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三)
时间:民国六十五年六月
地点:佛光山中国佛教研究院
对象:同学
一.从工作中发挥热忱
二.从反省中检讨功过
三.从宽容中扬弃嫉妒
四.从讥谤中庄严福慧
五.从听闻中确实奉行
六.从克难中创造明天
各位同学:
我今天第三次来和各位讲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的问题,记得三年前学院招考新生的时候,曾经出过一个作文题目:“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当时有些青年连题目都不懂,就是懂的人也把握不到要紧的地方,可见青年对自己未来何去何从,自己将来成功立业的道路究竟在那里都茫然无知。所以,我有感于此,很想把这个问题好好告诉大家。
政府正在提倡一件事,希望各个学校能够经常请社会上工商界事业成功的人士对青年们现身说法,告诉青年他们是如何成功立业的。比方我们举办大专佛学夏令营的时候,有人建议我请吴修齐先生、潘孝锐先生等来讲演,希望他们代表在家佛教徒向大家说明其成功立业的方法。一个已经上了年纪有经验的事业家,他的成功立业之道可以说都是经验之谈,都是金玉良言。我与各位比较,我在佛门的时间比各位长久,对于佛教中的人与事,我知道的比较多,所以,由我讲“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我相信对你们会有帮助,至于你们能否成功就要看你们将来是不是真的能够心领神会,能有所得。今天仍然提出六点来和各位说明。
一.从工作中发挥热忱
一个没有工作的人是世间上最苦的人,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寂寞无聊。有些年轻人成天闲荡,无所事事,像孤魂一样,不知道在那里安定身心;像浮萍一样,不知道将飘向何方?那是何等的不幸!可知工作对于一个 人的重要性。工作的益处很多,我只简单地举出三点告诉各位:
(一)工作中才有生命
一个人如果没有工作,等于行尸走肉,没有精神,没有灵魂;一旦有了工作,才能发挥生命的潜力,表现出生命的价值,所以说工作才有生命。
(二)工作中才有人缘
在一个团体中,最不得人缘的人,就是最懒惰、最不发心、最不肯工作的人。在许多小动物中,大家常常赞美蚂蚁,因为蚂蚁工作勤奋,储蓄粮食;大家也赞美蜜蜂,因为蜜蜂勤劳操作,采花酿蜜,牠们都活得很有意义。因此,一个人要发心工作,从工作中获得人缘;要勤奋工作,群众才能接受你。所以,我常常勉励大家:“工作无贵贱,服务最神圣”。因为在神圣的工作里面,我们才能广结人缘。国父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可见有工作的人生才有意义。
(三)工作中才有财富
世间上有很多人都想拥有万贯家财,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呢?致富之道是什么呢?就是工作再工作。世界上没有天上掉下来的财富,即使有一笔横财到了你的手边,如果你没有继续努力工作,坐吃山空,再多的横财也不长久;再说,不劳而获的财物,是不可贵的。唯有掺和自己的汗,发挥精神、用尽力气去赚取的财富,那才是最可贵。俗语说:金砂随潮水流来,也要你动手去淘洗,才能得到黄金。这说明一切的收获都要靠自己去从事工作。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有一位父亲,临将去世前,召集儿女们到床前来,告诉他们说:“我有不少的财产留给你们,那是一些黄金,就埋藏在葡萄架下。”父亲去世后,儿女们于是在葡萄架下面挖掘土地,希望取得父亲的遗产。葡萄架下有黄金吗?没有。但是因为经常去挖掘,翻松泥土,土壤肥沃,架上的葡萄遂长满了累累的、甜美的果实,终于让这些儿女们获得很多钱财。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唯有工作才能获益,工作中自然有精神有力量,也唯有工作才能安定我们的身心,因为工作能给我们乐趣。人生有了工作,生活才有意义,生命才有价值。
佛教常讲发心,这个发心,主要就是告诉我们要发心工作,要奉献自己的力量。一部机器,如果长久不发动、不使用,它也会生锈;人的身体如果不经常磨练,也会衰弱;不经常工作,意志会消沉,心思也会枯竭。再说,一个人不经常工作,好比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设下了障碍,使自己寸步难行。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想要活得轰轰烈烈,那他就要工作,不但要工作,并且要竭诚的去工作,从工作中发挥青年的热忱,那么他的人生定能辉煌腾达。
现代的佛教,形同老迈的枯藤,毫无生气,主要是因为我们佛教徒缺乏热忱。记得曾经有人感叹的说:“我进入佛门之后,所感受到的是“冷”的气氛!”这个“冷”,不是气候寒冷的冷,而是气氛的消极,令人感受到处处一片寒意,因为大家缺乏热忱,工作没有热忱,修行没有热忱,待人没有热忱,卫教没有热忱,因此给人一种“冷”的感觉。
