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从宁静中去体会三千大千世界的宽广。
(二)宁静中有富有
俗语有云:“沉默是金”。这意思是说明宁静里面含着富有。一个人如果熙熙攘攘地忙碌过一生,以为拥有功名权势,拥有家财万贯,出门汽车,入门洋房,甚至于拥有娇妻美妾,子孙满堂,这样就算富有的话,其实,距离人生富有的定义还差得很远呢!人生真正的富有是含藏在宁静中。
当你一个人静静地独处时,你可以仰望蔚蓝的长空,飘动的白云,宇宙是那么广阔。或者你可以一卷在握,上下古今,多少英雄豪杰与你对语,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一切尽在我心里,可以任意畅游在太虚之中,你能说不富有吗?生为一个人,重要的不是要拥有外在的财富,而是要拥有心灵的智能,及宁静的生活。
一个人在一天的生活当中,如果缺乏十分钟至三十分钟的宁静,那么这个人的精神生活一定非常贫乏。学院为什么要规定每周放假一天?这是为了让大家有一点自己的生活,体会一些宁静的乐趣。一个人在一年当中,至少要有一个月的宁静生活,因为没有宁静生活的人生,会迷失方向,会忘记自己,到时候只有懵懵懂懂,任人牵着鼻子走。唯有在宁静中,才能面对问题,才能与自己交谈,也才能达到“身心安泰”的境界。
(三)宁静可以代表平安
一个人每天生活在浮躁动荡之中,处处都埋伏着侵犯德行的陷阱。如果能够把自己安住在宁静之中,就会感到平安了。印度圣雄甘地,虽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牢狱里,但是,由于他内心的宁静、淡泊,所以处处感到安稳、平衡。
知足的人,即使身处地狱,也会觉得像天堂一般,有了宁静的人生,到处都可获得平安。
有时候,或许你会觉得坐在这里也不好,坐在那里也不是;或者坐也不是,站也不是,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内心浮躁不安,不能平衡。一个人内心如果能够宁静,即是所谓的“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宁静能使你心安,心安则使你的瞋恨心隐伏不起,内心平静,则待人处事永远祥和,争执的弊端永远不起,所以,我说宁静代表平安。
四.从信仰中发掘能源
前几年世界的经济危机,曾带给世人一阵不安与骚动,为什么呢?因为能源缺乏,汽油涨价了,汽车不能常出去跑,电灯不能随便开用,冷气必须尽量节省,钢筋水泥,一切物质都供应不上。物质文明这么发达的二十世纪,居然会产生能源缺乏的危机,可见科学与物质文明的效用是有限制的。然而,我们心里的能源,则没有缺乏的时候,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无限的宝藏,人人都可以自由去开采,那么要如何才能开采自己内心的能源呢?我认为,应该用“信仰”来开采。
佛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仰就是力量,一个有信仰的人,内心充实,他看这个世界,到处一切祥和;可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他的心境就不一样了,他没有心灵的皈依处,他感到这个世界很贫乏,甚至会觉得人很空虚。有信仰的人生是美满的,可是,信仰与能源又有什么关系呢?以下用三点说明:
(一)信仰可以发掘智海的能源
最近报纸上曾刊载一则消息说:探测队在高雄外海,已经发掘到海底有油气,据说高雄外海的海底可能有油矿。此外,在宜兰附近的地下能源也正准备开发。由此可见,世人对于海底的能源与宝藏极为重视。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如大海的智能宝藏,深邃广阔。据报上消息,高雄外海海底的宝藏,价值约新台币二百亿元。这个数目虽然很多,但是这还是一个可说的数字。
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智能能源,如被发掘出来,岂只是二百亿元新台币的价值?四句偈佛法的功德就胜过三千大千世界了,由此可知,智能的拥有不是物质上的财宝所能比拟,而这个智能的大海,则必须用“信仰”来发掘的,所以说“信仰”可以发掘智海的能源。
(二)信仰可以发掘慧山的能源
智如海,慧如山,能源在那里?在深邃的海底;能源在那里?在高耸的山上。有人说,台湾是个美丽的宝岛,为什么称台湾为“宝岛”呢?一般人只以为台湾“四季如春,物产富饶”;其实,台湾的可贵处并不只此,台湾的山脉连绵,那里有无限的宝藏;台湾的山林苍翠,那是台湾的生命线。如果将台湾山脉里所蕴藏的资源,全部开采出来,不要说现在的一千六百多万人口,即使再多,一样可以生活丰富,精神愉快。
