,供各位參考:
一.從威儀中訓練自然
講到威儀,大家不妨先反省一下,對于佛門中的叁千威儀,八萬細行,我們做到了多少?平常的行住坐臥,身心的語默動靜是否與威儀相應?有的人,小心努力的學習威儀,走路的時候,一板一眼,步伐姿態,毫不隨便;坐著的時候,眼觀鼻,鼻觀心,像入禅定一般,這是訓導處平常要求各位的威儀。
現在,我進一步要告訴各位,威儀並不只是作出一個樣子,也絕不是要你裝模作樣;重要的是要你能夠自然的流露,不必做作,毫不勉強。譬如講話的時候,自然低聲輕語,不會口沫橫飛,旁若無人;笑的時候,牙齒自然不露出來,而內心也自然感到歡喜。能夠養成這種習慣,即使獨居處,沒有外人,也一樣可以具足威儀;那麼在衆人面前也不必再做作。
我看目前的佛教青年,有的人發心要學習威儀,可是又裝得不像;有的人根本就不曾發心學習,還是帶著一般人的習氣,和社會上的青年男女沒有兩樣。現在,我要告訴各位,威儀對于一個學佛的人很重要,爲何重要呢?我提出下列叁點說明:
(一)威儀代表教養
一個人有沒有威儀,就可以看出他是否受過良好的教育。有教養的人,風度翩翩,舉止動作,絲毫不矯揉造作,流露出一片純真而平靜的心靈,從行爲實際上表現出來的是真善美的行止風範,但是,一個沒有教養的人,他外在的言語舉動,粗魯奔放,心中煩悶,不能自動自發的向上進取。諸位都是佛教學院調教出來的學生,大家應該把平日的各種學養修持,表現在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中。
(二)威儀可以說教
俗雲:“身教重于言教”。凡是聲形容貌能夠使人肅然起敬,威德儀態能使人效法者都叫身教。過去本山舉行大專佛學夏令營時,我曾向學員說:“我希望你們在佛光山上能從花草砂石內,認識叁千大千世界;希望你們從佛像僧容中,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希望你們從座椅拜墊上,體會自己的無限生命;從僧團袈裟的一角中,緊緊握住人生真善美的一面。”由此可知,莊嚴的威儀,自然能不言而說教。幾年來,來山的信徒、遊客們,日益增多,山上的大衆,不可能一一去對他們說法,因此,大家即以莊嚴的儀表,慈祥的面孔,向信徒、遊客們做無言的說教,居然也有人看到出家人長衫曳地,飄飄欲仙,被其莊嚴的氣氛感動不已,因而進入佛門。這也可以算是一種“現身說法”呢!
(叁)威儀可以獲得尊敬
一些學佛的人,可以名不要,利不要,但卻仍然要別人的尊敬。你想讓別人尊敬嗎?那就趕快充實自己的學問和道德,尤其重要的是要具足威儀。佛教中有一項規矩:出家後五年學戒,然後才允許聽教參禅。一個出家人,要先學習律儀,淨化自己的身心,養成高尚的氣質,然後才可以去研究教理或參究話頭。
時下有些僧青年,均犯著重大的毛病,就是基本的威儀沒有學習,可是卻躐等去聽教參禅。因此,學到最後,往往有如空中樓閣,總是浮而不實。現在,大家來到學院求學,除了學問的追求之外,還必須特別重視威儀的訓練,凡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之間,都要隨時注意是否合乎威儀,因爲具足了威儀,再有學問、道德,自然能獲得別人的尊敬,自然能維護僧寶的莊嚴。
二.從淡泊中體驗樂趣
追求快樂是人類共同的願望,有的人追求物質的快樂,有的人追求享受大自然的快樂,有的人則在物質之外,從淡泊中獲得快樂。我們學道的人,在人欲泛濫橫流的世界中,應如何去選擇或追求快樂呢?無疑的,當然要在淡泊的生活中去體會樂趣。物質的快樂,絕對不能長久;唯有在淡泊的生活中,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談到淡泊,淡泊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舉出下列叁點,說明之:
(一)淡泊可以啓發良知
翻開報紙,常可看到一些殺人搶劫的事情,爲什麼那些人會昧著良知去做這種損人利己的事呢?觀其緣由,大都是對于物質不能滿足的緣故。不甘于淡泊的人,爲物欲所蒙蔽,行事自然就沒有良知。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上,大家不妨自己反省一下,我們自己對社會的貢獻有多少?我可以産生損人利己的心思嗎?一個人,如果對粗茶淡飯能覺得滿足,則物質條件再缺乏,相信也能夠優遊自適,當然不會産生有害社會的念頭來。內心的念頭能夠純正,則“人欲淨盡,天理流行”,良知也自會顯露出來。
(二)淡泊可以招致高貴
曆史上的許多高僧大德之所以能受人尊敬,並不是因爲他們擁有良田千頃,華屋萬間,而是在于他們的甘于淡泊,他們不貪安逸,不務奢華,只是在淡泊之中,使僧格不斷地升華、滋長。衆所周知,淨土宗慧遠大師,朝中王宮大臣請去供養禮拜,他拒絕。一個人粗衣菲食,在小關房茅棚中修行,而且叁十年不下山,因此他的德輝照耀于萬世。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雖然沒有華衣來莊嚴,沒有美食來飽暖,但是由于他甘于淡泊,無所需求,人格自然就會高貴。
