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青年成功立業之道(叁)

  《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青年成功立業之道(叁)

  

  時間:民國六十五年六月

  

  地點: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

  對象:同學 

  一.從工作中發揮熱忱  

  二.從反省中檢討功過

  叁.從寬容中揚棄嫉妒  

  四.從譏謗中莊嚴福慧

  五.從聽聞中確實奉行  

  六.從克難中創造明天

  各位同學:

  我今天第叁次來和各位講佛教青年成功立業之道的問題,記得叁年前學院招考新生的時候,曾經出過一個作文題目:“佛教青年成功立業之道”。當時有些青年連題目都不懂,就是懂的人也把握不到要緊的地方,可見青年對自己未來何去何從,自己將來成功立業的道路究竟在那裏都茫然無知。所以,我有感于此,很想把這個問題好好告訴大家。

  政府正在提倡一件事,希望各個學校能夠經常請社會上工商界事業成功的人士對青年們現身說法,告訴青年他們是如何成功立業的。比方我們舉辦大專佛學夏令營的時候,有人建議我請吳修齊先生、潘孝銳先生等來講演,希望他們代表在家佛教徒向大家說明其成功立業的方法。一個已經上了年紀有經驗的事業家,他的成功立業之道可以說都是經驗之談,都是金玉良言。我與各位比較,我在佛門的時間比各位長久,對于佛教中的人與事,我知道的比較多,所以,由我講“佛教青年成功立業之道”,我相信對你們會有幫助,至于你們能否成功就要看你們將來是不是真的能夠心領神會,能有所得。今天仍然提出六點來和各位說明。

  一.從工作中發揮熱忱

  一個沒有工作的人是世間上最苦的人,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寂寞無聊。有些年輕人成天閑蕩,無所事事,像孤魂一樣,不知道在那裏安定身心;像浮萍一樣,不知道將飄向何方?那是何等的不幸!可知工作對于一個  人的重要性。工作的益處很多,我只簡單地舉出叁點告訴各位:

  (一)工作中才有生命

  一個人如果沒有工作,等于行屍走肉,沒有精神,沒有靈魂;一旦有了工作,才能發揮生命的潛力,表現出生命的價值,所以說工作才有生命。

  (二)工作中才有人緣

  在一個團體中,最不得人緣的人,就是最懶惰、最不發心、最不肯工作的人。在許多小動物中,大家常常贊美螞蟻,因爲螞蟻工作勤奮,儲蓄糧食;大家也贊美蜜蜂,因爲蜜蜂勤勞操作,采花釀蜜,牠們都活得很有意義。因此,一個人要發心工作,從工作中獲得人緣;要勤奮工作,群衆才能接受你。所以,我常常勉勵大家:“工作無貴賤,服務最神聖”。因爲在神聖的工作裏面,我們才能廣結人緣。國父說:“人生以服務爲目的”,可見有工作的人生才有意義。

  (叁)工作中才有財富

  世間上有很多人都想擁有萬貫家財,那麼,如何才能獲得呢?致富之道是什麼呢?就是工作再工作。世界上沒有天上掉下來的財富,即使有一筆橫財到了你的手邊,如果你沒有繼續努力工作,坐吃山空,再多的橫財也不長久;再說,不勞而獲的財物,是不可貴的。唯有摻和自己的汗,發揮精神、用盡力氣去賺取的財富,那才是最可貴。俗語說:金砂隨潮水流來,也要你動手去淘洗,才能得到黃金。這說明一切的收獲都要靠自己去從事工作。

  有一則這樣的故事。有一位父親,臨將去世前,召集兒女們到床前來,告訴他們說:“我有不少的財産留給你們,那是一些黃金,就埋藏在葡萄架下。”父親去世後,兒女們于是在葡萄架下面挖掘土地,希望取得父親的遺産。葡萄架下有黃金嗎?沒有。但是因爲經常去挖掘,翻松泥土,土壤肥沃,架上的葡萄遂長滿了累累的、甜美的果實,終于讓這些兒女們獲得很多錢財。

  這個寓言告訴我們:唯有工作才能獲益,工作中自然有精神有力量,也唯有工作才能安定我們的身心,因爲工作能給我們樂趣。人生有了工作,生活才有意義,生命才有價值。

  佛教常講發心,這個發心,主要就是告訴我們要發心工作,要奉獻自己的力量。一部機器,如果長久不發動、不使用,它也會生鏽;人的身體如果不經常磨練,也會衰弱;不經常工作,意志會消沈,心思也會枯竭。再說,一個人不經常工作,好比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設下了障礙,使自己寸步難行。所以說,一個人如果想要活得轟轟烈烈,那他就要工作,不但要工作,並且要竭誠的去工作,從工作中發揮青年的熱忱,那麼他的人生定能輝煌騰達。

  現代的佛教,形同老邁的枯藤,毫無生氣,主要是因爲我們佛教徒缺乏熱忱。記得曾經有人感歎的說:“我進入佛門之後,所感受到的是“冷”的氣氛!”這個“冷”,不是氣候寒冷的冷,而是氣氛的消極,令人感受到處處一片寒意,因爲大家缺乏熱忱,工作沒有熱忱,修行沒有熱忱,待人沒有熱忱,衛教沒有熱忱,因此給人一種“冷”的感覺。