蒋院长(蒋经国总统)主张要“上山下海”。为什么?因为山上有能源,海底也有能源。我们除了要入海去发掘能源之外,还要登山去开采慧山上的能源。登山固然艰难、危险,但是却能从那儿得到很多益处。翻开历史,多少的高僧大德,为什么要到山里去潜修?为什么不到交通方便、物质丰富的都市去?因为山里面所拥有的比都市的物质更“丰富”。
喜欢登山的张培耕先生曾说过:“登过山的人,与久住城市的人,有些看法往往不一样,登过山的人,他有广大的天地,心胸开阔,对人间的是非往往能坦然视之。”
往圣先贤高僧大德,入山隐居修行,往往一住就是几十年,我希望同学们到佛光山来求学,也要立下志愿,多少年不下山,多少年不出山门,等到有朝一日学有所成时,再深入社会去弘法度众。唯有如此,才能觅得丰富的宝藏,所以我希望大家要在山上开采智能的能源。
(三)信仰可以开采佛性的能源
信仰有什么用呢?信仰可以净化我们的身心,可以增进我们的道德,可以升华我们的人格,可以做我们生活的指标,除此以外,信仰还可以发掘我们佛性的能源。“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性”,“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什么?是成佛的“能”。这个“能”比原子能更可贵,原子能固然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可以解决人生的问题;但是相反的,它也可以用来残杀斗争,破坏人类,可见世间上的东西是有利必有弊的。唯有佛性的能源,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那么,佛性要如何去发掘呢?俗语有云:“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佛性能源的开采别人不能代替你,唯有靠自己用心去开采发掘。要使佛性显发出来,则读书求佛法要认真,诵经礼佛要虔诚,如同开山一样,要一铲一铲的挖,一锄一锄的掘,经过一番血汗辛劳,自然成功的果实就能展现在眼前。
各位来到这里,每个人必须立志做发掘自己佛性能源的工程师,只是这种工程比一般的修桥铺路、建造房屋更不容易,希望大家好自为之。
五.从合群中广结人缘
诸位离乡背景,割爱辞亲,从不同的角落、不同的环境,聚集到这里来,大家一齐过团体的生活,在这个团体里面,如果没有合群的性格,便不能体会团体的乐趣。有时候,我看到一些人,他虽然处在团体里面,可是他却很孤独,不论什么事情,他都不关心;不论什么好事,他都不中意。这种冷漠的人,在团体里面,可说是残忍的根苗。现在的教育,有所谓“德、智、体、群”四育,其中的一项“群育”,在现代社会中是极为重要的。我们身为一个佛教徒,在团体里不能没有合群的习惯与德行。下面我举出三点加以分析:
(一)人不能离群索居
《维摩经》上说:“佛法在众生身上求”。因为没有众生就没有佛道,尤其对于与我们思想、意志、立场不一样的人,也要容忍他,并且要有殊途同归,并肩合作的气度。英国有工党与保守党两大主要政党,工党因执政太久,保守党就慢慢地衰微,这时候,最担心的不是保守党而是工党,因为如果保守党衰微下去,工党在没有敌对党的情势下,就不能再进步了。这故事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与我们立场、意见不一样的人,应该感谢他。佛法说这是我们最好的逆增上缘。天下是大家的,不必要求每一个人都和我们一样。世界既然是千万众生共同的世界,我们又何必要离群索居,单独生存呢?
有个故事说:有一天,世界战争了。先是这个阵营打倒那个阵营;其次是这个国家打倒那个国家,打到最后,世界上只剩下二个人。由于二个人的立场不同,因此还要再打,再打的结果,其中一人死亡了,现在只剩一个人。当这个人高喊“我胜利了!”的呼声之后,他口渴了,想喝水,可是没有水可喝;肚子饿了,可是没有人做面包,这时他才想到世界上应该多留一些人,毕竟自己一个人不能独立生存,才觉醒到需要有别人,需要有团体的存在。所以说一个人离开了团体,是不能单独生活的。十年前,我刚创办寿山佛学院的时候,听说台北有太虚佛学院,由很多人经营合办,而且办得很好。我得知了消息以后,内心不但不嫉妒,反而很欢喜,除了高兴佛教教育日渐兴隆之外,也高兴有一个竞争的对手,可以互相观摩,为了不输别人,我就必须更求进步。所以,我觉得有人比我们好不是障碍,而是可以促成我们进步的增上缘。
现在,基督教又办医院,又办学校,又是监狱布教、电视宣传。对于这些,我不但不讨厌,反而从心里感谢他们。近十年来,佛教界像一头睡狮慢慢地醒过来了,逐渐地也开始从事电台广播、冬令救济、创办医院、筹设学院、宣传布教等社会事业,你们说,这是谁促成的呢?这是基督教的功劳,如果没有基督教的刺激,佛教界的人士还在老僧入定,还没有人想到去从事社会工作呢!
