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四)

  《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四)

  

  时间:民国六十五年六月

  地点:佛光山中国佛教研究院

  对象:同学(弟子依光记) 

  一.从威仪中训练自然  

  二.从淡泊中体验乐趣

  三.从宁静中安顿身心  

  四.从信仰中发掘能源

  五.从合群中广结人缘  

  六.从悲愿中奋勉学习

  各位同学:

  我曾经分三次和大家讲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今天是第四次,我仍然提出六点意见,供各位参考:

  一.从威仪中训练自然 

  讲到威仪,大家不妨先反省一下,对于佛门中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我们做到了多少?平常的行住坐卧,身心的语默动静是否与威仪相应?有的人,小心努力的学习威仪,走路的时候,一板一眼,步伐姿态,毫不随便;坐着的时候,眼观鼻,鼻观心,像入禅定一般,这是训导处平常要求各位的威仪。

  现在,我进一步要告诉各位,威仪并不只是作出一个样子,也绝不是要你装模作样;重要的是要你能够自然的流露,不必做作,毫不勉强。譬如讲话的时候,自然低声轻语,不会口沫横飞,旁若无人;笑的时候,牙齿自然不露出来,而内心也自然感到欢喜。能够养成这种习惯,即使独居处,没有外人,也一样可以具足威仪;那么在众人面前也不必再做作。

  我看目前的佛教青年,有的人发心要学习威仪,可是又装得不像;有的人根本就不曾发心学习,还是带着一般人的习气,和社会上的青年男女没有两样。现在,我要告诉各位,威仪对于一个学佛的人很重要,为何重要呢?我提出下列三点说明:

  (一)威仪代表教养

  一个人有没有威仪,就可以看出他是否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教养的人,风度翩翩,举止动作,丝毫不矫揉造作,流露出一片纯真而平静的心灵,从行为实际上表现出来的是真善美的行止风范,但是,一个没有教养的人,他外在的言语举动,粗鲁奔放,心中烦闷,不能自动自发的向上进取。诸位都是佛教学院调教出来的学生,大家应该把平日的各种学养修持,表现在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二)威仪可以说教

  俗云:“身教重于言教”。凡是声形容貌能够使人肃然起敬,威德仪态能使人效法者都叫身教。过去本山举行大专佛学夏令营时,我曾向学员说:“我希望你们在佛光山上能从花草砂石内,认识三千大千世界;希望你们从佛像僧容中,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希望你们从座椅拜垫上,体会自己的无限生命;从僧团袈裟的一角中,紧紧握住人生真善美的一面。”由此可知,庄严的威仪,自然能不言而说教。几年来,来山的信徒、游客们,日益增多,山上的大众,不可能一一去对他们说法,因此,大家即以庄严的仪表,慈祥的面孔,向信徒、游客们做无言的说教,居然也有人看到出家人长衫曳地,飘飘欲仙,被其庄严的气氛感动不已,因而进入佛门。这也可以算是一种“现身说法”呢!

  (三)威仪可以获得尊敬

  一些学佛的人,可以名不要,利不要,但却仍然要别人的尊敬。你想让别人尊敬吗?那就赶快充实自己的学问和道德,尤其重要的是要具足威仪。佛教中有一项规矩:出家后五年学戒,然后才允许听教参禅。一个出家人,要先学习律仪,净化自己的身心,养成高尚的气质,然后才可以去研究教理或参究话头。

  时下有些僧青年,均犯着重大的毛病,就是基本的威仪没有学习,可是却躐等去听教参禅。因此,学到最后,往往有如空中楼阁,总是浮而不实。现在,大家来到学院求学,除了学问的追求之外,还必须特别重视威仪的训练,凡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之间,都要随时注意是否合乎威仪,因为具足了威仪,再有学问、道德,自然能获得别人的尊敬,自然能维护僧宝的庄严。

  二.从淡泊中体验乐趣

  追求快乐是人类共同的愿望,有的人追求物质的快乐,有的人追求享受大自然的快乐,有的人则在物质之外,从淡泊中获得快乐。我们学道的人,在人欲泛滥横流的世界中,应如何去选择或追求快乐呢?无疑的,当然要在淡泊的生活中去体会乐趣。物质的快乐,绝对不能长久;唯有在淡泊的生活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谈到淡泊,淡泊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举出下列三点,说明之:

  (一)淡泊可以启发良知

  翻开报纸,常可看到一些杀人抢劫的事情,为什么那些人会昧着良知去做这种损人利己的事呢?观其缘由,大都是对于物质不能满足的缘故。不甘于淡泊的人,为物欲所蒙蔽,行事自然就没有良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上,大家不妨自己反省一下,我们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少?我可以产生损人利己的心思吗?一个人,如果对粗茶淡饭能觉得满足,则物质条件再缺乏,相信也能够优游自适,当然不会产生有害社会的念头来。内心的念头能够纯正,则“人欲净尽,天理流行”,良知也自会显露出来。