  翻開曆史,每一個朝代裏救國救民的事業,莫不是仁人志士們奉獻出他們的力量與熱忱所創造出來的。所以,工作要有熱忱才有力量;工作要有熱忱才有內容,也才能支持長久。一個宗教家,對于救人救世的事業,必須要具有高度的熱忱。因此,我們佛教青年,更應該本著“弘法是家務,利生爲事業”的志願,鼓舞起熱忱去擔負我們弘法利生的工作。

  二.從反省中檢討功過

  一個人要天天反省自己。自古以來的聖賢,他們能夠變化自己的氣質,修身立德,主要是因爲他們有反省的功夫。曾子說:“吾日叁省吾身。”袁了凡以“功過格”記錄自己的功過,以反省自己舉止的得失。所以一個人要時時反省自己。有些人,眼睛只看到別人的缺點,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嘴巴只講別人的過失,卻從不檢討自己;因此,養成抱怨不滿、怨天尤人的壞習慣。其實,人與人相處,要能做到“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時時反躬自問,檢討得失,方能增進道德,升華人格。

  反省究竟有什麼益處呢?益處很多,僅提出下列叁點說明:

  (一)反省是悔過的勇氣

  有些人犯了過錯,卻不肯悔過,因爲他沒有反省,他不能自知,如果他能夠仔細反省,就會生起悔過自新的勇氣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個青年人在修學的時候,應該時常反省自己的過失,痛痛快快、切切實實地把它表露出來。譬如:害了盲腸炎的人,一定要把盲腸割掉,去除後患。一個人的過失也要用反省忏悔的快刀把它切除。

  一般人最大的弱點就是護短,覆藏自己的過失。面對自己的過失,不肯改進。因此,出了學院之門,真正去負責一方時,便顯出自己處處都是毛病,而無法立足。大家今後不應該掩護自己的短處,要有反省過失、努力改進的勇氣。

  (二)反省是自知的鏡子

  古語說:“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一個人要知道自己的長相,必須照鏡子;若要了解自己行爲的得失,則必須用“反省”的鏡子來看。反省]如同一面鏡子,在反省的鏡子中,自己的本來面目,將能顯現無余。

  有時候,我看一些青年同學們寫日記,凡是品德較好的學生,他的日記,通常重在檢討自己的功過,總認爲自己缺點很多;凡是品德不好的學生,大都在批評別人的好壞,這個人不好,那個人不是,似乎天下的人都不能令他滿意。事實上,這是他不認識自己,他所看的是別人的缺點,他所想的也是別人的過失。一個人到了連自己都不認識時,那是多麼的無知,多麼的可憐。所以一個人不必忙著去認識別人,重要的是要先認識自己,從反省中去認識自己,從反省的鏡子中去了解自己的真正面目。

  (叁)反省是明日的祥和

  唐太宗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名的賢君之一,他所以能成就千秋萬世的偉業,主要的原因乃在于他能謙沖自牧,肯虛心反省。專門記載唐太宗言行的《貞觀政要》一書,即曾記錄一段他的自述。他說:“朕每閑居靜坐,則自內省,恒恐上不稱天心,下爲百姓所怨。”可見一個偉人之所以成功,確有其爲常人所不及的地方,今天有了過錯,如果沒有反省,明天還是一樣的犯錯;如果能夠時常反省,那麼,今天錯了,經過反省,知道犯錯的緣由,隨即改正過來,那下一次就不會再有過錯。所以說,反省是明日的祥和。

  譬如甲乙兩個人相處,甲得罪了乙,經過反省後,知道自己錯了,翌日,隨即向乙道歉,兩個人前嫌盡棄,和好如初,這不是由于反省得來的好處嗎?大家都知道,佛教最重視戒律,犯了戒的人必須忏悔,才能消除罪業。所謂忏悔,其實也就是赤誠的反省。

  佛經上記載:“有一比丘,名曰欣慶,犯四重禁,來至僧中,忏悔自責,罪業即滅,戒根即生,如初受戒時,無有異也。”一個犯了四大重戒的人,經過反省忏悔之後,居然能夠與初受戒時相同,可見赤誠反省的功用,幾可謂能使人獲得“新生”。所以說“反省”是明日的祥和。

  反省的利益很多,譬如:反省是智能的果實,反省是進德的階梯,反省是青年們修學中重要的功課。一個人不要隨便責備別人,要能以責備人之心來責備自己;也不要任意批評別人,要能以批評人之心來批評自己。更重要的是要時時反省自己,只要覺得是有利于大衆的事,那麼就要熱心去做;時時反省,知道自己言行不合乎道德標准,那就要趕快改正過來。一個青年人,想要成功立業,首先必須健全自己;那麼如何健全自己呢?就是要不斷的反省、再反省。

  叁.從寬容中揚棄嫉妒

  同學們現在正在求學的時候,大家要學習把自己擴大,尤其是要把心量放大。記得《釋迦傳》中有一段記載:有一位犯了五逆十惡的壞人,最後想回頭忏悔,但是他有恐懼心。心想:我過去那樣冒犯佛陀,如果現在向佛陀忏悔,他能寬宥我嗎?有人了解了他的心意,便告訴他說:“佛陀的心量尚且能包含天地,怎麼會包容不下你一個人呢?”他終于去忏悔了。

  佛世時,摩揭陀國阿阇世王,忤逆父母,大行不孝,最後知道自己錯了,想求忏悔,可是父親已經去世了,忏悔已經來不及了,誰能原…

《佛教青年成功立業之道(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