(二)人要靠因缘生存
人所以能存在,乃是靠众多的因缘关系。在佛教里面,常有这些现象发生:这个宗派放不下那个宗派,男众看不起女众,出家看不起在家人,老的看不起小的。其实这都错了,佛教人士是彼此需要的,刚才曾说,基督教对我们都有帮助了,何况是佛教内部的人士呢?
十几年前,演培法师曾对我说过一句话:“某人在那里建庙、起精舍。”
我说:“这事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他说:“我们从此又多了一个地方可以弘法,我们又多一个地方可以挂单吃饭,多了一个寺院就又增加一个使佛法振兴的助缘啊!”
的确,佛教要靠众多的因缘才能发展,彼此都是息息相关,大家应该互相提携,彼此合作。
(三)人要靠众缘成就
世界上很多成功立业的人,他所以能够成功,并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力量所成,实际上,他的部属也是很重要的关键,因为成功的人,常是由部属把他塑造起来的。譬如打胜仗而成名的将军,他的伟大,不知是多少部属的血汗造成的,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佛教界有很多人崇拜印光大师,这是因为有很多在家信徒,因为敬仰印光大师而拥护他成为一个楷模;太虚大师所以成为现代佛教的偶像,是因为现代佛教青年了解大师的抱负,而把他做为效法的对象。
《成佛之道》书中有一句话说:“要得佛法兴,除非僧赞僧。”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就要广结人缘,所谓“未学佛道,先结人缘”,因为广结善缘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很多有学问有势力的人,做起事来,却处处不顺利?其原因何在?那是因为人缘不够所致。由此可知,欲成就一件事情,必须众缘和合,因为独木难撑大厦,所以广结人缘是非常重要的。
六.从悲愿中奋勉学习
诸位到佛光山来做什么?当然是为了学佛法。为什么要学佛法?学了佛法可以赚钱吗?学了佛法就有衣服穿吗?学了佛法就有饭吃吗?真是“会得香云盖,到处吃素菜”吗?学佛法是为了逃避现实吗?只求做一个自了汉吗?不是的,当然都不是的。我们学佛法是为了净化自己而来,是为了发大悲愿广度众生而来,为了复兴佛教而来。知道了学佛的目的,以下再让我逐项分析:
(一)为净化自己而来学佛
一个人想要学习,如果不从慈悲中去学习,或者不从发愿中去学习,那么学习就没有力量。大家是为了求道而来,不是为床座而来,更不是为自己的安逸而来。佛法无量义,以净为本。佛法再多,如果自己不能净化自己的身心,就不能与之相应。所谓净化,不仅思想要净化,眼、耳、鼻、舌、身全部都要净,唯有身心净化,才能契合佛法。
(二)为广度众生而来学佛
大家到这儿来学佛法,不是为求名求利而来的,也不是为逃避社会责任而来;大家共同的目标,是为广度众生而来的。一切的佛法,皆是为对治众生的贪瞋痴等病,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是为了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大家所以学佛,是为了广度众生,因此,大家学佛的态度,不能像一般的哲学家,只在文字、理论上分析,空口言谈而已;或者像一般的历史家,只在历史事项上或典籍史料上考据求证,脱离了佛法的本义,因为佛法重视众生的实际生活,佛法不是谈玄说妙,佛法是要解决众生的痛苦;所以说,我们学佛,必须发大悲心,以广度众生为前提。
(三)为复兴佛教而来学佛
《成佛之道》上说:“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缘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诸位远离世俗到山上来学佛,除了为净化自己的身心,为广度众生之外,还要有为复兴佛教的悲愿,譬如说为了宣扬教法,可以忍苦耐劳;为了维护教团,可以自我牺牲;为了服务众生,可以献其所有;为了信仰佛陀,可以舍身舍命;为了复兴佛教,人人都需发坚固愿,立恒常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一个佛弟子也应该有“佛教兴亡,佛子有责”的雄心与悲愿,只要圣教兴,个人存亡在所不惜。如果每位佛子都能有这种悲愿,则衰微的中国佛教,将有重振昔日光辉的一日。
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我分四次,每次各以六点做了详尽的说明,希望今日的佛教青年们,大家能够即时觉醒,因为时代的重任已经落在大家的肩膀上,为了广度众生,为了续佛慧命,大家应该先从充实自身,改变气质做起,发慈悲心,立坚固愿,相信未来的佛教,能如丽日中天,光灿寰宇。
《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