  (二)淡泊可以招致高贵

  历史上的许多高僧大德之所以能受人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良田千顷,华屋万间,而是在于他们的甘于淡泊,他们不贪安逸,不务奢华,只是在淡泊之中,使僧格不断地升华、滋长。众所周知,净土宗慧远大师,朝中王宫大臣请去供养礼拜,他拒绝。一个人粗衣菲食,在小关房茅棚中修行,而且三十年不下山,因此他的德辉照耀于万世。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虽然没有华衣来庄严,没有美食来饱暖,但是由于他甘于淡泊,无所需求,人格自然就会高贵。

  因此,我常希望同学们,对物质的追求不要太重视,如对现实的物质要求太高,流弊必定也大,大家要从淡泊苦行中去陶冶自己,磨链自己,这样,不但能启发我们的良知,更能使我们的人格高贵。

  (三)淡泊可以带来快乐

  有的人认为有钱就能够快乐,殊不知世界上的大富豪,往往比一般百姓有更多的烦恼;有的人认为锦衣玉食能够使人快乐,其实,这是任何人都不敢贸然认可的事;另外有些人认为名位权利可以使人快乐,事实上,名位权利所招致的烦恼,常常是令人难以忍受的。

  一个人追求繁华容易,返朴归真困难。如果能把世俗功名富贵的欲望淡一分,那么你的道念就能增加一分。举个例子说:如果在一杯水里加上一些酸甜苦辣的东西,这杯水立刻就会变质。就是一杯茶,放个两、三天,也会产生怪味。可是,如果仅是一杯清水,淡淡的,没有任何杂味参予其中,则这杯水永远是一杯清水。好像人的思想,欲望愈多,则愈容易变质;如果能甘于淡泊,如那清净无味的水,则烦恼的怪味就不会产生,所以说,淡泊中的快乐,是最可靠、最长久的。

  很多人欢喜用浓厚的感情相处,你来我往,隆情高谊,结果总是不能持久。因此,我们不仅在物质生活中要淡泊,在人情往来之间也同样要淡泊。一个人唯有心地纯洁,甘于淡泊,无贪无求,不为名不为利,则自然就能安身立命;反之,如果经常贪图生活上的富裕,过分计较人我间的得失,相信他定难获得永恒究竟的安乐。

  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老子也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可见物质的过分享受,是历史上大哲人们所极力反对的。一个人若过度热衷于物质的享受,则将为物欲所牵引,本具的性灵也会被物欲所蒙蔽。

  诸位到山上来学佛,生活上必须要恬淡,才能使心灵清净明彻,也才不为客尘烦恼所染。唯有如此,才能体会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悠然自得的境界。

  三.从宁静中安顿身心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不一定是没有“钱”,甚至也不一定是“有病”,那么是什么呢?是身心无所安置。有的人说,上了讲台,手没有地方安放就感到身心不自在;孤魂野鬼的最大悲哀,是他们没有一个皈依的所在。的确,身心无处安顿,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现在让我告诉各位,身心应该安放在那里?

  大家都知道,诵经礼佛可以安顿我们的身心,三藏十二部经典的义理大海,以及大众的事务上都可以安放我们的身心,除此以外,我再告诉各位,“宁静”也可以安放我们的身心。古人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淡泊的道理,前文已叙述过,而“宁静”,也自有一种意境,从宁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更宽广的世界。

  所谓“宁静”,并不是要外在的一切现象停止不动,譬如说飞机不飞,车子不跑,人不要讲话;主要的是要你内心自然没有声音,而不是要抹煞外在的一切声音。同学们每天晚上要“禁语”,这个禁语不但要做到嘴上不讲话,手接触东西没有声音,脚下走路没有声音,甚至于要做到心里没有声音,即使在热闹场所中,心灵仍然澄澈灵明,丝毫不为外境所动。这个时候,就是心灵的宁静,就是心灵的庄严;道德就可以完成,人格就可以升华。下面我要告诉各位,在宁静中如何能安放我们的身心?

  (一)宁静中有宽广

  内心的宁静,可以使你的心灵世界扩大起来。一个人把心静下来时,平常所想不到的问题,往往就可以想到,记不起来的事情也可以记起来。以前,常州天宁寺有一间禅堂,坐禅时,门都关起来。有一个卖豆腐的人,对禅堂里面的情形非常好奇,很想进去经验经验,可是,在佛教丛林里面,任何其它无关的人士,是不准进入禅堂的。后来,香灯师帮了一次忙,给这位卖豆腐的一个机会,让他参一次禅,坐一支香。当禅堂止静的时候,别人都用功在参禅,而卖豆腐的也静静地坐着不敢讲话,过了一会儿,他忽然想起三十年前有人欠他的豆腐钱至今未还。宁静可以扩大一个人的精神领域,这便是一个小例子。

  当然,参禅或内心的宁静,并不是要人想起旧日的事情。但是,由这个例子,也可以使人知道宁静中的世界,的确很宽、很大。一个人不要在人我是非的小圈子中打转,在烦恼喧哗的外在世界中不能解脱,好像钻牛角尖一样,越钻越小,应该把心胸扩大,…

《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青年之病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