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青年成功立業之道(二)
時間:民國六十五年六月
地點: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
對象:同學
一.從發心中擔當責任
二.從擁有中養成節儉
叁.從物欲中有力自製
四.從謙卑中長養自尊
五.從笨拙中啓發靈巧
六.從理想中實踐抱負
各位同學:
記得上周講佛教青年成功立業之道,我曾提出六點意見貢獻大家,今天仍然提出幾點意見,供各位參考:
一.從發心中擔當責任
我們佛教青年經常會說要“發心”,但是很少聽說要擔當“責任”,更不知道責任的重要。因此,“發心”往往只有五分鍾的熱度,而不能堅持自己的發心,貫徹自己的發心;我們應該把發心所做的一切,看做是自己理所當然、必需擔當的一種責任。
我們知道“發心”的重要之後,進一步要了解“責任”的重要;比方說船只遇到海難的時候,船就要沈沒了,船上的人開始逃生,但是最後一個離開船只的必定是船長。這是爲什麼?因爲維護船上人員生命的安全,就是他的責任。所以當船長的人,甚至于必須與其所負責的船只共存亡。爲什麼呢?因爲這是他的責任。
我們平常認爲發心是一種義務,于是,高興就發心,不高興就不發心,這是有流弊的,現在,我要在“發心”後面加上兩個字“責任”,因爲發心就蘊含著責任。
大禹治水,叁過其門而不入,爲什麼?他不愛家嗎?他不愛老母妻兒嗎?是因爲責任不容許他放棄自己的職守,爲了要完成責任,只有犧牲小我。
《梵網經》說:“菩薩見外道及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叁百矛刺心。”爲什麼聽見人家謗佛會覺得像叁百矛刺心那麼痛切?因爲佛法不能興隆,遭受外來的毀謗,就是我們沒有盡到責任,心理怎麼能不痛苦?常聽人說:“弘法是家務,利生爲事業。”家務也好,事業也好,都是我們的責任,所以,弘法利生是我們理所當然應該負擔的責任。什麼叫做責任?我爲它下叁個定義:
(一)責任是利他的行爲
因爲除了我以外,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我是人群中的一份子,我要爲更多人負起責任來。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責任是利他的行爲,是勇者的擔當,是有爲青年的抱負;不肯負責任的人是弱者,唯有肯負責任的人,才是強者;不負責任是懦夫,肯負責的人才是勇者;好比船長重視其責任更甚于生命一樣。
(二)責任是菩薩的本份
我們應該爲佛教、爲社會、爲衆生負擔責任。爲什麼呢?誰叫我們是普利人群的聖者之徒?誰叫我們是佛教的信仰者?誰叫我們要學菩薩道?我們走上這條道路,就不容許我們推卸責任,“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佛教的存亡繼絕,也是佛弟子的責任。
(叁)責任是能者的義務
負責任的人,都是能者;不負責任的人,不管他學問多好,都是庸才。爲國爲民,固然要擔當責任;守衛看門,也是擔當責任。負責任不是你願意不願意,而是做人的義務。
父母生兒育女,養之教之,因爲這是父母的責任,有些父母把恩愛給兒女,並不希望兒女回報,因爲他把教養兒女的責任看做是義務,所謂義務,盡了義務才會心安。
我們要發心,我們更要盡義務來擔任責任。
今天的佛教青年責任感真是太缺乏了!希望今後大家要培養自己的責任感,擔當起這時代應負的責任。同時更要把我們的精神勇氣提起,修養道德,把我們的佛法學好,爲什麼?爲了擔當未來更大的責任。
二.從擁有中養成節儉
平時講到節儉,大家都會說,我根本就沒有什麼錢財,還要節儉什麼?其實,節儉不光是錢財的節儉,所有擁有的東西都應該節儉。你擁有什麼?你擁有了生命、時間,因此,你要好好的利用你的生命和時間,對于你的生命、時間更要節儉。俗語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又說:“大禹惜寸陰,吾輩當惜分陰。”時間就是我們的生命,節儉時間就是愛惜生命。我們浪費多少寶貴的時光在懈怠、放逸、散漫上面?有多少寶貴的時間在頹唐、隨便、馬虎中而消逝?我們把大好的年華、青春、生命虛度浪擲過去了,世界上還有什麼比這更浪費的事嗎?