翻开历史,每一个朝代里救国救民的事业,莫不是仁人志士们奉献出他们的力量与热忱所创造出来的。所以,工作要有热忱才有力量;工作要有热忱才有内容,也才能支持长久。一个宗教家,对于救人救世的事业,必须要具有高度的热忱。因此,我们佛教青年,更应该本着“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的志愿,鼓舞起热忱去担负我们弘法利生的工作。
二.从反省中检讨功过
一个人要天天反省自己。自古以来的圣贤,他们能够变化自己的气质,修身立德,主要是因为他们有反省的功夫。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袁了凡以“功过格”记录自己的功过,以反省自己举止的得失。所以一个人要时时反省自己。有些人,眼睛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嘴巴只讲别人的过失,却从不检讨自己;因此,养成抱怨不满、怨天尤人的坏习惯。其实,人与人相处,要能做到“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时时反躬自问,检讨得失,方能增进道德,升华人格。
反省究竟有什么益处呢?益处很多,仅提出下列三点说明:
(一)反省是悔过的勇气
有些人犯了过错,却不肯悔过,因为他没有反省,他不能自知,如果他能够仔细反省,就会生起悔过自新的勇气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青年人在修学的时候,应该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痛痛快快、切切实实地把它表露出来。譬如:害了盲肠炎的人,一定要把盲肠割掉,去除后患。一个人的过失也要用反省忏悔的快刀把它切除。
一般人最大的弱点就是护短,覆藏自己的过失。面对自己的过失,不肯改进。因此,出了学院之门,真正去负责一方时,便显出自己处处都是毛病,而无法立足。大家今后不应该掩护自己的短处,要有反省过失、努力改进的勇气。
(二)反省是自知的镜子
古语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长相,必须照镜子;若要了解自己行为的得失,则必须用“反省”的镜子来看。反省]如同一面镜子,在反省的镜子中,自己的本来面目,将能显现无余。
有时候,我看一些青年同学们写日记,凡是品德较好的学生,他的日记,通常重在检讨自己的功过,总认为自己缺点很多;凡是品德不好的学生,大都在批评别人的好坏,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是,似乎天下的人都不能令他满意。事实上,这是他不认识自己,他所看的是别人的缺点,他所想的也是别人的过失。一个人到了连自己都不认识时,那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可怜。所以一个人不必忙着去认识别人,重要的是要先认识自己,从反省中去认识自己,从反省的镜子中去了解自己的真正面目。
(三)反省是明日的祥和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贤君之一,他所以能成就千秋万世的伟业,主要的原因乃在于他能谦冲自牧,肯虚心反省。专门记载唐太宗言行的《贞观政要》一书,即曾记录一段他的自述。他说:“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可见一个伟人之所以成功,确有其为常人所不及的地方,今天有了过错,如果没有反省,明天还是一样的犯错;如果能够时常反省,那么,今天错了,经过反省,知道犯错的缘由,随即改正过来,那下一次就不会再有过错。所以说,反省是明日的祥和。
譬如甲乙两个人相处,甲得罪了乙,经过反省后,知道自己错了,翌日,随即向乙道歉,两个人前嫌尽弃,和好如初,这不是由于反省得来的好处吗?大家都知道,佛教最重视戒律,犯了戒的人必须忏悔,才能消除罪业。所谓忏悔,其实也就是赤诚的反省。
佛经上记载:“有一比丘,名曰欣庆,犯四重禁,来至僧中,忏悔自责,罪业即灭,戒根即生,如初受戒时,无有异也。”一个犯了四大重戒的人,经过反省忏悔之后,居然能够与初受戒时相同,可见赤诚反省的功用,几可谓能使人获得“新生”。所以说“反省”是明日的祥和。
反省的利益很多,譬如:反省是智能的果实,反省是进德的阶梯,反省是青年们修学中重要的功课。一个人不要随便责备别人,要能以责备人之心来责备自己;也不要任意批评别人,要能以批评人之心来批评自己。更重要的是要时时反省自己,只要觉得是有利于大众的事,那么就要热心去做;时时反省,知道自己言行不合乎道德标准,那就要赶快改正过来。一个青年人,想要成功立业,首先必须健全自己;那么如何健全自己呢?就是要不断的反省、再反省。
三.从宽容中扬弃嫉妒
同学们现在正在求学的时候,大家要学习把自己扩大,尤其是要把心量放大。记得《释迦传》中有一段记载:有一位犯了五逆十恶的坏人,最后想回头忏悔,但是他有恐惧心。心想:我过去那样冒犯佛陀,如果现在向佛陀忏悔,他能宽宥我吗?有人了解了他的心意,便告诉他说:“佛陀的心量尚且能包含天地,怎么会包容不下你一个人呢?”他终于去忏悔了。
佛世时,摩揭陀国阿阇世王,忤逆父母,大行不孝,最后知道自己错了,想求忏悔,可是父亲已经去世了,忏悔已经来不及了,谁能原…
《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