因此,我常希望同學們,對物質的追求不要太重視,如對現實的物質要求太高,流弊必定也大,大家要從淡泊苦行中去陶冶自己,磨鏈自己,這樣,不但能啓發我們的良知,更能使我們的人格高貴。
(叁)淡泊可以帶來快樂
有的人認爲有錢就能夠快樂,殊不知世界上的大富豪,往往比一般百姓有更多的煩惱;有的人認爲錦衣玉食能夠使人快樂,其實,這是任何人都不敢貿然認可的事;另外有些人認爲名位權利可以使人快樂,事實上,名位權利所招致的煩惱,常常是令人難以忍受的。
一個人追求繁華容易,返樸歸真困難。如果能把世俗功名富貴的欲望淡一分,那麼你的道念就能增加一分。舉個例子說:如果在一杯水裏加上一些酸甜苦辣的東西,這杯水立刻就會變質。就是一杯茶,放個兩、叁天,也會産生怪味。可是,如果僅是一杯清水,淡淡的,沒有任何雜味參予其中,則這杯水永遠是一杯清水。好像人的思想,欲望愈多,則愈容易變質;如果能甘于淡泊,如那清淨無味的水,則煩惱的怪味就不會産生,所以說,淡泊中的快樂,是最可靠、最長久的。
很多人歡喜用濃厚的感情相處,你來我往,隆情高誼,結果總是不能持久。因此,我們不僅在物質生活中要淡泊,在人情往來之間也同樣要淡泊。一個人唯有心地純潔,甘于淡泊,無貪無求,不爲名不爲利,則自然就能安身立命;反之,如果經常貪圖生活上的富裕,過分計較人我間的得失,相信他定難獲得永恒究竟的安樂。
孔子說:“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老子也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可見物質的過分享受,是曆史上大哲人們所極力反對的。一個人若過度熱衷于物質的享受,則將爲物欲所牽引,本具的性靈也會被物欲所蒙蔽。
諸位到山上來學佛,生活上必須要恬淡,才能使心靈清淨明徹,也才不爲客塵煩惱所染。唯有如此,才能體會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悠然自得的境界。
叁.從甯靜中安頓身心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不一定是沒有“錢”,甚至也不一定是“有病”,那麼是什麼呢?是身心無所安置。有的人說,上了講臺,手沒有地方安放就感到身心不自在;孤魂野鬼的最大悲哀,是他們沒有一個皈依的所在。的確,身心無處安頓,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現在讓我告訴各位,身心應該安放在那裏?
大家都知道,誦經禮佛可以安頓我們的身心,叁藏十二部經典的義理大海,以及大衆的事務上都可以安放我們的身心,除此以外,我再告訴各位,“甯靜”也可以安放我們的身心。古人說:“淡泊以明志,甯靜而致遠。”淡泊的道理,前文已敘述過,而“甯靜”,也自有一種意境,從甯靜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更寬廣的世界。
所謂“甯靜”,並不是要外在的一切現象停止不動,譬如說飛機不飛,車子不跑,人不要講話;主要的是要你內心自然沒有聲音,而不是要抹煞外在的一切聲音。同學們每天晚上要“禁語”,這個禁語不但要做到嘴上不講話,手接觸東西沒有聲音,腳下走路沒有聲音,甚至于要做到心裏沒有聲音,即使在熱鬧場所中,心靈仍然澄澈靈明,絲毫不爲外境所動。這個時候,就是心靈的甯靜,就是心靈的莊嚴;道德就可以完成,人格就可以升華。下面我要告訴各位,在甯靜中如何能安放我們的身心?
(一)甯靜中有寬廣
內心的甯靜,可以使你的心靈世界擴大起來。一個人把心靜下來時,平常所想不到的問題,往往就可以想到,記不起來的事情也可以記起來。以前,常州天甯寺有一間禅堂,坐禅時,門都關起來。有一個賣豆腐的人,對禅堂裏面的情形非常好奇,很想進去經驗經驗,可是,在佛教叢林裏面,任何其它無關的人士,是不准進入禅堂的。後來,香燈師幫了一次忙,給這位賣豆腐的一個機會,讓他參一次禅,坐一支香。當禅堂止靜的時候,別人都用功在參禅,而賣豆腐的也靜靜地坐著不敢講話,過了一會兒,他忽然想起叁十年前有人欠他的豆腐錢至今未還。甯靜可以擴大一個人的精神領域,這便是一個小例子。
當然,參禅或內心的甯靜,並不是要人想起舊日的事情。但是,由這個例子,也可以使人知道甯靜中的世界,的確很寬、很大。一個人不要在人我是非的小圈子中打轉,在煩惱喧嘩的外在世界中不能解脫,好像鑽牛角尖一樣,越鑽越小,應該把心胸擴大,…
《佛教青年成功立業之道(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