除了時間要節儉外,對于感情也要節儉,我們每人都擁有感情,假如你不節儉,把感情濫用了,那會招受多少煩惱?把感情用在不當不正之處,這不是一個學道者所應有的行爲。
佛教並不是不重感情,而是要淨化感情,是要以智化情,我們要轉化自己的私情私愛而來愛佛教、愛國家、愛人群,以及愛自己未來的前途;兒女情長,那是社會上一般未成熟男女幼稚的行爲,我們已經進入佛門,我們的感情已經經過一番磨練與淨化,應該是成熟的。有成熟感情的人,應該要知道節儉感情,把節省下來的感情,用在一切衆生的身上。
物品要節儉,弘一大師爲什麼一條毛巾用了幾十年?爲什麼一件破衲衣穿了叁十幾年?他沒有錢嗎?不是的。他是在節儉物品,佛教常說“惜福”,惜福能給我們什麼好處呢?這就如銀行存款,有一定的數目,若不節製用度,隨便支付,到頭來,終會有取盡存款的時候,這時生活就艱難了。所以,我們應該“有時當思無時”、“有”的時候應該節省,好好珍惜自己的東西,時時記住一針一線,來處不易,一米一飯,得之維艱。
同學們想一想,你們來到世間上二叁十年了,所有的一切是仰賴社會、國家、師長、父母、常住而有的,你們日常所需,都是社會大衆成就你們的,你對他們有貢獻嗎?你能這樣浪費嗎?印光大師吃飯時僅吃一樣菜,弘一大師也一樣,你拿二樣來他也僅吃一樣,爲什麼呢?他想到:我對社會貢獻的有限,我不能享受豐富的物品。
我們佛教青年,不能養成節儉的美德,將來不但不能貢獻社會,反而會成爲社會的消耗者,大家都知道一文錢逼死英雄漢的這句話,不可以拿不勞而獲的金錢充闊老,或者做人情,應該在有限的金錢之下,去學習無限的知識,在很少的金錢之下,完成自己永恒的事業。
在這裏,我也爲節儉下叁個定義:
(一)節儉是儲蓄之法
節儉就能儲蓄,感情如果不濫用,感情就能一天一天的淨化,這樣自然能把感情化爲大慈悲、大仁愛與大道德;時間如果能節儉,就是儲蓄生命,將會使我們的人生延長許多;物品如果能愛惜,將使我們的東西,更能發揮效用;金錢如果能儲蓄,則可以積沙成塔,集腋成裘。未來的一切,往往是因現在一點一滴而成就的,正如大海是由一點一滴的水所彙成的一樣。
(二)節儉是致富之道
我們養成節儉的習慣,將來就會富有,平常我們只看到人家有錢,一帆風順,而不去探究那許多富有者,他們之所以致富成功的原因。如果我們將來想成爲一個富有者不但是在金錢上的富者,擁有大感情的聖者,擁有無量時間的壽者,那就必須遵守致富之道養成節儉的美德不可。
(叁)節儉是事業之基
無論你將來發展什麼事業,要辦圖書館、托兒所、育幼院、或建講堂弘法利生,你必需由基礎做好,那就是從今天起開始節儉,唯有節儉的人,才能使時間長久,才能使情感豐富,才能使物品增加,才能使金錢富足;我們從現在起將已擁有的時間、感情、物品、金錢節儉下來,才是青年的將來成功立業之道。
叁.從物欲中有力自製
從世間物欲的誘惑當中,我們要有力量約束自己,克製自己。一個人偉大與否,倒不是看他的錢財多少,地位大小,而是看他有沒有自製的力量。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君子能自製而小人不能自製;快樂與煩惱從那裏分別?快樂幸福的人生是由于能自製,煩惱痛苦的人生是由于不能自製。
佛教爲什麼要講布施?就是要我們對于金錢物品不要貪著;爲什麼要講持戒?也是要我們在生活裏面要有自製的力量;爲什麼要我們忍辱?就是在人事上我們要有克製自己的能力。當然,現在的青年,血氣方剛,一切行動往往憑著一時的血氣沖動,這樣的人並不是勇者,真正有力量的人,是能自製的人,能自己要求自己的人。
我們看唐朝玄奘大師的傳記:“言無名利,行絕虛浮。”玄奘大師說出來的話,沒有一句爲了名或爲了利;他的行爲絕沒有一點輕浮暴躁的樣子。我過去曾經認識一位法師,他一見到人,就說:“啊!那位張先生很有錢。”“呀!好久不見了,在那裏發財?”“喔!那個人有地位啊!”他始終把金錢名利看得那麼重,說出來的話,都是錢呀!名呀!利呀!不客氣說,我那個時候就對他不屑一顧,因爲我認爲一個人,如果不能視名利如浮雲,是沒有資格做出家人的。
玄奘大師,難道不知道世間的名利重要嗎?他有自我克製的力量,到了名位之前,他更加的虛心,更加的謹慎。但他並不因此而沒有“名”,唐太宗每次要駕幸各地,第一個邀請的就是玄奘大師,他的生活都是國家供養的,朝中文武大臣誰不恭敬他?不過他在這種名利之前,也並不是絕對的拒絕,有名利沒有關系,但是在名利叢中,他知道自我約束。
我們要培養自製的力量,我們的生活才能快樂,我們有了自製,今後面臨任何誘惑,才有力量對付;關于“自製”,我也爲它下了叁個定義:
(一)自製是人類的本能
雖然追求欲望是我們人類的本能,但是節製欲望也是我們的本能。有的人說:社會講究縱欲,佛教提倡節欲,難免贻曲高和寡之譏;但是,佛教所提倡的節欲,並不是絕對的禁欲;因爲欲望是本能的,而我們另外有一種本能的節製力量,來對治欲望,使他平衡。如果你節製的力量小,物欲的力量強,不能自我克製,那麼你就是人間道德的失敗者,如果你要在道德人格中完成自己,你必需把自製的本能發揮出來。
(二)自製是君子的要務
自古的聖賢君子,沒有一個不克己利人,佛教中所以有那麼多戒律,也就是要我們知道自製的方法,具有自製的力量…
《佛教青年成功立業之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